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道:得统计一下人数, 算一算要摆几桌才好,不然到时候酒菜不够,得出事情来。
我叫娘帮我问清楚了, 亲家那边统计了人数就告诉我们的。
朱氏道。
大伯娘安心,先把酒备好,菜什么的, 到时候备容易, 王素心笑道:大伯娘得辛苦一二, 往村里多跑跑了, 毕竟是娶媳妇这样的大事, 可不能做岔了, 若是这办事途中生出不愉来,彼此能卡一辈子。
既然要办事, 就得办漂亮些,周全些。
我娘眼睛不好, 若是好,还能帮一帮你。
只能辛苦大伯娘了。
朱氏心中熨帖,道:好, 好,我跑,家里多辛苦你了。
王素心道:放心吧, 酒席礼数的事情,有我和娘, 还有奶呢。
包管叫大哥二哥这亲成的顺顺如意。
有人帮忙太重要了,不帮倒忙没有捣乱的, 有些人家一到办事, 一堆家里拖后腿的她听过。
那种助力感, 朱氏心里轻松了一大节。
只感庆幸。
王绍祖和朱氏带着两个儿子回村里去了,自家人手不够,怕哪里不周到的地方,还是得劳烦村族里的人和朱家人帮一帮忙。
所以越落后的社会,越离不开人,人们都必须要团结在一块,才能生活的好。
大到红白之事,小到收割种地等诸务,都离不了人的彼此照应,这种时候,像村族之间的纽带就显现出来了。
村族关系紧密,自然也有好有坏。
然而,越是落后,越离不开。
因为人终究是群体动物。
只有到了高级社会,才能有个体的飞跃和进步。
而眼下,经营好村族关系,其实得到的助力很多。
当然,一家四口不可能是空手回去的。
俗话说的好,礼多人不怪。
这事就办的容易了。
王继祖这边也没闲着,准备酒水,各种的吃喝招待都准备起来,好在现在王家与镇民的关系十分紧密,要帮忙,打声招呼,就有不少人来帮忙。
百姓说到底都是爱热闹的。
以前是没什么条件和心情凑热闹,但现在家家都受益,略有了些盈余,自然无暇也会抽出点时间来彼此帮忙,加深彼此的关系。
很快,张家和刘家都在村里人的帮助下,老者坐车,年轻者步行,年幼的孩童或被大人抱着背着,或是也坐在车里,浩浩荡荡的过来了。
张家与刘家的亲戚们多数都是没来过镇上的,因此到了以后就略为拘谨,老者还算笑的好看,略年小的孩子们就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们死死的牵着更小的弟弟妹妹,不叫他们乱跑,一面拘谨的看着眼前的大屋子,倒吸了一口气,然后就更拘谨了。
直到负责招待的人递了一些糖果花生瓜子啥的,这才依次坐了下来。
章氏笑呵呵的,看到朱氏过来,松了一口气,道:我眼睛不好使,怕招待不好,叫继祖请了镇里喜说话的妇人,大嫂也不会太匆忙。
朱氏点头,终于笑了,僵硬和紧张也都松懈下来,这一路可给她紧张的呀,她心暖暖的,笑道:一次看两家,累着弟妹了。
这是说的啥话。
章氏笑道:对了,娘准备了见面礼,一人一匹红布,一百文钱用红布包着,这样可以吗?!一百文会不会多了些?!朱氏迟疑道:村里没这样大方的……娘和继祖都说,毕竟是长房长孙的亲事,也就唯二回,难道还能小气了去?再者,亲家也都看到了咱们家的条件在这摆着,若是有这样的屋,这样的条件,却刻意的薄了礼,薄了新人,会不会觉得咱们家,有点抠。
因此就没法依村里的礼了,章氏道,我看加了也好。
咱们王家终究是有诚意的,也好叫亲家们都知道我们对孩子们的重视。
朱氏便不迟疑了,道:我听娘和二叔的。
难为你操心了。
红布叫两人回去裁剪个什么也方便。
这都是惯例了。
章氏笑道:其它的一些常礼,什么果子糖之类的也都准备了些,包管不叫长辈小辈们空手回去。
对了,你得把统计的人数给我,我好和娘把小红包都准备好。
看人家这回事,是要准备红鸡蛋之类的东西当回礼的。
还有老人和孩子也都要准备红包,人手不落,这种一般都是依常例就行,一个红包包上一两枚钱就可以了。
礼数也就到了。
也就看人家这一回的事。
若是讲究些的人家,婚礼的时候,还会再准备一回。
这认门礼也就算全了。
朱氏告诉了她,她细细的数了好几回了,还问了亲家母,万不会出错的。
章氏便和王素兰到汤氏那里去了,他们其实早包好了一些,怕不够,这才问清楚。
此时增减几个就行。
看人家的席面弄的很丰盛,给足了张家和刘家的亲戚体面。
等吃完了饭,张家和刘家的亲戚都很满意,觉得王家富足殷实又没有傲气,对他们也没有倨傲,说话做事都很诚恳,这样极好的了。
当天,他们还住了一晚,第二天饱饱的吃了面条加荷包蛋才告辞。
王家村的人自然负责给送回去,朱氏将礼一一的给了两个姑娘,然后又将老的小的塞了红包,又提了红鸡蛋等各种礼品一一赠上,一路送了三里,这才看他们回去了。
王绍祖见她笑的见牙不见眼,便笑道:这礼成了,就算成了一半了。
亲家们没有不满意的,接下来就是商议婚期了。
朱氏笑道:你也不看看两个儿媳妇对咱儿子满不满意。
王绍祖哈哈一笑,道:这个得你这个婆婆看才好吧,男人哪有那么细心,再则也不妥啊……哪有老公公盯着儿媳妇一直看的。
朱氏一乐,笑道:亲家看了两个新屋不?可有提什么意见?!可在你跟前说了要哪一间?!没说,王绍祖笑道:都挺好相处,不是那种争强好胜的人。
不至于说因为两家同时看人家就明争暗斗的。
这世上也多的是这类人,哪怕只是一两颗瓜子的小事都能争个大小来。
所以才说庆幸,他们的亲家不是这种人。
朱氏松了一口气,最怕的就是这亲事太急了,两个一起办,到时候为斗气而争起来,那岂不是白瞎了?!见人走了,这才回家去,家里镇上妇人帮着收拾着呢,见了她就笑道:恭喜啊,一次要进门两房喜,再没有比你更有福气的了。
朱氏高兴的不行,一时笑的见牙不见眼,又见众人夸赞桃花和云云,不禁高兴的忙谦虚。
王绍祖笑道:昨天劳各位嫂子妹子忙了一通,今天中午可好好在咱家吃一顿,咱们好好谢谢各位嫂子。
众人都乐了,也没推辞,这也算是惯例了。
办事的时候,都是要谢一谢帮忙的人的。
不然就会失礼。
中午摆了一桌,请了帮忙的人吃了饭,这才散了。
素心最辛苦,朱氏笑道:辛苦你了,一两天都钻在厨房里烧个不停。
不辛苦,喜欢厨房哪里就辛苦了?!王素心笑道:大伯娘如今可心安了,嫂子们可是一只脚踏进咱王家了……朱氏一乐,见两个儿子红着耳朵远远的一边干活一边听着,笑道:也是累着大家伙儿的帮忙,才能这般的好。
汤氏笑道:亲家还夸咱们王家的饭好吃呢,说以后连良连信也差不着哪儿,将来日子必定好过的,可见对咱们家人也是满意的。
只管放心。
朱氏更乐了,又问汤氏红包等花了多少钱等。
这个不用你愁,汤氏笑道:办事上头,哪里有见外的道理呢?!只要没分家,就一块花钱。
朱氏点点头,心里却感恩,觉得是沾了素心的光了。
家里这点家底子,其实都是素心给弄起来的。
章氏便与朱氏商议起来成亲的准备了。
虽然累了一通,但看到孩子们成家,两人便不觉得累了。
兴致勃勃的。
王素兰对王连良王连信笑嘻嘻的道:恭喜大哥二哥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定亲了。
两人挠挠头,笑呵呵的傻笑着。
两家回去村里后就已经相互让人带话,商量着成亲的日子了。
经过媒人,还有找人的卜算,定到了腊月十二。
都说这个日子好。
毕竟已经看过人家了,还是早早的成亲嫁过来的好,留家里过年,不太好了。
然后大致的说了想要的什么样式的家具等。
除了两个女孩子要一两个特定的小家具以外,其它的他们没啥要求,只要王家看着打便是了。
桃花要了一个梳妆台,云云则是想要一个绣架。
王家自然都应了。
这种小要求没有道理不给满足的。
因此村里就开始打家具了,算了算日子,是足够的。
天渐渐的凉了下来,渐渐的入秋了,远远的从山里飘来若有似无的桂花香味,带着一点凉意,吹过来。
路过的行人渐渐少了些,镇民们一开始没有搭棚子的人,此时得了闲便也想把棚子给搭好一些,因此上山砍木头的,上山去采板栗的等等,不少人,路上竟然因此而热闹了不少。
一路车队缓缓而来,行到此处,看到这热闹的场景,不禁一愣,道:一路行来皆荒凉,没什么人烟,村庄都隐在山林处不得寻见,没想到这里却如此热闹,莫非这里就是商人们常说的素心食肆?!顿时一大群少年到中年男子都往这赶了过来。
暂亭……一中年男子捋了捋须,笑道:好有诗意的名字。
咱们就在这里暂停脚步,略歇一歇吧。
师兄,那便是素心食肆,你看。
一少年兴奋的一指,道:好香的味道,我去看看,买来给师兄尝尝味。
另一少年乐道:明明自己嘴馋,却说要买给师兄吃!中年男子笑道:你怎么不去?!我和师兄到亭子上面看看。
二人随后上了亭子,其它人停了车马,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冲向集市了,看到什么都兴奋的问一问。
中年男人也不管他们,在山上住久了,少见俗世生活,下了山见到有人烟处,兴奋过头也很正常。
这个亭子虽不高,也无名山名水,然而,遥望远方,却能看到我们金山。
不得失为一种极致的景了。
中年男人笑道。
那冲过来的少年,已到了素心食肆这里,却是先向王连良兄弟买卤味。
好香啊,这是什么?!卤味,王连良如今也已经很沉稳了,不见初始时的羞怯不敢应客,兄弟二人向他介绍道:是用各种香料和调料将肉,豆腐制品等卤出风味来的食物,要尝尝吗?!这些都不贵的。
少年并不缺钱,自然买了一大包,拎在了手里。
绕到王素心这里,便道:豆腐果真是你颂扬开的?!你听说过我?!王素心略有些诧异,她的名声难道已经这么响了吗?!少年看着她,噗哧一乐,道:风闻天下而不知啊。
谬赞了,一点小吃食罢了,哪里敢说什么风闻天下。
王素心打住他的话,笑问道:敢问贵客从何处来?!少年指了指金山,笑道:入秋了,我们星占门派我们师兄弟一并下山来采购过冬衣食,顺便见识一二人间烟火。
接接地气。
星占门?!王素心茫然,不是她无知,而是这个世界,不到一定的阶层,是没有太多的消息渠道的。
是朝廷所封之宗门,为星占门,主卜国之大事。
少年笑道。
原来如此,失敬。
王素心笑道:小道友,可要吃饭?!少年咦了一声,乐呵呵的道:你竟知道?!道家嘛,星占也是道家的分支。
这个王素心还是知道的。
她便笑道:什么叫知道,什么叫不知道?知不知道都得吃饭,吃么?!有趣!少年乐了,笑着一指,道:我们师兄弟人多,你多做些都送上亭子吧。
他从怀里掏了掏,竟掏出一大块银子来,递给她,道: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