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00 章

2025-03-22 07:34:09

时隔三日, 李文云又带着东西回到了伏山书院。

书院里,先生和学子正在讨论这一次考试的题目,参加考试的学生都把自己的卷子默下来了, 等着老师点评。

不大的教室里,三十多个学子正排着对在先生面前,举着自己的卷子, 或焦急或沮丧或自豪地等待着。

许久不见这样的场面,李文云站在外边还有些格格不入, 不过有同窗往外看,一眼就见到了他,下意识高声叫了一句, 文云!刹那间,教室里的先生和同窗都看了过来, 原本不想进去打扰他们的李文云也迈出了脚步,进去恭恭敬敬地给曾夫子问了声好。

夫子。

文云来了, 曾夫子从卷子里抬头,朝他招了招手道, 你的卷子带来了吗?先去和奏盛他们讨论一下吧,一会我再给你们讲。

李文云当然也带了卷子过来,不过还有东西在外边呢, 他和先生说了一下,曾夫子一愣严肃道, 看卷子就看卷子,难道你已经家财万贯了吗?这是你的心意,书院和先生同窗们收到自然是开心, 但若是害你破费, 怕不是本末倒置?以后再来可不许了。

李文云长揖正色道, 先生严重了,这钱乃是家中生意分红,来得堂堂正正,非学生另费精力获取。

说着,忽然转移话题道,此次前来一是为了让先生替学生看一下卷子,二是有一不情之请想要和先生、诸位同窗商议。

曾夫子放下手中的卷子,其他同窗也诧异地看着他,不知道是什么不情之请,难道还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只见李文云道,自家中发迹以来,学生母亲一直感念过往,思及学生读书艰苦,和村中百姓之难,便打算在村中置办开蒙书院,好叫孩子们读书识字明理。

只是现在书院见好了,想要寻求品性才学上乘的先生却难,所以家母便提议,要从书院聘请家境贫困的学子帮忙教学。

这样一来,一是可以解决村中书院缺乏先生的问题,二也是给诸位条件不好的学子一个出路。

书院要求不高,有没有功名都可以。

只是学生这村中书院,是要男女学生一起上课,来教学的先生也得接受才行。

只要才学过关,品德高尚者,村中愿以一月三两纹银聘请各位先生。

三两银子,对于一些人家来说就像是三块钱一样。

但是对于一些人家来说,却是全家几年的积蓄。

在场家境不好的学生,多数都心动了。

他们看着先生沉思的样子,性子急的率先问起了教学时间,是否长期聘用等问题。

家母说,学子当以学业为重,村中的孩童亦有家务繁忙,所以一天只需上半天课即可。

各位同窗也可以两人合作,每人教一天,两人对分工钱。

只要是上满时间和课程就可以了。

不需要签订长期合约,不过在辞去工作前,需得和书院提前说,让书院找好先生才能离开。

李文云的条件一说出来,那可谓是十分优越了,好多学生都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文云说的这书院不错,不过是去教小娃娃们启蒙,我们就算是考不上童生,这读了那么多年书,字总是认得的吧?正是,先生如何教我们的,我们便如何教就是了。

读书识字明理,难道尔等都做不到?做得到倒是做得到,只是这男女一起学习,岂不是乱了纲常伦理?这是否有些不妥?有学子犹豫道。

不过立刻就有人反驳道。

这如何不妥了?我们家中母亲姐妹不都女子?难道我们就不住一个屋檐下了?既然如此,他们一起上课又如何?话是如此说,但母亲姐妹与我们乃是血缘至亲,那些孩童都是非亲非故,若是发生了意外,我们岂不是有嘴也说不清?那人还是不能接受道。

所谓的意外大家都明白,不过是男女之间的事情罢了。

这要是发生在学生当中,他们作为先生确实责无旁贷。

不过也有学生不同意,坚定地说道,那我们作为先生不应该教导他们吗?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不是不让他们一起上课,而是教会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吧?正如李夫人要求的那样,我们是去教人读书识字明理的?我们要是连教人明理都做不到,这先生也不该做。

你这话说的好没道理,这人有百种,米养千样,有的人就是如此我们又当如何?眼看着学生就要吵起来了,曾夫子咳嗽了一声,抬手往下压了压道,你们的担心我都听到了,不过这些人家的村学,要求让什么人读书,那不是人家村子里的事情吗?各位要是想去做先生那就去,不能就不去吗,有什么好讨论的呢?几位反对女娃娃也去上学的一愣,是啊,人家李文云说得很清楚啊,要求能接受女娃娃一起上课,对女娃娃一视同仁的教学的。

他们不能接受不去就是了。

一时间,几人看着李文云又是懊悔又是羞愧。

不过诸位确实有些狭隘了,不如李夫人有大才,传道受业解惑,读书识字明理,难道还拘束于男女?曾夫子抚掌叹道,诸君能于此学习,无外乎是家中男子,家境无法负担多一人的读书费用,便是无天赋者也难以读书,更何况女子?说着,他看向旁边家境较为殷实的学生,说道,但凡家中银钱富足,便是女子也是要读书识字的,若是不信,尔等也可回去询问父母。

几个家境好的学生一脸茫然,陈锋却是点点头道,先生说得不错,我家中姐妹都有专门的女先生教学,说来惭愧,学生有一妹妹,据家父说,文采灵气皆比我这个榆木疙瘩要好,只是可惜是女子,不然今年下场,怕是案首也拿得。

这好倒是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纷纷问起了他妹妹是不是如此厉害。

要知道陈锋在书院的排名也不差,竟然也被自己妹妹比成了榆木疙瘩?咳,诸位,此事是为讨论王家村村学之事,如有不介意着愿意去的,课后与我和陈夫子说吧,我们再推荐给王家村。

曾夫子看了一眼一旁的李文云提议道。

书院里的先生本来就比他们更了解学生,让他们来推荐自然是最好不过。

李文云点点头,一群人又讨论起了昨天的考试内容。

默写是大宋学子的基本功,考试完默写出来的卷子和考场上的相差无几。

基本上只要一拿给书院先生看过,就差不多知道了自己的成绩,至于考不考的上,那就看其他人发挥得怎么样了。

李文云的成绩还算是不错,曾夫子给他评了一个优,尤其是在他的字上,竟然没有写时下流行的柳体,反而去写更加大气的吴体。

这样一来倒是更切合了。

要是单在我们书院中排名,你这个成绩绝对能进前三,曾夫子看着大有进步的李文云感叹,不过是否能行,还要看其他人怎么了,另外两个书院也有几个学子不差,是今年案首的竞选者。

李文云也看了自己的卷子,反思一下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还是策论,这样主观性极强的题目,能决定成绩的还是要看命,看主考官的喜好了。

1不过一想到自己可能要和青松书院的甲字班无缘,李文云还是有点闷闷不乐。

许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曾夫子摇了摇头道,你啊,这已经是比之前要进步了,而今不是十六,便是中童生也是少年英才,何须在意是否案首?案首固然是好,但案首只有一个,读书人何其多?他这样学生什么都好,就是好胜心还是那么强。

李文云从自己的思绪里抽出来,和曾夫子道歉,是学生想岔了。

就算不能进甲字班又如何,难道日后就不能考上去了?李文云暗自给自己打气道。

李文云去了书院一趟,第二天书院便送来了三个年轻学子。

一个叫梁云、一个叫江和盛,一个竟然是陈锋。

看到陈锋也在其中,李文云眼睛都瞪大了,不可思议道,为何陈兄会在此?你老的家境怎么说也轮不到贫苦吧?梁云在旁边看着,噗嗤一声就笑了起来,哈哈哈,我就说嘛,文云见到你肯定得怀疑。

这样的大少爷怎么会来这里教书。

陈锋无奈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两个同窗,和李文云解释道,我就是好奇你们村是怎么教授学生的,我妹妹也想要来看看,但是在乡下不方便,我就想着先来替她瞧瞧,要是方便日后再带她过来。

并不是要钱。

不过也是可以帮忙教学的,江和盛在旁边挤眉弄眼,和梁云一唱一和道,文云要是有什么事,可劲的使唤他,这可是他自己要求来的。

三人嬉闹着,倒是带得李文云也活泼了不少。

村里人知道书院的小先生要来了,纷纷出来迎接,还把书院里面给先生住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梁云几人只要拿来自己的行李,就能立马入住教学。

看着崭新的青砖大瓦房,还有干净雅致的院子和宽敞明亮的教室,就算是有钱人家出身的陈锋也有些诧异。

看着旁边的村长道,这书院,便是比县里的也不差了。

什么都弄得干干净净的,甚至房子桌椅看起来都比伏山书院要新。

这样的条件,还真不像是村里的。

王家村的人都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王得放更是直接道,苦什么都不能苦娃娃嘛,读书是一辈子、是一个村的大事,这书院以后可是要长长久久办下去的,怎么能糊弄呢?不瞒各位小先生,我们村最好的房子,除了的李家就是这个书院了。

一路上陈锋他们也看到,路都是最差的,房子也全是泥胚房,这个书院确实是村里尽最大的力去做得最好的了。

一时间几人都很感慨,这样的村子,何愁不兴盛呢?尤其是梁云和江和盛,他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村里根本就没有书院,想要开蒙都得到县里的书院去。

所以年纪小小就独自在外生活了,一想到王家村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条件,不由得感慨万分。

等日后我高中,也一定在村里开办一个这个村学。

也好让求学之人有可求。

梁云暗暗发誓。

有了先生,书院就可以正式开学了,全村下到五岁上到十三岁,无论男女都要去书院读书。

这个已经不是自不自愿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去。

哪怕一个月只去几天也得去!至于其他超过年纪的,想要学习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要另外交束脩。

全村年纪在范围内的孩子有一百二十六个,但是要怎么分班,就成了梁云他们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

看着村里送来的花名册,十几个一样的狗蛋,二丫,还有若干的小草。

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几人都是晕头转向的。

李文云和王清风也被拉来做苦力,对着这一百多个学生,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分班了。

我们看着这些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分了,日后若是当了官,该如何管理下面的万千百姓?看着毫无头绪的同窗,陈锋突然感慨道,怪不得我父亲说我比不上我妹妹了,家中几百的下人,无论男女,丫鬟婆子小厮,全被她管得服服帖帖的,各司其职。

而我看着一百个学生,就束手无策。

实在是丢脸至极啊。

同样丢脸的还有其他几位同窗呢。

王清风暗地里撇撇嘴,要不是这几个同窗都是最有希望考上的人,他才不会浪费时间来这里呢。

这些人有什么好分的,男的一班,女的一班不就行了吗?但显然大家的意见和他的不一样。

带着今天的问题,李文云回到了家里,然后看着李明宝和李明哲两个侄子侄女,李文云下意识地回头问道,他们两个也要去读书吗?一个那么大一个那么小。

那又什么关系,他们上不同年级不就行了?陈因意下意识回答,然后发现这里既没有年级之分,这两个小屁孩也没有基础,便又改道,不是,他们两个都是刚去识字的,一起读书怎么了?大家不都是从新开始?要是其中一个有天赋的,到时候就送去县里的书院了,和村里的书院不冲突。

不过你说的倒是对,村里的大孩子也去,要是欺负了小的可不好。

李文云听着若有所思,立马又出去找了梁云他们。

我觉得可以按照年纪来分,以十岁为阶,往上的就一个班,往下的就一个班。

到时候就可以分开来教了。

你们一人教一个班刚刚好。

话一出口,便遭到了王清风傻子一样的眼神,你以为大家没有想到吗?但是人是会长大的好不好?难道我们永远只教这一批人?等十岁以下的长到十一岁呢?难道我们还要教一样的东西?那就换啊。

李文云理所当然道,我们开蒙的时候学三字经,难道现在还学?既然我们不停的学更多的东西,那他们肯定也一样啊。

只不过是基础问题而已。

现在教的是读书识字和基本术算,十岁以后就教圣人名篇。

刚好十五岁就学完,出去谋生也不至于文盲。

陈锋听着忽然道,何谓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的人。

不就跟瞎子一样吗?什么都看不到看不懂。

两人随口说了一句,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纠结,继续起了刚刚分班的事。

这不但涉及到分班,还有他们后续的教学工作安排。

确实是,如果只是单纯的以年龄分班,那总会来新生来旧生升,那到时候教学内容不可能还是一样的。

所以他们得制定一个合适大多数人的教学方案才行,就像他们的先生一样,会在白身的时候教考童生的内容,在童生的时候教考秀才的内容,而不是胡乱来。

几人商量了一番,觉得这个方法是可取了,便觉得第一年都是先教学识字读书和基础,第二年就教学术算和基本的圣人书。

分班的话还是以年纪为主,等第一批年纪大的离开书院后,下一批升上来就开展更深刻一点的教学。

这个依照着现在书院的升学模式来搞,确实是有模有样的,只是苦了第一批年纪大的学生。

要不是花两三年的时间学习人家七八年要学的东西,要不就是只学基本的东西就毕业。

到时候怎么选择,还得看他们自己,不过一到十五岁,不管学了多少东西,都得从书院离开了。

梁云等人在紧张的筹备,书院不到三天就开院了。

由村里人出资购买的启蒙书籍,全部都放在书院里,这是属于书院的财产,学生只有学习的权利,可以拿回家,但不可以涂抹画画,等到升级或者毕业的时候,就要还给书院。

如果破坏了,就要原价赔偿。

这个时候书,最便宜的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也要几百文一本,所以学生们拿到都十分的珍惜。

书籍被梁云等人,领着大一点的学生一本本发下去,同时还有笔墨纸砚也一并发到了学生的手里。

不过和书本不同,笔墨纸砚只能在书院里使用,是不允许带回家的。

毕竟这些东西是消耗品,书院不可能供得起全村的孩子使用。

但是又怕有的家长苛待孩子,让他们连拿笔的机会都没有,陈因意才特意另外给了一笔钱,用来购买在上课时使用的文具。

同时,在看到村里有些人家,哪怕是免费的都不愿意让女儿去上学后,她还以自己的名义设立了仅针对女孩子的奖学金。

但凡是在书院读书考上前三名的,都奖励三两银子。

考上前十名的奖励一两银子,考上前三十的奖励五百文钱。

这在仅有四十多个女学生中,奖励不可谓不大。

不过这钱也不是那么容易得,虽然是只给女孩子的,但排名却是要和男孩子们一起排。

就是这样,也让一众女孩子们杀疯了。

尤其是家里不愿意让她们来读书的,每天就早早把家务干好,争取下午可以来上学,回去又趁着干活空隙去学习。

书院的规定是一个月考试一次,就这样,第一个月的时候,考试在前十的,竟然有八个都是女孩子!前三更是一个男孩子都没有!这样的结果,就算是陈因意都有些意外,更不要说村里的人。

王得放看着书院里的排名,眼睛都快粘上面,这女娃娃,这女娃娃咋就那么厉害呢。

放榜的这一天,村里可谓是鸡飞狗跳。

不知道多少个男孩子被家长拎着耳朵骂,你看看你,啊,连个女娃娃都比不上!读书,读什么书,干脆你去喂猪让你妹妹来读好了。

这样前五十名啊!愣是一个也没有你,这村里一半的孩子呢!隔壁家,老三啊,我看着你姐姐比你厉害啊,女娃娃咋就不能去科举呢?这不是浪费吗,女娃娃咋了呢,不比你这憨子厉害?也有小姑娘骄傲地拿着书院奖励的银子和家里说,我就说我读书比弟弟厉害吧,你们让我去读书,日后赚来的奖学金都给你们,只要给买点笔墨纸砚就行,回来我还教弟弟。

不过这些陈因意都没有看到,她在李文云放榜的第三天就带着人去府城了。

那么久不回去,她担心李文娇把自己作死,尤其是信息传递不发达大情况下,就怕出现什么事情也不能及时知道。

而李文云的成绩出来,不负众望的考上了童生,排名嘛,在第九,但是没有考上他想要前三甲。

略微有点失望,但转身又为自己考上了自满起来。

王家村村长也开心,他们村就两个读书人,一次就都考上了,虽然王清风是最后一名,那也是个童生不是?因此这几天他走路都是仰着头的,甚至还打算让村里给他们办个流水席。

不过李文云婉拒了村长提出的摆流水宴的提议,拎着礼物去给书院的先生道谢,同时有意去府城读书的同窗约好到府城相聚。

他现在更想的是要去和他先生分享这次考试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