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人已经渐渐的有了, 所以王素心的摊位又摆起来,朱氏帮她打下手,每天忙忙碌碌的, 还真闲不着,得了空,便是织布, 很忙, 因为王素心本身就是做饭的, 所以家里垒屋请人的饮食她也一并包了, 与朱氏两人忙的不亦乐乎。
新屋都垒的差不多, 已经开始打家具和砌火炕了。
王素心自然操心。
画图, 与匠人们商议,也很忙。
王绍祖两头跑, 一边是新屋,一边是垒的路边的土屋, 这里可没舍得用青砖,都是用的土坯,等他跑的多了, 才发现连良连信的卤菜卖的极好,而王素心的摊位上,生意是真的不差。
他看着, 留心着,一是为了她的安全, 二则是有点疑惑和诧异,不解。
朱氏因为给王素心打下手的多, 更是了解的多, 因此, 就看的多了,存了心事,她虽没说,然而,也都更留心了许多。
夫妻二人一来,家里用人荒的情况大大缓解,因为这两个人真的太能干了,不光干的好,而且还会找事干,比孩子们有力气,比起连良连信的不成熟,还透着点孩子心性有点不知找事干的青涩,这两个人完全就是事无巨细,懂得规划的。
又是帮着干活,又是下地里干活,又是看着垒房子的这事那事,闲了时,朱氏还织布,王绍祖呢,甚至靠着自己寻的木料,做一个绑在驴后的板车。
考虑到驴的拉力没那么强,因此做的不算大,平时下地拉个草料啥的,码的高高的,都不算费力,比人一趟一趟的背回来省时省力的多。
他是一点点的抽时间做出来的。
这日子过的是既充实又快活,就是心里有点不踏实。
晚上,王绍祖辗转反侧,朱氏也是心里有事,苦于说不出来,良久,朱氏道:……咱俩生的娃子是个憨憨,来的比咱早,到现在也看不出来。
我瞅着,这两个是吃饱了只知道干事,却不知道想事的人,哎。
王绍祖一听,更无语了,想了想,道:最近娘可跟你说啥了没有?!朱氏道:没有呢,娘肯定是晓得的,她既不说,应是不妨事的。
我看弟妹是完全不知情。
她的眼睛不行。
罢了。
王绍祖压下想弄个明白的心思,道:娘向来是心清目细的,她必知道,却不说。
肯定是不妨事的。
咱也做长辈了,有些事情,难得糊涂吧……朱氏点点头,跳过疑惑不提,只道:最近我看着素心收的钱财,有点心惊肉跳的。
我大抵是知道了素心的底气在哪了,这个花费,跟这个收入比是真不算啥。
王绍祖愣了一下,道:真这么好?!我眼瞅着来来往往的也没啥人啊……朱氏笑道:人是不多,可是也要看路过的是什么人啊……咱们放在眼里的所谓大钱,在那些人手里一过,不过是买碗茶饭的钱。
王绍祖不说话了。
超出认知了。
也是素心的手艺配得上才值得这钱。
若不然也收不到。
我看素心并不小气,附上的很多都是一些方子,什么豆腐的方子,菜色的炒制配方啥的,一些菜的制法,甚至一些种子,她都是卖的,不拘价钱,只要人家肯要,她就给,有些人家没啥钱给这个的,她也给。
朱氏道:还有啊,她最近在卖火锅底料,方子也给了,收的钱,真的怪吓人的,有时候人家扔个荷包给了,素心也不数,我也不敢看,不敢问。
我倒是胆小了……说罢一笑,道:最近卖的那种锅子还真不错。
有些辣的,有些不辣的,用鸡汤或是鱼汤吊出来的,氽上鱼丸肉丸子再加上豆腐果,蔬菜一滚,那滋味,香飘十里,经过的就没有不吃的。
天冷的慌,能在路上有这个吃食,不缺钱的人想必花再多钱,也是肯的吧……朱氏絮絮叨叨的,王绍祖听着,他当然也留意到了,道:怪不得她年前炒这么多底料呢。
买了底料去,再买点菜带着,炭也买了不少,那些路人便能在露宿的时候有个吃食了。
在野外风餐露宿的,难得有热汤饭吃,谁都喜欢。
朱氏道。
人不多,她忙倒是不算忙,就是有点吓人。
有时候遇到一些看上去有钱有势的客人,她都有点胆怯,不敢应话。
她想着,应该是不习惯吧。
也许日子长了,也就习惯了。
王绍祖想了想,道:低调一些,若有镇民聊起什么,嘴紧一些。
我晓得,连良连信也是晓得轻重的人,你听见他们之前回家与咱说过什么没有?!钱的事更是提都不提,朱氏讲到这个就欣慰的笑了,道:这两孩子,憨憨的也带着精明。
王绍祖忧心尽去,也乐了,道:是继祖教的好。
他们是真的大了,咱可以放心了。
是个能做事成人的人了。
看到儿子成器,是比啥都好的奖励。
夫妻二人现在彻底的放心了,之前来镇上前,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隐忧的,就怕在镇上活不下去,又看到花费这么大,这心里多少有点不安。
而眼下,这是彻底的不用愁了。
他们都不敢想,也不敢问,更不想知道,素心有多赚钱。
现在兄弟同心,娘安稳晚年,儿子们能顺利成家立业,夫妻二人是真正的心满意足了,人生在世,真的是圆满了。
在这一刻,之前王家所有的受过的苦,仿佛都受到了抹平。
一切的辛酸和苦涩,都得到了补偿。
王绍祖替娘感受到欣慰,自己也觉得庆幸,更为继祖感觉到欣慰。
当一切的汹涌,回归平淡而甜的时刻,也许才是释放以前的怨,现在的幸的时刻。
这一生,放过了求而不得,却得到了另一种补偿,这对继祖来说,未尝不是另一种庆幸。
王绍祖偶尔的失神,还是被汤氏给看出来了,她对夫妻二人笑了笑,只道:……素心这孩子,略有些神异之处。
以后你们便知道了。
她再怎么样,都是咱王家的好孩子。
二人一愣,也就不深问了,想了想,道:嗯。
永远都是王家的孩子,这又有什么值得刨根究底的呢,既然娘和二弟都悬而不提了,他们也就当不知道便是。
天渐渐暖和起来,新屋的火炕也砌起来了,帮忙的镇民啧啧称奇,纷纷道:此物颇有好处,这火一烧,竟如此暖和,到了冬里,可就不遭罪喽……众镇民纷纷对来看的汤氏笑道:老人家好福气,有新屋住,有火炕睡,儿孙满堂,再没有比之更圆满的了,安享晚年呐。
多谢大伙儿吉言,这个火炕就是颇费些砖,待大家入了秋,得了闲时,尽可在家里砌上,大家一起享享暖气。
汤氏笑道。
一镇民笑道:砌起来的确不难。
咱今年秋里也砌个。
就是费砖,倒也不是难做,而是舍不得嘞。
另一个镇民笑道:那就今年多烧点炭,多卖些,说不定到了秋里,这砖钱就挣到了。
砌起来,岂不暖和?!我看这个火炕好,还能省柴火。
镇民纷纷笑着应和,新奇的摸着看着,都道今年好好干,争取多挣点额外的收益,到时候买了青砖,都做火炕。
一时竟在镇上流行起来,老老小小的都来看新奇的火炕,眼馋的很。
老的小的都纷纷赞叹汤氏的好福气,又寻思着不管怎么寻摸,好歹能挣点额外的小钱,到了秋里,一定把这火炕给砌出来。
家具也渐渐的在打了,此时的家具都是自己寻的木料,做好了得刷上桐油,晾上一晾。
现在就等着新屋子粉刷一遍,就能入户了。
王家人都很高兴,王绍祖已经和王继祖商量着一个适宜搬家的好日子了。
看着宽敞的新屋,还有屋前宽敞的地方,小孩子们已经高兴疯了,跑来跑去的,孙玉林与王连杰从这屋跑到那屋,跳跳跑跑的,也不显得拥挤,比起现在住的这小院子可宽敞太多。
现在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实在太挤。
章氏扶着汤氏,眼睛余光微亮的感受着这宽敞,光听着孩子们的笑声,都觉得宽敞极了,道:好,真好。
还有雨棚,下雨的时候,也能坐在外头乘凉。
院子后头也大。
前面也大。
养猪的地方也有了。
茅侧都干净许多……汤氏道:这么多间屋子,才不挤啊。
便是以后小子们再成家的地方也有了。
王绍祖笑道:娘,等玉林和连杰大了,若是不够住,再沿着两厢屋子再扩建几间便是,前面的场地够大呢,有的是地基。
汤氏笑着点点头,道:我看前院,得种两颗树。
将来长大了,也有些荫凉。
朱氏道:到山上挖上两颗来种下吧。
我明天去,若是有枣树,或是桃树都好。
王绍祖笑道。
王绍祖推开一间,对王继祖道:这是给你的书房。
王继祖一愣,进去看到有些简易的书架,便知道他之前敲板车的时候也做了简易的书架,一时之间,眼眶微润,道:大哥,你这也费心。
不费心,费点力气的事情,算什么呢。
王绍祖还是有些不满意,道:我没做书桌,我不是木匠,就是怕做的不稳不好,书桌还是得叫匠人做个,已经找人做了,到时候搬进来。
将来你看书写字,教家里小辈们也有个地方。
这里严肃些。
家里有人教,才能传承下去啊。
不管咱,光种地吃饭,到底是……有点委屈。
王绍祖说的不是子孙们,他只是以子孙们举例,其实说的是王继祖。
他是怕他委屈了。
他就是觉得他不该种地。
王继祖背过身去,擦了擦泪。
他这一生啊,虽坎坷,但是,有疼爱自己的大哥,这样的大哥,所受的委屈,都不算什么了。
兄弟二人出来,又看了柴房,各个房间,尤其是把汤氏住的屋给仔细看了看,这才满意。
现在只等挑了吉日搬进来了。
两人商议着,要不要办个席,若是不办,镇民们来贺礼,这不是失礼嘛,若是办吧,又怕镇上人太破费了。
汤氏一锤定音,道:人生在世,有几回大事可办?!得办。
这也是拉近与镇民们关系距离的机会。
将来咱在镇上的根基才深。
这来来往往的交情就出来了。
以后其它人家办事,咱也能去回礼,有来往,才有情份。
不光要办,还要办的好一些。
这个容易,我来准备菜色。
王素心笑道:奶只放心便是。
包管热闹的很。
汤氏点头。
兄弟二人便应下了。
王素兰看着前院和后院的宽阔地,道:这么多地,不用来种菜,可惜了。
后院驴棚旁边,都种上菜吧。
一家人都乐了,笑道:家里有驴子和山羊吃着,种多少都不够它们俩吃的。
春暖和了,不少镇民到了水边挖野菜和水芹菜,朱氏闲不住,挎了蓝子也去挖了不少回来。
所以王素心的菜谱里又多了荠菜的饺子等各色炒野菜。
冬里吃青少,此时到了暖春,才吃到了青青的各种菜,只觉得大地活过来了,人也活过来了。
这一日,远远的竟有一列长长的车队往这边过来,看到这边稀稀落落的摆了摊,还有些敲敲打打的在搭木棚,或是插着界限标的各处有摆了摊位的,车队上的人都有点奇怪,道:这荒郊野外的,怎么有这样一处地方?!是什么镇么?!听说有个豆腐镇,恐怕就是此处,传的到处都是的豆腐恐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车夫回道。
众人纷纷下车,想了想,道:不如就在此处歇歇脚吧。
一行人都往这里过来。
看到有亭子,便径直过来了,看到有其它摊位,也都瞅了瞅,有些人驻足买了些。
镇民们都嘴拙,看到这么多一群人,连说话都有点慢吞吞的了,哪里见过这个阵仗。
磕磕巴巴的做着生意,略有点艰难。
这豆腐镇,就是那素心食谱同出的地方?!一人问人群中的人道。
据说是这样的,豆腐是素心食谱所出,此处又是亭子,又是素心食肆。
应是此处没错了。
那人笑道:去一问便知。
朱氏看到这么多人,嘴也麻了,木了,呆呆的。
连手脚都不麻利了。
王素心笑着问他们吃什么,又报上自己最近的食谱。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