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媛虽说跟邓通聊天很开心, 可她到底刚生完孩子,还需要以调养身子为主。
因此贴身丫鬟小路过了不久就过来稍作提醒。
邓媛心里虽然觉得有些小小的扫兴,却也知道往后还有机会。
邓通那边很快便被邓权给送出去了。
休息了两三日, 邓媛才听小路说起, 原来那日邓通早就来了。
邓媛生产时候, 差点坚持不住。
邓通不知从哪里弄了个金发碧眼的西洋大夫过来,差点直接就让那大夫闯进产房去帮忙。
好在小孩子生下来的及时。
邓通表面不显,实际上也受到了很大惊吓。
之后也一直守着,生怕邓媛生完孩子再丢了性命。
那西洋大夫也一直留在院子里。
知道邓媛一觉醒来, 邓通才过来亲自见了邓媛, 又与她说了些话。
邓媛这才知道, 若不是她差点难产, 邓通想必仍是不会见她。
若是他们没有聊天的话,邓媛会觉得非常可惜。
她也是突然发现的, 她和邓通不仅是血脉相连, 邓通许多想法都是超出这个时代, 又不被礼仪制度所束缚的。
哪怕邓媛放肆说出点什么, 邓通也不会计较, 相反他也有自己那番积年累月形成的观念, 祖孙俩甚至会形成某种共鸣。
所以跟邓通聊天,邓媛觉得格外愉快。
只可惜坐月子期间, 邓通再也没有出现过。
那些相熟的船老大也没有来过,只是都送了许多礼物过来。
不止是熟识的, 比较陌生的,哪怕是正在斗得你死我活的, 也都给邓媛送了重礼。
不管怎么说, 邓媛生下的孩子也是邓通的曾外孙。
这些人怎么也会给邓通面子。
邓如意私底下告诉邓媛, 那些人似乎达成了同意,都打算一旦争到了大当家位子,还要继续跟俪媛坊合作赚大钱。
因此他们都不打算得罪邓媛。
邓媛只是随意听听,并没有明确表态。
反而是抱起自己的儿子玩了起来。
宝宝在她怀里,嘎嘎直笑。
邓媛也觉得很开心。
她打算把那日跟邓通说得策略进行到底。
就连儿子满月也并没有大办,只是请了几个熟人来家里摆了一桌酒席。
邓通甚至都没有出现。
仓偈那边自然早就得到了喜信。
那邓媛也在醒来的第二日,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仓偈给儿子起个大名。
同时也告知他,自己已经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叫宝儿。
仓偈那边很快就寄信过来,给儿子取名叫沧溟。
邓媛从生孩子之前开始,便一直写了好几封信,暗搓搓向仓偈暗示,她带着孩子还是留在泉州更安全,也省得给他拖后腿。
这次仓偈的信里果然回复了,让邓媛先带着孩子留在泉州,暂时不要回陶城去。
邓媛立马又回信过去,跟仓偈说了,她在泉州办了西洋工坊,又招揽了一批工匠的事情。
这都是邓媛很早以前就养成的工作习惯,仓偈就算知道也不会觉得意外。
邓媛又在信中表示,在仓偈成就大业的时候,她也想做出自己一番事业来。
仓偈那边可能觉得邓媛既然愿意给他孩子,如今便是他的人了。
再加上他被许多大事拴着,也腾不出手来折腾邓媛,便摆出一副宽容大度的嘴脸。
甚至还在信中写了明确要支持邓媛同西洋人做买卖的话。
邓媛拿了这封信暗笑了许久,心话说,这可是你亲笔写下亲口答应的,将来可不要后悔。
另一边,他们这支商队已然在泉州呆了将近一年,仓偈凭着邓媛的资金支持,已然收复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如今有了仓偈给的过路符,整个商队不止能顺利回到陶城,还能把南方几个重要城市串联起来。
邓媛想着,小叔离开家已经这么久,早就该回去了。
就为了陪着她,一直留在泉州照顾。
如今孩子也生了,她与邓通也已经见了面达成默契,也该让小叔赶紧回去才是。
邓权听了这话,初时是不同意的。
反而说道:我是你叔叔,留下来陪你三年五载也是应该。
你又何必多操那些闲心。
邓媛却笑着说道:陪个三年五载,堂弟堂妹都不认识你了。
何况当年我娘苦等我爹受了不少委屈,总不能叫小婶也在陶城担惊受怕的等你?我这边已然没有别的事情了,之所以留在这里,也不过是为了躲难。
邓媛劝了邓权许久,再加上仓偈又派了许多人过来看护她。
邓权一边骂着,当初兄长和嫂嫂当真是看错人,若不选马仓偈,你也不必一个人带着孩子在这里受苦。
又骂仓偈至今没有娶她,反而让她生下孩子。
可却到底答应邓媛,回陶城帮着她看护父母和嫂子侄子去了。
就这样,一日风和日丽,邓媛抱着自己儿子,亲自送小叔和各路商队一起离开泉州。
走之前,她还不忘提醒邓权,叔叔,那大米产量可千万别忘了。
邓权笑道:那么重要的事情,我哪里能放得开?留在泉州这段时日,总担心那些人没料理好我的庄子。
在泉州这边又得了不少种子,带回去定要好好试种的。
邓媛听了这话,越发高兴起来,又对邓权说道:若是种出好米来,下次让商队给我带来一些吧。
我都想咱们自家的大米了。
好。
邓权一口答应下来。
看着叔叔随着商队一路远走,邓媛忍不住把儿子紧紧抱进怀里。
重生到古代之后,她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亲人,始终都是热热闹闹的。
直到今日,唯有孩子在她身边,那些爱着她的家人们都留在遥远的家乡。
邓媛心头突然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寂。
只是很快她就抱紧孩子,坐上马车,回城里住处去了。
邓媛知道,每个人都是如此,一旦长大了,就会离开家,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或许孤单,她却会不断地成长。
之后的日子邓通偶尔会跑来家里,吃邓媛做的饭菜。
邓通也算吃过山珍海味的,特别是海上的东西,他吃了大半辈子,早就吃腻了。
可偏偏每次邓媛都能搞出一些新花样来。
偶尔吃到饭菜,邓通都仿佛从未吃过一般,竟是异常美味。
他便忍不住说道:难怪你靠做吃食起家,你这手艺的确聊得。
这都是跟谁学的?邓媛便笑着解释道:我是个吃货嘛,从小就喜欢自己摸索,找些食谱来看。
后来又拜了周大娘为师,学了白案手艺。
又在糕点铺做了许多年,跌跌撞撞练出来的一些手段,只会做符合我口味的东西。
想不到您也爱吃。
邓通这才知道邓媛原来有条好舌头,这也像他。
接下来的时日,他有空便悄悄来邓媛家里吃饭。
另一边,邓媛西洋工坊起来之后,一开始那些船老大还想各自安排些人手到工坊学技术。
也有人有些别的心思。
邓媛基本上来者不拒。
可惜到了工坊,那些人才发觉他们只负责一部分最简单的基础工作。
等所有工序做出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产品。
而且原材料都是保密的,就算想偷师也完全偷不出来。
另一边,邓媛发现从前学的东西,做的准备,并没有白白浪费。
卖酸梅汤的时候,她便有心开启一条女子护肤专线,结果俪媛坊一直在做买卖,一直没把这条线发展起来。
可出于爱好,邓媛私底下一直捣鼓些护肤品给自己用。
如今等到西洋工坊里,弄出了各种凝露,唇脂(口红),胭脂(腮红),眉笔,面油(面霜),香皂,洗浴产品来。
虽然放在现代这些东西受到工艺限制,略显粗糙。
可使用效果却异常得好。
就在邓媛想着,如何把这批货高价卖出去。
偶然来家里拜访的西洋老头却在这些护肤品里发现了商机。
便跟邓媛提出,想要进些护肤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