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机器在青州已经有了不少, 但毕竟需要依托地利,限制很大,只在小范围中使用, 大部分仍然需要用人力畜力来解决,科技研究所在很久之前就把研制蒸汽机提上了日程。
等青州纳入掌控,有了煤矿,研究员们更是振奋非常,比以前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终于有所突破。
最早的蒸汽机是一个汽转球, 水蒸气通过进入空心球后,从两侧不对称的管子里喷出, 以此带动球体旋转。
这个装置做起来非常简单,但也没什么用处, 科技研究所做出来,进一步验证了那些理论之后, 就朝着更复杂的蒸汽机努力。
第一次做这种研究, 毕竟缺少经验, 研究员们遇到了各种事故,还受了不少伤。
为了不让危险波及到其他人, 他们从县城挪到了农庄一处空旷的地方,医馆也派出了大夫入驻, 好在第一时间抢救,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多方努力之下,第一台蒸汽机终于建成。
研究员们又加了把劲,按照书上的图纸, 做出了蒸汽三轮车, 后来发现这种车非常不实用, 于是又造出了第一辆蒸汽机车。
宣宁来的时候,就看见一个奇形怪状的大家伙停在路中间,长长的烟囱格外醒目,大大小小的齿在礻果露在外面,其中还有个一人多高的大轮子特别显眼,更别提上面还。
这辆车里蒸汽机才是主体,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人只能扶着护栏站在最靠边的位置,坐都坐不下。
能让人认出那是辆车,还得多亏了下面的两排轮子。
研究所挑出来的演示人员站在一边,搓着手紧张地等待命令。
看宣宁点了点头,赶紧跑过去准备。
这次演示不需要保密,路边站了不少来看热闹的人,被告知这东西很危险,都被远远地挡在红线外面。
这个怪模怪样的车子对他们来说更加新奇,他们看着研究员们忙前忙后,忍不住小声八卦。
这又是个什么东西?不是说叫什么‘蒸汽机车’,机车是个什么车,咱也不知道。
这哪是车啊,三轮车走一趟还能拉十几个人呢,这个这么大,才装得下一个人,还得站着……啧啧啧,为什么要做这个啊。
就是,这大铁家伙看着就沉,谁能蹬得动,这要人推着走还是马拉着走啊?不对,这怎么还往里加木头加煤呢?那边,演示人员终于放好了燃料,点燃之后,黑烟从烟囱里冒出来,过了一会,零件撞击的轻微声音响起,那人赶紧上车,扶着栏杆站好。
过了一会,灼热感越来越强,大齿轮上的长杆——曲柄摇杆缓缓移动,车子也挪动了起来。
一阵阵水蒸气喷射出来,发出噗噗的声音,金属撞击的声音响起,众人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话头,呆呆地看着正准备发威的车子。
没等多久,车子就动了起来,带着明显的声音,还有不停向外喷出的水汽,越走越快,最后达到了和人小步跑差不多的速度。
众人早就忘了自己之前说过的话,看着正发怒的机器,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新奇,他们跟着车子往前走,好奇地打量着上面的所有部件,以及站在上面的人,试图找出是对方用力推车,所以车子才动的证据。
站在上面的演示人员坦然接受所有人的审视,他扶着护栏,昂首挺胸站在上面,一脸的春风得意,尽情享受风吹在脸上的感觉。
仿佛他不是站在颠簸的的车子上,而是什么人人都想去的美景胜地。
在众人的注视下,蒸汽机车的速度越来越慢,一群人围上去摆弄了许久,车子又沿着刚才的路线回到了起点。
空气中满是煤灰的味道,还有些呛人,温度也比刚才升高了一些。
演示人员已经从机车上下来了,围观的百姓跃跃欲试,想上前去摸一摸,被一一拦了下来。
研究员们则站在一起,忐忑地看向宣宁。
这是齿轮传动机车,我们先复刻了这一种。
就是麻烦一点,经常需要添料。
我们在同步研究蒸汽动力的抽水机器,还有在矿区的应用。
其他的,书上说的能装那么重的货物,还能加上好几节的火车,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还得……还得等等……说话的人越说声音越小,越说越觉得丢人,最后羞愧地低下了头。
他们拿到了那么高的研发资金,要人也好要材料也罢,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结果只做出来了这么个东西。
他们参与其中,知道每一步都走得辛苦。
可困难归困难,结果归结果,走那么一小段路就得下来加料,速度也不够快,实在是有些没用。
几个研究员都低下了头,有些后悔这么着急忙慌地把宣宁请来,应该再等一等的,等做出更多的成果来,能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的时候……肩膀被一双手轻轻拍了拍,研究员委委屈屈地抬起头来,看见宣宁正含笑看着他们,眼睛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
几个人一愣,茫然地眨了眨眼睛。
你们做得很好,别人不知道蒸汽机的巨大作用,宣宁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做梦都想赶紧把火车汽车各种机床造出来:凡事都要有个开始,蒸汽机史无前例,你们是创造历史的人。
创……创造历史?可……可是……没有可是,我打算找人写一个大事记,把意义重大的事情都写下来,留给后世子孙看一看,当年他们的先祖是多么的德才兼备百折不挠,在筚路蓝缕中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迎着众人期待的目光,宣宁肯定道:蒸汽机的问世,当然也要写进去。
几人两颊微微泛红,呼吸有些急促,眼睛却一下子亮了起来。
*来农庄一趟,看完了蒸汽机,宣宁也没急着离开,转道往其他厂房走去。
农庄因为地处郊外面积广阔,不少占地较多的项目在县城挤不开,都搬到了农庄里。
绣品厂木工厂铁工厂一直在这里没挪地方,有了纺织机后建立的纺织厂,陈大娘参与其中的军用品厂等等,全都在这里。
军营也在不远处,走一小段路就能到。
这里名为农庄,但各种工厂越来越多,工人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数量。
而且农庄的定位是一个生产基地,不像县城有那么多外来人。
大家对周围的住户都很熟悉,生活习惯也很相似。
早上差不多都是一个点出门,去店里或者食堂吃顿早饭,饭点一起下工,晚饭后拿着小马扎出门,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也放了学写完了作业,聚在一起打打闹闹。
这里的人大多不关心外界如何,外界也确实影响不到他们。
不想当工人,有意走其他路线的要么还是个孩子,要么已经搬去了县城,那里更方便一些。
剩下的年轻人都是工人,他们更关心所在工厂的变化,其他工厂的工作和待遇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比如最近新成立的毛绒厂,原本属于绣品厂、负责织毛衣的女工都被分去了那个厂,孙远送来的羊毛也都给了他们。
秀英本来是绣品厂的管事,后来新成立的毛绒厂缺人,就被调过来当了厂长,和原本的老朋友也没断了联系。
绿柳前两天还说要去找你,她眼馋医学院,也眼馋研究所,说刺绣也不是几天就能速成的东西,也需要翻新花样,研究新的针法,两样起码得给她开一样呢。
绿柳风风火火的,宣宁能想象出她说这话时的样子,笑道:她不来找我,我也要给她开的。
小学的学生要毕业了,我打算给他们安排一次结业考试,成绩好的继续念书,成绩不好但手巧脑子活的,可以去学一些技能。
这样以后都有谋生的本事,也都算有条出路。
很是,别管是什么活计,能喂饱自己、赚够全家老小的花用才是要紧事。
秀英看宣宁拿起一件衣服,衣服里编进了羊毛,柔软又暖和,骄傲道:这羊毛草原上不会用,说粗糙扎人还有异味,都便宜卖给了咱们。
咱们用研究所做的软化剂一弄,做出来就是顶好的衣服,他们回头得用十倍二十倍的价钱买回去 。
宣宁笑了笑。
羊毛制成的衣服其实可有可无,不过是锦上添花,她看重的,是以此慢慢影响草原,让草原对他们在资源上形成依赖,以后自然也翻不出什么风浪。
不过青州和草原的距离有些远,这些羊毛,还有已经投入使用的少量战马,都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运进来的,很是折腾,让孙远愁掉了不少头发,吃出来的肥肉全掉了回去,还搭进去了不少。
若是打下了明州,尽管依然没和草原接壤,但也近了不少,方便了许多。
正想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徐若薇匆匆而来,拿着一封信,未语先笑,朗声道:前线传来消息,明州打下来了!作者有话说:感谢在2021-08-08 03:00:50~2021-08-08 21:04:4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垆边 1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