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七零道系知青 > 第四十章人生的精华

第四十章人生的精华

2025-03-22 07:49:51

在连续晒了半个多月的太阳后, 又下雪了。

江宁面对这满山的白雪已没有了初雪时的激动和新鲜,但仍旧喜欢。

赏雪、堆雪人、扫雪自是必不可少。

孙康趁着来附近办事又来了一趟, 江宁对于上次的事颇有些不好意思, 感觉幌了他们一下。

孙康对此却毫不在意,嗐,其实我们也就是想想, 仔细一考虑, 我爸就说你们队长是不可能放人的。

换了他也不会放人。

这不但关系到人才流失的问题,还关系到大队的面子问题。

人家外村的村民一打听,你们村的知青被某某气跑了。

那说明你们村的风气实在太差,那多没脸。

孙康咧咧嘴, 露出一口白牙:不过,师父, 这事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

最起码,他们比以前更珍惜你了不是?你放心, 经过这事,大家会主动自觉地帮你盯着王家人, 省得他们找你的麻烦了。

江宁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便宜徒弟了,活泼开朗,关键是心态好,想得特别开。

他笑着说道:小孙,今天留下吃饭, 有好吃的。

孙康一听说有好吃地,忙不迭地答应了。

今天还真有好吃的, 因为快过年了, 村里杀了几头猪, 江宁买了几斤肉和骨头, 还买了一些内脏。

今天的主菜就是猪肉炖白菜粉条,配菜是溜肝尖。

主食是白馒头。

江宁蒸馒头和做菜的水平日益精进,甚至还有人悄悄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席面。

江宁内心震撼,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还能开发出乡间大厨这个副业。

江宁炖了一大锅菜,肉不少,但菜多,白菜粉条土豆又不缺,一块肉炖一大铁锅。

想着添人又不用添菜,江宁就想把方朝阳和李守认他们叫来一起吃。

外面冷,他没叫老胡去喊人,而是写了个简单的请帖,装在旧荷包里,往逍遥脖子嘴里一塞,让它去知青点找方朝阳。

逍遥十分聪明,经过江宁的训练,它能听懂简单的命令。

孙康一脸惊讶:还能这样送信?有意思。

大约十来分钟后,方朝阳和李守信跟着逍遥来了。

方朝阳还没进院门,就开始大声笑起来:江宁,今天你家的狗出名了,大家伙都围着它看,哈哈。

逍遥回来后,围着江宁转了一圈,江宁摸摸它的头,夸道:好样的,逍遥,一会儿给你骨头吃。

孙康又忍不住酸溜溜地说道:它在我家时咋没这么聪明呢。

人已到齐,准备开饭。

一大瓷盆的猪肉炖粉条白菜先端上来,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配菜、凉菜也陆续端上桌,最后是一笸箩白白胖胖的大馒头。

方朝阳热情夸道:江宁,菜我先不说,你就这蒸馒头的水平绝了。

我蒸了好几回,都是又黄又硬又酸。

李守信翻了个白眼:你能跟人家江宁比。

江宁说道:做饭是有门道的,有空我教你几个小窍门。

他凡事喜欢琢磨和研究,就连蒸馒头也做了研究。

比如面粉和水的比例问题,发面发多久蒸的馒头最好吃。

方朝阳佩服不已,原来做饭都能做出学问来。

大家坐下来开吃,肉又香又烂,粉条吸饱了汤汁,十分入味,同时又保持劲道滑溜的口感,土豆绵软可口。

溜肝尖微辣劲爽,吃得让人停不下来。

馒头,白、软、宣,浓浓的麦香中还带着一丝甜味。

方朝阳说,这种白馒头,没有菜他都能干掉三四个。

一顿饭吃下来,几个人是大呼过瘾。

两条狗吃得也很过瘾,逍遥得到了几块骨头。

吃饱喝足,三人闲坐一会儿,便各回各家。

江宁收拾好厨房后,支起小炕桌,找齐剪刀浆糊锤子钉子针线,开始修书。

他的书架丰满了许多,破损的书也多了起来。

说起来好笑,这些新得的书是乡亲们送他的。

自从听说江宁有离开大队的意思后,大家变得更加珍惜他。

听说他喜欢看书,于是便有人从自己家桌子底下、咸菜缸上面找出书给他送来,自家没有的,出去串亲串门,看到别人有,也会要过来送江宁。

乡下有书的人家不多,但架不住人多力量大,你凑一本,我凑一本,加起来也有几十本了。

这是乡亲们的一片心意,江宁再三道谢后收了下来。

他一看书的内容,又有些哭笑不得。

书的种类很杂,五花八门的。

有《三国演义》、《水浒》等各种传奇演义,还有算命和卜卦的,当然也有一些可看性比较高的,就是书没好好保护,有的皱巴巴的,有的还有污迹。

江宁把书籍分门别类,把一些损坏得不太厉害的,修补一下。

该粘的粘好,不能粘的,就用细钉子钉好,没封面的,他就自己做个封面,封面也是五花八门,有硬皮封面,有报纸封面,还有用布做的封面。

做好封面,再在上面写上书名,这一通操作后,那些旧书倒是挺像模像样的。

老胡看他这么折腾,也挺有兴趣,便过来一起帮忙。

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屋内温暖如春,小猫在炕上打着呼噜,两人则在沉浸式修书。

修好一本卜卦书,江宁煞有其事地说道:来来,我给你算一卦。

老胡挺上道,立即配合道:高人,你帮我算算,我什么时候能脱困?江宁捻了一下并不存在的胡须,高深莫测地说道:你印堂发红,双眼明亮,面颊丰满,是转运的迹象。

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老胡一本正经地点头:大师真是神了,我也这么觉得。

说罢,两人同时大笑起来。

把炕上的幸福惊醒了,它不满地喵了一声。

笑毕,老胡正色道:在家里开开玩笑就罢了,到外面可谨慎些,小心有人举报你搞封建迷信。

江宁点头:放心,我会注意的。

除了修理书籍,偶尔算个命,大多数时间,江宁就是看书,写字,撸猫。

叔本华说,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说得真好,人只有闲下来,才能体味到人生的真味,才能发掘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可是过度的忙碌同样会让人心死。

看忙字的构成,就是心和亡,心的死亡。

冬天是最难得的闲暇时光,江宁十分珍惜。

每天安排得很好。

晚上九点睡,早上6点起,起来也不必急着下炕,赖在温暖的被窝里,撸猫唤狗。

赖到七点多,慢悠悠起床,煮碗面条或是煮碗馄饨,吃完早餐,全身热乎乎的,趁着精神头好,记性佳,读几页需要费脑的有营养的书。

因为手头的书不多,江宁主要研读《马克思文集》和领袖文集。

导师不愧是导师,经典永流传,资本永不眠。

看一小时书,江宁会停下来,看看外面的景色,做一套眼保健操。

跟猫和狗子玩一会儿,活动一下身体,再做做家务,算是锻炼了。

很快就到了中午,该做午饭了。

午饭看心情,随意做。

在有限的食材中发挥无限的创意。

炖个菜,煮个汤,烙几张饼,全看当时想吃什么。

吃完午饭,午睡半小时,养养精神。

下午看看书,写两封信。

每个月,江宁都回几封信,姑姑的,堂姐的,林木的。

他跟林木的感情日益变好,两人是同龄又同是下乡知青,同样的处境,相似的苦闷,颇有些同病相怜的意思。

江宁觉得林木这人还行,比他爸林晨单纯仗义,还没沾上中年男人的油腻和市侩,又比自己的两个哥哥有人味,当个一般的朋友也是可以的。

林木今年没能回去探亲,颇有些失落。

他说他明年一定要争取到探亲假,还问江宁明年要不要回去?要是回去,他们就可以见面了。

江宁能回也不回,回去干吗?江宁先回林木的信,再回姑姑的。

姑姑也问过探亲假的事,她在信中说,她和姑父的情况略有好转,家里住得宽敞,如果江宁回家不方便,可以去他们家。

他的房间一直留着没动。

江宁回忆了一下,原主小时候寒暑假经常被姑姑接过去住。

他印象中,好像有一次姑姑忍无可忍父母的偏心和忽视,跟他爸妈发生了争执,甚至动了要收养他的心思。

虽然姑姑也有两个孩子,但姑父工资高,养得起三个孩子。

江爸江妈心动了,奶奶也同意了。

但最后关头,两个哥哥坚决不同意,大吵大闹,连寻死觅活都用上了。

说爸妈好好的,却把孩子送给别人养,人家会怎么看他们?又怎么看他们兄弟?转过头来还骂江宁嫌贫爱富,白眼狼。

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再后来,运动兴起,姑父处境一落千丈,再也没人提起这事。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两个哥哥就是妒忌和不甘,生怕弟弟过得比他们好。

江宁真是无言以对。

做为一个有弟妹和堂兄弟姐妹的人,江宁是知道某些兄弟姐妹之间的各种小心思的,基本来说,就是嫌你穷又怕你富。

你可以过得好,但绝不能比他们好。

好在,江平江安离他都很远,暂时不用跟他们打交道。

江宁想想都觉得心情愉快。

想起姑姑对原身和自己的好,江宁忍不住把信写长些,洋洋洒洒写了五页纸。

写的多是自己的生活琐事趣事,还写了村中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有时光写还不够,他直接上手画,把幸福逍遥平和都画了进去。

他写道:今年请假来不及了,明年秋收后,我请几天假,回去看你们二位。

写到最后,他又添加一句鸡汤:有位智者曾说,如果身处顺境,千万不要张扬,要和满山的杜鹃花一起绽放。

如果身处逆境,千万不要放弃,要像开败的白玉兰一样,在下一个春天再向世界招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