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在他们的认知内,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所以镇民们都惊呆了。
这红薯,简直不合常理啊。
藤叶茂盛,怎么都吃不完似的在地面上疯长, 没想到地下也如此收获累累。
最重要的是,它不挑地啊!这里都是荒地啊,竟然也收成这么多。
简直了……待他们尝过了煮红薯的味道后, 一个个都惊喜起来, 有些老者甚至都有些热泪盈眶, 甜的, 竟然如此香甜!甜味难觅, 对此时此刻的人们来说, 红糖是多么难得的东西,一般只有坐月子的女子才能稍稍享用。
平时, 谁舍得买这个吃。
糖产量低,它甚至是比盐更珍贵的存在。
而这红薯却是甜的, 还高产。
可想而知,人们有多么的喜悦了。
这比高梁的杆好啃多了,高梁的杆略些甜味, 都是孩子们没事时多啃啃的极致爱好!而老人们牙口不好,是根本不可能啃得动的。
而这个时代,也缺乏深加工精加工的条件, 甜自然就更为难得。
很多老人嗐着牙,用嘴抿, 然后就哭了。
王继祖知道,他们是感慨, 此物易得, 易吃, 不难啃。
他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虽然土地广阔,不缺吃的,然而每一口吃的都是用苦汗种来的,产量又低,真的很不易,如此高产,又香甜的食物,对百姓来说,可想而知的喜悦了。
云阳镇都沉浸在收获红薯的喜悦之中。
王素心告诉他们,此物不可多吃,也不可空腹吃,镇民都听的很认真,不住的点头。
这里的百姓可爱就可爱在服人,他们从不抬杠,对于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向来都是虚心接受意见的,像听话的小学生。
那应该如何保存呢?!镇民们问。
有地窖可以保存,要干燥才好。
王素心道:柴房勉强能保存一段时间。
不过我会做红薯粉丝,把它们做成粉丝,或是粉条,也很好吃。
镇民们商议了一下,道:我们也做一部分红薯粉丝吧,剩下的先放柴房存着吃吧,给孩子们蒸点烤点也挺好。
他们要在王家帮着做,学习学习,再做自家的。
王素心家里的量大,堆成小山一样的。
但是有很多人帮忙,就做的极快。
众人说说笑笑,纷纷的说着,要给些种子给自家的亲戚们分一分,叫他们也种上一季,能吃好久呢,实在太甜了。
镇民们都处在喜悦之中。
欢喜的不得了。
王绍祖一面帮忙一面感慨,不禁觉得自豪。
素心这孩子不声不响,做出的事,总是出人意料。
看到很多人去恭维汤氏,王绍祖看到娘十分开怀,心里也着实喜悦。
大哥,我想拉小半车这种子去县里一趟。
王继祖道,献给县令。
若是因此而推广开,是好事一件。
王绍祖一想便道:我陪你去,我拉车。
王连良王连信听到也急道:我们也去!王绍祖正想呵斥,却只王继祖笑道:都一道去,你们两个也去县里露露脸,以后要去县里办事,只你们跑腿就行了。
到了县衙嘴甜一些,手脚勤快一些。
这个年代还是挺纯朴的,这样的孩子会讨喜,王继祖真的有带他们去熟熟脸的意思。
王绍祖听了,便也不说话了,反正家里的大事听弟弟的准没错。
王继祖和镇民们说了这事,镇民们也都觉悟很高,喜的纷纷也从自家的红薯里取了不少来,都道这样的好东西,该推广开,完全没有独吞藏私的意思,甚至还有点高兴。
不一会,半大车的红薯都被镇民们帮着装上车了。
牵出驴来,驴还有点不乐意,王连良削了一个红薯给它吃,它的眼睛就亮了。
把我家的驴也牵来吧,继祖这腿又不能走太多路,一头驴拉不到这一车和一个人,把我家的牵来两头栓一起,一起拉就可以了。
一镇民笑着,很快就叫家里长子把驴给牵了过来。
当下套上缰绳,一驴喂了个红薯,一行四人就往县里去了。
王绍祖和连良连信走路。
王继祖坐在驴车红薯边上。
手边还有王素心叫给带上的干粮和干净的水。
大娘大妈们继续清洗红薯,一面笑着与汤氏道:老太太有福气,眼瞅着大孙子二孙子就要娶亲了,快了吧?!快了快了,不是在冬里就是在明年开春,到时候可都得来喝杯喜酒,汤氏笑着道。
那是一定。
到时候可得叫上咱们来帮忙,开席我们都帮得上忙呢,好酒好肉咱不咋会备,但咱们能帮着素心丫头打下手啊。
家里现成的大厨,可真是好。
众人都乐道:等以后咱要是办喜事,可能请一请素心大厨去掌掌厨?!王素心听了笑道:能,肯定能呀,就是怕大娘大妈们嫌我费油多,费料多。
别嫌我炒菜忒费油就成!众镇民听着都乐了,笑道:那哪成,平时咱再抠,等到家里办喜事,还能抠啊?!朱氏笑道:这孩子天天在路边给别人烧吃的,过路人大多嫌油水少的,她渐渐的放开了手脚放了,现在咱家里都嫌她炒菜费油呢,但是炒的菜是真好吃,又好看,嗨,反正家里是离不了她了……众人大乐,章氏也笑道:我也幸而看不太清,我听嫂子说,炒个鸡蛋都得用小半碗油来炒,好家伙,我这要是看得太清,不得心疼死我……我娘天天念叨少放点油,现在都不叫她进厨房了,王素心笑道:还有我妹,也差不多。
还是大伯娘疼我,念叨两句看我不听,又见我说没油水吃的寡淡,现在都当瞅不见了。
大嫂子也是真能忍得住不说,镇民们都笑的开怀。
我这也是为了两口好吃的妥协了,啥叫一家之主啊?掌厨的人就是一家之主,是不是?朱氏乐道:谁做饭好吃,谁就是一家之主。
我这一吃现成的,也不对一家之主指手划脚啊,是不是?!镇民们听了诧异,但也似乎觉得理所当然。
就王家这个情况,以王素心所做的事,她的确是一家之主。
下一代到她手上,很正常。
镇民们这是听出来了,朱氏这是点出,这个孩子是王家人,不外嫁的。
以前也听过一两句的,都没咋上心,现在听到这么明显的话了,哪个不明白?!以后谁家也不可能向王家提亲的了。
不禁纷纷笑道:大嫂子有福气啊,我家里要是也能出个这样的,我也叫她当一家之主。
一时都大乐。
红薯粉丝一点点的做好挂到了绳子上去了,一根根的,或是宽一点的一条条的,像极了纺线,光看着都美的很。
等干了就能收起来了,放到干燥处,吃的时候抓一把放锅里就行。
王素心笑道:和绿豆粉丝差不多的。
镇民们也都忙了一身的汗,脸上却带着笑容,眼睛里也充满了亮光。
汤氏请他们饮了些粗茶,镇民们便风风火火的家去了,要回去也把红薯也做成粉丝。
这年头就很少有串门在人家家里吃饭的。
关家老头没有走,对汤氏道:老太太,等办喜事的时候要用酒,用我关家铺子的吧,我多酿一些,多备一些。
汤氏笑道:我正准备入了秋就找你提一提这事呢。
多谢你,劳你多备些酒。
冬里或是明春,我家要用。
好,好,关老头笑呵呵的道:我多酿些,给你家里肯定优惠的,我不是那忘恩的人。
镇上受王继祖关照规划,他们也是受益的。
光规划这路边摊的事情,他关家的酒都多卖不少,早不是之前的寡淡无生意的状况了。
汤氏道:多谢好意,不能叫你吃亏才是。
不吃亏,不吃亏。
关老头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乐呵呵的准备回家,王素心叫住了他,笑道:红薯也可以酿酒的,度数低,微甜,你若想试一试,就酿一酿看,说不定在摊位上有市场。
关老头眼睛一亮,不住点头道:好,我回家试试。
我那几个不争气的儿子如今也听我的话了,以后会多种地,多学酿酒。
多亏了你家。
要不然呐,我那酒肆,怕是无人继承喽。
如今看有生意做,几个不争气的总算肯跟我学酿酒了。
我这把才骨头,总不至于把这手艺给丢了。
说的很是感慨的样子,以前镇就这么个镇,生意是真没啥生意。
儿子们只愿种地,都懒得学什么酿酒,看都不看一眼的。
现在到底不一样了,孩子们比他还认真。
丫头,多亏了你,你是咱镇子的福星呐,关老头笑呵呵的回家去了。
远远的还能看到镇上的几个小孩子跟在王连杰和王玉林身后在地里捡些过小的大人都不要的红薯。
王连杰和王玉林念念有声,道:……别看它们小,人吃是有点不够塞牙缝,可是猪是吃不够的,多捡些回家,一洗,喂猪可香了,等猪长大了,就能杀了吃肉,那猪肉又肥又香,那排骨都能烧的滋滋冒油,猪耳朵可脆了……孩子们听的口水直流,捡起来更欢了。
多打草,多捡红薯,多喂猪,多捡好吃的,猪才长的快,长的壮实……两人对于喂猪这事,是真的有心得了,伺弄的比谁都上心,红薯藤也是好东西,现在虽然老了,但是,把这们晒干,等到了冬里剁碎,与猪食拌在一块喂也好呢……关老头拄足地头听了一会,看了一会,不禁笑道:王家不出孬种,一精精一窝呐。
要出息真是个个都出息。
对他来说,能用心种地,把家里牲口啥的都放在心上的孩子,就已经是极好的孩子了。
这样的孩子放心。
将来,若是有女子嫁他们,也是安心的。
人呐,终究是要过世俗日子的,小时候记着家里的琐事,长大了,便不会不顾家。
小时看大,他对王家个个人都印象极好。
过了两天,王绍祖等人就回来了。
县令收了红薯,说是先种上一季看看,是情况属实就叫推广开,也叫各村多点吃食。
王继祖道:到时候再上报上去。
为我请功。
我说我也不是为功劳,只是想把好东西献一献,叫乡里受些益罢了。
县令只笑。
也没说什么。
县令是个什么样的人,汤氏道。
不是苛下,也不是多生事多找事的人,不折腾乡里。
是个好官。
王继祖道:请功应该会的。
但是,县里多管的是猎队的事居多。
种植与种地之事,朝廷不是太重视,是要排在后头的。
毕竟是狩猎为主的社会结构,人口不多,吃的又多,所以对于农事,朝廷不是不重视,而是没那么重视,是要排次位的。
除非受灾的年份,才会对粮食十分重视。
所以就算有奖赏,也不会太重视就是了。
这样也好,不打眼。
汤氏笑道。
我也是这样意思。
王继祖笑道。
天渐渐的冷了下来,汤氏打发王绍祖和朱氏回村商议姻亲之事去了。
朱氏娘很高兴,帮着托了靠谱的媒人,立即就去说亲了。
自然是很顺利,两家都同意了。
接着便是看亲家这一流程了。
流程就是娘家人包括亲戚等都会来人看一看婆家。
这一事是需要办几桌席面的,是要破费的。
一般做亲的人家,这一步是万万不可能省去的,不然就不诚心了。
席面可以简陋一些,现在的人也不讲究这些,但必须得管饱。
要不然婆家不尽心准备,连吃饱都不让,真成了亲,以后娘家人都上不了婆家门了,女儿嫁去,岂不是得饿肚子,有受不完的气?!席面简陋都不在意,重要的是态度,其实就是大致的认认门,认认亲,再看一看婆家人的态度和条件的意思。
朱氏回了镇上跟汤氏商议,汤氏道:就在镇上办吧,东西都在这边呢,况且以后新人都住这儿,也叫亲家亲戚们来看一看新人的条件和环境,认认门,认认亲,将来走动也方便。
若是有腿不便的长辈,借些驴车,慢慢的请来便是,到底也不算远。
若是太晚要在这里住的,也方便,家里住不下的话,借镇民家里住一住也使得的。
近邻之便,借人之便,将来咱也利人之便。
朱氏不住的点头,道:好。
好。
听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