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七零道系知青 > 第二十二章新农具和借人

第二十二章新农具和借人

2025-03-22 07:49:51

江宁决定先去找老吴, 之后再去村里看大黄。

江宁提着一篮包子去牛棚找江潮。

他是第一次来,这里的居住环境很差, 毕竟以前是关牲口的, 又破又脏,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牛粪味。

大家一看到有生人来,就不由自主地生出警惕和戒备之心。

江宁先自报家门:我是跟老胡住一起的江宁, 我来找江潮, 请问他住哪个屋?有个颤巍巍的老头,用手指了指最边上的那个房间。

江宁冲他点头致谢。

他往江潮所在的房间走去,刚走到门口,就听见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江宁忙出声喊道:小潮。

听到江宁的声音,江潮几乎是飞出来的, 宁哥,你怎么来了?江潮满脸的欢喜与意外。

江宁笑道:我来看看你, 顺便办点事。

你爷爷生病了?我能进去看看他吗?江潮忙不迭地点头:当然可以,我都忘了请你进屋了。

江汉也听见了江宁的声音, 一边咳着一边起身招呼:小江,你来了。

江宁进了屋里,房间不大,放着两张用门板拼出来的小床,墙角还放着锅瓦瓢勺等杂物。

屋里光线昏暗, 空间逼仄,打扫得还算干净。

江宁来不及感慨, 便开始询问江汉的身体状况。

江汉说道:没什么大碍, 我这个破身体时常生病, 早习惯了。

以前有药支撑着, 不算难受。

现在又是劳动,又缺衣少药的,身体自然每况愈下。

江宁明白这种情况,他能帮的不多,但还是想做点什么,便问道:你需要什么药?我看看能不能弄来。

江汉忙摇头:不用不用,我快好了。

感冒这种小病,七八天自动好。

你不要担心。

江宁的生活条件也不好,刚盖完房子还欠着债呢。

江汉不想给他添麻烦。

江宁见状不再问,便把自己带的包子拿出来,让两人尝尝。

江潮十分高兴,还特意去洗了手,拿毛巾给爷爷擦擦手。

两人一人拿一个包子慢慢地品尝着。

江潮先出声称赞:包子真好吃,江宁哥哥,你真厉害。

你什么都会。

江汉也赞:味道真好,馅调得很有味道。

两人闲聊几句,江汉便主动询问道:小江,你这次来还有别的事?江宁说明自己的来意。

江汉沉默片刻,感慨道:你真是个好青年,真心实意地想为本地村民做些事情。

不过,他话锋一转:老吴的情况现在不太好,他之前受了一些刺激,现在……恐怕帮不了你。

江宁又是难受又是感慨,他没料到会是这种情况。

他低头思索半晌,问道:帮不了也没什么,我自己再想办法,那我能去看看老吴吗?江汉点头答应:我带你一起去试试吧,先见见老吴的老伴何英。

江汉下床穿鞋,扶着床又咳了几声,江宁帮着他拍了拍背,扶着他往外走。

江汉突然想起什么,转过身把江宁带的包子提上。

三人来到老吴的住处,江宁看到一个白发苍苍、满脸愁容的老太太正在门口洗衣裳。

江汉喊道:何姐,这是跟老胡住一起的小江,他想向老吴请教果树嫁接的事,我带他来看看。

何英起身,看了一眼江宁,面带歉意:小江,我也听说过你。

只是我们家老吴的情况比较特殊,别说帮你,就是连生人他不愿意见。

她的话音刚落就听见屋里传来一声嘶吼声:阿英,你快跑,跑啊…… 我要跟你离婚!何英擦擦眼角的泪水,苦笑道:我劝你还是别见他了。

江宁嘴唇翕动一下,想安慰几句,但又觉得任何语言都太苍白无力。

江汉也是如此,他把半篮子包子放下:何姐,这是小江送给咱们的,他第一次蒸包子,想让大伙尝尝。

那我们先走了。

三人离开后,心情都有些沉重,一时间谁也没说话。

江宁在回来的路上,决定以后还是不麻烦老吴了,靠自己琢磨吧。

为了驱散这股坏心情,他带了剩下的几个包子去看大黄。

大黄刚生了狗仔,本来正是护犊子的时候,谁靠近它都一脸警惕,动辄还龇牙威胁。

不过,它对江宁十分友善,摇着尾巴,哼哼唧唧地叫着。

江宁凑近了看四只小狗,四小只中,有三只纯黄的,一只黄中带白花。

小狗们眼睛还没睁开,全都窝在大黄怀中,小脑袋一拱一拱地,特别可爱。

江宁看了一会儿,觉得哪只都挺可爱。

刘大娘建议他选那只黄中带白花的。

江宁笑道:那行,就听大娘的,选它。

刘大娘又建议说,小狗现在还小,还得吃奶,等满月后再抱走比较好。

江宁欣然同意。

中午做饭时,江宁特意做多了一些,剩了一些粥,倒点菜汤,端过去给大黄吃。

其他村民见江宁这么稀罕大黄,也会给大黄端点剩饭,大黄的营养得到了补充,月子里竟然还胖了两斤,刘大娘是啧啧称奇,对人们说道:大黄自从认识了小江,福气就来了。

大家深以为然。

江宁心里记着江汉咳嗽的事,找陈大娘打听了一些治咳嗽的偏方,其中一个是黑豆蒸梨,就是把梨子切害,心挖了,放进黑豆,小火蒸熟,一天吃2个,可化痰止咳。

还有一个是用香油煎鸡蛋。

这几样东西都不难找,江宁都做了,送给江潮。

江潮很快给了反馈:我爷爷说,两样都有效果,但黑豆蒸梨效果最好,香油煎鸡蛋别做了。

太贵了。

第一个偏方还好,第二个偏方香油煎鸡蛋,大家闻着是真馋。

方朝阳还故意当着江宁的面咳嗽了几声,江宁假装没听懂暗示,没搭理他。

这家伙壮得跟牛似的,真咳了也没事。

夏天一天天地过去,很快就到了秋收。

秋收可是大事。

大家得放下手头所有工作配合秋收安排。

陈大山提前十天就开始安排各种杂事,江宁也跟着忙碌了一番。

陈大山主要是开会、动员、分配劳动力等等,江宁除了完成基本工作,还考虑了别的事情。

秋收主要是玉米、大豆、芝麻等作物,还有一部分高粱小米等。

现阶段秋收主要靠人力。

江宁就想着能不能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让人们轻松一些。

他去黄豆地里看了一下,这成片成片的黄豆要用镰刀收割,别的不说,光是这不停地弯腰就让人受不了。

一天下来,腰都快断了。

江宁先从这里着手,他把镰刀拆下来,装在锄头把上,这下就不用弯腰了,为了方便,他又在镰刀旁边加一层挡板,站在地里,不用弯腰,胳膊一挥,就能收割一片黄豆。

为了效果更好,还可以用双层镰刀。

做为保管员的好处就是,队里的农具都归他管,他每天在这里叮叮当当,大家都当他在修理农具,也没起疑。

江宁弄了十几把收割黄豆神器后,脑洞再开,又从婴儿车上得到启发,他做了辆小推车,在车子前面装了一排镰刀,试了一下,割草很方便,割黄豆应该也能行。

不过,做小推车比较慢,需要的木料很多,江宁一共只做了三辆。

陈大山动员完群众,开完秋收大会,江宁的新农具也做好了。

他叫来大伙去地里试验。

大家看到这些新式农具,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陈大山也是一脸惊讶。

江宁废话不多说,只让大家先试试,不行他再拆掉。

大家心里也挺好奇,冲上去把新农具一抢而光,说笑着奔向豆田。

此时的黄豆已经成熟了,正好可以试割。

那些抢到新农具的年轻人到了田里,按照江宁的指示,开始挥舞着胳膊收割起来,一扫一片,还不用弯腰,轻轻松松。

那十几个年轻人登时大叫起来:这玩意真好用。

其他村民也争着去试割。

那些推着小推车试割的三人也开始惊呼:想不到还能这么收割,这不是手推式收割机吗?哇,还真的是。

又有许多人抢着去试作小推车。

现场热闹非凡。

陈大山仗着队长的身份,抢到了试用的机会。

两样新农具用过后,陈大山竖起大拇指,用佩服的语气说道:小江,你是个好样的。

江宁谦逊地笑笑,并解释道:我也不确定好不好用,就想先做出来试试,不行我再装回去。

陈大山笑道:你是保管员,农具的事归你管。

他们正说着话,村民们已经围了上来。

小江,你太厉害了。

果然,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脑子好使。

那也不一定,读过书的人多了去了,关键还是脑子好。

你说得对。

还有人来问能不能多做一些,这农具不够分呀。

江宁正有此意,趁机说道:当然可以,其实做这几样农具不是什么难事,有木工基础的,一看就会,没有基础的,也能学会。

大家晚上收工后去保管室跟我一起做,争取多做些出来。

行行,我们都去。

晚饭后,保管室灯火通明,一片欢声笑语。

大家围拢在江宁周围,认真地跟他学着做新农具。

江宁说得没错,除了手推式收割机有些难度,锄头镰刀根本不难,一学就能上手。

一个晚上的功夫,大家又做了三十多把锄头镰刀。

次日,早上6点,上工铃就响了。

大家伙像赛跑似地奔向保管室,新农具就那么多,根本不够人手一把,得抢啊。

陈大山看着众人这副样子,笑着骂了一句:大爷的,平常可没见你们这么积极。

大家来抢农具,做为分发农具的江宁也很无奈,他只好大声维持秩序:大家排好队,不要挤。

由于新农具不够,大家轮流使用,今天试用过,明天就用普通镰刀。

大家一想,这样也挺公平,都没意见。

尽管江宁说了轮流使用,但今天抢到新农具的人还是喜滋滋的。

抢到手推收割机的村民更加欢喜,得意洋洋的嘴脸让人想揍他。

抢收时期,大队干部通常也要下田劳动,陈大山对于劳动一向积极,这次也不例外。

江宁也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不过,大家觉得他发明有功,主动给他留了一台收割机。

早上的天气还很凉爽,微风习习,大家又是刚下地,精神头十足,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劳动。

江宁更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他推着收割机收割豆子,所到之处,豆秧刷刷倒下。

有人惊呼:你看小江,割豆子多熟练,多有派头。

众人附和:确实。

他刚割了一会儿,就有小朋友来给他送水。

江宁笑着接下,夸了小朋友一句。

小朋友两眼亮晶晶的,大声表示:江宁哥哥,我以后要向你学习,长大也要做好多手推收割机和锄头镰刀。

江宁:……小朋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跑了。

由于这些新式农具的加入,今年秋收比往年快了许多,大家也不像往年那么累。

他们大队的豆子提前三天收割完毕,接下来是收玉米。

大家尝到了甜头,就来问江宁能不能也造个收玉米的新机器。

江宁一时没想出来,他说道:收割玉米的我没想到,不过,我可以试着做个简单的脱粒机。

大家又是一阵欢呼,有脱粒机也是极好。

大家没想到的,他们大队的两样新式农具已经传播开了。

很快隔壁的向阳大队和红云大队又来借农具了。

他们不但要来借农具,还想再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