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娇穿着鹅黄色的衫裙, 带着金银朱钗,只是淡淡的涂了一点口脂,就艳丽得不敢直视。
就在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团聚时, 随着商船远行的李明珠也到了宋朝最繁华的地方——盛京。
小老板,咱们现在是到哪里去?船停靠外码头三里靠外,旁边全是和他们一样的小商船, 只不过人家有着熟识的脚夫和店铺,船一靠岸便有人上来卸货搬运, 而他们还在观望着。
李明珠利落地跳下船,在人群中找出自己的人,然后招了招手, 看着对方跟猴子一样在人群里钻过来,吩咐道, 店铺可装潢打扫好了?主子放心,这可都是我亲自去盯着的呢。
马庄越拢着手说完, 招了招,便不知道从哪里钻出十几个汉子, 一个个看着就是能扛的样子。
马庄越是李明珠在府城最得力的助手,在决定要来盛京发展后,她就和对方商量了, 用优越的报酬,让人先到盛京来做准备。
铺子是李明珠掏空自己的积蓄买的, 在盛京最繁华的地带边上,一座二层的小楼带个院子,面积不算小, 用来开酒楼都绰绰有余。
不过李明珠不打算在盛京开京城, 一是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财力, 二是也没有这个人力。
思来想去,她还是想要把李记最基础的东西做好。
所以那么好的一个地方,她全给打通了,放下一个个架子,做成商铺的模样。
一个个和人高的架子上,摆放着从临安府带来的辣椒酱、干辣椒、酱鸭、姜、蒜头,还有一些南来北往的商船送来的各地特产。
这布局,要是让陈因意看见了,指定觉得眼熟,除了商品品种少了点,简直就是超市的雏形。
东西看着不起眼,全都是在厨房里使用的,但就是这样一开张,却被盛京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唉唉,这李记杂货铺是卖的啥?咋那么多人往里边挤呢?一个杂货铺也能进去那么多人?住在城东的陈家厨娘出门采购,不经意的一看惊到,怎么御史大夫家的管家也往里边挤?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这盛京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那个不是有自己的庄子,专门的供货渠道?想要吃什么用什么,只要和下边的人说一声,便有人恭恭敬敬的送到门口了。
现在竟然要和一群百姓挤在一起去抢购?不单是御史大夫家的,还有几个尚书家,甚至陈家厨娘甚至还看到了两个小黄门。
哎哟,这个李记杂货铺到底是个什么来头,这进去的可一个个都眼睛往头顶上看,竟然能有东西让他们去抢,莫不是来了什么新的食材?旁边的人听到她嘀咕,便热情地介绍道,这个你都不知道?这个就是在临安府买得非常好的李记酱鸭和辣椒酱,这可是临安府才有的东西,去年临安府那边送了一批过来,还没有下码头可就被这些贵人们给抢完了。
一直以来都是听说那边的东西好吃而已,但是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好吃,不过自从去年送了一批过来后,那些吃过的贵人甚至还专门去临安府吃呢。
现在可好了,李记专门在盛京也开了店,可不得抢着来吗。
一个男人说完,他旁边做小厮打扮的孩子又接着道,这还不止呢,他们家的东西不但好吃,甚至用的调料也很好,这一个店铺啊,听说还有专门的香料包买,像辣椒也有呢。
在这里的基本都是各家各户的厨子,因为宋朝饮食的不发达,食物口味单一,所以李记的东西才那么受欢迎。
现在听到李记杂货铺里买的东西,就是他们做菜的秘诀,那可不得让全部厨子都心动?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让主人家吃得开心,他们便蜂拥而来了。
李明珠看着店铺前人挤人的盛况,心里微微一笑,打了十二分精神来。
店铺里,和李文娇的茶水店差不多,有十个穿着一个利索短打的小伙子,正来来往往地给客人介绍他们的产品,讲解该如何选购付款。
门口守着两个人,一个看起来才十来岁,一个长着山羊胡子看起来像是教书房的先生。
两人面前放着一张大桌子,凡是选购了东西的人就在这里排队付钱。
只见他们把客人篮子里的物品拿出来扫一眼,便立马报出数来,连算盘都不用。
再加上一旁有着专门找零钱的人,结账快得很。
李明珠绷着神经在门口看着,见来往来往的人中有一些鬼鬼祟祟的拿起罐子,不是摸一摸就是闻一闻。
她朝旁边的小二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把人看住。
好在对方应该只是过来试探一下他们的深浅,并没有打算破坏他们的营业。
李记杂货铺买的东西都是市面上没有的,所以竞争对手也少得很。
但总有人见不得别人赚钱,所以李明珠一直很谨慎。
李老板,送十罐辣椒酱到长公主府,张玉书一进来,看着里面的盛况便冲李明珠笑道,你这生意好得很啊,不知道还有没有我们的份?张玉书,在盛京也算是一号人物了,尤其是最近几年,经营的酒楼可以说是把其他几家甩了一大截。
这样的人竟然亲自过来捧场,好像还和李记老板很熟的模样,这不由得让一众人觉得惊奇。
张公子,你怎么过来了?张公子!几位大人家的管家厨子正犹豫着要不要上去打招呼,便看见张玉书走到店老板旁边。
李明珠微微一颔首客气道,张老板,你能过来这辣椒酱不说十罐了,便是一百罐也得有。
当着众人的面,李明珠保持着很好的距离,让既不感觉到谄媚也不觉得疏离。
外人见着也不觉得两人的地位有所差距。
两人站在一起,咋一看就十分的和谐。
这让知道李家底细的人都暗自称奇。
啧啧啧,不得了啊,这李家的小姑娘三年前还在村里耕田做村姑呢,瞧瞧现在这模样,竟然和世家大族的少爷站在一起也毫不孙色。
也不知道这李家是祖坟冒青烟了,还是怎么了,竟然突然就发达了。
谁说不是呢,就连其他几个,虽然看着不怎么样,但和之前比,也是天壤之别了。
等他们家老四真考上了,说不定还真能改换门庭呢。
几个家道中落的世家子叹道,他们家也算是富裕了几代,但那也是靠着祖祖辈辈积累起来的,这要是和李家的一比,竟然显得差劲了不少,这还真是没天理了。
除了有心人在关注着李家的情况,大多数人还是更关注李家的产品。
李明珠拉来的五船货物,放在杂货铺里不过三天便卖了个精光,好在她早早的做了准备,让李文青请崔老板又从临安府运了一批过来,这才堪堪把货物给补上。
经过前三天的疯狂购买,第四天杂货铺的生意就开始慢慢的回落了。
账房看着日进斗金到折半,心疼恨不得把自己的胡子揪掉,这个生意也差得太多了。
我们这不是还赚了吗?李明珠仔细核对了账本,发现利润比自己预计的还要高上一成,现在只是开始,陈先生请安心,等日后商队去海边,和海商搭上关系了,这店铺还是要扩大的,到时候生意应该也能好上不少。
陈家生点点头表示理解。
他是李明珠千挑万选出来的,以后这个店铺基本就是他在管理。
生意上,自然也要上心。
至于李明珠,这个店铺只不过是她的一个据点,用来发展商业,销售货物的。
她看准的是海商的生意。
只不过现在财力人力上都还不够,只能先积累一下原始资本和人脉,后面在找机会进入这个行业。
盛京的杂货铺逐渐走上正轨,看着没有什么事情了,李明珠便和陈家生把该打点的关系打点了,其中以张玉书为主,由他牵线,撒了一大把银子出去,才放心的离开。
此时中秋已过,盛京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李明珠乘着船一路往南,经过临安府了停下,才知道自己爹娘从王家村赶来府城过节了。
哎哟,这竟然是我闺女?这要是走在外面可不敢认了!王氏开门,看着门口英姿飒爽的李明珠,愣是呆了半响才敢开口。
娘,李明珠瞬间撒手把缰绳丢给下人,惊喜地往前跑了两步,一把把王氏搂住,娘,你怎么在这里?这样子一看,方才在她身上看到一点小女儿姿态。
王氏抱着她,心里慰贴得很,还以为这次过来看不到女儿呢,没想到居然赶上了,一时间也是惊喜得不行。
你奶奶托人带信回去的,说我们都没有来府城看过,死活让我们过来玩一玩,我想了想,咱们家就咱几个没有出来见过世面,何况这钱也赚不完,咬咬牙,便把作坊给关了过来玩几天。
母女两说着,一边往里走,紧随其后还有李文青。
里边的人瞧见他们回来,也是开心到不行,虽然中秋已经过了,但这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