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4 章

2025-03-22 07:34:09

老哥啊, 你这个媳妇娶得好啊,不但带着你们李家赚了钱,还让我们王家村沾了光, 让你们在我王家村落户,是我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啊。

王得放仰头喝了一头,笑得十分畅快大声说道, 村里这帮叽叽歪歪的家伙,怎么能不让女娃娃读书呢!看看你们家明珠, 看看王氏,那会不都是厉害的吗。

听说人家王氏还自己看书学习呢,清风碰着好几次了, 那么大个人还能拉得下面子来请教他,现在咱们村里有那么好的条件, 能让女娃娃们读书,他们竟然还叽叽歪歪的, 真是愚不可及!什么女娃娃就不该读书,我呸, 我还不就信了,我一定让他们也看看,咱们王家村的女娃娃也不差!王得放迷迷糊糊的喝了一壶酒, 坐在坟头边就开始诉说自己的不容易,村里谁谁家是傻的, 谁谁又多事,说到最后都趴在坟头上哭了。

找了一晚上才在李家的祖坟边找到自家亲爹,王三生脸都黑得跟锅底一样了。

这不知道的, 还以为他爹是李家的孩子呢。

王三生赶紧把人背起来, 听着他还在叽里咕噜的骂着村里的几乎人家, 心里也有些暗恨。

要他说,村里的那几户刺头,他爹就不该管他们。

现在谁不知道他们王家村靠着李家生活,赚的钱那叫旁边几个村都眼红,现在人家搬到府城去了,还想着在村里建村学,愿意出一半的钱,他们竟然还叽叽歪歪。

这让女娃娃来读书,也不晓得怎么有人意见那么多。

又不要钱不要粮的,只要人去了听课就行,竟然还有吵吵着女娃娃要打猪草,要干活,以后都是嫁到别人家去的,学了也是浪费。

难道他们就缺那一把猪草?嫁到别人家去了就不是自己家的闺女了?看看李家的李明珠和李文娇,这一群脑子里简直不知道装了什么。

王三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八岁一个九岁,要是村学建起来了,就全都能送进去学习。

而且学校里的课也不是天天都要上,哪里就能耽误什么活了?就算以后是要嫁人的,难道读书明理识字的姑娘不能嫁得更好点?他是知道村里有人不把女娃娃当人的,但没想到还那么蠢,自己家不让上,还跳出来反驳村里,一个个目光短浅得,他都不屑得去说。

也就是他爹,啥都想去全村人整整齐齐的,得到全部人的同意。

这怎么可能?陈因意的信是连带着钱一起回来的,一共是一千两银子,用来给村学建学校和请老师。

这一笔钱可以说是巨款,更何况是在村里。

李家院子那样大的建筑也就花了几百两,村学得建成什么样才用得了那么多钱?所以陈因意也做了规定,这钱虽然是给建村学用的,但不能一下子用光也不能全是她掏,而是和村里一人出一半。

钱就放在李文平那里保管,村里凑出多少钱了,她就出同等的数额。

从选址建学校到请老师,以及后续给老师的工钱等,全都是和村里人对半分。

真金白银看到了,王得放心中更加激动,恨不得明天就去把书院建出来,把老师请来。

他们这样的穷乡僻壤,想要一个读书人背井离乡来教书的,除了花重金砸人,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不过钱是到位了,村里的人为自己出多出少的又开始吵起来了。

送女娃娃读书就送吧,但我们这一家出多少钱啊?有的人家孩子多的,那都能有十几个,有的人家孩子少的就一两个,这出一样的掐是不是不划算?刘氏嚷嚷道。

你这话说的,怎么,你家永远只有两个孩子?那要是这样的话,你们家可以少出一点。

有人看了她一眼回击道。

在这讲究多子多福的时候,说人家永远都是两三个孩子,那不跟咒人家断子绝孙一样嘛。

当下两人就要打起来。

旁边有拉架的,还有浑水摸鱼把人给打一顿的。

看着这吵吵嚷嚷的场面,王得放猛地敲了敲铜锣,放开了嗓子吼道,李家才多少个孩子,人家都愿意出这个钱了,你们还在这里叽叽歪歪,谁要是还有话说,大不了不要出钱,书院建好了,你们也不要来读书好了。

商量了大半个月,李家的钱都送过来了,他们还没有拿出个章程,王得放听得心烦意乱,也羞愧得很,尤其是听了自己儿子的话后,更加觉得这帮人没必要都得带上。

尤其是刘氏和陈氏,王得放再好脾气也被他们气得不清。

先暂定一户二两银子,地用村的,在村东头那边。

教室和先生住的院子全都一起建起来,先暂定用五百两银子,要用青砖灰瓦来建!谁要再有意见,就不要给钱了,以后孩子读书也可以,每年再另外就束脩给先生。

王得放难得强势一回,村民们都被震得说不出说来。

尤其是听到这次要是不交钱,以后每年都要给束脩,掏钱的动作就利索了不少。

王得放规定了最低每户都要交二两银子,对类似于陈寡妇这样的人家则只要一两。

这样一笔钱,在两年前,可以是娶一个媳妇,可以是一家人一年的积蓄。

如果是那时候要,绝对不会有人愿意。

但是现在他们一年下来,算上地里的出产和在李家作坊得的工钱,最少也是十几两收入。

所以这一点钱他们还是舍得。

毕竟只要读了书,就算是不考科举,以后出门在外了,做生意还是去当学徒都有优势。

事关孩子的未来和一点小钱,他们还是分得清的。

甚至有的人赚得多的,比如王三顺他们,整个商队出手都是十两,让村里人看到都惊呼,他们舍得。

还有一个人比较特别,那就是陈寡妇,她本来只要给一两银子就可以了,却给了五两银子,远比村里的大多数人要多。

其实大部分最后给的钱都比王得放规定的要多,他们也不是不想培养孩子。

只是以前连吃饱饭都困难,更不要说让孩子去读书了。

像李家这样的殷实家庭,还要一个童生父亲几个哥哥来供养,都只能勉强在县城读得起书。

村里跟李家条件好的,一个巴掌都数的过来。

其他的怎么可能有能力送孩子去读书。

现在好了,村学一建起来,以后村里的孩子都不用到外边去求学了,束脩方面也不用他们担心,最多只是买点笔墨纸砚,实在不舍得的,拿树枝炭头比划一下也行,总之比什么都不会的强。

要是家里有个出了天赋的,陈因意也说了,李家会去一半的钱去资助。

所以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为了给王家村的未来一个好的开始,从选址开始,王得放就私人掏钱请了最好的风水先生来看地基和动土日子,然后让李文平帮忙联系之前的青砖卖家。

村里的男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上山去砍了最好的木材下来,家里有的准备自己拿来建房子的,也都先贡献出来了。

老人女人孩子,则是去河边捡石头当地基。

反正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王家村空前的团结起来。

人多力量大,书院很快就建起来了,不过先生的事还是没有着落。

有学识的,人家在县里教,待遇给得也很好,房子和家庭都在那里。

没有学识的,也不是他们想要的。

有的有学识也愿意来吧,要求的待遇也不是他们给得起的。

尤其是一听到要教女娃娃,十个有八个都不愿意。

找了一个月,整个伏山县都问了一个遍,还是没有找到,可把王得放急坏了。

要不给李家的人传信吧,他们在府城,怎么说读书人也被咱们伏山县要多。

要是有愿意来教书的,出多少钱都没有关系。

王三生狠了狠心道。

行,我就去信给李家人看看。

王得放下手里的烟,也下定了决心。

王氏知道村里建了书院,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也算是放了心,和李文平说道,这村里要是有书院了,小宝和明宝也不用去府城了。

也不晓得娘啥时候回来,这都去半年了,也快要过年了。

现在才是九月末,离王氏说的过年实在是还有段距离,不过离李文云考试的时间却是近在咫尺了。

在沈孟月的提醒下,陈因意才想起要给李文云找作保的老师,要送他回户籍地也就是伏山县去考试。

不过李文云现在的学籍挂在青山书院,只要沈孟月帮忙,再回去找他原来的三位老师和村长,也就能去县里报名了。

这一连串的手续,比陈因意当初靠大学还要复杂,不得不让沈孟月写下来,然后让李文青带他回去办。

李文云的腿已经能自由行动了,只不过还是不能久站。

还好童生试只是一天的时候,不然还不知道能不能撑下去呢。

李文云和李文青兄弟两回去,家里就还剩下一群女人。

不过最近李明珠在尝试她的酱料的,自己在城外买了一个小庄子,一千两,是陈因意给她的启动资金。

一个一百亩带几间泥胚房的庄子,然后又卖了三个做事的下人,每天早出晚归的在那里折腾。

是否出什么成果了,李明珠没有她也没有问。

陈氏和她那个二儿子倒是安静得很,真的就是每天开个铺子,关个门,好像万事不管的模样。

陈因意猜他们是因为肚子里的孩子才这样安分,就是不知道生了孩子之后会怎么样了。

陈芳最近肚子也开始显怀了,好在没有什么孕期反应,每天都是吃吃喝喝的,然后到店铺里溜达一下,闲不住的时候就把家里收拾一下,过得也算是不错。

李文娇,陈因意也问过她,是和李明珠一样要钱去买田地庄子,还是自己给她买个铺子。

李文娇自己算了一下她娘铺子赚的钱,再一看李明珠在庄子里跟以前一样风吹日晒的,皮肤糙了,赚的钱还没有她多,十分坚定地选择了买铺子。

你确定了?这钱我给你二哥和明珠都是一样的,就连你大哥家里的东西这算成银钱也大概是一千两,除了老四读书还不知道,你们几个可都是分了一千两。

要是拿去买铺子,是赚是亏,你以后就自己负责了。

陈因意再一次向她确认。

李明珠想了想,最后还是肯定地点了点头,我确定,我觉得现在赚的钱已经够活了,管理一个铺子也不容易,我也不想再做作坊那样累了,开铺子就很好。

行,既然你确定了,那我明天就陪你去买铺子。

刚好李文娇也成年了,把房契写到她名下也可以了。

和铺子一起买的还有宅子,在府城住了那么久,想要买房子的心一直没有歇过,趁着这个机会,陈因意干脆一起去选了。

负责接待他们的还是老熟人,诚信牙行。

他们不止是做下人买卖,还做房屋的租赁和买卖。

陈因意要买房子,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们。

铺子不用太大,地段差一点也没有关系,不过安全上一定要有保证,最好是城卫宵禁巡查的时候都会走过的地方,周边邻居一定不要违法犯罪的。

宅子的话,最好是在桂花巷这边,我们家人比较多,要是能有三五进的大宅子就好了。

没有的话,相邻的两个院子也可以。

桂花巷没有的话,就要在城北这一带的,临近书院一点。

陈因意把自己要求说完,管事的就从厚厚的地契里翻出一沓来给她看,并介绍道,桂花巷那边的房子一向是有价无市,老太太想要买怕是比较困难,而且你要的三五进大宅子,在府城都是少有的。

想要那么大的宅子,得往北再过两条街,到柳明巷了,那边倒是有两栋您说的那样的宅子,如果您想要,我们可以抽空过去看看。

铺子的话,靠近龟衣巷那边也有一个,不过地方不大,带一个院子,能做一点小买卖,治安是顶好的,不过卖家要价有点高,您要是能介绍,我们也可以去谈。

管事把府城的布局草图摊开在陈因意面前,井字形的一条条线条就是代表一条街道,上面只是简单的写着哪条哪条街,和陈因意见过的地图差远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地图,也是诚信牙行的私人收藏,是他们派下人一条条街道丈量去绘制,是除官方外为数不多的地图。

虽然简单,但上面的街道门店一目了然,哪里是中心区,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学区,陈因意一眼就认出来了。

也是看了这个地图她才发现,临安府竟然那么大,要是没有算错的话,应该有建邺的一半了。

如此大的城市,必定有支撑它的劳动力,而这些都是潜在的消费力。

就这两个地方吧,我们先去看看。

毕竟这地段是一回事,房子的新旧却看不出来,是否值得这个价钱,还得去看过才知道。

李文娇也在一旁,因为这一次选的铺子是给她的,就让她也跟着去了。

铺子临近最繁华的那几条街道,位置很好,但建筑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店家以前是做布匹生意的,房子柜台家具一类的,比较干净。

陈因意看了一圈,一千多两一栋这样的小院子带铺面,确实是很划算了。

娘,这里那么小,要是买了下人,难道我还要和他们住在一个地方?李文娇进去转了一圈,颇为嫌弃地看着这些略显陈旧的建筑,皱眉道,而且你看这个房子,都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要是买回去,我们是不是还得自己重新建啊?我们就不能卖大一点的房子?李文娇磨着陈因意道。

陈因意撇了她一眼,买多大的都可以,不过钱从哪里来呢?要是你自己赚的,你丢到水里听个响都行。

现在是我给你出钱,你要是不喜欢这里我们就换个地方,不过想要什么面积什么地段,你掂量着手里的银子看着办吧。

李文娇一听嘴上都挂几斤猪肉了。

就这,就这,就这里行了吧?不过你得帮我把这里装起来,就跟城南那间店铺一样。

李文娇眼珠子一转,讨价还价道。

陈因意点点头,可以,那这钱就算是你借的,看在母女一场的份上,我就不收你利息了,不过今年内还清啊。

还还还,我赚了马上还给你!李文娇气得直跺脚,看着还在旁边的管事,压下了自己的小性子。

行,那就定在这里了?这件店铺离陈因意的有七八条街,以府城的人口密度来算,并不会产生竞争力。

李文娇也不是真的不识好歹,看着从这里出去就是最大的街道,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也知道在这里做买卖稳赚不赔。

所以带着对这里面积小、房屋老旧的嫌弃,还是点头应下了。

房主家里有事急着拿钱,当天他们就到衙门去过户了,拿着上面写了自己名字的房契,李文娇小心翼翼地放到衣襟的口袋里。

阿弥陀佛,这个以后就是她的铺子了,谁也不能抢走的铺子!李文娇喜形于色,恨不得现在就回家去炫耀一番,最好是回去和自己的小伙伴也说一下。

她们在家里做牛做马有什么用,成亲出门还不一定有一件自己的衣服呢。

想起昔日玩得好的小伙伴,李文娇有点想回去了。

要是可以,或许她能把丫丫她们带来帮自己干活?反正买了下人还要给工钱,还不如把工钱给她们呢。

李文娇想起之前一直向自己炫耀的王春燕,觉得要是能让她也来给自己做工,喊自己小姐就更好了。

李文娇忽然笑得诡异起来,陈因意奇怪地看了她一眼,只当她是买了铺子开心的。

再一看管事,竟然能目不改色,跟没有看见她在发疯一眼,陈因意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工作素质。

买完了铺子,便是要去看宅子了,不管以后李文云在这里读书,还是他们的生意,都要以府城作为一个据点,说不定往后两代就要在这里扎根了,所以买宅子的事情,陈因意很谨慎。

谨慎到愣是看了五天,跑了四五处地方还没有敲定下来。

最后能买到房子,还是因为他们租住的这一户人家,听说他们要房子后卖给他们,并且还介绍了相邻的一户人家,陈因意才拿下的。

宅子和铺子,还有给李明珠的启动资金,一共就花了陈因意八千多两,中秋那几天赚的钱瞬间就去了三分之二。

不过这些天店铺也一直有收入,存款倒也没有大幅度的缩水。

李文青这些天看着他娘到处买卖,连妹妹侄女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心里也有点火热。

虽然住着他老娘的房子可以省房租,以后他娘死了也是要留给几个儿子的。

但他娘有好几个儿子呢,到底会给谁,现在也说不准。

但是自己手里的钱拿来组个商队都是勉勉强强,想要再买房子怕是不太行。

李文青琢磨着,最后觉得这样呆在家里等他媳妇生产也不是一回事,干脆的就到府城周边的县城去看看了。

临安府面积大,来往的人多,周边的小县城也不少,而且彼此间离得还不远。

要是坐船的话,快则两三天就到了,慢的也就四五天。

李文青带着李记的鸭子出去跑了一个月,去了八个小县城,然后就带回了七份合约。

陈芳因为怀孕,家里的活计都不让她干了,闲着的她在学习上更加的用功,不过是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把常用的几百个字认得差不多了。

看着李文青宝贝似的装起来的文书,她诧异道,你出去这一个月就找到了合作的店铺?李文青捧着匣子宝贝地亲了一口,笑呵呵道,对,就在府城周边,坐船去只要三五天就够了。

送货方便得很,一个月我能都走一遍。

就算是没空,也有常来往的商船,到时候给他们银子,让他们代送也可以。

只要把货物送到,他们就可以坐着收钱了。

一只鸭子比卖给崔老板要赚十五文钱!别小看这十五文钱,以他们家现在每天出货三千只的量来算,一天能多赚四十五两!一个个的都在赚大钱,才拥有自己铺子的李文娇反而欠了一身的债,看着几个哥哥们有钱的样子,心里盘算了一下,觉得她也能赚得更多。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