第九十二章

2025-03-22 07:31:56

此时的地府, 众鬼神和鬼看到这里的直播时都不由得停下了手上的事情。

存在地府许多年的鬼也好,还是一直以来与苏闻共事的鬼神也好,没有谁知道苏闻的过去, 只知道判官大人——苏闻, 是地府的冷面判官,不近鬼情, 行事果决。

如今, 竟然是能够在直播中看到判官大人的过去了吗?【看苏大人看久了,我居然忘了他过去也是一个人, 他不像是一个人啊。

鬼神都是受帝君点化而成的,判官大人生前应该是功德无量的人吧?】妗文和孔凛也难得认真地看起了直播。

孔凛问:你还记得当初来地府的苏闻吗?嗯。

妗文点头,年纪比我们小,但行事很沉稳, 我那时候还跟他学到了不少, 比起我们, 那时候的他更像一个看透人世的鬼神。

孔凛回想了一下,轻叹:这么多年, 我从未听过他提起自己的过去。

孔凛和妗文一前一后被点化成为鬼神,性格也还算随和, 加之一起共事这么多年,多少都会提起过去的事,只当做前尘过往,一笑而过。

但苏闻,不论是前尘还是自己, 却从未有过只言片语, 永远神秘, 这也是妗文和孔凛在最初一段时间, 与苏闻都没怎么说话的原因。

这个人,身上的故事感太强了。

苏大人在世的年代…妗文有些诧异,居然也有鬼魂能滞留到现在吗?三窍缺了两窍。

孔凛也觉得匪夷所思,能留到现在,说明他对苏大人的执念真的很强。

他道:我的确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才让苏大人有这样的性格,能被送到酆都地狱又被帝君送回来。

-人界。

湖里…想到这里,钟昭突然激动起来,又像是没有了清楚地神智,只在原地打转,湖里,我要去湖里找苏大人,他们不能这么做。

闻言,小栖无立刻懂了,这位叔叔的最后一窍,应该在湖中。

苏四宝叔叔要祭祀的这些地点,分明就是在祭祀判官爸爸。

她气得小脸发红,太过分了,这么好的判官爸爸!那些人为什么要将他丢到湖里!爸爸,他还有一窍。

小栖无提醒说,我们要先找到诶。

苏四宝惊讶:我的祖先,居然缺了这么多魂窍吗?嗯嗯。

小栖无捏紧了生死簿,因为他惦记的人,在很多地方。

苏四宝问:我的祖先,不惦记我们吗?初至:受福泽保佑,还不算惦记你们?说得也是哦。

苏四宝赶紧站起来,那还等什么,我们快去找回他的最后一个魂窍吧!于是大家又转向了湖边。

钟昭因为三魂不稳,一会儿清楚一会儿迷糊的,但倒是格外听苏闻的话。

小栖无这一次没有坐在判官爸爸身边,而是坐到了苏四宝和郁溪之间,给判官爸爸留下空间跟故人说话。

其实她还有自己的小心思。

她抱着生死簿,小小声地问一旁的苏四宝:四宝叔叔知道你祖先钟昭的生辰八字吗?苏四宝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小声问,不过还是点头:这个我们记得很清楚的,我写给你。

在镜头前,这是不方便说出来的。

【苏老板对崽崽是无条件信任啊。

】【不过崽崽问这个做什么?她好像每一次都在问那些鬼的生辰八字,这有什么用吗?】【是不是可以看鬼的生辰八字,知道前世今生什么的?】很快,小栖无就从苏四宝手里拿到了钟昭的生辰八字,这几个字她看得多,自然都认识了。

小栖无的小手放在生死簿上,也看到了钟昭的一生。

走马观花似的从她眼前一幕幕划过,直到她看到了熟悉的身影,那是小栖无从未见过的判官爸爸。

书生意气,鲜衣怒马,意气风发。

这是钟昭眼里的苏闻。

朝堂之上的他,百姓堆里的他,永远恣意。

他是朝京人尽皆知有才有名的状元郎。

是朝堂之上,永远为百姓着想,寻求护佑和福利的苏左相。

每逢中秋,他便坐于阶前,沐于月色,对身旁的钟昭说:钟昭,朝京的月亮,要是一直这么圆就好了。

朝京的月亮圆了七年,直到新皇继位。

那是朝京最为苦难的三年。

新皇荒淫无度,残暴为政,朝堂奸臣当道,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苏闻每一次上朝回来,脸色都非常不好。

钟昭在皇城外的马车上等他,每天都会有百姓过来堵车。

苏大人,苏大人,求求您救救我们,只有您是在为民着想了。

苏大人,今年旱情严重,没有作物,能不能让圣上再开开国库啊!苏大人,您可是我们所有的希望啊!每每这时,苏闻都会整理自己疲倦的表情,掀开车帘:大家不必担心,都会好的。

这一年,各封地纷乱,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朝京,都被士兵拦截在城门外。

病的病,死的死。

外贼趁机从边境侵犯,步步紧逼,朝中分为两派,一派依旧以圣上为中心,唯命是从,阿谀奉承。

一派以苏闻为中心,主张变革。

苏闻夜夜不成眠,挑灯写奏折,说难民现状,说百姓苦难,皆没有回音。

钟昭每日都陪在他左右,看大人日渐冰冷苍白的脸色,劝说:苏大人,您休息一会儿,不差这一时半会儿的。

差。

苏闻说,万一有一本,他能看得到呢?钟昭:苏大人,他能不能看得到,您心里不是能明白吗?苏闻笔尖微微一顿:钟昭。

我爹娘早逝,早些年居无定所,朝京对我来说,是天是地是家,我没有办法。

只要有一点机会,我都要保下他们。

可这时候的苏闻,已经积病许久。

这一年中秋将至,苏闻再一次从皇城回来,他说:钟昭,朝京的月亮,我或许看不到了。

苏大人这是什么意思?苏闻手里拿着一道圣旨:今日圣令,边关战事吃紧,又丢了一座城池,我将奉命出兵,将其收回。

钟昭又惊又怒:可您是文臣!朝堂之上那些只知道泡在酒肉池林中的武将呢!苏闻笑道:所以,还能指望他们吗?他们分明就是看您不顺眼,才让您带兵出去!钟昭气愤地说,苏大人!他们这是在害您!苏闻放下了手中的那支笔:我以前总想着,会有一种方法可以救下大家,这支笔没用了,或许,拿起刀剑会有用吧,总要试一试对不对?也好过成日在朝堂上,日复一日没有希望地等待。

钟昭:我随您去!出征那日,整个朝京的百姓都出门在为苏闻送行,仿佛苏闻这一趟再次归来,再带回来的就是胜利的消息,带回来的就是希望。

苏大人!我们等您凯旋归来!苏大人,您过去那么多年为国为民,这次也一定可以的。

苏大人,您一定要胜利啊!苏大人,您是我们所有的希望了!钟昭与苏闻骑着马从百姓中走向城门,苏闻只浅笑着,只有钟昭知道,此时的苏大人早已是强弩之末,甚至还发着高热,是以苦药续命。

走出城门,是那种逃难的流民。

他们一个个眼巴巴地盯着军队,浑浊的目光说不清是期待还是憎恶。

大家快让开!这是苏闻苏大人。

难民群里有人高喊,苏大人无所不能,他一定会救我们于水火的!钟昭本以为苏闻会撑不了多久,可是他却在边关硬生生将自己从一个文臣逼成了一个武将,他有谋有略,一路带着军队收复了不少城池。

直到后来的一天,边关一下子多了许多的流民。

苏闻铁青着脸:都是哪里来的?钟昭刚得到消息,将信纸递过去:都是被圣上赶过来的,皇城外的那些,还有许多其他郡县的,都被赶过来了,说是充军。

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穿也穿不好的流民,没有任何行军打仗的经验,都是为了求生才走到皇城外,哪里能吃得消边关的战事。

都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有,一到战场,各个都被血腥吓到失语,少有能够坚持下来的,坚持不下来的,就成日成夜的在苏闻帐篷外哭诉。

他们在战场,并不能作为援军,甚至还大大打消了军队的士气。

苏闻一再上奏,让圣上安顿流民,皆没有回音。

战场上刀剑无眼,流放过来的流民不少都死在了战场上。

苏大人,求您让我们回去吧,我们真的不会打仗。

苏大人,太残忍了太残忍了,我不要在这里了我不要在这里了。

苏大人,军营里生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苏闻不能不管他们。

奏本一本一本写,粮草一点一点减少。

但皇城中,始终没有回应。

每日苏闻回到驻扎地营地,总会有人扑过来:苏闻!你明知道我们只是普通百姓,打不了仗!死了这么多人你真的一点都不会良心不安吗!钟昭上前拦住他们:胡说八道,让你们来的是圣上!苏大人给你们吃给你们穿,战场上还要顾及你们的死活,你们……钟昭。

钟昭的话被打断,苏闻卸下身上的盔甲,无视了那些冲他叫嚣的人,走进一斤的帐篷,早点休息,战事无眼,不会等人。

走进帐篷,钟昭看到苏大人走到临时的书桌前,拿起了新的信纸,问:申请的粮草可有回应了?钟昭摇头:但是有几位大人寄来了书信。

苏闻将信件打开,上面的内容千篇一律。

朝堂之上日日如常,国库总是吃紧,百姓颗粒无收,皇城之内却依旧夜夜笙歌。

苏闻不是足智多谋么?那么厉害,一定能自己解决的,等到国库宽松了,就给他送去粮草了。

朝京外依旧有很多的流民,那些流民一批一批被赶到了边关。

苏闻看完后,笑了一声,坐下去提起笔:我早该想到有这么一天。

他在纸上写下了又一本奏折,妥善放好递给钟昭:又是一年中秋要到了是不是?是的。

苏闻抵着嘴轻咳几声:我以为我看不到今年的月亮了,没想到,又过了一年。

钟昭哽咽了一下:苏大人,您长命百岁。

苏闻又是一笑:是啊,我也觉得我能长命百岁,希望如此。

他看向了另外一封一直没有打开过的信,许久后轻声问:钟昭,你听过不破不立吗?钟昭一愣,但苏闻却没有再说。

后来,苏闻病倒在了战场上,他没能出去看到那一年的月亮。

粮草紧缺,军队被逼得一退再退,而朝京送来的,只有催促他赶紧收复城池平定敌军的文书,以及一批又一批哀声怨道的流民。

战场上越来越多的都是后来有一天晚上,苏闻一个人骑着马离开了军队。

钟昭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只知道三天后他回来,便说:我想打开城门。

钟昭当即愣住,左右看了一眼,确定没有别人后才压低声音:苏大人,您疯了吗?这是迎敌,是叛国。

那时候的苏闻很平静:我知道。

又问:你知道,这一年,我们死了多少人吗?战场上的,饿死的,病死的。

钟昭答不上来。

苏闻接着道:三十五万六千八百一十六,将士、流民、百姓…这是我知道的,还有我不知道的,在不知名的地方,那些求天不应,求地不灵的人。

钟昭,我在想,我们一直守着的,是谁的朝京?是现在的圣上?还是百姓。

钟昭一时失语。

苏闻好像没有要等到他的回答,继续道:我认为是百姓。

你初见我时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说想让百姓安乐,而不是让圣上荒淫。

他不是放弃了我,是放弃了百姓。

苏闻说,我可以替他守着这里,守到我死;替他安顿这些流民,我去偷去抢,直到他死。

他顿了顿,自嘲一声:但,是我先死,还是他先死呢?在这些时间里,受苦受难的又是谁呢?苏闻:他忌惮我,厌恶我,我可以离开,但我离开以后,朝京就会变好吗?不会的。

所以我们守着的是百姓的朝京,而不是他的,既然如此,换一个圣上有何不可?许久后,钟昭说:苏大人,您有勇有谋,为何不选择自己成为他呢?苏闻抬起头,笑道:钟昭,我时日无多了。

钟昭双眼一热。

这一年,是我咬着牙跟阎王爷抢来偷来的。

苏闻轻声说,现在,该到他们要回去的时候了。

学治国之道,平战乱纷争,百姓流民…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苏闻垂眸看着自己的手,瘦骨嶙峋,这三日,我去了敌国,同他们谈判,看到了他们的军队,也看到了他们的边关城池。

一个国家安乐与否,百姓的眼里是能看出来的。

我想,如果要寻一个方法,朝京只有如此才有得救。

钟昭惊讶:您只身一人去了敌国?苏闻点头:一个聪明的国君,不会亏待自己的百姓,尤其是臣服的百姓,民心才是国本。

有人懂,有人不懂。

钟昭听完后,久久不能言。

苏闻说完这番话,却将自己的笔收了起来,这是他用来写奏本的笔,他不用了。

钟昭问:苏大人,您决定好了吗?帐篷外再一次传来哭诉声,这一次是在骂苏闻是缩头乌龟,消失三天三夜对军队不管不问,还有一直想要回家不打仗的。

苏闻微微侧目,像是听到了又像是没听到,淡淡道:嗯。

钟昭:那我去!他着急地说:苏大人,您是所有百姓的希望,这件事您不能去,他们会恨您的!苏闻笑了声,没说好,也没说不好。

钟昭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他究竟想要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只能每日询问,但苏闻却从来不说。

中秋那天,敌军再一次吹响了号角。

一路紧逼到城墙底下。

苏闻站在城门口,亲手脱下了自己身上的盔甲,在钟昭不可置信的目光里,道:朝京,降。

对方大军过境,苏闻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打开了每一道城门,直逼朝京皇城。

钟昭无数次想要加入,对方却根本不收,他们只要了苏闻一人。

得到消息的朝京皇城,早已是强弩之末,外强中干,加上有苏闻的出谋划策,不出三日便被攻陷。

城门破开,朝京易主。

那几日,苏闻在府中闭门不出,只一次一次被接进皇城,再出来时,即便被保护得更好,也被百姓们围攻。

马车上被扔了无数的菜叶鸡蛋动物血,随处皆是谩骂。

钟昭自从苏闻回来后就再也没能接近过他,只能远远地看着,不论他怎么解释,都无人听他。

百姓们的观念里,国门被开,国本以破,纵使有几个清醒之人,也堵不住众口。

苏闻,那么多死在战场上的人,都是因为你!尸横遍野,血流万里,到这朝京,你如今却身坐高堂,你心可安!苏闻,你狼子野心!是我们错信了你!苏闻,你放任贼人入侵,你对得起百姓们对你的期待吗!钟昭看着苏闻的马车一路到了他的府邸,他在斗篷底下看不清面容,像是听不见周围的声音,自顾走进了府邸。

一切尘埃落定已是半月之后,钟昭日复一日地等在苏府门口,都没能等到他。

直到半月后那日,才醒来的钟昭听人说,苏闻上了朝京城墙。

他立刻赶了过去,天还未亮,苏闻披着斗篷站在城墙上,这一次他终于看向了赶来的钟昭。

钟昭差点发不出声音:苏大人…即便有新帝护着,苏府门口也日日有人扔鸡蛋,扔那些污言秽语的纸条,泼血。

钟昭不敢想这些日子苏大人是怎么过来的。

已经有人听到风声赶过来了,只是碍于有士兵把守不能上城墙,那些人就站在城墙下紧紧盯着苏闻的一举一动。

你跳下来吧!你跳下来都洗不清你的罪孽!叛徒!叛国贼!你怎么有脸面活在这世上的!你这瘟神!别脏了我朝京的城门!…钟昭忍无可忍朝着下面吼了一句:你们都闭嘴!苏闻这时候终于开了口:钟昭。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也很轻。

钟昭立刻道:苏大人,我在,您这些日子,受苦了,以后一定都会好的!他们会明白您的苦心的!苏闻低笑,而后摇了摇头:尘埃落定,他们没有食言,我心安了。

他侧身看向整个朝京皇城,那条通往宫里的大道,说:钟昭,我一生都在妄想救国救民,但朝京的石阶太长,走走不过去,也不想走了。

钟昭,以后若是有人问起你,你就说,你不识苏闻此人,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替我看看以后的朝京。

钟昭问明白了,为什么苏大人这些日子从不见自己,也不让任何人跟他一起走,他在保护每一个人。

钟昭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苏大人…苏闻又看了一眼朝京:其实我想了很久,现在也不明白,自己守着的,是谁的朝京了。

而后转过身:还挺累的,我欠阎王的,现在就还。

又轻声道:以后,世上就再无苏闻此人了。

钟昭还未反应过来,苏闻却往后轻轻一倒,在猝不及防间就从城墙上坠了下去。

那一瞬间,钟昭一口血冲到了喉咙口,猛地跑向前,而苏闻却已经在地上,倒在了血泊之中。

周围人声鼎沸:瘟神啊!别碰到了,晦气!扔进湖里让他赎罪!当初名誉朝京的状元郎,在钟昭冲下城墙后,早就被人用草革裹起来,人挤人地抬着他去向了朝京城外的湖边。

扔了下去。

那些人看着尸体被鱼群啃食,他们在欢呼雀跃,仿佛是做了一件正义的、功德无量的大事。

仿佛这朝京,真的被他们拯救了。

啪的一声,小栖无猛地将手抽了回来,她泪眼朦胧地回头看向判官爸爸,他敛眸正看向窗外,神色平静,不知道在想什么。

小栖无终于明白,判官爸爸为什么一直在难过,为什么会不想提及过去的事情。

车此时停了下来,小栖无解开安全带,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跑向了苏闻,一下子扎在了他的怀里。

苏闻垂眸:怎么了?小栖无紧紧搂着他:爸爸…嗯?山有扶苏,耳里如闻。

小栖无闷声说:栖无,永远记得苏闻,记得爸爸。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