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73章 宴亲

2025-03-22 07:54:32

鱼丸鱼饼, 各种豆制品,然后是炸的熏鱼,红烧肉, 猪排骨,卤肉,蛋饺, 红烧鸡鸭, 火锅, 俱是荤素搭配的菜, 肉的份量很足, 一共八碗菜。

八碗菜, 八大碗。

是待客之礼,此时不用碟, 都是跟村里借来的大海碗,胜在份量足, 所以,吃是够吃的。

众村人看到这一桌桌的,心里是真的意外了。

纷纷夸着王绍祖失妻二人能干, 一个上午能做出这么几桌菜来。

王绍祖便说了说素心的准备的半成品,将她夸了又夸。

一时上桌,竟还有茶和酒啥的, 便吃喝起来,吃着美味, 眼睛都亮了。

吃完了宴,王绍祖又给他们带了些糕点点心啥的回去, 然后送了各种作料的种子, 还有一些现成的作料, 说了种法,众族老村人们无不满意,纷纷不舍告辞,高高兴兴的离去了。

等人走了,一家四口这才收拾,打扫,撤桌。

汤氏笑道:村族里还是有心意在的。

送来的一点子东西,你们切莫轻忽,别不放在心上。

现下咱们家托了素心,日子略好过了些,你们还能看得这些小礼物,但以后若是更好过了些,未必就看得上这些小礼物了,这风可不能长。

不管如何好过,村族里不能丢了,也不能嫌了。

儿孙四人当然严肃应了。

都是苦过来的,哪能就看不起这些小东小西的礼的道理,那才是真忘本。

村里自然是不可能如王家这样有如此的肉菜,回去以后就回味无穷,不禁都道,王家是真的好过许多了。

说到底,还是读书人有见识有机会,也有胆魄,王继祖虽然早年受苦受难,可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说是大器晚成,也算是合适的。

便是作了官,所过上的日子,也不过是每日都有肉吃罢了。

可未必有在乡野之间自在,不受拘束。

顶多是有人服侍。

第二天便有几个村里的妇人来与朱氏学做蛋饺,配菜之类的事情。

尤其是作料的使用方法,怎么配菜等事。

也不必笑话她们不会,只因此时的人们一来肉类不丰,本来就吃得少,自然做法的心得就更少,二来便是作料也用的少,都是以炖煮为主,甚至有时候直接就是菜粥一起煮,煮成稀糊糊状的不可名状物,便是盐也是略有点奢侈的,一年到头需要许多东西去换来的。

盐这个东西又不像作料这种只要有种子就能种出来,作料,显然是易取多了。

所以村人都想要学会些,以后种的多了,家里也能增添些口味,不至于说整天到晚的只吃菜粥,要不然就是加点油盐酱混合在一块的炒菜。

朱氏便叫她们跟自己做做菜,她再说说细节,也就会了,其实有调料,做起来并不多难。

熟能生巧的事儿。

众人一商议,笑道:你家既是要宴请亲戚,那我们就帮你打打下手,也叫你少些辛苦,咱都知道你能干,只这回,看在咱学烧菜的份上,好歹叫我们搭把手吧……朱氏的能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不仅这么多人的情况下,与丈夫烧了几桌子菜出来,便是平常照顾长辈,照顾小辈,甚至连二房也是照应的妥妥当当的。

朱氏有点不好意思,怕劳累了她们,便笑道;也成,那这几天你们就莫回家吃了,就在我们这吃吧,多双筷子的事情。

这是包饭的意思了,她也不想欠人情。

毕竟村里教点做菜甚至做酱,腌咸菜这样的事情是很寻常的事情。

要因此叫她们给自己打几天下手,她真的不怎么好意思的。

众妇人便满口答应了,说说笑笑的帮她理菜,其实作宴请客是真的累,尤其是一些要收拾的菜蔬真的太多了,这帮手一多,就快了许多。

她们一面帮忙,一面说朱氏实在是能干,又夸了夸王继祖的豆腐法子实在是好,说了村里过年家家户户都做了这个,家里都增添了许多口味呢。

豆菽本就家家都有,费点力作出来,烧肉也好,炖汤也好,加上一点,就能凑成一大碗肉菜,端上桌是既好吃,又体面,现在别的村都来学了……朱氏听的笑的合不拢嘴,又教了她们做豆干啥的法子,村妇们一一记在心里,直道一定试着做出来。

做个豆干也是极好吃的,有嚼劲,等开了春,河边到处都是水芹菜,配着干子一炒,必定香,又道:加点香料,就是八角这些,磨碎了加进去,就做成了香干,更好吃呢。

众妇人听了便笑,道:炒菜确实好吃,就是费油。

等开了春,咱们都多洒些豆菽的种子下去吧,不管收多少,用来做豆腐豆干,或是榨油,都好!王绍祖去请了亲戚们吃席,这年头只能靠两条腿走去通知到,这叫请人吃饭,若不上门,就不咋郑重了。

本来王连良王连信要去的,但王绍祖觉得他们还没有成年,且担不了家里的大责任,所以没叫他们去,况且先请的都是家里的老亲,他去请,必能请来,但是孩子们去,却未必能请得来,只因又是一代人了。

为表诚意,是王绍祖亲自去请来的。

热热闹闹的一天,老亲们是王绍祖接来的,尤其是往年不咋出门的长辈也都来了。

见到汤氏,不禁都有点热泪下来,说起来也都好些年没见过了,过年过节都是见的对方的小辈们,此时见到了,格外的高兴。

这种高兴也有另一种心酸,一是因为汤氏就要去镇上了,以后想见恐怕更难了,二是因为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恐怕兄弟姐妹的情份,要到地下去才有再相聚的机会了。

他们都年纪大了,不能多挪动了,如今没意外,也许现在就可能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现代社会的很多老人都在老家不怎么挪动,不走亲了,更何况是这个时代呢。

汤氏不禁叮嘱道:咱这年纪,可得保重身体呐,小辈们的事咱就丢开手,让小辈们操心去吧,咱只吃吃喝喝,多活一天是一天呐……老亲们有些都是满头银丝了,听了,不禁热泪滚滚,笑着不住点头,又道汤氏吃了一辈子苦,如今好歹二房终于好过了,两个儿子又是如此的孝顺,且要好好活着,且要享几年福呐。

小辈们略有些拘谨,但坐上了桌吃饭说说话,也就渐渐的放开了,吃吃喝喝的,这一顿饭实在吃的好香!一一送走他们,汤氏心里都有点惆怅。

到了年纪,已经是随时准备告别的时候了。

此时一别,此生还不知道有没有再见的机会啊。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回老家的机会应该很少了,没事就在镇上养老了,一把老骨头了,就算回老家,见到这些兄弟姐妹的机会恐怕也更少了。

娘,咱歇一天,后天接我岳家来吃饭。

王绍祖道。

好,好,汤氏应了,还真有点疲累。

朱家是早就说好了的,之所以没有和老亲一起请,一是因为人太多实在忙不过来,二是请新亲也方便,因此这不止是请亲吃饭,还更是商议小辈亲事的大事。

自然就更郑重一些,有许多的话要说。

王绍祖去了一趟朱家,说了日子,只叫到时候朱家全家都得来吃饭。

朱家自然应了。

正月初八,朱家来了,热热闹闹的吃了席,小孩子们都窝在一块玩去了,老少爷们都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袖着手,无风暖和的天气晒在身上还挺暖和的。

让人心里懒洋洋的。

朱氏娘进了汤氏屋里,也不寒暄,只细细的补全了她相看的几家人家的细况。

又道:亲家母,明儿你带着孩子们来家里做客呗,咱亲戚也多走动走动。

亲热些。

再则,相看也方便。

我与那几头说好了,明天他们也来吃顿饭,大家聚在一处,也好相互瞅两眼,只不提相看的事情。

大过年的请客吃饭嘛,也是常事,便是看不上眼,或是哪里不妥,成不了,也没怨的,乡下人也不讲究那许多。

孩子们还是要讲个眼缘。

大人们呢,也需要有那个缘份与福气。

是这个理。

汤氏笑道:那可就劳烦亲家母忙碌了,今天且叫孩子们带点吃的喝的去外公外婆家孝敬孝敬,他们也大了,也叫他们帮着亲家母干点活。

我们明天再正式去。

这意思是,朱家请宴的花用,家里也是会出一点的,只不过是以礼的方式补全。

这种事上,万不可能明面上算的清清楚楚的,那也太生份了。

若是生份的人家,谁又愿意揽这样的事,吃力不讨好是不是?!所以,汤氏说话办事周全,心里也是感恩着朱氏娘出这个力的。

那敢情好,朱氏娘笑的合不拢嘴,道:家里都准备好了,忙倒是没啥忙的,只想这两个小的了,以后去了镇上更难得见上一面的,趁现在,赶紧的到我家去亲乎亲乎……不然等娶了媳妇,更不好亲乎的了。

众人大笑。

连良连信脸已经红了,心砰砰的跳个不停。

也听明白了,这哪里像小时候一样是去外家玩?根本就是去相看的。

此时男女大防并没有到那种地步,男孩女孩也是养在一处的,小时候也是会一起玩到大的。

而乡野间说亲,必定也会彼此相看一下,看能不能看对眼。

没有到封建时期纯粹的资源的交换,说亲这样的事情,在这里反而更质朴纯粹一些。

吃完了饭,家里收拾的差不多,王连良和王连信便牵着驴子驮了一些吃的用的跟着朱家人回朱家去了。

家里更冷清了一些,汤氏见朱氏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笑道:明天只是先略看一看,也不是马上就说开了定下来。

你莫急,等有了意向,再劳烦亲家母多打听打听对面家人和亲戚家的人品,只要大差不离的,便错不了的。

娘,我就是有点担心,连良连信喜欢的,不合我眼缘,我是怕万一娶进了计较的,以后,这日子可怎么办?!朱氏想了想道:咱王家,向来都是婆媳和睦的,没有芥蒂。

我就怕,娶到家表面上应我话的,万一却是个固执的,以后可有的气生了……若真是这样,你打算教训儿媳妇吗?!汤氏笑道。

朱氏讪笑,想了想道:教训又有啥用?!将来还是靠她们的,教训出仇人来,还是糟心。

要是能提前看好,别出岔子就好了,只要人过得去,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好了。

娘,我心跳的厉害,我这要是两个儿媳妇都没娶好可咋整,将来我和绍祖,岂不是天天要受气?!娘,早晓得早些年我也生个女儿就好了,好歹有个老女儿能靠一靠,心里没那么慌……汤氏笑的不成,道:都道当媳妇的怕,你这都快要当婆婆了,倒比当媳妇的还要怕,你啊……这么好的心性,若真是娶了个厉害的,那真是被吃定了。

朱氏她知道,是下不了决心去教训儿媳妇的。

所以,她才回来掌眼,真要是这样的计较的,她也不可能叫娶进门。

说什么依孙儿的心意的话,这是不可能的。

心意终究只是一时的。

一个家,更重要的就是和睦。

失去了这个,那还叫家吗?!现在毕竟不是小家庭时代,而是大家庭共同生活的时代啊。

汤氏想了想,道:定个家规吧,只当是咱们王家的家规吧。

倘若以后婆媳不睦,也莫争吵,非得争在一块居住生怨。

分家便是。

朱氏一愣。

我看你也做不了恶婆婆,若真是遇上这样的,非得被人骑到头上去,气都能气死,人岂不是会短寿,假如真没那个媳妇命,也就认了。

早早的叫分出去单过的好。

反正财产啥的,也不亏待孩子,只不过是分了锅灶,生的孙儿不照样姓王吗?!汤氏看得开,笑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对长辈也好,真巴着不放,只怕得结仇。

于家又有何益,不光你遭罪,其它人也遭罪。

朱氏听的一脸纠结,苦瓜着脸道:我,听娘的!王绍祖笑了,道:你就是瞎操心,就算一个不长眼,还能两个都不长眼?!有一个能和咱共同居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