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七零道系知青 > 第三十三章初冬的第一场雪

第三十三章初冬的第一场雪

2025-03-22 07:49:51

他这么说了, 王老头肯定不能让江宁吃亏。

隔天他送来了十斤白面,四十斤粗粮, 还有各种蔬菜。

王铁柱夫妻俩觉得太多了, 王老头这次态度十分坚决,把两人骂得狗血喷头。

两人没办法,只得暗暗叮咛王威, 到了江宁家一定要拼命地吃, 一定得吃回本。

王威:……见到哥哥不光天天要去江宁家干活,现在连饭也不能回来吃了。

王武伤心地抽抽鼻子,握着拳头说道:哥,等我长大了, 咱俩合伙揍那个江宁,他太讨厌了。

王威胡噜了一下王武的头, 语重心长地说道:你都九岁了,是个大孩子了, 以后少惹事。

王武一脸震惊:……他哥竟然会说这种话?他不应该拍着胸脯说小武,谁要敢欺负你, 你告诉哥,哥弄死他这种话吗?王威还想再多说几句,但一看弟弟呆得跟木头似的,只好作罢。

王武看着哥哥的背影,还是一脸不理解。

家里多了一个王威, 江宁做饭顶多多添一瓢水,影响不大。

而且他有了个壮劳力使唤。

老胡基本每天都上工, 江宁也不好意思总使唤他。

但对于王威就不一样了。

这小伙就是来干活的, 长得又壮, 放着一身精力无处发泄, 还惹事,不如让他多干点活。

王威吃了几顿饭,愈发觉得自己真聪明,他再也不用每天饭点忍受酷刑了。

江宁做面,他觉得好吃;贴饼子,真香;炒菜,更香。

反正做什么好吃。

饭好吃,两人说话也好听。

说的都是他不知道的,不像自己家,说来说去就那点破事儿。

何况,还有可爱的猫和狗。

王威干劲走足地干活,他先是给果林围栏杆,弄完栏杆,再去挑土,江宁的理由是山崖上的土太薄,不利于果树生长。

挑水、劈材、浇水,他每天都忙个不停。

当然,江宁也不是那种只知道剥削的人,王威每完成一种工作,他都给点零食零嘴,再夸上几句:干得不错。

你比我想像中的聪明。

王威每回听了既高兴,又有一丝不满:什么叫我比你想像中的聪明,我本来就很聪明好吗?江宁不但在家里夸,还在外面夸:他干活很实在,不偷懒躲滑。

看来大家的监督教育很有成效。

王威的头抬得比以前高了些。

有了王威这个帮手,江宁的生活轻松了许多,有更多空闲时间招猫逗狗和做好吃的。

这天中午,李守信去帮老乡盖房子,人家送他一小块肥肉,他拎回来给江宁。

江宁用肥肉炼油,那香味飘得满山崖都是。

王威一边干活一边忍不住张望,他的嘴角忍不住扬了起来,他刚来吃饭,江宁就做好吃的,其实他人也不是那么差劲。

肥肉很少,只炼了半碗油和半碗油渣,包包子都不够,江宁便用来包饺子。

把白菜剁碎了和油渣拌在一起作馅,油渣少,白菜多,但终究是有肉味的。

大家吃的时候险些把舌头吞下去,王威也一口气干掉两大盘饺子。

他觉得自己吃多了,心虚地偷眼观察江宁的反应,发现人家根本没注意到他,他这才松了一口气,一扭脸就发现逍遥正用不善的目光看着他,他赶紧把盘里的最后一个饺子上贡上去,逍遥一口吞了,犹自不满足,继续盯着他。

王威别过脸,不看逍遥。

今天大黄也来了。

大黄生完小狗后,变凶了,主人家也把它栓了起来,它最近很少来江宁家,今天挣脱了狗绳,来巡视一圈。

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

这里什么时候多了一条丑黑狗?汪汪。

大黄冲着逍遥示威。

逍遥也不甘示弱,低声呜呜两声以示回应。

平和还认得大黄,颠颠地跑上来撒娇。

逍遥冲平和叫了两声,叫它回来。

大黄则慈爱地舔着平和。

逍遥往前跨一步,一双锐利的狗眼死死地盯着大黄。

眼看冲突就要升级,江宁赶紧叫住逍遥,并为它介绍大黄。

可惜两条狗都不买账。

大黄一脸委屈,呜呜地叫着,蹭着江宁的手,你竟然有了别的狗子。

逍遥也不满意,汪汪了两声,你有了我还不够?江宁:……他好像又一次被当成渣男了。

简直是海王翻车现场,江宁只好这边哄哄,那边劝劝,最后给每狗几个饺子,让它们分开吃。

吃完饺子,两狗还不罢休,大黄卧在江宁左脚边蹭他,逍遥本来不粘人,现在也一改常态,卧在江宁右脚边,哼唧撒娇。

你见过猛男落泪,见过猛狗撒娇吗?李守信和方朝阳看得啧啧称:原来狗也会吃醋啊。

几天后,柿饼晒好了。

江宁给方朝阳李守信和老吴江潮他们各分了一篮子。

老吴也来过几趟,看江宁把果林弄得像模像样,也挺满意。

江宁继续练习嫁接,还让王威去山上寻找合适的酸枣树。

老吴说:经过这一个冬天的练习,明年春天正式嫁接果树,你应该很熟练了,成功率很高。

江宁也觉得自己能行。

江宁又收到了姑姑的来信,并给他寄来了几本农林学方面的书,江宁如获珍宝,每天抽空看两小时。

他十分感谢姑姑,立即着手回信,信写得很长,写他的日常生活和近况,写他的房子和狗子。

写完信,他又收拾了两大包东西,像是木耳菌菇菜干柿饼大枣酸枣小米,能寄的都装进去。

甚至还寄了一木盒自己熬的黑糖。

他知道姑姑和姑父现在处境不好,表哥表姐一个去了甘省一个去了新省,生活得也挺苦。

但他在信里也不能多说多问,他猜得没错的话,他的信件是要被检查的。

写别的不行,但写些日常锁事,应该没问题。

江宁为了保险,又在信头信尾加了两句口号,还添了一些诸如现在农村形势一片大好,我做为插队知青过得很幸福,老乡们都很善良,有一个人总帮人干活。

写完信,他托进城办事的人给寄过去。

江宁刚寄完信不久,又收到一封意外的来信。

这封信就是小林写的,江爸老对头林晨的儿子,上次江宁借他搞了一回事。

林里给他寄了毛巾,回了信,还把小林的地址给了江宁,说他们年轻人多多联系。

江宁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小林先给他写信了。

江宁没有完整保留原主的记忆,只有些片段,以他那点稀薄的记忆,好像他和小林之间也不是太亲密。

大人的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孩子,而且两人又是对照关系,总是被拿来比较,关系就更微妙。

江宁就觉得比较这事很无聊,你过你的,我过我的,比较来比较去又有什么意思?偏偏很多人乐此不疲。

他前世的父母是这样,现在的父母又是这样。

江宁想了想,决定以实际行动改变一下这种不良情况。

大家以后和平相处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比来比去。

他铺开信纸,给小林回了一封信,先夸了他一通,夸他大气聪明重感情,隔着这么远,还想着自己这个邻居,他十分感动。

然后再把他爸老林夸了一通,说林叔大方重情重义,还给自己寄毛巾,那些毛巾在乡下可是稀罕物,被乡亲们哄抢,他的人际关系都变好了。

又问了一下小林的近况好不好,他主观猜测,以小林的能力肯定过得很好,毕竟他开朗活泼会来事,去的地方又是物产丰富之地,祖国的粮仓,共和国长子。

不像他这里,提起来无人知晓,又穷又偏。

他干活不行,为人处事一般,能活着,都是靠乡亲们的善意。

江宁写信写上了瘾,寄一封是寄,两封也是寄。

他干脆又给江家人寄了两封信。

信不长,主题明确:要钱要物。

爸妈,大雁要往南飞了,冬天要来了。

我的棉衣不够,棉被也不厚。

黑省的小林给我写了封信,说他家给他寄了秋衣棉衣棉裤皮鞋,同样是爸妈,同样的职位,人家林叔林婶咋就不一样呢?你看看人家的爸妈。

他两个哥哥也没放过,江宁思路相同,只是换换词语而已。

并且,还在信中补充一句:我这人视力不好,上次就写错了爸的名字,说不定哪天给你们回信,也会写错名字。

你们都注意点,看看厂里谁跟你们的名字相近。

信寄出半个多月,江宁收到了来自家里的棉衣毛裤和一床毛毯。

两个哥哥一人给他寄了十块钱,这是封口费吗?江宁收到东西不禁感慨:铁公鸡拔毛,真不容易。

自江家人来信后,江宁又收到姑姑的回信。

信中说,他们把他的信读了几遍,读完觉得生活都多了一丝希望。

没想到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还能这样认真生活。

姑父也受到了鼓舞,精神状态都好了不少,以后不要寄东西,这样的信多写些。

江宁看到回信也笑了,没想到他的信还有治愈功能。

以后有空多写几封吧。

时序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雪来了。

雪下得很慷慨,半天过去,满山皆白。

不像后来,老天爷小气得跟老板似的,预报好几天,才勉强挤出几片雪花,落到地上被人踩踏得不成样子。

想赏雪都无处可赏。

赏雪最好是明天清晨,千山晨雪,天地皆白。

红日东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晚上,江宁听着雪落的声音早早睡觉,次日一大早江宁就起了,裹得跟熊猫似的,圆滚滚的。

对面的青山一夜之间白了头,晨风凌冽清鲜。

他们的房子也戴上了白帽子。

江宁看了一会儿雪,便开始在门口堆雪人。

平和没见过雪,在雪地里跑来跑去。

逍遥一副见惯了世面的样子,卧在门口看他们玩耍。

江宁在堆雪人,老胡带上手套扫雪。

他也没叫江宁一起劳动,反而像个宠溺孩子的家长似的,笑吟吟地看着他玩耍。

江宁堆好了两个雪人,还给雪人用果核眼睛,用红萝卜做了鼻子。

堆完雪人,他也拿起扫帚扫雪。

不多时,太阳升起,红日映雪,又是一番壮丽景象。

江宁遗憾没有照相机,要不然拍出来多好。

下雪不冷,下雪冷,正午过后,天气就开始慢慢阴冷起来。

好在他们提前盘了炕,要不然,这天气真扛不住。

老胡看着大雪中的房子,说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你看多应景。

江宁也觉得挺应景,他转念一想,要是生一炉火,再弄个火锅,咕噜咕噜地泡着热气,白屋也不会显得贫,立马显得富裕起来了。

他兴奋地对老胡说道:为庆祝下雪,咱们今天晚上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