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
汤氏欣慰的道:既知道, 便不用说。
摆在嘴上,明面上,你大哥怕是还不高兴呢, 先放我这,将来我用不完,我替你分给你大哥, 我的命令, 他会收的。
王继祖松了一口气, 道:嗯。
谢谢娘。
娘这一辈子, 生的两个儿子都是好孩子, 你难的时候, 你大哥心心念念的记挂着你,为你读书掏空了家底, 他也不计较。
你呢,有了好收入, 也惦记着他,把大头给他。
汤氏欣慰的道:便是我明儿闭了眼,我也放心了, 啥都不用交代,就能去了!娘,你别这么说, 你得长命百岁,受长长久久儿孙的孝敬, 儿子的孝心还在后头呢,王继祖急了, 说着便落下泪来。
汤氏很是高兴, 纠结之中, 全是欣慰,拍拍他的手,笑道:你的日子好过起来,我就更放心了。
这一回我一定要多看看。
看素心那丫头有多能干。
这孩子啊,主意比你还大。
王继祖苦笑道:反正我是拦不住她,就不拦她了。
家里就由她作主吧。
汤氏想了想,道:将来她的亲事,你有什么打算?!王继祖低下头,不住声。
汤氏知道利害轻重,便叹道:也罢了,就拖着吧。
都不好作主啊。
你虽不说,我也知道你作不了主!说罢苦笑摇头,道:不提,不提,当不知道。
王继祖动了动嘴,似乎想说点什么,到最后却依旧什么也没说。
只是轻微的叹了一口气。
王绍祖和王连良,王连信两个分头先去村邻那边送了肉,一块一块的,这年头得有多稀罕?!因此都纷纷问是咋回事,哪儿来的。
父子三人答的比什么都响亮,又骄傲又自豪道:是我二弟/二叔带回来的。
村邻纷纷诧异,得着了肉的,都是当初给过王家帮助的,在乡间这样还人情,是常事。
因此都十分欣喜。
毕竟一年到头的家里也吃不到几回肉。
老人孩子都喜的不成。
纷纷说原来是继祖回来了,说是晌午定来看看他。
而没得着的,也都纷纷议论纷纷,倒也不是眼馋,毕竟在村里,这人情就是这样,没得着,是因为之前没有相互的人情纠葛。
这在村里十分正常。
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要来看看王继祖的热情。
王连良王连信送的都是村邻人家,王绍祖送的则是村里的族老们,这个孩子们暂时还代替不了他,所以是他亲自去的。
族老们得知是王继祖带回来的肉食,一时之间都有点不敢相信,拉住王绍祖道:继祖他可是做了官?!并不曾做官,倒是略赚了些肉食,他却舍不得吃,拿来回报乡邻和家里了。
王绍祖也很低调。
族老们听了,便有些失望,虽高兴于得了肉食,但还是有点喃喃,道:继祖是我们村读书最多的人了,怎么就没做官呢。
哎……要是做了官,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了。
他们心里也是不得劲的。
是盼着的。
王绍祖听了也有点难受,道:继祖都这个年纪了,脚也跛了,家里又出了这许多事,做官应是不可能了。
这样过点平凡的日子也好。
族老们牙都没剩下几颗了,听了这话,便叹道:倒也是,罢了,不折腾了,以后好好过日子要紧!王绍祖从族老们家中离开,心中也略有些不得劲。
寒窗苦读十几载,结果泯然于众人,那种感受,他恨不能替继祖感同身受,可也知道二弟的痛苦。
他真的想不通,人,为什么想做点事,却那么难,要经受如此多的磨难。
罢了,以前的事就忘了吧,都不提了。
回到家,朱氏已经将饭给煮好了。
煮的是粟米饭,上面蒸着的是一块块切的薄如蝉翼的肉片,那腊肉一蒸,就变成了有点焦,有点黄的透明色儿,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一家人都已经开始在咽口水,没有什么菜色能抵得上肉的魅力。
好香啊,爹。
王连信对王绍祖道。
王绍祖咽了咽口水,突然眼睛有点红,道:是啊,一会儿你们多吃几块,这可是你们二叔专程带回来的呢。
唉。
两个儿子都应了。
露出喜悦不已的笑容。
然后跑进了厨房,道:娘,我帮你端菜。
慢些,莫烫着。
朱氏也很高兴,见王绍祖进来,便问道:送完了?!送完了,还了人情,松了一口气,他们都很高兴,说是晌午后来看看继祖。
王绍祖笑道。
朱氏道:那我吃完饭烧点热水。
能招待客人的也就只有这点子热水了。
当年继祖读书,也受过村里族老们的照应,我去拿包点心,等人来了,扯开了摆上。
王绍祖道。
还是散到他们手里的好,要不然哪个肯伸手拿?!朱氏道。
是这个理。
王绍祖去找了一包芝蔴糖一样的软糯点心,仔细的打开闻了闻,不自觉的舔了舔嘴,心道这点心做的未免也太好看了,农家哪里舍得用这样的料?芝蔴之类的倒是易得,只有糖难得。
用这个招待乡邻族老们也尽够了。
二叔,奶,吃饭了。
王连信王连良端完菜就忙来扶人,一人扶了一个。
一个老者,一个跛子。
走到桌前,中间摆放的正是一碟子蒸的腊肉,然后是粟米饭,韭菜炒鸡蛋,白菜,还有一碟子咸菜。
然后就是野菜汤了,黑乎乎的面饼子。
然后就是蒸鸡蛋羹。
这道菜,算是家家户户中最拿得出手的一道了,几乎人人家里都会做。
朱氏有点不好意思的笑,道:面里掺了白面,但是这饼不知咋的还是黑乎乎的。
二弟吃粟米饭就好,这个我们吃。
不妨事的。
我家里也常吃这些。
王继祖笑道:大嫂客气啥,我又不是外人。
是,但你难得回来,朱氏手在身上擦了擦,道:该杀只鸡的,但今天来不及了,等明天我杀只鸡,再叫你大哥捞条鱼。
王继祖道:鸡留着下蛋吃吧,大嫂可别杀。
不妨事,还有一只大公鸡呢,长到三斤重了,平常它也没啥用,肉还多,正好杀了。
朱氏笑道:叫二弟和娘都吃点肉补补。
王绍祖笑道:明天别放它出窝了,不然出了窝飞出去,可捉不住它。
乡间的鸡都野,想要杀,放出去的时候逮住它,那是休想了。
也只有等进了窝以后才好捉。
来,吃肉,王绍祖先给汤氏盛了粟米饭,又给盛了汤,夹了肉给她。
还有这个,给娘吃一个。
朱氏道:这是啥,白乎乎的,香喷喷的。
包子,王继祖道:娘吃一个,还有两个叫连良连信吃。
给二弟吃,王绍祖道。
真不用,我路上吃了三个了。
王继祖连忙摇头道:大哥可千万别塞给我。
王绍祖只好作罢,便给两个孩子吃,笑呵呵的道:尝尝这个,你们二叔带来的,可稀罕呢。
两人十分懂事,默契的分了一个,还有一个也分了,给朱氏半个,绍祖半个。
夫妻俩心中一暖。
尝尝看吧,好不好吃?!汤氏先咬了一口,道。
众人见她先吃了,这才动嘴,一吃眼睛都亮了,道:好香啊,是鲜肉。
里面还裹了点小葱的香味呐……二叔,这是素心做的吗?!她的手艺这么好吗?!王连良王连信连吃连砸嘴,都舍不得吃完,那包子馅还会流出油来,他们都细细的舔去了,生恐浪费哪怕一点点。
眼睛之中全是不敢相信的美味,还有巨大的惊喜,兴奋。
以及对这种手艺的向往。
是她给我准备的,王继祖吃着粟米饭,吃了一口蒸的咸肉片,香喷喷的,也是满嘴都是油。
那略带点焦的香味,最是下饭。
感觉只要两三片就能下一碗饭。
素心的手艺可真好,王连良道:就是肉贵呐,白面也贵。
家里想要做,那是难的。
别说肉馅了,就是白面,平常也是舍不得蒸着吃的。
一想便更珍惜的,小心的品味着吃完,仿佛吃完一口就没了一口,因此吃的十分缓慢,仔细回味。
朱氏和王绍祖吃到嘴里也是万分的感慨,道:素心的手艺是真好。
汤氏吃了一个包子,心中道,这样的手艺,哎,可见真不是王家人。
农家的姑娘哪里有这番灵巧的手艺或是心思呢。
这毕竟是肉啊。
若是自家的姑娘敢这样乱吃乱喝,她哪怕再心疼孙女儿,也不得不说一嘴,不要奢靡度日。
要俭省。
但那是素心,汤氏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真的是心疼她,但也知道,她终究不是王家的孩子,也绝不是农家的姑娘。
也许,这样的美食,才是她应该入嘴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才是她应该拥有的常态。
因此,终究只是享受了一回,啥也没说,只笑道:好吃。
娘,吃点腊肉片,好香好下饭呐,王继祖笑道。
好,好,汤氏呵呵笑,慢慢的吃着,因为年纪毕竟到了,吃的不快,牙也不太好,就慢慢的用牙啃咬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