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建议比起何左相的离世, 大周的百姓更在意顾旸亲政一事!他们期待了多年,盼望着小皇帝长大,日日幻想着小皇帝亲政后会把大周改变成什么样。
如今,小皇帝终于开始亲政了, 百姓们可不得放鞭炮庆祝。
顾旸亲政的第一个早朝, 并没有宣布颁布什么新政策,既不大赦天下, 也不减免赋税。
而是下令, 让全国各个地方的百姓写出他们期待的大周是什么样的, 以及对朝廷有什么建议都可以写下来,交给衙门,由衙门上交给朝廷。
这可惊呆了一众官员。
当初的六位顾命大臣, 现在就剩下刘尚书跟周尚书。
左相派现在以刘尚书为首, 可刘尚书却不敢反驳小皇帝。
因为何左相先前就交代过, 左相派官员必须要全力支持小皇帝的新政!周尚书虽然精神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胡子都变白了。
妻子离开家这么多年, 虽然偶尔给他写信,回家过年。
但是很多时候他总觉得很落寞。
忧心多了, 他的头发跟胡子以及眉毛都变白了。
每次见面, 看到妻子越发年轻, 充满活力,那股朝气蓬勃的样子, 让他心里更是难受。
他已经迟暮, 妻子却偏偏朝气起来。
夫妻感情名存实亡,两人背道相驰, 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太傅当年离世后, 开始有纯臣向周尚书靠拢。
毕竟周尚书也是纯臣。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纯臣派现在以周尚书为首,眼下纯臣派的官员都在看周尚书的意思。
周尚书能有啥态度?他妻子听小皇帝的话,卖力的帮小皇帝做事,他若是跟小皇帝作对,岂不是会惹怒他妻子?到时候,连过年都不回家了!真的跟他和离了,那他怎么办!人活到这个岁数,权力金钱名声都有了,周尚书只想跟家人好好过日子。
所以,他当然得支持小皇帝了!只不过,周尚书习惯了最后表态,故而一直没有出声发言。
刘尚书没有吭声,是在看文王、梁王、余王以及周尚书的态度。
朝堂之上,一时之间静悄悄的,无人开口发言。
顾旸挑了挑眉,再次出声问道:众卿家可有异议?许多官员当然是不支持的。
可他们官职低,不敢轻易发言。
真是荒唐!给百姓提对朝廷提建议的机会,这不是给了百姓权力吗!百姓有了权力,这还了得!文王站出来,第一个发言回应顾旸:陛下英明!臣觉得陛下此举甚好!见状,梁王也开口说话:陛下英明!朝廷想要为民谋福,首先得了解百姓们的生活,听取百姓的建议。
余王也立马言道:陛下英明神武!只是臣有些担忧,若是百姓写了提议,交给当地衙门,但是衙门压下这些提议,认为提议不好,从而针对提出该提议的百姓,使用伤害手段去欺负百姓,让当地百姓不敢再对朝廷提出提议,这该如何是好?顾旸回答道:朕倒要看看,有哪位官员敢如此嚣张,欺负朕的百姓。
御史台的诸位卿家们,在监察官员方面,应该不会让朕失望吧?最后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让御史台的所有官员瞬间提心吊胆起来。
对于那个暗中监察机构,他们一直很憎恶。
期待着小皇帝亲政后,就把暗中监察机构取消!可没想到,小皇帝想取消的监察部门竟然是他们御史台!这怎么行!御史台不在了,岂不是意味着他们御史台的全部官员都得失业!饭碗不保!当即,御史台长官,御使大夫赶紧回答道:御史台必定会监察清楚所有官员!定不会让陛下失望!不少官员听了这话,只觉得难受。
本来有暗中监察机构盯着他们,他们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
那些曾经大吃大喝收受贿赂逛青楼做事摆烂的逍遥日子,恍如前世。
现在御史台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向小皇帝证明御史台的能力,打算盯紧他们这些官员,他们日后还不得小心翼翼的做事!纯臣派喜闻乐见,就喜欢看御史台跟暗中监察机构打起来!最好把朝中那些贪官污吏全都查出来!让朝堂焕然一新!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看周尚书与刘尚书是什么态度。
三王都表态了,周尚书也跟着表态支持顾旸的决策。
刘尚书面色复杂地盯着这些人,最后表态,出声支持此事。
退朝后,刘尚书与周尚书等人都被一群官员围着。
刘尚书,给了百姓对朝廷提意见的机会,这不是相当于给了他们议政的权力吗!如此国家还不乱套!就是就是!决不能如此!刘尚书还是劝劝陛下吧!刘尚书面无表情地盯着这些人。
刚才一个个在朝堂上当哑巴,不敢自己表态,现在让他去得罪小皇帝。
当他是傻子吗!不过都是共事多年的同僚,刘尚书虽然心里不满,但是没有说出来。
而是言道:陛下刚亲政。
我们便反对陛下的决策,这不是站在陛下的对立面吗?若是陛下对我等印象不好,而是亲近了那些支持他的官员,长此以往,对我们绝无利处!左相派的官员听了这话,纷纷冷静下来,开始夸赞刘尚书目光长远。
刘尚书呵呵一笑,敷衍了这些人后,前往御书房盯着小皇帝工作。
何左相不在了,刘尚书得盯着小皇帝干活,可不能让小皇帝偷懒成为昏君。
蓬莱居士就在御书房等着,顾旸来了之后,将早朝的事情告诉他。
蓬莱居士很满意,笑着言道:妙哉妙哉!陛下此举,深得民心!自从认识顾旸后,两人相处久了,蓬莱居士越发欣赏佩服顾旸。
他从不会以老师的身份交代顾旸必须完成什么功课,他知道顾旸是个极其聪明拥有主见的人。
这几年,他从顾旸身上学到了不少事情跟道理。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是师生,就连顾旸也将他当老师,只有蓬莱居士认为,他跟顾旸更像是朋友知己。
两人正在说话,叶统领进来通禀刘尚书来了。
蓬莱居士识趣的从侧门离开御书房。
刘尚书走进来,看到顾旸正在看奏疏,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出声言道:陛下为何让百姓对从朝廷提出建议?其实刘尚书是想知道这件事是不是蓬莱居士提议的。
蓬莱居士成为小皇帝的老师后,虽然没有参与朝政,但是此人的思想实在是太疯狂!当年对方舌战群儒的时候,刘尚书目睹了全过程,知道。
惠帝以前还想利用蓬莱居士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改变大周风气。
许多官员闻讯纷纷前来劝谏反对。
刘尚书担心小皇帝受蓬莱居士的思想影响,将来可能会利用对方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这条路实在是太艰难了。
刘尚书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在他有生之年,肯定是要支持小皇帝护着小皇帝的。
然而等他离开这人世后,就帮不了小皇帝了。
未来的路,全靠小皇帝坚强的走下去。
刘尚书希望小皇帝将来走的路稳稳当当的,若是选择用蓬莱居士的思想治理国家,前路必定坎坷。
顾旸知道这是刘尚书的试探,诚实的言道:是朕的意思,刘尚书不必怀疑老师。
刘尚书面色微顿,淡笑着说:臣觉得这个决策很不错。
陛下英明!臣愚钝,不知陛下是真心收集百姓对朝廷的建议还是利用此事来试探地方官员是否会如实向上反馈百姓的建议?顾旸漫不经心地反问刘尚书:刘尚书觉得呢?顾旸已经看完了奏疏的内容,拿起自己准备好的印章,蘸印泥后,盖在奏疏上,以表示他已经看过了知道此事。
自己的字是什么水平顾旸还是清楚的,所以能不批文字,顾旸会尽量不写手上。
刘尚书沉默了一下,目光深邃的看着顾旸。
虽然小皇帝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但是有时候他们也猜不到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
以前是因为小皇帝年纪小有代沟,现在小皇帝长大了,说话总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让人拿不准小皇帝究竟是什么心思。
见顾旸一副专心处理政务的模样,刘尚书也不好继续出声打扰对方。
便说道:臣就在此处陪着陛下,若是陛下有何疑问,可以询问臣。
知道对方在监视自己干活,顾旸敷衍地点了点头,没有在意。
早朝的消息传到民间,让百姓们轰动起来。
哎哟!陛下当真让我们给朝廷提建议?我不是在做梦吧?我们这些平民也有权力跟朝廷提建议?消息都传开了!还贴了文书在皇城外面!不可能是假的!我就知道陛下亲政,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这不!陛下刚开始亲政,就给我们这些平民提建议的机会!日后我们对朝廷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都可以说出来了!真是太好了!有人对此表示担忧,低声说:可这上面下的命令,若是下面的官员不照做怎么办?比如我们跟官员提了建议,但是官员不上达,还派人打我们一顿报复,如此谁还敢提建议?蹲在角落里的乞丐听到这话,笑着站起来,冲他们说道:诸位,若是官员敢如此欺下瞒上,那他的乌纱帽可就危险了!现在民间到处是陛下的监察眼目,谁敢在陛下的眼皮底下欺压百姓?其他人纷纷点头,有个年轻人大声喊道:还真是如此!诸位有什么建议都说出来!我们一起跟朝廷提建议!我们说的话,都会被人整理起来,上交到陛下那里!会被陛下看到!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先例!诸位可不要放弃了现在这个机会!众人听了这话,兴奋雀跃起来。
对啊!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先例。
小皇帝给了他们跟朝廷提建议的机会!他们若是不提建议,岂不是浪费了小皇帝的苦心!错过了这一次,也许下次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随后,众人赶快跑去京兆府那边。
争先恐后的提建议。
忙碌了一天,顾旸泡着温泉放松。
骆三来到万岁殿,知道顾旸在洗澡,在外面等候。
等了半个时辰见顾旸还不出来,骆三担心对方在浴室里出什么事了。
抬高声音,大喊道:陛下!臣来了!顾旸泡温泉舒服得睡着了,听到声音,立马睁开眼睛醒过来,伸手拉了拉铃铛。
外面的骆三听到铃铛声,推开门走进去。
隔着屏风,骆三对里边行礼:陛下有何吩咐?顾旸懒洋洋地说:骆骆啊,你传个消息,告诉鹿王朕要恢复他的身份了,会派人去接管外面的情报网,让他早日回来。
骆三惊讶,询问道:不知陛下打算派何人去接管外面的情报网?顾旸告诉他:让蓝五跟姜三去接管。
臣明白了。
骆三颔首。
作者有话说:刘尚书(摇头):孩子大了管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