曌朝的官员们从来没有觉得他们竟然如此重要过, 在管理这个国家的时候,真的是超级有参与感。
往常朝廷就是皇帝的一言之堂,颁布了5年发展计划, 就连皇帝都得为这个发展计划让路。
宝帝亲自为自己的权利, 设定了限制,不过他有一票否决权, 朝廷还是以他的意志为前行。
官员们也觉得他们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至少不用担心排错队伍,抱错大腿而导致家族不幸。
~~~~~~前段时间摄政王抵达江南,手中有军队, 简直是碾压式的在江南‘打击富商’。
解放女子行动, 浩浩荡荡的展开。
而且经过摄政王的女子们的深入的分析, 在北方女性的地位并不是很低。
是因为北方的女人可以出门干活, 养活家里的一家老小。
甚至北方有一些强壮的女人在家中打架的时候,一点都不比男人差。
经过分析之后,摄政王等人就发现往往在在家庭当中能获取更多的银两,对家里人更有帮助的女人生活往往比较好。
前提这种女人手中有一技之长,并且性情不是特别的柔顺, 小日子过的往往不会特别差。
在摄政王旗下,有一名化名十三娘的女子,一身气势不比摄政王差,一看就是出身名门贵族。
没有人知道她从哪里来, 也不知道她的去处,而且至今也是只是化名十三娘。
摄政王金大丫内心当中其实对十三娘非常的警惕,但是又不得不佩服, 十三娘的学识, 实在是太厉害了。
对于女子方面的各种分析, 妥妥的都是十三娘在把控着在提醒。
而且十三娘的理论能说到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再到后来的奴隶制,……女性的地位逐步降低。
十三娘款款而谈,一看家中藏书就不计其数,并且有很多孤本。
只不过十三娘半边脸是被毁坏的,没人知道她长得是什么样子,但露出来的半边脸却是国色天香。
摄政王金大丫对于来历不明的十三娘,采取了不计较,不追溯,只要勤勤恳恳干活,什么人都可以。
~~~~~~~每一次改革都带有着血和泪,改革初期往往都不受人重视。
尤其是在江南富商遍地,鱼米之乡不愁吃不愁喝,可着劲儿的作劲。
先是官场上被痛斥‘金莲’癖好,又是大刀阔斧的准备改革。
不少的官员已经纷纷的上折子参奏摄政王!甚至有非常多的年轻的读书人,非常气愤,觉得这简直就是有辱斯文,对不起圣人的管教。
自宋唐之后,‘朱理’的儒学,似乎将所有读书人的脑袋都给管住了。
在江南有不少读书有名气的夫子,都在推崇‘节妇’。
意思就是女人要为夫,不出嫁,从一而终。
这样的女人才成为好女人,当立贞洁牌坊。
谁在家族当中要拥有着一座贞洁牌坊,在江南这个地方,那就是好人家!拥有着好名声。
家族要培养的女儿最好也是认命,这样才能拥有好名声。
在江南哪个女人敢二嫁,那就是奇耻大辱,在好多村子为了有贞节牌坊,甚至丈夫死后会将妻子沉塘。
就为了等那一块贞节牌坊,现在的贞洁牌坊还没有扩展到朝廷颁发。
只是由江南官场和书院,进行的一种名誉性的表扬。
但是在江南这个地区却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可能过段时间,当地。
官员甚至会将这种优良的传统写成折子,并报给皇上。
这就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提现江南的女子到底有多么的温顺听话。
但是现在一切都毁了,不过江南官场上错综复杂,官商勾结,已经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大网,理不清,理还乱。
摄政王想要趟江南官场的水,别一不小心陷入泥潭,自身难保。
江南的人们冷眼旁观:江南的水很深,摄政王你一介女子把握不住!明里暗里都在抵抗着,哎,就是玩儿,就是不听命令。
可把摄政王金大丫给气坏了,命令根本就出不了府城,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本来心灰意冷的摄政王等女子官员,真的是无力推行政策。
摄政王金大丫在看着整个江南地区的官员们对于汴京武帝和阁老们制定的五年计划,倒是执行的十分到位。
这就让摄政王金大丫心灰意冷了,因为除了江南的官场的这些官员们的阻力,最大的阻力竟然来自于江南的女子。
江南的女子们觉得自己生活的很幸福,只需要活着父母和丈夫搭建的‘金屋’,迷迷糊糊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
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们,不听父母的不听丈夫的,我们怎么活下去?被烦得十分烦躁后的江南女子们,真的是冷着脸,因为有不少的女子想反抗,直接被家里人断绝了来往,被逼死了好多个女子。
确实有被摄政王的女子官员们激励的女子,勇于反抗。
反抗的结果却是让他们献出了活生生的生命。
表面上大家听话,背地里,当摄政王的人手一走,整个宗族甚至包括女子的父母,都将女子视为耻辱。
由此诞生了被迫自杀这件事情,连亲生孩子的父母都痛下杀手,可想而知改革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最后还是十三娘提出意见,先从改革女子的生活状况开始,提高女子的收入!十三娘的提议让摄政王金大丫有了突破点,准备建造大型的纺织工厂,用改革后的纺织机,成规模性质的劳动。
纺织工人每月都会有银子拿,有活干有钱拿这种事情,底层的老百姓绝对不拒绝。
就连好多宗族的族老们也不能耽误自己族人发家致富,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这可是生死的仇恨。
摄政王金大丫就有一种在江南干到老死的倔强的劲儿,就跟江南干上了。
……………………………………………两种改革同时进行,而在改革的期间,宝帝和朝廷大臣们商讨过无数次迁都到何方?作者有话说:终于治好了,胃疼可真是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