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刘家河大队后, 江宁一点也没耽误,很快就加入了麦收大军中。
他们大队前两天刚把定制的刀片拿回来, 陈壮带人安装好, 掠子已经投入使用,比不上收割机,但比镰刀好用太多。
不过, 因为成本问题, 掠子还有去年改制的农具一共有三四十把,大家轮流使用,其余人还是得用镰刀割麦。
因为后面要租用收割机,他们先收割一些边边角角的麦田。
整块的田地留着, 没熟透的麦田还需再等等。
大家一边热火朝天地劳动,一边闲聊玩笑, 活跃活跃气氛。
江宁把掠子让给别人用,他自己使镰刀弯腰割麦子。
割麦确实不是一件好干的活儿, 下面有麦芒扎着,又刺又痒。
上面有太阳烤着, 腰还得一直弯着。
一上午干下来,胳膊红肿了,腰也险起直不起来。
江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表扬:小江,你干活越来越利落了。
从去年到今年,才短短一年, 你的进步多大呀。
江宁谦虚地道:都是大家的帮忙,我才获得一点进步。
我去年其实也挺努力的, 就是没找对方法。
其实原来的江宁也很努力, 他也想获得大家的喜欢和认同, 干活一直挺积极, 不偷懒不躲滑。
可惜,他的身体太弱,又被人孤立,也没找到突破的方法。
大家一听江宁这么说,立即改变了口风。
正常,你去年毕竟刚来嘛,城里娃哪那么快适应农村生活。
大家并不宽容共情弱者,他们只宽容共情有实力的强者。
但强者并不太需要他们的宽容,这就是个悖论。
江宁跟着大家伙下地割麦三天,感觉比秋收还累,秋收至少凉快些。
到了第四天早上,陈大山又派陈壮去跟向阳大队交涉。
上午九点钟,陈壮终于把收割机开回来了。
同时带来的还有孙队长给江宁的口信,嗔怪他为什么偷偷走了。
大家给他的礼物都没带。
收割机一进田里,大家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真气派,拖拉机安个新头就是不一样。
唉,咱们大队要有这家伙该有多好?真羡慕向阳大队。
你们别忘了,这东西是咱们的江宁安上去的。
对对,向阳大队有机器,可咱有人。
你说得对。
……大家的心里终于获得了一些平衡。
时间不容耽搁,陈大山赶紧驱赶人群,让陈壮开着机器下田。
陈壮觉得头一亩麦子应该由江宁来割,他主动自觉地让位。
江宁倒也无所谓,被陈壮等人推上了车。
江宁坐在发烫的拖拉机位上,一路突突突。
他和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里奋勇前进,所到之处,麦子纷纷倒地投降。
大家一脸兴奋地观察着收割机,大声说道:还是机器快,咱们队啥时候也能有一辆收割机。
江宁在麦田里收割了几个来回后,就主动下来把位置让给陈壮,陈壮一脸感激地朝江宁笑笑,兴奋地爬上了机器。
其他的年轻小伙子一个个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江宁没再接着割麦子,他跟方朝阳李守信他们一起用架子车拉捆好的麦子,这些麦子要拉到村子中央的打麦场上。
机器只租了三天,但江宁把机器利用得很彻底,机器白天割麦,晚上还要拉着石磙碾麦子。
打麦子也是一项重活,那么重的石磙只能用牲口和人力来拉。
江宁心疼牲口和人,就只能让机器多出力。
于是他和陈大山一商量,晚上加班。
几个年轻小伙子轮流开车,反正也没有技术含量,不过就是拉着石磙在打麦场上转圈圈。
一人两个小时,干完就赶紧去回去睡觉。
这么使用机器节省了刘家河大队的人力,大家固然高兴。
但也有人不高兴,孙队长听说后他们这么使用机器后,直喊肉疼。
听说后来,孙队长重新制定了租用机器规则:向阳大队连人带车一起出租,只在白天开,晚上不加班,人和机器需要休息。
陈大山听说后,笑着骂道:老孙这个老东西,精得很。
江宁在割麦期间,还忙里偷闲给大家伙拍了几张劳动时的照片。
他只是习惯性地随手一拍,但众人却沸腾了。
一时间,大家劳动热情高涨。
人人都希望自己拍出积极上进的一面。
陈大山一看,照相还有这种功能,强硬地让江宁停止劳动,专职拍照,并说大队会报销胶卷和冲洗照片的钱。
江宁割麦割到一半当起了摄影师,这事不知怎么又传到了隔壁向阳大队,孙队长也派人来请江宁过去照相。
陈大山骂道:姓孙的就是跟屁虫,咱干啥,他干啥。
江宁骑着陈大山的自行车去向阳大队拍劳动照片,向阳没拍完,隔壁的红云大队也来请。
当然,他们也要报销胶卷和冲洗照片的钱。
大家忙碌了半个多月,终于顺利打赢了麦收这场大仗。
这期间,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五岁以上的孩子也得下地拾麦子。
麦收结束后,大家都黑了瘦了。
江宁也瘦了,他之前在向阳大队长的肉又还回去了。
他瘦得还不算最狠的,农村人的胖和白都是季节性的,一般是过年后最白胖。
麦收过后,江宁拿着相机去县城冲洗照片,不得不说,他的摄影水平又提升了一截。
有几张拍得不错,其中有一张全景照拍得尤其好:一轮红日下,一望无际的麦田中,社员们正在积极地劳动。
喷薄而出的朝阳、金灿灿的麦田、勤劳朴实的人们,境界、层次、审美都有了,主角又是贫下中农,照片出身极好,又红又专。
这几张照片,不仅江宁喜欢,其他人也喜欢。
照片洗出来后,各大队拿回去后,不约而同地放大几倍挂在大队的办公室里,陈大山也不例外。
江宁麦收后见到小江潮,发现这孩子也晒黑了,从一个糯米团子变成荞麦面团子,不过人也变壮实了。
家里还有些存货,江宁拿出零食给两人进补。
一看到有好吃的,逍遥平和幸福全都往上凑。
江宁半躺在躺椅上,翘着脚,在徐徐凉风中读信。
信是于子期写的,读他的信是一种享受,他的字潇洒飘逸,文字也挺有趣味。
于子期在信中跟他谈论诗词歌赋,夏日景色,人生理想。
江宁已经有段时间没写信了,趁着有空,提笔给于子期回了封信,又给姑姑写了封。
写完信他让进城的人帮着寄过去。
第二天,孙康驾着驴车来了。
这家伙晒得跟只黑煤球似的。
咧嘴笑时,露出一口白牙。
他人没进门,声音先传了过来:师父,师父。
孙康带了三麻袋东西进来,江宁问道:怎么又带这么多东西来?孙康一边往下搬东西一边说道:乡亲们非让我带的,对了,那一麻袋是红云大队给的,是一袋白面,用今年的新麦磨的。
江宁让他把驴子拴好,提来一筐青草和菜叶给驴吃。
两人坐在树下闲叙。
孙康一脸兴奋地给江宁透漏:师父,我有一个好消息,不过现在还没确定,你先听听,高兴高兴。
嗯,你说说。
就是你上次拍的照片,被公社书记看到了,他狠狠地夸了你,就把我们的那张照片拿走了,说洗一张送到县里去。
要是能选用上,师父你就出名了。
师父你说你咋那么能,就没有你不会的。
江宁淡声道:我都只会些皮毛。
孙康:我连皮毛都不会。
江宁笑道:你力气比我大,种地比我强。
各人有各人的优点。
孙康:不愧是我师父,说话水平就是高。
江宁笑了笑,他这个徒弟挺有意思的,浑身充满活力。
中午,江宁留孙康吃饭,顺便也让人把方朝阳李守信孙宇叫过来。
三人笑称是来江宁这儿贴膘。
中午吃的饺子,大家齐动手,剁馅的剁馅,和面的和面,一切准备停当,再坐下来一起包饺子,包得有丑有俊,但谁也不在乎,能吃就行。
江宁到底还是低估了大伙的饭量,煮了三大锅饺子,硬是没够,最后又煮了一锅面片,给他们溜溜缝才算饱。
江宁也吃了两大盘饺子,他发现自己的饭量也变大了,也算是好事吧。
吃饱喝足,大家就摊开凉席在树下躺着纳凉。
四面八方的山风吹过来,清凉爽快,浑身舒坦。
孙康羡慕道:师父,你真会找地方,这儿真凉快。
方朝阳接道:夏天是凉快,冬天冻死你。
几个年轻人嬉笑打闹,猫和狗也来凑热闹。
江宁觉得猫狗的精彩瞬间也不容错过,于是跑回屋里拿相机,给它们拍照片。
孙康连江宁的猫狗都妒忌:当你家的狗猫真好,我长这么大都没拍过几次照片。
江宁对着孙康咔嚓来了一张:给你也来一张。
其他人也纷纷起哄:给我来一张。
江宁笑着给他们每人拍一张。
孙康呆到傍晚,才赶着驴车依依不舍地离回去。
因为孙康送的白面,江宁提前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每天早上不吃玉米饼子了,吃葱花饼;中午不是凉面就是包子;幸亏他住的地方离村子远,要不然这么奢侈肯定会被人议论。
麦子收完后,还要夏种,主要是播种玉米豆子等作物。
活儿多又琐碎,但比麦收轻松多了。
夏天天亮得早,江宁每天早早起来,趁着天气凉爽,光线好,脖子上挂着相机进山散步拍照。
巡完山回来,吃一顿丰盛的早餐,踩着点去上工。
中午最热时,回来午休一个小时,补充一□□力,下午干几小时的活,下工后他早早做完晚饭,吃完饭,带着两条狗去沿河去散步拍照,拍一拍长河落日,黄昏村景。
有一次他没注意,一不小心拍到了一群正在河里洗澡的果男,他赶紧上前道歉,并说以后会销毁照片。
谁知那帮人满不在乎地说:没事没事,反正拍的又不光是我,你洗出来能不能给我看看?江宁答应了。
从此以后,他再拍照片就十分注意。
七月初的时候,陈大山去公社开完会,给江宁带回来一个好消息,他的那张出身特别好的照片被县报采用了,过几天就刊登出来,还是印在头版。
公社书记一高兴也奖励了江宁五块钱和一只新搪瓷缸子。
江宁高兴地接过奖品。
这件事在刘家河大队引起了轰动。
本来大家对于江宁脖子上总挂个相机四处走动,多少觉得奇怪,私下里还议论过。
现在一听拍照片还能上报纸和赚钱,顿时觉得,这可是正经事,不是拍着玩儿的。
也有人替江宁正名:啥拍着玩儿,咱小江能是那种人吗?他干的每件事都有意义,有大作用。
对对,你说得没毛病。
江宁再出去拍照片就更加理直气壮了。
夏来,江宁拍夏景;秋至,拍绝美秋天;等到了冬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是一番胜景。
不知不觉中,江宁积累了几叠厚厚的照片。
他弄了几个相册,分门别类,共分为六大类:春、夏、秋、冬,人相和猫片。
其中最治愈的要数猫片,每一张都很有意思很萌。
江宁挑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照片寄给于子期和赵星海。
于子期很快就给他回了信,表示自己很喜欢他拍的照片,夸他有灵气。
接着他笔锋一转:江宁,你会得东西很杂很多,但博而不专,我建议你专精两样,一是摄影二是写作。
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要有所取舍。
江宁沉思良久,觉得于子期说得很有道理。
他的确是样样会一点,但样样不精。
以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样上面吧。
绘画,只是爱好;修理机器,改造农具,那是工作,为了生存。
写作和摄影是热爱和理想。
赵星海的信姗姗来迟。
他在信中说,姑父刚了一个手术,术后恢复不错。
姑姑的精神状态也很好。
外面又发生了几起动乱,幸好他们进来了,不然真有可能躲不过去。
大家还是很喜欢他的信和照片,看得出来,他的照相水准精进了。
被激励的大伙提议,等将来顺利出来后,集资给江宁买一台好相机。
江宁看完信,心情大好,自己竟在千里之外赚到了一台几年后的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