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上, 吏部尚书刘惇提出建议,尽快恢复科举,让全国的读书人赶紧考试。
全国范围内紧缺管理老百姓的官员,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宝帝和摄政王又怎么会不懂, 他们都懂的是要招聘人才。
但是金宝早就说过他讨厌只会死读书的酸儒,他希望招聘到真正有用的人才。
一个国家的发展少不了各行各业的人才, 在金宝的想法中, 粮食想要高产就得让会种地的人研究。
要想发展经济,让各地流通起来,就得让商人们存活。
缺了任何一种人才, 整个国家的运转就会少了一环。
金宝和大姐讨论了很多次, 想改革科举, 当官的也要分当什么官, 当什么官就考什么试。
如果去刑部当官,就必须熟读各种律法,还要会判案,而不是只会读书作诗。
所以科举考试仅考四书五经考作诗,根本就不符合金宝和大姐金大丫的要求。
其中最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大姐作为摄政王,想改变全天下女子的地位。
弟弟,哪怕你当上了皇上,姐姐有话还是想直说。
作为女人, 我当上了摄政王,甚至手中握有东厂。
这一切都是基于你的‘仁慈’,现在你还小, 不知道权力的可贵。
我不想在未来因为权力, 咱们姐弟之间闹的鱼死网破。
金大丫身穿紫红色摄政王的服饰, 说完这段话顿了顿,看着自己弟弟金宝在认真的听自己说话,才继续往下说。
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女子和男子拥有共同的机会。
我不否认有一些女人天生就喜欢相夫教子,做一个好女人好母亲。
但是我更相信,有一部分女人蜗在后宅中,就是浪费她们的聪明才智。
我希望朝廷一视同仁,给女人一个机会!让女人可以有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直接被世俗说不!如果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给全天下的女人一个出路。
我真的是别无所求,哪怕以后……金大丫说话并没有说全,懂的人都懂,金宝同样也不例外。
金宝就觉得坐上皇位之后,哪怕自己和姐姐保持着原来的亲近,却因为身份的不同,关系出现了小小的缝隙。
姐姐,我还是那一句话,我不管后人是如何做事,但是只要我活着,咱们姐弟之间的感情不用多说。
只要我活着,你永远是摄政王,三亚姐永远是王爷,手握重兵是朕最重视的亲人!在朕的眼中,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工具人好用不好用。
只要拿了朕的俸禄,就对老老实实的认干!金宝斩钉截铁的说道,能当上皇帝,自己很自知之明,一多半都是姐姐的功劳。
金宝当上了皇帝,都没有册封爷爷和父亲,只是把亲娘小金刘氏册封为太后,入住皇宫。
而且金宝当上了皇帝,内心当中还是抠门小气一如既往,抠门就是他的喜好。
压榨朝廷的官员,就是他做皇上的乐趣。
只不过这点小心思,金宝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
金大丫不管自己弟弟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的,说出来了,至少她很开心!姐弟二人共同发出嘿嘿嘿的笑声,准备坑朝廷的官员一把。
反正人生的乐趣不就是斗智斗勇吗。
~~~~~~~稳坐钓鱼台的宝帝和摄政王,听着文武百官们的劝说。
不仅朝廷缺官员,就连读书人也期待着报效朝廷啊。
陛下不能再等了,夏去秋来,为了显示朝廷的恩典,科举考试刻不容缓!朝廷官员们可不知道宝帝的心思,而且他们也不敢随便的糊弄皇上。
虽然宝帝还只是个小小少年,但是他任性了,属于熊孩子。
朝廷官员不怕皇上想当明君,就怕皇上想当昏君,真是想这么任性,就这么任性啊。
明君心中有底线,朝廷官员只要不踏过皇上的底线,基本上相安无事。
但是昏君随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朝廷的官员庆幸有摄政王在,朝堂中才不至于混乱。
这就相当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整的朝堂的官员们哪怕有心琢磨上位者的心思,主要是没时间,诸位官员累的没心思。
朕觉得前朝就是因为朝廷官僚体系太过臃肿,太多的没用的官员了,吃着俸禄却不干人事儿。
诸位大臣做的都不错,尤其是户部的官员也没有出现错误,东厂也不错,你们都非常不错。
一个顶两个!朝廷也没有大乱。
朕觉得不用着急,科举什么的不着急!宝帝用平稳的声音说着夸奖的话,却不给他抠门儿的心思。
朝廷的官员们听到这夸奖的话,心中又是高兴又是难过。
原来的时候整个金銮殿的大臣们紧贴着人,满满当当一屋子大臣。
现在金銮殿空荡荡,原来上百位大臣,现在不到一半人。
这仅是高级的官员,下面低级的官员被抄家的,不知道有多少个。
至今为止三王爷还在做着巡查钦差,到了一个地方就整治一个地方,据说光是刺杀就不知道遇到多少波。
但是不愧是金家的儿女,骨子里都带着一股子倔强,三王爷愣是头铁,杀的各地的贪官纷纷辞官保命。
朝廷能派下去的官员,早早的就已经派下去了,也填不上窟窿呀。
只能在底层提拔上小官吏作为代理县令,倒是维持住了局面。
各地的小官吏大多都是世袭,是当地的老百姓,当地的地头蛇。
而且世袭的小官吏们对于官府的那点事情了如指掌,所以并没有因为缺少了县令,而导致地方失控。
宝帝对于情况了如指掌,油那么便宜又好用的底层的小官吏,他们识字会书写,但是并不会写诗词歌赋,却对官场上的套路一清二楚,简直就是好用的工具人。
而且对老百姓们那么友好的政策,已经确定落实了,老百姓哪还有反抗的心情。
经常会搞事情的世家大族,除了几个乖巧懂事的家族,大多数已经都被杀绝了。
没有反抗者,老百姓又听话,天下平稳安康,这是盛世的迹象。
大臣家中都有子弟,或者是亲朋好友,都想借此机会共创盛世。
宝帝越是平稳拿捏,朝廷的官员们越是着急,有的官员明知道这是个圈套,但是就得闭着眼睛往圈套里走。
摄政王就是看热闹,就是看着自己的弟弟是怎么拿捏朝廷官员。
摄政王,您说说话呀!对呀,摄政王,请您劝劝皇上,不可一意孤行啊,九州之地,边缘辽阔,需要大量的人才。
臣等愿也肝脑涂地,但是全天下的读书人也需要一条出路呀!大臣们是愈发的着急,纷纷劝说,都是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
内心是怎么想的就无人所知,朝廷的诸位大臣对着自己的秃头,对天发誓,绝对不是为了偷懒。
本王觉得作为大臣说的有理,但是这位大臣你们还不了解皇上的心思吗,不要制造困难,也不要制造麻烦,要学会解决麻烦。
皇上请诸位大臣让你们担任要职,不是让你们提出问题,而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还有聆听皇上的意愿,皇上有什么要求,你们都听好了。
摄政王说话的声音都铿锵有力,打断了诸位大臣的发言。
朕的姐姐说的对,朕要的人才,不拘一格!也不要只会读死书的酸儒,朕要的是专业人才。
在朕的眼中,全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是朕的子民,没有男女之分,每个人都是工具人!只有好用与不好用之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所以本次科举不用特别着急,全方位的人才需要全方位的书院培养。
诸位大臣给朕三天之后交方案,别扯任何一句废话,懒得看!宝帝说完一甩袖子就已经离开了,身边带着一群人。
根本就不听,接下来大臣们想要所说的话,不就是说啊,女人怎么怎么样……懒得听。
摄政王倒是走的慢,身边的洪公公已经围上来,诸位大臣也已经围上来了。
开始纷纷打听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摄政王就这么不留痕迹的开始透露皇帝的想法。
这是对千年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呀,让很多靠着科举实行人生转变的官员都觉得不好。
读圣贤书,那是圣人之语,是全天下读书人心中的信仰。
皇上还小呢,在他眼中能给他干活的人就是就是好官员。
只要是曌朝的老百姓就行,不在乎男女。
而且皇上并不喜欢看奏折,太复杂,他看不懂,他喜欢简单,有事就说事。
新的学院肯定是要开的,你们要是不让他开,大家都不能好过。
他就死掐着不放……皇上有多倔,大家都知道吧……摄政王在不停的敲边鼓,透露出一种讯息,只要不让皇上的要求达标,那皇上就跟所有人对着干。
~~~~~~朝廷的官员们回到家脸都是黑的,冷静了一下就琢磨透了。
人家姐弟二人在耍朝廷的官员呢,不按照他们去做,那大家就得往死里干!哎……怎么碰上这无赖了……朝廷官员齐叹气,不想认头呀!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