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生之不再做妾 > ◉ 第 72 章

◉ 第 72 章

2025-03-22 07:36:46

兰州民乱, 数千人冲击府衙?苏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张着嘴巴,世子爷在兰州?嫂子闵氏绘声绘色:我还能哄你不成?前日便传开了, 你哥哥说, 兰州死了不少人, 府衙都被烧了。

上面龙颜大怒,派兵过去平乱了。

你哥哥还说, 你大伯, 九成九就在兰州。

苏氏不比孔氏父子,对大伯没什么感情,从局外人的角度感叹:这可真不巧,兵荒马乱的,大伯别出什么事才好....忽然之间, 一个隐隐约约在梦中浮现过的念头涌进苏氏脑海:如果孔连骁出事....孔连捷就是世子了....不不不,还有昱哥儿和赵氏肚里的孩子....她清醒过来,叹一口气, 抬起眼皮,见到闵氏意有所指的眼神。

大哥怎么说?苏氏定定神, 把念头压回心底,回忆着府里的事,大伯三月下旬出京公干, 我想想, 是二十号左右, 没说去哪里, 我也没问, 这么多日一直没有消息。

前天二爷回来, 压根没提这事, 只说....自家哥哥都知道的事,孔连捷没理由不知道,伯爵府更没理由耳目闭塞;再想一想昨日丈夫阴沉的脸色,苏氏浑身一僵,突然明白:孔连捷知道孔连骁在兰州,不仅如此,后者处境堪忧。

他让我陪陪大嫂和婆婆,又说这几天事忙,歇在书房,昨日派个人传话,面都没露。

苏氏倒吸一口凉气,一时说不出话。

闵氏沉思着,轻轻点头。

怕是有这么回事。

你心里得有个底。

苏氏脱口而出前面还有昭哥儿,话一出口便咬住自己的舌头,用惶恐的目光瞪着闵氏。

我的姑奶奶。

闵氏骇极而笑,脸上带着了然和揶揄:我让你陪着二爷,陪着老夫人,这个时候可不能给府里添乱,你说的是什么话!苏氏一滞,蹭地站起身,气得脸都红了:嫂子说的什么话!我把嫂子当亲姐姐,嫂子倒来气我!闵氏忙拉住她胳膊,也站起身,好言好语地你看你,我说句玩笑话,你就不乐意了。

好好好,是我说错了话,你别见怪。

说着,她把苏氏推回铺着竹席的玫瑰椅中,自己轻手轻脚走到门边,见服侍的人远远在廊下,自己带来的丫鬟和苏氏贴身丫鬟在几步外守着,才满意地坐回原处。

好妹子,你听我说,越是这个时候,你越不能乱。

苏氏不由自主地说:昨日我在大嫂的院子,晚上才回来,什么事都没有,从大嫂到郭妈妈,到伺候的人,说说笑笑的和平日一样,还和我包粽子、做花糕呢。

闵氏声音比蚊子还低,事出反常必有妖:若是你,丈夫在外面遇到民乱,你吃得下,睡的香?依我说,必是你公公和姑爷下令,把外面的消息封锁住了。

苏氏脑筋很快,若不是我大伯,我公公何必多此一举?何必为了别人的事,费这么大的事?事关重大,她不由自主地问可,若真不是我大伯,我们府里和兰州的事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可就空....闹了大笑话。

她把空欢喜三个字咽回肚子,闵氏自然听出来了,嗔道:你是信不过你大哥,还是信不过你二哥?别说你大哥二哥,就连你大哥二哥的同僚、上峰,爹爹的好友或来家里,或派人来,关心你大伯呢!再说,你也不想想,你大伯这几年,奉了皇上的旨意到处暗访,专挑当地官员的错儿,人称孔阎王,兰州开春播种,种子不发芽,三月就闹起来了,你大伯就出京去了,不是去兰州是去了哪里?苏氏慢慢点头,不再怀疑,身体前倾:嫂子,可,就算我大伯在兰州,他~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我,我也,她一个内宅妇人,能做些什么?傻子,谁让你管你大伯,离着十万八千里,你也管不到啊!闵氏恨铁不成钢地拍她手背,指一指赵氏院子的方向:你啊,就好好等着,看着你大嫂。

两人密密说了半日的话儿。

今天是端午节,苏氏第一年嫁过来,闵氏特意来送特产和粽子,已经给孔老夫人和赵氏请过安,见时间不早,便告辞了。

上次听你说,命不好。

临行时,闵氏握着苏氏的手,语气感慨极了,可娘说过,给你兄妹三个算过命,你的命格大富大贵,比你两个哥哥都好。

你瞧,你先是嫁进了伯爵府,如今....苏氏低下头。

闵氏捏捏她的手,一语双关:人的命,天注定,以后啊,我们都要沾你的光呢!等闵氏走了,苏氏立刻叫来孟妈妈,依旧喝退丫鬟,派张木儿去外院打听,从前日起,门房、回事处和老伯爷那里,可有异常的事?张木儿是苏氏的陪房之一,苏氏嫁进来后,长春院一时没有位置,便请了孔连骁,安排在外院司房。

孟妈妈唬了一跳,可是大少奶奶那边,出了什么事?孟妈妈是苏氏的奶娘,一家子四口跟着苏氏嫁进伯爵府,是苏氏身边最信任的人。

苏氏想了想,对孟妈妈耳语一番。

孟妈妈立刻去了,傍晚回来禀告:张木儿问过了,前日老伯爷回府,脸色非常难看,先是把贴身的老展护卫和府里的二管家派出去,又发话,门房、回事处齐齐封口,谁也不许多说半句,若是外面的闲言碎语传进来,就按军令打板子,之后派人赶着把二爷叫回来,说了半日的话。

二爷回您这里,老伯爷和幕僚说了半夜的话。

大嫂的话是对的!苏氏握紧拳头。

孟妈妈也意识到事情严重性,咽口唾沫:李大齐去了车轿处,告诉张木儿说,老展护卫和二管家走的时候骑了府里的好马,一看就是去远地方。

果然,这两日没回来,也没半点音讯。

定是去了兰州!苏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捏着杏黄帕子,坐在罗汉榻上半晌不语。

事关重大,孟妈妈不敢搭茬,站在旁边等着。

你说....苏氏忽然开口,我们做些什么好?孟妈妈小心翼翼地,奴婢没什么见识,只想着,大少奶奶说不变应万变,不如等一等吧。

也只好如此。

夜里翻来覆去,闵氏一句句话如围着肥肉嗡嗡乱叫的苍蝇,在苏氏脑海挥之不去:万一你大伯出了事,爵位落在昱哥儿身上,昱哥儿才十岁,能不能顺利成年,成了亲能不能生出男丁,谁也不知道;退一步讲,皇帝对你大伯青眼有加,你大伯去了,必定弥补你公公,弥补府里。

昱哥儿还小,这恩典必定落在姑爷身上,姑爷也不用当劳什子的副指挥使,九成九得个实缺,连带你也得了实惠:就算还有个昭哥儿,晓哥儿的将来也妥妥的。

苏氏嘴角翘起,慢慢翻个身,拎起枕边一个熏了香的镶珠荷包。

万一....只是万一....昱哥儿也没立住....赵氏肚里还有个孩子呢!苏氏被自己的念头惊呆了,如避蛇蝎般,把荷包远远甩到一边。

端午节过去,一日比一日热,孔连捷愁眉不展,日日歇在书房,苏氏和孟妈妈说不完的话,派了人回娘家送过一次东西,除了看孩子就是到长房陪赵氏。

五月十一那天,苏氏清早到长房,赵氏刚刚吃过荠菜馄饨、小油条和红枣糕,笑着问弟妹可吃过饭了?苏氏亲热地答:本想蹭嫂子的饭,晓哥儿哭了一场,我陪了一会儿,吃过了来的。

大家主母是不哺乳的,孩子一落地就有专门的奶娘、丫鬟和管事妈妈,晓哥儿有七、八个人伺候着。

赵氏临盆在即,越发受不得热,又是在家里,随便挽了个髻儿,只戴了一根通体翠绿的玉簪,穿了焦布比甲,又不敢用冰,两个小丫头在屋角打扇。

她便嗔道:二弟真是的,我又不是第一次生,定要让你日日顶着大太阳过来,还有晓哥儿呢!好弟妹,我这里一堆使唤的人,哪就少了你一个,娘一会儿儿也过来,回去陪晓哥吧!苏氏不肯,笑道:晓哥儿天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我待着也是待着,不如和嫂子说说话儿。

赵氏将心比心,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片刻不愿分离,不愿弟妹为了自己受苦,摇着一柄竹柄牡丹花团扇:好妹妹,听我的吧,晓哥儿那么小,我都不放心。

说着,向郭妈妈说:送二夫人回去。

郭妈妈笑着朝苏氏行礼,趁着太阳没升起来,若是到了正午,那才叫受罪呢!苏氏平日温柔活泼,今天却固执地像一块万年石头,二爷发了话,嫂嫂就让我留下吧。

赵氏笑出声,一天两天还好,哪能日日如此。

若是二弟絮叨,叫他来找我。

又朝孟妈妈道还不快扶你家夫人回去。

孟妈妈不敢违抗,唯唯诺诺地,苏氏一急,脱口而出嫂嫂莫要赶我,不光二爷,是公公婆婆发的话,世子爷那个样子,让我务必陪着嫂嫂,决不能让嫂嫂出事。

话刚一出口,苏氏像是发觉说错了话,愣了一愣,忙笑道:瞧我,哪里跟那里,口没遮拦的。

是公公婆婆怕嫂嫂不比从前了,这一胎怕生的艰难,叫我日日陪着嫂嫂,有点什么事能跑跑腿儿。

赵氏迷惑地盯着她:话没错,苏氏紧张惊慌的神情,却令人摸不着头脑。

这么多下人,这么热的天儿,哪儿就用得着弟妹跑腿儿。

赵氏信口答,别说二弟不肯,就是二弟肯了,我也不肯。

苏氏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再不提刚才的事,说起孩子经。

待到午饭后,苏氏像前几日一般,去正院西厢房歇了,赵氏回到卧房,扶着桌案慢慢溜达,把丫鬟打发下去,忽然问刚才二夫人说的话,你可听见了?郭妈妈点点头,奴婢一直在想,二夫人八成说漏了嘴--夫人,是不是....丈夫出了什么事?哪个样子?公公为什么担心自己?想到了出门在外的丈夫,赵氏坐立不安,当机立断,你出去探一探,有没有世子爷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