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在古代开食肆 作者:呦呦雨 > ◉ 第082章 夏夜烤鱼

◉ 第082章 夏夜烤鱼

2025-03-22 07:54:32

二人觉得以后有新媳妇进门, 他们也会掩饰一二的,帮着王素心。

只管以与过路商客换来的吃食就对了。

反正再好的东西打碎了吃掉谁知道是什么。

况且,太出格的东西, 王素心也不可能真肆无忌惮的拿出来,他们掩护一二才好。

有生意可做,的确方便很多。

王素心也是心里有数的人, 并没有肆无忌惮, 反而是试探着, 慢慢的, 到镇民都觉得没啥的时候, 才循序渐进的将家里摆满了。

潜移默化的威力是很有效的, 镇民们因为来王家的时间渐渐多了,经常见到些奇怪的物件, 但是,都以为是做生意换来的, 便也没多问,顶多是好奇问一句是干嘛的,怎么使用。

毕竟谁也没功夫天天盯着她做什么, 换了什么,或是赚了多少钱。

大家都有一家人要照顾,一堆地要照料, 还要摆摊啥的,谁能这么闲的盯着别人呢?!虽然来王家是来的勤了, 但也没有一天到晚盯着人家家里事的好事人。

因此,这日子自然是过的安稳而无风险。

夏里涨水的时候, 王连良和王连信带着两个小孩子去捞鱼, 都不需要费力的捞, 只需要带着桶或是篮子去,守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就行了,包管不需要多久就能守上两三桶回来。

这种事也就只有夏里才有。

不光他们去,镇上很多大孩子,大人也都会去。

夏里的鱼是不能保存太久的,当天弄的就得当天吃掉,不像冬里能放许久。

因此捞上两三桶,除了做菜吃,清蒸,或是红烧,煮汤啥的,就是给路过的客人吃了。

但还是吃不完,王素心也巧手,到了夜里,避风之处在院子里架上了火堆,把鱼给腌制好,一烤,那香味,凭白的明明已经吃饱了,却还觉得馋人的慌。

大姐,烤鱼真好吃,怎么这么好吃呀?!王连杰笑道。

这么多咱们家吃不完,等烤好了,你跟着大哥二哥送点给镇上你们的其它小伙伴去,王素心笑道:注意刺,别卡着了……诶,王连杰应了一声。

眼睛亮亮的。

孙玉林也要去,两人向来都是形影不离的。

天太黑了,叫他们三去就行,玉林吃着,别去了,仔细绊倒,王绍祖说着,把做好的灯笼给了两个儿子,又给了他们趁手的棍子,道:若有野兽,记得喊。

晓得了,爹,这夏里的,大野兽哪会下山来?!王连良道:顶多是野猪,这野猪也少见。

最多不过是兔子,山羊,或是蛇。

旁的倒没什么,晚上若是遇着蛇,我还真有点怕。

怕咬是其次,主要是恐怖。

他虽生在村里,却是自小就怕蛇。

用棍子打打草,别往深草里走,只走常走的路。

王继祖道。

知道了,不会有事的。

王连良笑道。

之前草疯长的时候,他和连信两个用镰刀都割过好几次常走的路上的草了,只要不往深草里走,问题不大。

三个孩子拿着烤鱼提着灯笼笑嘻嘻的去了。

夜很深,星星很亮,微风拂面,夏里,白天虽热,但晚上,却有一丝丝的凉意,带走了白天的燥热。

王素心点了驱蚊虫的烟草。

吃着烤鱼,还能听见夜里传来的咕咕咕的声音,是一声声的,不是密集的,一听就知道是夜莺的叫声。

蝉叫蛙鸣,偶有蚊虫飞过的嘤嘤声,夏天,从不安静。

但若说,这种环境万籁俱寂,也是恰当的形容。

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静气。

汤氏乐呵呵的,她年纪大了,吃不了太多烤鱼,只尝了小半条,夸道:焦焦的,脆脆的,果然别有一番滋味。

好吃!朱氏笑道:素心做食物,是没得说的,这手艺家里哪个都不如她。

章氏乐了,道:就是太费了些。

这孩子,有时候不知道俭省。

汤氏拍拍她的手,笑道:你也撂开手吧,她有她的福气。

章氏点头,说到底,她做事是有点局限性的,主要是前半生过的太苦了,那些苦过的痕迹就像是一块好布经历过泔水再拧干,哪怕后续再怎么洗了晒干,怎么爱惜折腾,也终究是再回不到以前了。

好在她有自知之明,有些事,她也只是偶尔说上一两句的,从不多嘴,也更不会以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来指导孩子们该怎么生活,怎么生存,她那点经历,说实话,连经验都算不上。

这样的经验不要也罢。

不光章氏如此,其实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如此,哪怕是王绍祖,王继祖也依旧保守的。

镇民,村民也都是如此,想象力一般的同时,也从来不会多折腾,因为想不到,更经受不起折腾的代价。

只是有人能想得到,也做得好,他们也是不会反对的。

有人做成功了,也会模仿。

章氏笑道:该买点染料回来了,连良连信的喜服也该准备准备了,咱多费点心,好过事到临头的时候忙手忙脚的。

多谢弟妹帮我织的布了,朱氏笑道:若不是弟妹帮我一道织,这布都攒不够。

现在总算是攒齐了。

章氏道:应该的。

染布我帮不上,叫素兰帮一帮。

素心怕是不会染布,也没兴趣。

朱氏笑道:好,等买了染料回来,天凉了入了秋就染上,夏里太炕,染不好。

章氏帮着她加工织布,用的心,她心里都是有数的。

她眼睛不便,却有一片心。

朱氏根本说不出拒绝的话。

只是她的心暖和的很。

一大家子,就这么相互体谅,相互爱护的生活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朱氏觉得这一生,真是别无所求了。

汤氏笑道:这么久了,桃花和云云家里都没再传出什么其它话来,想必是愿意的。

也没有多做要求。

既然孩子好,家里也好。

不如到了秋里不忙的时候,就定下吧。

娘,这就定下?!朱氏有点忐忑。

再耽误下去,人家便以为我们家不诚了。

汤氏道:这半年了,两家都没再提什么其它要求,想必只图个对自家女儿好的,却不是图个富的。

这样的人家哪里去找?!咱家可不能贪。

两个孩子,也挺好的。

错不了。

半年的时间考察两家,相互考察,若是要出夭蛾子早就提出来了,也带出家来试探了,可是一直都没有。

一直都是朱氏娘在那两边接触着,就是相互正常的来往着。

这要是不诚心,什么才算诚心呢?!想必桃花家和云云家,是真心愿意的,这才与朱氏娘正常的来往着了。

这意思,还不是摆明着吗?!到现在,与朱氏娘提到的话也只是说,要有一间新屋当新房就行,不拘在哪,在村里在镇上都行。

反正只要对自家女儿好,女婿和亲家靠谱,这不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么?!章氏笑道:大嫂这是紧张,倒不是不愿。

心里早盼着能定下来,早早的成家呢。

对,我这没出息的,就是太紧张。

朱氏一面笑,一面吃着烤鱼,一面又有点焦虑和紧张,道:娘,要是定下来,啥时候办礼?!年底或是明年初都行。

汤氏笑道:先订下来就是。

好,好。

朱氏乐的合不拢嘴。

王绍祖与王继祖听着也笑了。

章氏,朱氏和汤氏便商量着新房里要准备些什么,以及备婚礼要准备的东西,零零碎碎的,要不少,要准备着估计也得至少到年底才能准备好了。

这年头商业还不发达,很多东西并不是要买立即就能买得到的,有些手工品啥的就算买,也是找人现做,需要等待的。

而大多数,都是自家做。

尤其是准备一些被子,鞋子之类的东西,都是自家缝,自家织布的。

再有便是家具啥的。

等定下来,问了对方要什么家具样式,就托人打,王绍祖道:应该来得及,入了秋,只要收了粮,都闲了,木匠就有空做了。

只是要先说好,准备好木料。

镇上少有木匠,不如大哥回村的时候先跟村里木匠说好,准备好木料。

到时候也就没那么仓促。

王继祖道:先把木料备好,后续打好了再雕花细作,就来得及了。

成亲之前,费点力包好了用板车拉过来。

王绍祖想了想,道:行,秋收的时候,我回村去先说好。

秋里等把亲事订了,弄好再叫开打。

雕花嘛,这年头农村里也多数是花开富贵这种,或是竹报平安这一类,都差不多。

主要还是看女方要什么样式的家具。

高矮长短啥的,得问清才好。

毕竟成亲这样的事情是一辈子,若是家具打的不顺心,怎么使一辈子,若是自家作了主,到底有点不尊重。

正说着呢,三个孩子已经提着灯笼笑嘻嘻的回来了,手上还捉了几只蚱猛,大人们立即停了口,不再多说。

孙玉林飞快跑过去了,道:蚱猛哪儿来的?!草里捉的,王连杰笑嘻嘻的递一只给他,笑道:它晚上一见着光就不会跳了,一捉一个准。

白天都捉不到的。

孙玉林十分高兴,鱼也不吃了,逮着蚱猛去玩。

王连良王连信把灯笼放在它们边上,这几只竟也不会跳了,任人摆弄,两个小的乐趣无穷,快活极了。

孩子的笑声,让大人们都满足的很,人这一生,甭管活多长,只要有希望,就会觉得什么都好。

玉林的事,什么进候改姓?!王绍祖小声道:这件事,我看是早些好。

等他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万一孙家那边不放怎么办?!不得不防啊。

王继祖听了,想了想,道:是我想岔了,这件事,我尽快办。

他之前是没想到这一层,以前王家穷的跟鬼似的,孩子又小,还需要人养的时候,孙家自然是巴不得离的远远的。

他就没想到孙家可能会巴着不放。

现在到底是不同了,自家条件好了,等玉林再大些,说不定家里条件更好,到时候改姓就有了变数。

若是拖到玉林更大一些,能自食其力了,孙家要利用他,到底王家真的能不管么,只怕真得坏事。

王继祖一想就后怕,又有点自责,道:这些日子竟被些琐事给忙的昏了头了,亏了大哥提醒。

镇上的事情,我也帮不上你出啥主意,你自己耽着就行,只是家里,有我想着呢,王绍祖道。

王继祖点点头,心中十分感动。

有大哥在,是他永远的后盾。

以前读书的时候,他为他支柱,如今,虽是忙些琐事了,大哥依旧是他最重要的支撑。

我抽空就去孙家一趟,王继祖道。

收了火堆,进屋睡下的时候,王素心找到王继祖道:爹,去孙家,最好是穿的破烂点去,不能这样去的。

不然人家看出端倪来,怕是要出变故。

你的意思是,是找孙家负责玉林?!逼他们放弃玉林?!王继祖一听就明白了。

就叫曲折办事,若不然求着人,可办不成。

人这个东西,你越求他,他就想得多了,反而不愿意。

你若逼着他,他巴不得往外推的越远越好。

王素心道:爹去孙家村,得找几个见证人,镇上人也得有,要老实稳重忠诚的,孙家村的人也得有,去了以后,就说玉林不能不明不白的叫姓王的白养着,叫他们或把玉林领回去,或是给贴口粮和吃用。

他们必然不肯。

你就黑着脸不依不饶,骂骂咧咧的粗野一些。

就说不能叫白养孙家的儿子,他们孙家若真不管,得叫玉林改姓王,以后就是王家的儿子。

以后长大,生死,皆与孙家不相干。

叫一众人签字画押。

到时候想反悔也不成。

王继祖想的分明,点头,道:我把我们村里的族老也请上两个,一并带去。

我再找几个镇民,跑一趟不难。

只是有些事,便不能与孙家说了。

他们孙家应该不晓得。

哪里晓得去?!王素心道:但以后就说不准了。

拖上几年早晚得知道咱王家与镇上的情况。

这世道,村与村之间很多都老死不相往来的,除非结了亲的会传递到一些消息,要不然,哪里知道去?!这么短的时间内,孙家村不可能知道王家这边的情况。

消息传播,没那么快。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