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在古代开食肆 作者:呦呦雨 > ◉ 第076章 买牲口垒新屋

◉ 第076章 买牲口垒新屋

2025-03-22 07:54:32

之前有想过路边有地的都不算, 都平分。

但是,镇民都不乐意,尤其是原先有地的, 本来种的好好的,也没人愿意就这么莫名其妙开垦的成果没了,因此便是第二种方案。

就是原先有地的, 都不算在内, 分无主的荒地, 然后平分, 只要是十六岁以上的男丁都算一份, 都分一份。

以便他们以后成家立业。

将来他们再怎么细分, 便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此时在路边本有地的人是从来没想过什么将来的摊位啥的,想的只是不想把开垦的辛苦的地给让出来。

不想要汗水白费而已。

既是如此, 也就没有争议了。

王继祖与王绍祖道:趁开春不忙,大哥和连良连信帮我与镇民们丈量一下路边的空地, 划一个大致的范围出来,然后分好。

不然开了春,怕是没空弄这个事了。

王绍祖道:好。

有大哥来了, 王继祖有人可以依靠一二,这心里的底气,都多了很多。

不管干啥, 还是得兄弟齐心啊。

王继祖觉得人生,都圆满了。

人生也许未必有善始, 但有善终,总是好的。

沿路有家人陪伴体谅, 这一路的苦, 所经历的荆棘也就不苦了。

虽过完了年, 但是冬天还得冷一段日子。

忙这忙那的,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也开春了,但是倒春寒是真冷。

镇民们也都忙着准备春耕的事了。

王绍祖与朱氏回了一趟村里,本来王绍祖一个月回去看一看地就行,现在还没到耕种的时候,但是朱氏也要回去听听消息,生恐误了朱家打听的品性的事情,所以夫妻二人匆匆的回去了几日,又跑了回来。

王继祖一瞅,知道买牲口的事是真等不得了,不然大哥大嫂两个侄儿这来来回回回村的,光靠两条腿走,人吃不消。

如今天寒些倒还好。

若等到夏天,人光靠走回村,不得中暑?!偏偏大哥惦记着村里的地,是万万不肯放下的,大嫂呢,又记挂着两个侄儿的亲事,所以总得回去打探消息,以后来回的日子在后头,光靠走路是真的不是办法。

他年前就托了镇上人打听,到了开春才有了消息。

有一个镇民的亲戚告诉他,隔壁镇上有一户人家养了驴,驴去年就生了小驴,养到今年,刚刚成年,将将能骑了,牙口也好,才一岁多,正在寻买家呢。

这年头,村里人连牛都少有,更何况是养驴子了,所以在村里找是肯定找不到的,得在镇上找,因为有些人家会养个驴马啥的,是为了驮货方便用的。

很少人家有良马,有养了马的,也只是老马,劣马。

王继祖虽然也想养匹马,但一想,一是马难寻,二则便是寻到了马,想要求马的岁数和质量就难了。

因此得了驴的消息,当下也没犹豫,与王绍祖一商议,便决定要去隔壁镇上看看,如果合适就买了带回来。

王绍祖自然应了,二人又借了驴,交代了家里,急匆匆的到隔壁镇上去了。

过了三日方才到家,却是喜气洋洋的带回来一只青口的驴,那驴略有些生疏,见家人靠近,略撂了撂蹄,有些认生。

还是王连良和王连杰拔了几颗青菜给它,他才凑近了些,小心翼翼的吃了起来。

见驴子没啥攻击之意了,两人这才带着王连杰和孙玉林靠近,观赏着,喜悦的伸手轻轻摸了摸,道:……咱们家以后也有驴了。

真好。

以后好好喂它,四人都很欣喜,嘀嘀咕咕的。

王素心和王素兰没有靠近,看了看,心里也有些喜意。

只听到王绍祖和汤氏道:要价略有些贵,我都不舍的很,本犹豫不舍买,还是二弟作主买了下来。

说是以后回村方便,再则给连良连信说亲,也有些底气……家里有牲口,说出去,有面子,也是个优势,在乡下,真的是个大优势了。

朱氏略有些喜意,道:费心了。

劳动了二弟如此为我们着想。

她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奔波,唯一怕的是人家瞧不上自家的孩子,作不得亲,所以这心里的纠结,是一个正常母亲都有的担忧。

朱氏知道,这牲口其实就是为他们大房买的,二房这里又不用回娘家,又不回村,基本是用不上牲口的。

这份用心,她真的心中明白。

王绍祖自然也知道,只是想到花去的钱,依旧心疼,道:太破费了。

汤氏笑道:等垒好了屋,连良连信的亲事好说。

那边也就能松口了……朱氏回家问的时候,朱氏娘也说了那两家含糊其辞的,只等着这边有所表示,是真心的想要结亲,拿出诚意来呢。

倒不是说什么财礼,而是准备成亲的屋子,至少,要有所表示吧,这边不表示,那边又怎么可能会巴结的松口呢,万没有倒贴着,或是叫女儿吃苦的道理。

条件再不怎么,诚意是一定要有的。

夫妻二人感念继祖与章氏的好,这钱也是继祖出的,他们心中自然肚明,但是镇民问起来,一家人都一致的说是两兄弟合伙凑出来的钱勉强买了一头牲口出行方便的。

有时候条件再好,也不能傻乎乎的露财的。

总得表示出勉强之意来,方才有几丝融入之感。

生在俗世,谁都不能免俗。

王素兰对王素心嘀咕道:大伯这几日天天和大伯娘说太破费了,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又要垒新屋,又要开荒种地,还要准备这那的成亲的物件的,一个劲的说着花钱的日子在后头,千方百计的寻思着怎么省钱……说罢噗哧一乐,道:大伯现下还不知道大姐赚多少钱,若是到时候瞧出来,心里又得犯嘀咕。

王素心瞅她一眼,笑道:我是一并连你成亲的钱都早有了,嘿嘿,要不说你也别愁呢。

王素兰脸红了,啐了一口,道:倒打趣起我来了,哼,再怎么着,你也在我前头。

你倒是先烦心你自个儿且要找个什么人当我姐夫吧。

说罢,骂骂咧咧的喂鸡鸭去了。

王素心噗哧一乐,她知道大伯迟早是要起疑心,迟早也会知道的。

但她信任家里人,更知道大伯和大伯娘向来是不会多嘴的人,什么该说,什么不能说,他们的谨慎会乱说话吗?!况且还有爹呢,爹和奶会帮着摆平大伯的。

素兰这么说也是提醒一二,叫她别太显摆的叫大伯知道的太快反而无所适从的意思。

王素心心中都明白,她这一世,遭遇了最好的家人。

经过努力,家里是不可能缺钱了,至少在这个时代,这个背景的购买力而言,家里是不可能缺钱用了。

然而她遇到了最好的家人,她依旧要努力着,改善家里人的生活,让家里人生活的更好。

只是别太脱离实际,别太出格便是。

不过,只要镇里渐渐的发展起来,大家日子都好过起来。

她这里也就不显眼了。

有了牲口是件稀罕事,家里人也更热闹了些,连镇民都有好些人来看一看,摸一摸驴子,然后露出十分羡慕的表情,寻思着自家是不可能买得起驴子的。

但依王素心说,现在的他们也只是自以为自己买不起而已。

等日后日子好过起来,若有需要的话,镇上有牲口的人家会越来越多的。

趁着春耕之前,王继祖给镇民们把路边的地给丈量出来,然后分了。

人人心服。

王继祖是严苛的划定了界限,以防以后生出纷争来。

有些镇民便趁着无事,用了些家里闲置的木料敲敲钉钉的,打算弄个简易的棚子搭在路边来,就在分到的范围内,有搭棚屋的,也有钉上个遮风挡雨的手推车的,反正这些不怎么费料,只要勤快一些而已,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多大的事,所以这路边也就渐渐的热闹了起来。

路边的地是彻底的没人种了。

怕被来往的车马践踏,还不如种到别的田里去。

当然也有更多的人家没动。

但他们分到的地方是没人占的。

既已分好,大家都约定了,自然不可能再如以前那样随意。

这是规则。

无人可违背。

这个时候,人们纯朴,是遵守约定的,很自觉。

王继祖和王绍祖确定了宅基地的位置,然后和镇民们打了声招呼就开始组织人手要垒新屋了,对外只说要准备两个侄儿的新屋,两人凑些钱财,一并盖个大屋,一则是赡养母亲,二则是大家伙儿也有个大屋一道住着热闹,三则是为了小辈们的新屋了。

镇民们自然道着恭喜。

接下来便是买些青砖,准备各种材料,木料啥的,王家没啥准备,这些自然都是急之下买来的。

索性这个世道,物价不算高,王素心又有钱,所以,并没有难度。

只是用的材料也没有太出格。

先是打地基,这个是费了好些日子的功夫。

等打好了地基,春耕开始了,便先停工。

镇民们都忙着春耕去了,王绍祖和朱氏带着两个儿子也回村去先春耕,因为有了牲口,来回方便许多,也惊动了村里人,纷纷诧异王绍祖一家原来进镇是享福来着,并非是承担和吃苦,他们直到此时方才深信不疑了。

等他们忙完村的地匆匆的回来,便帮着王继祖种地,王继祖的好田不多,也就三五天就忙完了,对王绍祖道:素心说洒些种子在荒地里种上,到时候收多少算多少,这些个调料,不需要精耕细作的,要不然,人得累死了,这几亩好田能种上口粮就行了……王绍祖想了想,点头同意了,道:今年是事情太多,来不及开荒太多了,等到了明年我没事,我来开荒,我和你大嫂,多开些荒地,不拘种点啥,也是一项收成呐,要不然一大家子吃喝,怎么受得住。

明年可能家里还得添人口,不勤快不行啊……王继祖笑道:要大哥来,可不是为了换一个地方种地的。

这路边的地界也分了,都动工了,趁着垒屋的功夫,把那边地也给垒起来吧。

方便连良连信以后摆摊。

不然总是风吹日晒的也不是法子。

反正是动工,不如一并动工做好便是。

再砌个灶台,做个厨房,把卤货的生意都挪到那边去,方便。

王绍祖一愣,顿时心疼起来,道:有必要吗?!这,这花费也太大了……花费大,也值,等大哥以后晓得生意的入帐,自然便觉得值了。

王继祖道:以后帮着看看连良连信还有素心的生意,帮帮忙便成。

种地的事,别太入心。

王绍祖有点不适应,想了想,点头,听王继祖的。

又道:那素心那边呢,只摆摊,不垒个新屋吗?!也方便以后啊,不至于风吹日晒的。

为了两家接近,给王绍祖分的地方是连接着王继祖这边的地的。

素心这孩子主意大,说暂时不动,她以后想弄的更好一点,现在不宜太出格。

王继祖笑道:就依她吧。

家里啊,是她作主了,连我都得退避三舍。

王绍祖哭笑不得,道:也罢了,那就先垒我这边,以后他们摆摊,也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只是我看镇上的人都只是搭简易的木棚子,我们王家直接垒屋,会不会太夸张了?!以后他们尝到了甜头,迟早都得拆了木棚子再盖新的,咱们家避开这一步,省得以后麻烦了。

不是挺好吗?!王继祖笑道:咱们就听孩子们的吧,咱们兄弟,都是给他们打下手的。

家里的事情,都是他们这一代人作主喽。

既已商议好,自然是一起动工了。

新屋的地基打好,垒起来就快了。

先是用青砖把墙彻半人高,然后再用土坯法往上垒,再往上,便是盖屋顶了。

先架好黄梁,然后盖上一种特殊处理好的茅草,方便挡雨。

垒的屋子虽多,但是因为帮忙的人多,所以也很快。

再加上春天空气躁热起来,这土坯墙,干的很快。

王素心来看过,很是满意,笑着对汤氏,道:奶,先茅草盖几年,等以后翻新的时候,直接盖瓦。

那时候必已不显眼了。

汤氏乐呵呵的道: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