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役回去和自己上司商量了一番, 最后一致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要是男孩子,他们或许还不会破例, 但是女孩子就太少见了,尤其是李家也说了,愿意自己出钱来培养, 以后的就业听从孩子的选择。
反正他们带一个是带,带两个要是带。
他们还不相信自己教了几年, 最后学生能跑了不成?负责这一方面的衙役们很有自信,他们知道自己教的东西,除非以后也当衙役, 不然出去了也用不上。
所以,不当衙役还能有什么选择呢?这样一合计, 府衙那边便欢天喜地的把人接过去了。
陈因意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好还是坏,不过李明燕自己倒是挺乐在其中的。
李明燕在府衙学习的事情, 谁都没有想到和二房商量,最后还是陈因意因为身体不行, 没有能亲自去接送,叫下人去,回来的时候被二房遇到了, 随口问一句,方才知道这件事。
这可把二房夫妻惊得不行, 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个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女儿,居然能被府衙的大人给瞧上了,听说还是亲自到家里来请的人, 乖乖, 这可了不得。
娘, 二丫头去府衙学习的事情你怎么不和我们说啊?这怎么说我们也是她的父母啊,那有做事不和父母商量的道理?刚出月子不久,陈氏便抱着孩子杀过来兴师问罪了。
陈因意现在一天有半天是躺在摇椅上的,清醒的时间并不多,听到他们的质问,愣神了很久才反应过来他们说什么。
这个是明燕自己的选择,你们要是做到了父母的责任,这自然是要和你们商量的。
不过你们也没有做到不是?陈因意慢吞吞地说着,一句三顿的没有了往前的精气神,你们现在也算是有了小的了,以前既然都不管明燕,现在也不要想着插手了。
家里的孩子,不管怎么说,都能有他们一碗饭吃,就是以后读不成书,不干衙役这一行,也有她的堂姐和姑姑们呢,总能活下去的。
你们两个心里只有小的和明盛,既然这样就不要来招惹了明燕了吗,没得让大家都不开心不是?陈因意半眯着眼看她,眼神恍惚,好像透过她看向别处。
加上这一番话,简直是让陈氏心惊肉跳。
她讪讪道,娘,你说的这什么话,这不都是我的孩子吗?都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也就明盛是男娃才偏疼一些。
不过我们再怎么有也不如你有啊,明燕能得你教养那是再好不过了。
我又不是说不让她去读书,就是觉得她妹妹也这么大了,是不是应该搬回去和我们住,多和妹妹亲近一点?大人之间的龌龊,确实是不应该牵扯到孩子们。
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本来就是因为重男轻女外加忽视,将原本就不多的父母爱转移到新生的妹妹上。
这样的情况还想要做姐姐和妹妹好好相处?陈因意觉得这细想都是一番残忍。
你可收了你这个念头吧,她要是想要亲近自然会去,就像你当初对她一样,这是你想就能行的?反正我话放在这里了,你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不要去想明燕怎么样了,也不要来插手她的生活。
她回去了,你们就高高兴兴的给碗饭吃,要是觉得花你们钱了,就来找我要,别给她脸色看我就阿弥陀佛了,其他的你可别装模作样了。
陈因意说得可谓是毫不留面,陈氏也知道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
要说有多少的母女情,那还真的没有。
只是以前因为不能生育而对这个女儿的讨厌,随着新生的孩子慢慢减少了而已。
只是习惯了漠视和打骂这个女儿,要不是看在她有出息的份上,还真不一定愿意过来。
至于李明盛就更好说,这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儿子,以后可是要继承财产,抗白幡,摔碗砸盆的,怎么也不能给丢了不是?不过男娃终究是男娃,就算不是养在自己身边的,以后也还不是得孝敬他们?现在养在老太太身边正好,读书做衣裳,吃喝拉撒啥都不用自己出,这上哪去找那么好的事?所以现在李明盛还是养在桂花巷子里,只是二房会经常把人接过去吃饭,培养感情而已。
陈因意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们对李明盛这个还算是真心,不像对李明燕那样,动不动就是打骂。
陈氏沉默不语,对于自家婆婆的话,她无力反驳。
不过想想,要是真把这个女儿带回去养,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相处,到时候没把人笼络住,反而把人给弄离心了,岂不是得不偿失?这样一想,陈氏也不纠结这个了,她打算着,以后让儿子和小女儿多和她来往就是了,就算是不离自己这个爹妈,难道还不离她的兄弟姐妹?这样一想,陈氏浑身轻松,对着陈因意笑得那叫一个灿烂,娘说的哪里话,既然明燕在你这里住得开心就在这里住吧,正好也替我们夫妻两尽尽孝。
以后我们有空多回来看你们就是了。
陈因意撇了她一眼,对这一番话嗤之以鼻。
不过倒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哼哼了一声闭上眼。
这一副赶客的模样,陈氏自然看得出来,讪讪笑着把东西放下,便带着孩子离开。
这一小波澜并没有引起李明燕的注意,她每天在衙役上课,回来的有时候比李明盛还要晚。
而陈因意每天都会在饭上饭后问起他们读书的趣事。
李明盛这个吃货,每天的话题都是今天书院吃了什么,厨子做得怎么样,明天想要吃啥。
听得全家都能把书院的菜谱背出来了。
原本李明燕在家里就是最少发言的人,通常都是家里人在叽里呱啦的讲,她在沉默不语的听,或者默默干活。
不过去衙役上学后回来就不同了,偶尔也会说起自己的府衙那边学习到的新东西,老师们又带她去哪里,见到了什么案子。
有时候里面的精彩程度,堪比在村口听大爷大娘们唠嗑,讨论周边的八卦。
每次都听的全家津津有味的,跟听说书一样。
明燕这个学得还挺有意思,不过你们老师怎么回事啊,这样血腥的案子也带你这个小娃娃去?要是冲撞了怎么办?陈芳呸呸呸了几声,小翠赶紧到外边买把柚子叶和桃叶回来,熬水来洗洗。
柚子叶和桃叶都是辟邪去晦气用的,是王家村的习俗,见到血了就会用这些来熬水洗澡。
之前不知道还好,现在知道了,自然是要把这些都被准备好。
陈因意最近吃喝还能自理,不过对于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就没有怎么注意到了,也多亏了陈芳,才没有把这件事给忘掉。
李明燕听着抿着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谢谢婶婶,府衙里的人都要去看的。
她自己其实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一众学徒里面,她算是毕竟镇定的,还挨了老师的夸赞。
而且她也喜欢,她觉得学习这些东西,比在家里干活要开心有意思得多。
家里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陈芳因为孩子还小,不得不在家,但也不是闲着。
陈因意除了半个月盘一下账,就没有怎么管过事了,家里的衣食住行,也全都有陈芳来调度,每天该买什么菜、家里人吃什么,要什么时候准备,这些都得她来把握。
好在家里有下人,不用自己亲力亲为,只要把事情定下来了,便有人去干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家人船从临安府开到京城,把李记的东西倾销一空,引起了京城人的热捧。
看到了京城繁华和购买力,李文青和李明珠都很眼馋,不过他们还是有自知之明,耐得住一夜暴富的诱惑,并没有急于扩张。
李家的船队只有三条,只来往于临安府和京城。
从临安府带去李记的产品,然后从京城带回一些时兴的首饰,这一来一回的,竟然一趟就赚得比一年多。
第一趟回来,李明珠和李文青都掩不住笑意,把他们的收入和家里说了一下。
赚钱了一起算钱是李家的传统了,看着一堆堆的银子和票据,便是李文云也忍不住感慨,怪不得圣人要重农抑商,这商人赚得那么多,不抑制的话,以后农人都去行商了,还有什么人种地?这样就没有粮食吃了。
农民也要吃饭,也要赚钱。
要是能让农民种地也能赚到钱不是更好?就像王家村,一样在种粮食在养殖,但他们也种辣椒也打工,这样的辛勤劳作下才能生活得好一点。
作为父母官,就是要让自己治下的百姓有工做,有饭吃,有地耕,商业农业工业不管是哪个,只要能让百姓活下去,过得好才是好官。
陈因意说道。
李文云听着若有所思,尤其是有王家村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在。
他好像有些想法。
如果照着普通的管理和发展来管自己的百姓,那他是不是也和其他官员一样?他的百姓是不是也和他们一起一样,每天只能地里刨食,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次肉?他一点也不想要这样,最差的,也要让他们和王家村一样吧?隔三差五的吃个肉,买得起新衣服,逢年过节的也有东西走亲戚,让孩子们读得起书。
这样一想,李文云才知道王家村的改变有多大,而这些都是从他们家做生意开始的。
李文云恍然大悟,他似乎找到了怎么让百姓生活得更好的秘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