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结束, 按理来说是农家人最闲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趁着这个时间去走亲戚,准备年货, 或者是找零碎的活计。
不过今年的王家村却不大得空,因为他们需要养鸭子,还要帮忙建房子, 宰杀鸭子,只靠着李家的雇佣, 就让整个王家村给忙活起来了。
陈因意决定建的房子是青砖灰瓦房,位置就在旧屋的旁边,更加的靠近山脚, 也远离村里。
三进的大院子,再加上四个小院子, 面积算起来可以说是村里普通五户人家的总和。
那些小院子每个单独拎出来,都可以住一户人家, 实在是大手笔。
设计图和需要的材料都是由陈因意画出来,算出来, 钱也是她出的,家里人看到这么好的房子都非常的乐意,只除了李文青, 看到那钱哗啦啦的流出去,连续几天都没有好脸色。
陈因意之所以敢那么大手笔, 也是因为这里的物价实在是便宜,就算是那么的房子全用上了青砖,花的钱也不过是四十多两, 再加上其他的材料和人工, 那么大的一栋房子, 竟然只要不到一百两。
想着一步到位不再折腾,陈因意干脆就大手一挥,建了一座大的,不管是后面两个孩子结婚,还是以后分家都能用得上。
李家的房子还没有开工,材料就源源不断的从外村运来,看着那些青砖灰瓦,王家村的人连嫉妒都嫉妒不起来了。
他们知道李家已经走得比他们远太多了,除了羡慕和仰望,哪里还敢嫉妒。
材料必须在外村买,但是工人还是得在本村请的,陈因意还是找了村长,相当于把工程包给了他,让他找人帮忙建房子,她按照县里建房子的价格,每人一天二十文钱,不包吃喝。
这个价格村里人可都激动得不行,因为他们不用赶到县里去,中午就能回家吃饭,能剩下不少的钱。
去李家干活瞬间就成了香饽饽,遭到了村里各户人家的争抢,不过王得放对村里人什么脾性都了如指掌,自然是只挑选那些干活勤快的,人品好的。
建房子是家里的大事,是全家人商量过后,除了李文青外全票通过的。
当房子开始挖地基,开建的时候,李家人基本上只要有空就去工地上看。
也不是说监工,就是看着房子一点点的起来,李家人就感觉心里舒坦,干什么都有劲。
赚钱也更加积极了。
崔老板的订单是在十一月末来的,刚好村里养的第一批鸭子到了收获的季节,在经过商量后,李家决定再做五百只给崔老板,剩下的就慢慢做来放到县里去买。
对此王氏很不解,卖给崔老板一斤能卖120文,在县里才45文一斤,这差了好多倍呢,怎么不全卖给崔老板?有钱还不多赚,王氏实在是想不通。
李文青倒是明白,不过他是不赞同的,他现在已经看不上伏山县里生意里,把它交给了二房来做,李明珠因为要在家里帮忙制作卤酱鸭,没有空去接手。
照他的话来说,卤水的生意还不如不做了,只做酱鸭。
卤水才几百文,做一个月都不如酱鸭一天赚得多。
不过不管是二房,还是大房都不同意他的这个说法,就只能让陈氏把这两个都给做了。
李文步在家里则是负责鸭子的收购,还有让人宰杀鸭子,所以也是不得空的。
每天忙着做鸭子,晾晒粮食,制作酱料,还要去工地监督房子的进度。
全家也就只有李文云是过得最清闲的了。
这不,就连来帮工快一个月都没有见到李文云的身影,就有人问了,你们家四小子呢?咋比你妹子还要藏得深?不是说在家里吗,怎么都没有见过人?被问到的是李文青,他和村里的年轻一辈关系都不错,尤其是一起出去找过活干的,都对他信服得很。
文云在守孝呢,当然是在后山那边,李文青好像很惊讶的样子,看着他们道,你们不知道吗?我爹死了他就住在那边,过节啥的都没有回来过呢,就连吃饭也是靠家里带去,要么就是他自己在哪里煮,都快半年了。
问话的人一时凝噎,旁观的伙伴也震惊了。
他们知道啊,只是他们还以为李家是说说而已,或者是把人留在家里守着,哪里想到是真的送到坟边去。
这还真的要守一年啊?有人呐呐出声问道。
那当然是啊,我们这些要赚钱养家糊口的就不说了,上有老下有小,想守孝也不行。
不过现在家里有我们了,文云过去守孝,一个是他自己的孝心,二个也能全了我们一家人的心意不是?李文青知道他弟这次守孝意味着什么,所以在外人面前也含糊,使劲的夸李文云孝顺,好像那个戏文里说的大孝子都比不上他似的。
村里见识过李文云高傲无礼的人,在这一刻都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之中。
难道李文云真的有那么孝顺?以前是他们看走眼了?对于李文云是如何被陈因意威逼利诱给赶去守孝的过程,李文青那是只字不提。
在守孝的李文云不知道自己被人议论着,他最近的日子是过得越来越舒适了,草棚子在经过几个哥哥的改造,已经变成了温暖的小木屋,就连冬日里的寒风冰雪,也没能吹进来。
屋子旁边是家里人送来的干燥的柴火,让他冬日里整天整天的烧也烧不完。
屋子里还有新打的床铺,新做的棉被,门边的火盆上吊着一个铁锅,可以让他煮点吃的喝的。
床边还有一个大桌子,比书院里的书桌还要大,上面摆满了笔墨纸砚,还有陆陆续续买来的书籍。
躺在暖呼呼的被窝里,拿到床边来的炉子正咕咚咕咚的滚着热气,手里是李文青从府城带来的最新的诗集,李文云惬意地翻看着,对这一切满意得不行。
还好他听了他娘的话,不然现在还得在学校里受冻挨饿,就手里的这本诗集,书院里的先生也没有吧?一想到书院里的同窗,李文云的面色就有点扭曲。
他之前是被蒙蔽忽悠了,怎么说这些富家子弟平日里就看不起他,偏偏那次诗会就叫上了他呢,现在想来倒是奇怪得很。
再一想到他娘说的,有人回村里说他曾经去了诗会,这样的事情要是传出去了,自己还参加什么科举?而能知道自己去了诗会,还知道他爹最近去世了,还回到村子里说,除了王家的那个小子,还有别人吗?在草棚子里琢磨了半年的李文云,除了看书,也算是把身边的这些同窗给琢磨了一个遍,现在想想那些人,好多个都是不怀好意的。
想通这些的李文云是在秋天,当时真的是被吓得一身冷汗,硬生生的在秋老虎的季节里,感到了冬日的冰凉。
也是因为这个,李文云才在后面彻底的安静了下来。
家里的事没有拿来打扰他,但是重大决定也没有绕过他,每次陈因意都让李文娇过来叫他回去商量,所以对于家里的进展、收入,李文云心里都有数。
这个参与感让他心里感觉到很微妙,比以前伸手一问就能拿到钱还让他开心。
他不能理解,但是拿着每天家里分的十几文钱,也觉得比之前的要好。
陈因意不能窥见这个小儿子的心里,不过看他确实是懂事了不少,在衣食住方面也不吝啬,几两银子的书也舍得买给他,甚至还有好几个菜谱,和百纳楼换了一些书。
拿到那些书院里的夫子都视若珍宝的书的时候,李文云是相当震惊的,他纵使再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对于书的价值他还是清楚的。
他拿到那些书的时候,愣是揪住了李文青,瞪大了眼睛问道,三哥,这些书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你得问娘,是她让我拿来给你的,我那知道她从哪里来的。
你知不知道,这些书在书肆里都买不到,书院里有一套,还是山长花了三百两到府城的书院里求来的!李文云险些喊破了喉咙,激动得差点蹦起来。
这个书在书院里可宝贝了,他也就只能远远的看过,想要借阅?那得在大考中考到前十名才有资格!但是现在,他居然自己就有一套!李文云感觉自己飘在了云里一样,都快找不到地,站不稳了。
那么值钱?顿时李文青看那个书就不是无所谓的眼神,而是眼睛发亮,是在看银子的眼神了。
吓得李文云一个激灵,立马把书抱到怀里,一副谁也不要跟他抢的模样,警惕地看着自己这个财迷哥哥,这个可是娘送给我的。
他丝毫不怀疑,对方会趁他不注意,把这个书偷出去卖到换钱。
李文青撇撇嘴,实在是不能理解陈因意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给这么些破烂,虽然读书出来确实有用,不过花那么多钱就不值得了。
那书院里不是有吗,还不如去借呢,实在不行自己去抄也好啊,哪里值得浪费这些钱。
不用李文青开口,李文云就知道他这个哥哥想要说什么。
他紧紧抱着书,半点兄弟情义都没有,直接把人往外赶,书你已经送来了,你赶紧回去帮娘干活吧,我这里就麻烦你了。
把人赶走,回头看着那一套书,李文云笑得跟藏够了过冬粮食的仓鼠一样。
不过陈因意花了那么大价钱换来的书,当然不是拿来当摆设的,不但要让李文云自己看了,还让他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交给弟弟妹妹,侄子侄女们。
甚至还给他买了纸笔墨,让他抄书去换新的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