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愚孝男他重生了 >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二章

2025-03-22 07:34:38

杨老汉那边不听劝, 杨二爷爷也懒得再说,反正再塌的时候就知道好歹了。

杨继北夫妇倒是想重修整一下房间,可刚出了鸡蛋事件,他们那里还敢开这个口啊, 自然是杨老汉他们说那怎么办, 他们怎么做了。

不过每当下雨时, 他们就紧张兮兮的, 晚上都睡不好觉, 导致第二天精神也不好,还要被外人调侃。

我说杨老四, 都结婚好几个月的人了,别那么不节制,身体最重要。

就是, 看看你眼底的青黑,怕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

杨继北尬笑, 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刘香莲去洗衣服时, 也被于大嫂几人调笑, 她脸一红,看了眼边上洗衣服的孙桂芳, 把屋子塌了的事儿说了。

听得于大嫂几人接连叹了好几声。

怎么能就这么弄了呢?是啊,这样弄早晚都会塌的啊!现在天越来越冷,这着了凉可不好。

几人七嘴八舌的说着, 孙桂芳却洗了衣服就走, 原本她家洗衣服都是在家洗的,但今天这两件衣服是干活儿搞了许多泥, 孙桂芳觉得这边洗得利索, 便过来了。

她一走, 刘香莲便道,还是三嫂他们日子好啊,虽然被过继了,可那边的日子可比我们这边的日子好过。

因为杨继西他们这段时间经常来找于大钓鱼,加上时不时就上他们家买点山货啥的,所以于大对孙桂芳他们的好感越来越多。

此时听刘香莲这么说,便道,那你是不知道杨老三之前是过的啥日子,你家老四可比他过得好,要说我,杨老三能过继出去,还真是脱离了苦海,见过偏心的,没见过这么偏心的。

说完也提着洗好的衣服走了。

刘香莲尴尬地蹲在那,其余几个人对视一眼后,立马扯开话题。

孙桂芳回到家时,杨二奶奶正在看昨晚泡的黄豆。

能磨了吗?她一边晾衣服一边问道。

杨二奶奶把手里的黄豆放回水盆里点头道,可以了。

今天杨继西和杨二爷爷还有杨继康、吴和国去李叔家把做好的家具一一搬出来。

这得请人家吃饭,于是杨二奶奶便决定晚上吃豆花饭。

孙桂芳晾好衣服后,便洗了手去清洗石磨,杨二奶奶把黄豆提出来,孙桂芳又去打了一盆水过来,二人开始磨黄豆汁儿。

杨继西他们的家具不少,下午一点开始去李家搬东西,从大件开始,先是几张床,接着是几个大衣柜,再是几个柜子,桌子,椅子,凳子等等哈。

这么一忙停下来的时候,孙桂芳便已经摆好饭菜,叫他们进堂屋吃饭了。

家具一一都摆到了合适的位置,这会儿吴和国他们正在看房子呢,真是越看越觉得喜欢。

特别是吴和国,他家也快建房子了,自然是想多参考参考。

吃了晚饭后,吴和国拉着杨继西又说了说房子建造,回到家看着长了两圈的孩子笑道,这孩子一天一个样儿。

还得亏那些鸡蛋,我吃得多,奶。

水也足,孩子自然吃得饱,睡得好,吴大嫂还有几天就出月子了,她娘过来照看了几天后,见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便又回去了。

毕竟她在这,就多吃一个人的粮食。

等你出了月子,一定要去继西家看看,真漂亮啊!那我们家也弄好看点儿,吴大嫂闻言笑道。

我就是这么想的。

杨继南去干活儿了,不然也会去帮忙,听说这事儿后,他对何明秀道,以后老三家有点啥事,我们也跑快些。

我也知道,这不是刚搬家,家里添置的东西多,还欠了我娘家一笔钱,得多干活儿吗?何明秀无奈道。

是啊,杨继南点头,看着因为吃得好些,而头发没有那么枯黄的大花说,不过我们家日子也是越来越好过了。

转眼就是吴大嫂家小儿子的满月席,杨继西一家送了孩子的小衣服,以及六个鸡蛋。

杨继康家送了十个鸡蛋,几把菜。

杨老汉他们这边就给了几把菜。

而何明秀他们给的是一双小鞋子,是何明秀自己做的。

他们现在是邻居,礼重一点,也时常往来,孩子们也互相照看些。

吴大妹和吴二妹还有吴大嫂娘家那边都来了人,就吴三妹没有回来。

席面上,也有些人专冲着吴三妹来的,就想把人说一顿,结果人家没来。

我看是心虚。

可不,自己的嫂子快生了,居然还把人家的生蛋鸡给害死了!我可知道这吴三妹不是吴和国一个妈生的妹妹.....抱着孩子的吴大嫂正和孙桂芳说话,吴大妹和吴二妹过来时,脸上都带着不忿。

她怎么能这样呢!从小到大就这个性子,好像我们欠了她一样。

吴大嫂闻言收了笑,反正她敢回来,我就敢打出去!孙桂芳本想起身避一避,让她们说说话,结果吴大妹和吴二妹压根不在乎她听见啥。

这就是杨三嫂吧?真好看,而且你身上好香啊。

孙桂芳脸一红。

吴大嫂哈哈大笑,好在杨二奶奶过来了,带走了孙桂芳。

吃了饭后,孙桂芳他们就先回家了,灶房里有足够的人帮忙,用不着他们。

娘,这吴大哥的两位妹妹比西哥小吗?孙桂芳问。

比继西大,应该叫你弟妹才对。

杨二奶奶失笑道。

我就觉得称呼上有些不对,孙桂芳笑了笑,不过两位的性子倒是和吴大嫂有些相似,都是直爽人。

可不,他们家就吴三妹脑子有病一样,杨二奶奶说话更直,听得杨二爷爷嘴角微抽。

得亏在家里这么说,要是在外面,别人听了一两句,就该说你了。

那就说,杨二奶奶冷哼道,就现在这吴三妹敢回来吗?队里不知道多少人想骂她呢!消消气,我昨儿在于大哥那买了点晒干的野菊花,我加了点糖泡水喝,来,都尝尝。

杨继西把菊花水端出来,一人一碗。

端在手里热乎乎的,孙桂芳凑近闻了闻,淡淡的菊花香。

所以我说于大哥他们真有一手啊,什么都能处理得那么好,杨继西赞道。

他爹就爱搞这些东西,以前还找草药专门送到镇上老大夫那呢。

杨二爷爷喝了一口,有些烫,便端在手里暖手。

几人说了一会儿话后,杨二奶奶忽然说起毛线的事儿,这几天反正也没事儿,继西你们去县里买点毛线回来,我准备打几件毛线衣,这冬天快到了,穿毛线衣暖和些。

那成,这个我也会,孙桂芳连什么花样都想好了。

再买点棉花回来,咱们做几件棉衣,我和你们爹都有棉衣,你们倒是少了些,得做几件。

说着还要拿钱给他们,被杨继西拒绝了。

我们身上有钱。

现在空间有两千个鸡蛋,福窝的咸鸭蛋还在更新,杨继西又等了五天,见咸鸭蛋有三百个后,才和孙桂芳出发去县城。

他们走得很早,先去见了李成杰,李成杰一直等着他们呢,没想到过了日子一天就来了。

因为之前杨继西说过,如果26号没来,就会自己来找他。

鸡蛋降价了,不过现在也是五分一个的收。

杨继西点头,空间里留了两百个鸡蛋,剩下一千八百个鸡蛋全卖了。

刚好九十块钱。

李哥,咸鸭蛋你们收吗?原本杨继西也想着自己去县里卖,可一想李成杰眼目多,还是给他收去算了。

安全又便利。

收啊!这冬天咸鸭蛋可多人吃了,你有?李成杰双眼一亮问道。

有,杨继西和孙桂芳昨晚上就商量过了,一个不留全卖,怎么收的?咸鸭蛋现在八分一个,你有多少,我全收了!李成杰正愁咸鸭蛋的货呢,结果杨继西就送上门来了。

我们攒了有三百个,一直没说话的孙桂芳拿了一个递给李成杰,李哥你尝尝味儿,我们的咸鸭蛋绝对好吃。

李成杰也没客气,三两下剥开后,分成两半,其中一半递给身旁的成才。

刚吃一口,李成杰便直接道,我全要了!本想着给了一个出去吃,卖299个咸鸭蛋,结果李成杰让他们把吃的那个也算进去,我正愁没足够的货呢,杨兄弟帮了我大忙,这个也算进去,下次有货可一定记得给我啊。

杨继西也不客气,三百个咸鸭蛋,刚好24块钱。

加上鸡蛋的90块钱,今天赚了114块钱。

还了账后,他们手里还有120多块钱,现在一共有238块钱。

李哥,你这收奶糖吗?大白兔奶糖。

孙桂芳想到空间里还有三十颗奶糖,反正福窝现在也更新不出来,索性就卖了。

杨继西本来是想留着给她吃的,听她这么说也心中一动,福窝更新不了放进去过的奶糖,可要是新奶糖呢?那肯定能更新出来!大白兔奶糖?你们有?!这个我之前收过,可太少了!而且不好弄,你们有多少?李成杰抓住杨继西的手激动道。

不多,也是朋友送的,我们吃着觉得浪费,杨继西试着抽回手,好家伙,力气真大抽不回去。

三十颗。

孙桂芳说。

三十颗足够了!可以装在小罐子里,这转卖给那些......咳咳,反正挺赚钱的。

生怕他们反悔的李成杰也不松开杨继西的手,这玩意儿稀罕,而且贵,就是商楼那边也没多少,我就按商楼的价格,五毛钱一颗!商楼那边一罐只有五十颗,没有票,卖成二十五块钱一罐!可那稀缺啊!转卖出去可不只这个价,奶糖他不好弄到,可盒子却弄了不少,那些有点身份的人,拿这个去送人,是最体面的了!五毛一颗?这让杨继西夫妇有些惊讶,毕竟之前在东门巷黑市处,奶糖才一两毛一颗,但是有些过期。

这么值钱吗?杨继西问。

之前也没这么贵,毕竟一小罐奶糖,就差不多顶工人一个月的工钱了,可耐不住快要过年了,这送礼不就热起来了吗?李成杰笑道。

这也是。

杨继西抽回手,装模作样去之前放鸡蛋篓的草丛里翻来翻去,媳妇儿,放哪里了?孙桂芳赶忙过去,不就是在这吗?杨继西右手挨了一下她的双手,装有三十颗奶糖的小袋子便出现了。

三十颗。

孙桂芳递给眼巴巴的李成杰,成才把火把往前移了移。

那香甜的奶糖味儿,让李成杰和成才顿时咽了咽口水。

是这个!李成杰小心地放好后,又数了九块钱递过来。

孙桂芳接过,这下他们手里就有247块钱了!她忍着手颤,镇定的站在杨继西身旁,听他们说话。

像是腊肉、熏鸡、熏鸭啥的我都收,做得好看一点的衣服鞋子啥的,我也要,总之杨兄弟你以后有啥,都往我这送,我都要的。

李成杰看杨继西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一块宝藏。

棉花怎么收的?杨继西问。

棉花分几种档次,最差的我这是四毛一斤,一般的我这收六毛一斤,最好的,就咱们县里那种最好的,一块钱一斤。

杨继西记下了,开始收拾空篓子,李成杰他们也走了。

一会儿后,杨继西他们背着空背篓出了林子。

此时天微亮,不打火把也能看清路。

成才和李成杰带着几个兄弟背着很多东西也准备出发了,老远瞧见他们二人,成才小声道,哥,他们出来时没有带那些簸箕篓子。

你没听杨兄弟之前说他还有几个兄弟帮忙吗?李成杰不觉得意外,我看这杨兄弟身后有大人物,不然怎么弄到那么多东西。

大哥,会不会和我们抢生意?他身后一个人高马大的汉子问道。

不会,杨兄弟一看就是怕麻烦的人,李成杰挥了挥手,反正我觉得他是我的福星,以后看见他,都给我尊敬点儿。

知道了。

杨继西他们运气也好,陈叔的儿子儿媳妇要去县里,正好看见他们,就让他们上车。

两辆车自行车,虽然有些旧,可这也是自行车啊!到县城的时候九点了,杨继西和孙桂芳请他们吃了一碗荤面,这才去布坊那边看棉花和毛线。

至于布,家里之前有不少人送过来的布,所以不缺。

毛线这东西杨继西也不懂,他就站在一旁看孙桂芳挑选,颜色也多,但是最多的还是黑色和青色还有蓝色。

选红的,你穿着好看。

杨继西指着红毛线道。

孙桂芳瞪眼,整日穿着红好看吗?我喜欢这个。

她指了指黄色的毛线,这个颜色织成太阳花的花样最好看了。

妹子就是识货,这颜色今年好卖得很,来多少?柜员过来招呼道。

多少钱一团?孙桂芳问。

两毛钱一团,四团就能织出一件成人毛线衣,像这位男同志的个头,就需要六团了。

柜员看了看杨继西后笑道。

杨继西看了眼那个颜色,小声地对孙桂芳道,我不想要这个颜色的毛线衣。

那就青色,这个好看,孙桂芳拿起一团放在杨继西身上比了比,好看。

这一团就有不少呢,孙桂芳觉得还挺不错的。

于是买了自己想要的四团黄色和蓝色的,给杨继西买了六团青色还有墨蓝色的,杨二奶奶的是四团宝蓝色和紫色,杨二爷爷的则是五团黑色和灰色的毛线团。

一人织两件毛衣,也能换洗。

一共三十八团,七块六毛钱。

给他们装好后,杨继西接过放在背篓里,好家伙,这东西占地方,一下就装了半背篓。

孙桂芳数了钱递过去。

这边还有棉衣,成衣最便宜的才一块五,看看不?那人又问。

我想看看棉花。

杨继西说。

这边来,柜员带着他们往另一边走去,没多久便瞧见不少棉花,都装在大袋子里,这一般的五毛一斤,这边的好一点七毛,这边是最好的得一块一。

比李成杰的报价多一毛。

一般来说,一件成人棉衣,不薄不厚刚刚好的,需要一斤棉花。

杨继西俯身在孙桂芳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孙桂芳指了指中间七毛一两的棉花道,这个我要.....20斤,其中八斤给我另装,这边一块一的,我要十斤。

好好好。

没想到这么大的单子,那人心里高兴,招呼得更加热情。

一共是二十五块钱!孙桂芳掏钱的时候还是有些心疼的。

见她这个样子,杨继西低声道,放心,会给你赚回来的。

我知道,就是心疼,孙桂芳也小声回着。

东西有点多,我们可以帮忙送,你们送哪里?柜姐笑道。

不用,我们能行,孙桂芳提小一点的那袋子,杨继西替大的两袋子。

他们走后,那柜姐还对另一边卖布的同事道,瞧瞧,真是人不可貌相,看着像乡下来的,可人家一出手买,比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

好在布坊这边后面靠着巷子,杨继西把棉花和毛线团全部收进空间,等到村口的时候再拿出来装进背篓就好。

福窝现在是空的,杨继西把二等棉花分了四斤到福窝里。

剩下的八斤二等棉花和十斤一等棉花放在旁边的篓子里。

旁边的篓里是毛团。

顺带还拿出五十个鸡蛋,还有周家给的熏鸭和两斤玉米面,这是昨晚上杨二奶奶叮嘱他们拿的,得了杨文清家那么大的好,当然得回一些。

杨文清又是一个人在家,他正在写文章,见他们来又惊又喜。

进来坐进来坐,嫂子好久不见了。

杨文清笑道。

是啊,孙桂芳点头,从背篓里拿出鸡蛋、熏鸭还有玉米面,这都是家里带的,你们尝尝。

这么多?杨文清挠头,下次别拿这么多了,三哥你不是说兄弟之间不用这么客气吗?所以我们是从家里带的,没有买,杨继西笑道。

这次杨文清找人给父母递了口信,很快杨母和杨叔叔便赶了回来,还买了不少菜。

见他们拿了这么多东西过来,也说了他们几句。

在杨文清家吃了午饭后,杨叔叔他们下午就去上班了,走的时候,杨母还将杨文清叫到屋子里叮嘱了一番,该给什么回礼,让他们一定收下的话,这才离开。

结果就是两点多,杨继西二人准备离开时,杨文清塞了一罐麦乳精和一罐奶糖过来。

杨继西二人:.....真是大户人家啊。

拿着,别和我客气,我家多着呢!杨文清怕他们不信,于是把放着收音机下面双开门柜子给打开了,好家伙,里面一共上下两排。

上面一排放了二十罐是麦乳精,下面一排放了二十五罐奶糖,这一眼扫过去格外让人震惊。

我这边还有呢,杨文清见他们不说话,还以为他们觉得少,于是又要开柜子,被杨继西和孙桂兰一把拦住。

杨继西看着有些傻白甜的杨文清,艰难道,以后别随便给人开柜子,你这样很危险的。

他要是骗子,杨文清怕是裤衩都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