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愣是摇着头, 红着脸不肯要那个玉簪子,两人拉扯半天,最后选了一只中等价格的银簪子。
李明珠这个连带着的, 也得了一朵绢花,看着竟然舍得带她们去吃饭的三叔,禁不住的感叹, 铁公鸡也有拔毛的时候。
傍晚,他们约定在了百纳楼的门口见, 陈因意也从哪里换回来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一起到河边看花灯。
晚上的县城比白天要热闹得多,大约是附近村镇的人都来了, 一个个的都挤在一起,人头挨着人头, 险些找不到同伴。
陈因意也是第一次看见这古代的繁华。
一盏连一盏的花灯,把整个县城都照亮了, 穿着各色衣裙的少年少女,就是其中最好的点缀, 还有来往行人脸上的笑容,让陈因意觉得,这大宋比她生活的地方也不差。
来逛街只是顺带的, 全家人都知道主要还是为了给李文青和陈芳创造机会,所以他们都很默契的, 把两人分到一起去,看着他们有说有笑的样子,李家人都禁不住笑了。
看来咱们家今年也能办喜事了。
王氏笑呵呵道。
本来今年就是要办喜事, 大嫂怕是忘了咱们家的新房子了吧, 这进新居不得办一场?陈氏想起新建的青砖房, 心头就火热,她都已经选好了,到时候要住哪个院子。
这还真是,那就是双喜临门了,王氏一愣接道,也不知道三叔想要啥时候成亲,这陈家姑娘可不小了。
王氏并没有嫌弃陈芳年纪大的意思,不过她是真的觉得,这个年纪还是应该早点成家,再一看李文青的年纪,也是大龄男青年了。
作为大嫂,王氏便想着该如何操持他们成亲的事宜了。
估计也就是今年了,什么时候还得看他们自己啊,到时候有得你们忙的。
陈因意挽着王氏的手,对于这个儿媳妇,她是没得话说的。
家里的一应事宜都做得有条有理,对待下面的弟弟妹妹弟媳,也做得公正,有长嫂的风范。
李文青或者下面的小辈结婚,以后还是得她挑大梁,毕竟陈因意不是原身,对这里的习俗不熟悉,也不是很能认同,更没有那个精力,所以能有王氏这个帮手,她真的轻松不少。
那是应该的,娘你就放心吧,我肯定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让三叔风风光光的把人迎进来。
王氏也有自己的计较,这人虽然是陈氏介绍的,但经过交谈,她和对方也处得不错,看起来是个踏实的人。
她是宁愿要这样应该妯娌,也不想碰上之前那些骄纵的。
而且现在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家里多个人手是必然的,与其去外边雇人,王氏觉得还是自家人更稳妥。
各房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对于李文青的这门亲事,大家都是赞成的,就连李文青自己也十分满意。
他发现,这个姑娘除了话少一点,这人是真的没话说。
吃东西的时候,哪怕看见他有很多钱,点菜的时候也只是要一个肉菜,饭菜吃得更是一点也不剩,逛街想给她买些糖葫芦,小米条,她比自己还要心疼钱。
李文青察觉到对方是和自己一样节省的,立马就动心了,当天晚上找到陈因意,斩钉截铁道,娘,今天的这个姑娘非常好,你过几天就去提亲吧。
陈因意险些惊掉下巴,虽然她知道这里没有什么谈恋爱一说,但是这见几面就要谈婚论嫁,是不是也太草率了一点?你?确定了,不再考虑考虑?不用,我就觉得她十分的合适我,比之前的姑娘都要懂事,简直是好得不得了。
李文青十分满意,甚至还有些急躁的催促,你记得早点去,等鸭子养起来我就要到外边去做事生意了,到时候就没有空了。
你愿意没有用啊,人家姑娘看不看得上你还两说呢,陈因意嘀咕了一句,不过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我过两天让你二嫂去探探人家口风,要是愿意的话我就给你去提亲。
李文青终于满意的走了。
当天晚上,陈因意只顾着李文青的事情,还有沉迷在了古代的繁华夜景中,倒是错过了男女主的第一次见面。
在陈因意的印象中,他们见面还是李明珠自卖到三年后才见到的,不过当时一个仆人一个是主子,两人天差地别。
再见的时候,男主已经丧妻丧子,家中也遭到了一些政治牵连败落了。
而李明珠却是大宋饮食界和商界里冉冉升起的新星。
不过现在,因为陈因意,剧情早就改得面目全非了,李明珠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
主子,那不就是跟在那个老太太后面的小姑娘吗?河岸边,推脱不了过来参加县长诗会张玉书,在伴读的提醒下,看见了河边那个放花灯的小姑娘。
早上见着的时候还绷着一张脸,跟府里的那些丫鬟一样循规蹈矩的,现在倒是笑得两个虎牙都漏出来了。
再一看那挽起的衣袖和裙角,哪里有半点大家闺秀的样子。
这李姑娘还真是别具一格啊。
张掌柜也见到了,笑呵呵地看着在哪里放花灯的李家小辈,转头和自家主子商量,出了正月小的便去临安府了,您交给我的那些方子,小的一定让它把百纳楼的名声打出去,叫那几个翻不得身。
去年的卤水和糖醋类的菜色就让我们占尽了便宜,其他几个酒楼想要追上来也不容易,来伯,你的压力也不用那么大。
张玉书饮了面前那杯君山银针,看着李家人的方向,险些被李明珠的笑意灼伤眼。
我只是好奇,李家到底哪里来的通天的本事,那些菜谱比之宫中也毫不逊色,他揉了揉额头道,还有那个什么酱鸭,现在京城都知道了,倒是叫姓崔的捡了个大漏。
张春来只是静静的听着,他知道主家说这个话不是要寻求他的意见,只是要自语而已。
果不其然,张玉书说完,自己便停下了,依旧是盯着河边看,眼神有些发飘,李家老太太问我要了张名帖,大概是要给李文云求学用的,也不知道没了百纳楼,李家到了府城会如何?李家几个不太成器,都是小民之家,若是小富也就罢了,要是骤然大富,怕是要出事。
张春来想了一下李家的几个人,摇摇头有些可惜。
可惜了,李家这些东西,但凡是出现在个有读书人的家庭,出现在百纳楼,或者家里有个眼光长远一点的,估计就能起来了。
只是的可惜,全家也就有个老太太能看,但老太太都半截身子入土了,还能替他们把控多久?要是老太太死了,张春来丝毫不怀疑李家会败。
但李家老太太,恕他直言,这是个聪明有余但不会教孩子的。
哪怕现在给他们挣下万贯家财又如何?挣了也守不住。
富不富,只要不贪心,总归在伏山县活得下去,张玉书看了一眼杯里清香的茶水,问了张春来另一件事,去年重阳前后,李家是不是出了一味调料,叫什么辣椒的?只出了三天,让人尝完后就没有再卖了,你知道这个辣椒是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吗?李家那边应该还有吧?主子,您还记得这件事?张春来有些诧异,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张玉书会记得只出现了三天的辣椒口味,确实是有这回事,我让人打听过了,是他们自己在种子铺里买种子回去种的,据说是番邦来的植物,至于为什么能吃,能当调料,他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事就没有人知道了。
李家老太太就是个迷,现在谁有不知道她到底还知道多少东西,好几个百纳楼的对手,也顺藤摸瓜盯上了他们家,这辣椒一出来自然就吸引了大家注意。
不过东西少,又只在伏山县卖了三天而已,还没有等这些人反映,李记就停了,让他们想找也找不到。
他们手里肯定还有,你找个时间去和他们谈谈,看看能不能要一点来,或者别的合作形式,只要肯让老太太给你露一手,别管什么条件。
张玉书笃定道。
不敢妄言,但大宋的吃食他吃过的不能说全部,也有十分之九了,就连番外的食物也多少尝试过,但是这个辣味还是真是第一次尝。
他有预感,这个东西对酒楼很重要。
张春来有些诧异,不过也觉得理所应当,毕竟李家拿出来的东西,哪个不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付出的代价和这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陈因意还不知道自己藏起来的秘密法宝已经被人惦记上了,她现在正准备把家里的产业理清楚,关照一下家里人的心理健康,顺便给李文青结个婚呢。
李家的卤酱鸭生意,受到货源的影响,早就过年前就没有得做了,现在做的只有卤下水,但市场也被人占了一些。
空闲下来的李家人,趁着这个时间把新房子打扫干净,拿着自己的钱去定制家具,准备入住了。
还有年前说要买的山地水塘也落户了,李文平正忙着休整,然后买鸭苗来养。
以及地里的田地,也准备到了春耕的季节,育秧耙田,哪个都少不了人。
娘啊,我觉得咱们家真的事情太多了,你看看要不还是雇个人来帮忙吧?陈氏最先熬不住,在洗了三天的酱料缸子后,累得直不起腰了。
再一看接下来那干不完的活,直接来怂恿陈因意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