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62章 回村

2025-03-22 07:54:32

就这么一点点的解决, 竟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当然收获颇丰。

野猪不比其它野兽,它们给与的奖赏是极少的,也因此猎人们也不就可惜这么多猪了, 干脆给了几只给镇民们分。

毕竟这么多,他们也不可能全部带回县里去。

况且他们也不是那种少见野物的,也就无所谓了。

镇里自然是大喜过望, 在王继祖的安排下, 都把野猪给杀了, 各家各户的分肉。

现在天已经冷了不少, 这肉是能存得住的。

王继祖当机立断, 道:等狩猎队走了, 我带着猪肉和连良连信一道回去看看哥和大嫂。

也叫他们能吃上些野猪肉。

汤氏道:是该去了,与你大哥大嫂商量一下垒新屋的事情。

还有看看有没有苗头……王继祖心里知道, 这么久没信没人来,恐怕是真的有了接触的人家, 不然不至于这么久没来。

王继祖这么一想,不禁心里沾上些喜悦来。

镇民们是很高兴的,对狩猎队是万分的感激, 因此他们走的时候,有散酒的送了些散酒,没有的, 便用麻袋套上些豆干豆皮,酱菜啥的也是个心意。

反倒是狩猎队的人很开心, 也很意外,心道云阳镇如今的条件确实比以往好许多。

以往便是来了, 家家手中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哪像如今, 这副食品有这许多品种。

稀罕的同时,自然是觉得不亏的。

那付出的几头野猪也就更无所谓了。

镇民们高高兴兴的送走了他们,然后欢欢喜喜的把分到了野猪肉当宝贝样的腌制起来,有些人家略尝了一点,余下的都准备留着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享用,好在如今这天气也不太热,也就不会叫肉给腐坏了,再则,用烟熏制一下,保存的时间则更长!野猪肉是没有家猪好吃,但是它到底是肉啊,况且还有王素心给他们分的大料啥的,只要用心烹制出来,再柴再硬,也是香的。

一时都喜上眉梢,这年头,啥都不缺吃,就是缺肉。

因普通百姓并没有狩猎的本事,所以,吃的多数都是从种里收上来的,或是山里的山货,肉实在是少见。

王继祖见镇民们欢欢喜喜的,自己也很高兴,亲自带着镇上青壮帮着送了狩猎队和野猪回了县里,这才回来。

不过也带了消息回来,对镇民们道:离我们这二十里外的一个炎阳镇还没入冬就有熊和狼下山了,狩猎队刚回去,就被县里组织了去捕它们。

听说人手还不够,又急去调了别的人手帮着捕猎。

众镇民吃了一惊,感慨的道:幸好咱这镇上只是野猪,不然只怕也够呛了。

这炎阳镇怕是麻烦大了。

小老百姓们从未出过此镇,哪怕是二十里外,也只是听说,从未去过。

但听到这话,心里不免有点物伤其类,担心的道:这熊和狼都不好对付,他们,会没事的吧?!不好说啊,王继祖道:虽常年狩猎,然而猎人折损,也是常有的事情,只怕……镇民们感慨万千,心里有点难受。

商议了一会便又散了。

回去以后,不禁无奈的道:只羡慕人家有肉吃的好处,哪里知道人家也有葬身兽腹的风险呢?!说到底,还是咱贪了,以后少眼馋肉啥的,就这样过日子,挺好!一时都知足的很了,觉得这镇上有王继祖担事打理,又有王素心略指点一二啥的,不管咋样,有了地里收成的保障,再加上三瓜两枣的做点生意的收益,这日子,不管怎么着,都会越过越好。

担心猎人之余,又议起王继祖父女来,觉得他们王家也是有大造化的,以前是真不觉得他们家能翻过身来,除非王继祖做了官。

然而,他都残疾了,眼见着根本没翻身的可能了,哪里料到,哪怕跌落了尘埃里,也能做出些事来呢,哪怕对王继祖来说微不足道,可是对于云阳镇来说,却是巨大的改变。

继祖生了一个好女儿……就素心这丫头,一女顶三男儿!镇民们私下笑道:就这脑袋活泛的,嘿,像继祖。

王家老太太你们也知道的,会教人,王家向来都和睦的,如今素心是这样,我看他家素兰也不赖,那两个小的也踏实听话,长大了,只怕又是聪明的。

就连人家的侄儿,也都是个顶个的能顶住梁了。

王家这算是起来了。

读书人振作了起来,比咱只会土里刨食的强得多……郭老头笑道:关家以前哪有这么多散酒生意,现在都不够卖了。

就连我这当木匠的,也能做点小板凳小案几的卖了添些收入,以前哪敢想这些,一年到头的都做不了几个工。

如今这日子,托了王家的福喽……众人都笑了起来,十分知足。

入了冬,野猪患也去了,镇民们都不嫌冷,反而活泛许多,走动的也多了。

商议着明年怎么个弄法,想法子尽量的多卖些东西,好叫日子能够更好过一些。

人的心思活了,生活也有了盼头,自然人也就更有精神些,镇上的人也联系更紧密了,来往都多了许多。

以前,隔的远,多数人都忙着一家子的地,只守着自家那点事儿,很少这样得闲的热闹亲密的来往。

仿若无间。

王继祖看着自家分的大半头猪,十分高兴,这也是镇民们客气,非得叫他分的最多,因此其它镇民只分了十来斤,但他们家却分了足有半头多,王继祖推辞不过便收下了。

这也是一种付出的回报,在这样的权力对等的关系里,这是自然而然的对于组织者和上位者的一种尊敬。

在等级社会里,无论如何,王继祖都已经是隐形权力人。

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收下了。

任何的社会,及关系,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处事为人的哲学。

而只一味的仁善与付出,其实结果未必会好。

切上一半给大哥带去。

王继祖笑道:也叫大哥尝尝野猪的味道。

那要带点大料什么的过去,野猪肉重,若是没大料腌制,味道可不好吃呢。

王素心笑道:家里的猪也养肥了,待过年杀了,给大伯半头。

王继祖点头笑。

王连杰眼睛都亮了,道:大姐,啥时候杀家猪?!过年前,这猪你们养得肥,你和玉林立了大功,王素心笑道:到时候最嫩最好的肉给你们吃,你们是大功臣!王连杰与孙玉林顿时挺起了胸膛,骄傲的道:最嫩的肉给奶吃。

大姐,明年我们再喂肥大肥猪,以后年年有肉吃!章氏乐的不行,笑道:好好好,明年你们再好好喂猪。

这两孩子也知道孝顺娘了。

咱这一辈的都得靠边站喽,以后只看孙子辈的孝顺奶奶了。

汤氏摸摸两个孩子的头,笑道:懂事了,知道心疼人了。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王素兰和王素心说,我织了些布,要爹带去给大伯娘吗?!不用,等大哥二哥成亲的时候自然用得上,现在送过去了,大伯娘哪舍得穿?到最后还是送过来。

王素心道:以后织了备着便是,家里人吃穿用度上,你也费点心,别不舍得用布。

孝顺长辈是肯定的,只是你们,一年长一个身体,今年的衣服,明年就短了,难道就不舍得用布了?!真不够了,我花钱买去。

王素兰心一软,却是嘴硬道:你就使劲花钱吧,再怎么着,你这双手挣得多,却留不住。

照你这花法,有多少以后都淌多少!我织的布哪里就不够了,用不着买,包管以后有的穿,也有的用,婚事上也有的备。

王素心真服了她了,竖起大拇指道:咱王家,若论守财,你是这个!我不如你!王素兰白她一眼,噗哧笑道:说我抠,你就明说嘛……王素心道:抠归抠,可别累傻了。

难道光节省光累光苦,就能把日子过好了?真累坏了,花的钱更多。

要搁我说,你少累点,挣二文,花二百文看病,才是真傻……王素兰知道她关心自己,听了不禁乐道:我才没那么傻,倒是大姐你,可别干出这样的事来……嘿,我要不是为了挣点钱,才不会干这么多活,如今出摊少了,等着吧,看我在家躺平乐呵。

王素心笑道。

行,你躺平,我当丫头侍候你,王素兰笑道,就当侍候猪了,多一只也不算多…………王素心无语。

这丫头,以后这嘴,反正是吃不了亏。

王继祖带着猪肉和一些其它的东西,借了驴,再次的和两个侄儿回村去了。

因现在野猪群清理的差不多了,这附近山上也没大野兽,他们三个很是放心。

又托了镇民照看一二,便回村去了。

王连良有点不安,道:二叔,这猪肉是不是给太多了?!不多,咱们摆摊,总能交换到一些其它的吃食,嘴上是不苦的,只是你们爹娘,在村里哪有什么多余的吃食,这猪肉只要炮制好,能吃到过年了,叫你爹娘忙一天,也能吃上几片蒸肉。

王继祖道。

两人心里有点感动,这才不说了,一个在前牵着驴,一个在后看着行李,护着驴上坐着的王继祖回村去。

村里朱氏和王绍祖自入秋后就一直忙,虽有两个儿子回来帮着收了地里的收成,但是余下诸事也很多,人情世故都在村里,帮帮这家那家的,又是这家有个喜事,又是那家有个丧事,又是这头要帮忙,那头又是琐事的,尽是忙这些事了。

两口子是真不得闲。

但晚上的时候,家里冷清极了,心里又不怎么得劲。

我想娘了,朱氏抹了把眼泪道:娘去二叔那,日子好过些,我是放心,娘这些年也没与二叔居住过,心里肯定是想在那的,我也能理解,只是,我们照顾娘这么多年了,这乍然分别,小几个月没见,我这心里,想得慌。

她是真想将汤氏给接回来了,习惯了,家里都天天煮药,一天到晚都有药味,如今不煮药了,也没啥药味了,她整个人都不咋得劲了。

等闲了,我带你去看娘。

王绍祖道:倒是继祖说的事,你可想想。

有啥想的,你想,我听你的。

朱氏叹道:咱俩顾虑这啊那的,可是,咱们哪有继祖见识大呢,还有两个小的,要是真愿意呆在镇上,你能咋?!王绍祖沉默了,叹了一口气,良久道:倒不是有啥想法,就是觉得这么去了,不安稳,万一以后没那么好收入呢,这边又荒废了,这不是两头挨打吗?!继祖说的,素心做的事儿,我不懂,就是心里慌……朱氏道:咱都听娘的吧。

总归一家子得在一处的。

再没有说骨肉至亲要分离的。

儿子们和娘都去了那,难不成只留咱两个在村里,那咱是啥了?!地广人稀的时代,生产力又落后的时代,土地资源反而是次要的。

真正重视的恰恰是劳动力资源。

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是重人而轻地。

因为地,除了少数特别肥沃的要用钱买外,大多数的地都很荒,有的是,有的地种,又不需要花钱买。

所以有土地执念的少。

大多数只是不安于动荡,不舍于家乡。

所以朱氏是真的认为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汤氏不在的这几个月里,她是真的不得劲的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反而王绍祖纠结的问题,她却不怎么多想了。

在她眼中,一家人在一处,才最最紧要。

以家族为生存单位的时代,连分家都少有的时代,朱氏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这样的想法,再自然不过!王绍祖是真纠结啊,他倒不是不愿意,而是怕万一到时候黄了,那不是一家子都在镇上喝西北风嘛?!好歹村里是个保底,饿不着冷不着的。

人情又都在这里……我再想想……王绍祖道:不说这个了,如今连良连信的亲事要紧。

咱说的那个,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