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87 章

2025-03-22 07:59:21

仓偈自认为是天命所归, 又得了人心,又有充分的财力作为支持。

皇位本来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只可惜想要夺取原本就属于他的皇城,并非那般一帆风顺。

与邓媛在陶城分开六年后, 殿前都指挥使邓喜打开城门, 仓偈带领反叛军占领了王城。

期间不曾动过城中百姓分毫, 竟还有人一路夹道迎接他们京城。

曾经不可一世的疯王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吞下大量仙丹灵药,最终爆体而亡。

疯王太子早已被那几个兄弟斗倒,被关押软禁起来。

至于其他皇子也都不成气候。

王朝早已被主控, 朝臣结党营私, 贪腐成风。

廉洁而忠心的官员不是被削官罢职, 就是被打发到偏远苦寒地区为官。

到了最后, 满朝文武竟无一忠臣反抗,反而推脱仓偈才是真正王室正统, 如今只是拨乱反正。

还有官员陈述疯王统治下的总总罪状。

只可惜仓偈对此并没多大兴趣, 他以最快速度清理着一切。

尽管并未完全安稳。

仓偈还是派出两批心腹人马, 一路人马去陶城, 迎接马家和邓家人入京封赏;另一路人马则是派去泉州, 接邓媛和他们的儿子回京。

只可惜这两路人马都进行得不算十分顺利。

去陶城的特使其实是邓喜的心腹, 邓家人也全都认识,知道此人可信。

况且如今已经是彻底变天了, 众人也知道仓偈当了皇帝。

在特使领着队伍进驻陶城时,俪娘也曾代表两家, 摆下筵席好酒好菜款待这群兵士。

只是一说到进京之事,却被婉言拒绝了。

邓家年轻一代早已各奔前程。

若是真能走得动, 邓母早就带着丈夫, 随着俪媛坊商队去泉州看女儿外孙去了。

只可惜邓父身体欠佳, 如今又上了几分年纪。

偶尔风吹日晒都要大病一场。

陶城离京城千里之遥,在路上走几个月都未必能到。

一路上舟车劳顿,难免会发生意外。

邓父若是勉强去了,怕是会死在路上,根本到不了京城。

因此邓母决定还是带着自己丈夫留守桃源村就好。

还请特使把自家情况跟当今皇上解释清楚,他们不是不想去,而是没办法去。

邓母的话实在太过坚决,特使也是没办法,于是叫了太医去给邓父诊治。

就连太医都说,邓父身体孱弱,实在不利于远行。

如此这般,特使也实在没办法。

这邓家可是皇上的岳家,公主的婆家,他再大胆子,也不敢勉强体弱多病的老人家。

没办法,只能快马加鞭送信回去,跟皇上说明情况。

邓家这边没办法去京城,也怨不得旁人。

再说马家这边,马老爷子如今年事已高,早就过了古稀之年。

这些年他又为了仓偈殚精竭虑,操心过度,如今仓偈好不容易成就霸业,俪娘也有了好归宿。

马老爷子心事已了,便不愿意再跟他们回京去。

况且马家能做的事情已经做了。

也算不负当年太子所托。

马家的人基本上已经死光了,除了俪娘再无后代。

实在没必要再去仓偈面前揽功劳。

老爷子便对特使说道,俗话说,落叶归根,我如今老了就想在自己祖辈居住的地方安享晚年。

至于去京城享福,就让三娘和俪娘去吧。

谁成想,马三娘也不愿意,她执意要给父亲养老送终。

最终就连太后都不想做了。

特使万般无奈,这些可都是皇亲国戚。

打不得,骂不得,逼不得,只能好声好气哄着说话。

到了最后,竟只有俪娘带着孩子,打算进京与丈夫邓喜汇合。

好在邓家叔叔邓权因为擅长农务,培养出稻米植株,以及产量奇高的番薯玉米,受到仓偈特别召见,不得不进京。

于是他便全权代表邓家人去了。

周大姐生怕邓权跟上次去泉州似的,到了京城也会久久不归,或许就留在京城做官了。

她思来想去,俪媛坊在京城也有分店,她自然也能再开个俪媛记糕点铺.于是跟邓权一商量,他们一家干脆一起去了京城。

至于买卖交由二姐三姐照看打理。

自然没有二话。

不管怎么说,这一路特使总算接到人了,也算勉强完成了任务。

另一边去泉州的特使,到地方之后可就傻眼了。

他们根本就找不到邓媛。

邓媛早已今非昔比,成了名震东南沿海的海盗王。

就算媛字号的买卖一直都留在泉州。

可找上门去,说明了要见掌柜大东家有要事相商。

可出来人却根本不是邓媛,而是另一个伶俐的中年女人。

特使没办法只能亮明身份,表示要找媛字号真正的大东家邓媛。

那掌柜虽然惧怕官威,可再怎么也找不出人来。

邓媛早已不知带着她的船队到了哪里去了。

特使听了这话,心已经凉了大半。

只是他皇命在身,到底不肯轻易死心。

于是又花大力气在泉州附近详加打听。

可也仅仅打听到媛字号做买卖实在很厉害,两年前,便带着船队把买卖做到西洋去了。

就连女皇都用他们的美容养颜护肤品。

特使听了这话,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心中暗道,这位邓娘娘莫非当真是在海上漂着?他这边身负皇恩,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娘娘和太子。

否则根本无法跟皇上交代。

可任由他再怎么打听,也探听不到半点消息。

最后还是属下出招,让他想方设法联系了早些年仓偈特意安排在邓媛身边的暗卫。

可那些留在陆上的暗卫,也说不清如今邓媛的船到底去了哪里?至于还跟在邓媛身边的暗卫,多半漂泊在海上,根本没办法有效地把消息送回来。

就算这样,特使还是被所听到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

这几年,皇上带着军队到处大底盘,推翻疯王□□的时候,这位藏在泉州的邓娘娘带着她的船队,横扫东南延海,带着海盗改过从善,做起正经买卖来。

&等到仓偈收到快马加鞭送回京城的密信时,这才知道他老婆和孩子一时半会怕是接不回来了。

随着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庆朝自打建国之初,便苦海防久已,海盗屡禁不止。

但凡有海外贸易,便会有海盗。

前朝皇帝弱势,疯王称帝之后,一心只图享乐,自然不会管南海那边人民的死活。

于是庆国海域管控力逐渐下降,东南沿海就成了海盗们的世界。

渔民生活越发艰苦,很快便有一批庆国海盗应运而生,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对抗海盗。

早期邓通就是其中一支,周旋于东洋西洋海盗势力之间,不断扩大,加以生存。

邓通此人到底算是英雄人物,他的船队纪律严明,从来不胡乱杀人,反而会帮助老百姓。

慢慢地,邓通也就成了沿海地区最有名的海盗王。

到了邓媛接任祖父的船队之后,靠着手里的先进技术,直接就把船队进行大升级。

很快就赶超西方那些船队。

再加上,邓媛八岁开始就跟在仓偈身边学习。

仓偈一开始故意想杀杀俪娘的锐气,教的都是兵书战策,甚至还夹带着一些帝王心术。

基本上,他从小学什么,便倾囊而受教给了邓媛俪娘。

这两姑娘又把这套本事学以致用,用在生意场上,果然无往不利。

仓偈那时候还觉得俩小丫头学点东西,长点心眼,没什么不好。

谁成想,十年以后,邓媛直接就把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都拿来用在东南沿海,打击海盗了。

仓偈看着密报内容,忍不住把信纸都给揉皱了。

邓通那时候还只是想在日本海盗、葡萄牙海盗、西班牙海盗、荷兰海盗中间周旋,寻求一种平衡。

等邓媛上位以后,直接凭借着先进武器,把荷兰赶出了琉球,也算一战成名。

之后便慢慢掌握了东南沿海的主动权,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甚至还在南洋多地建立了工厂。

仓偈带兵打仗,便以兵法擅长。

谁成想他教出来的徒弟,竟然青出于蓝胜于蓝。

仓偈看到这些,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明明邓媛每月都给他写信,告诉他儿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会爬了,能直立行走了,长牙了,开始牙牙学语……邓媛给他念三字经,帮他启蒙。

甚至还附上她自己所画的儿子生命中每一阶段的小像。

初时邓媛画的像并不太好好,可这些年随着不断画,她的画技也在飞快进步。

虽然没有见过面,仓偈却知道自己儿子到底长什么样。

知道那孩子跟他血脉相连,甚至发自内心地喜爱着他。

可以说,仓偈在残酷的战争中,唯一的心理慰籍就是远在泉州的老婆孩子。

邓媛母子便是他心头的唯一软柔。

看多了黑暗的东西,不然仓偈怕是早就心态崩溃,开始崩坏,为所欲为,成为不可一世的铁血暴君了。

正是因为那些不间断的信,想到儿子,想到邓媛,仓偈最终才会对那些遭受苦难的老百姓,留下一丝怜悯。

没有进一步把他们往死里逼。

邓媛在信中曾经说过,自从有了儿子之后,我总想着要积德行善,好为我们儿子攒下一些福气。

或许我做这些都是徒劳的,可我却希望这孩子这一辈子能少糟点罪。

这些话语不知道什么时候便影响了仓偈,以至于他也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体恤老百姓的疾苦,开始宽待身边那些人。

离开邓媛之后,仓偈才发现他总是不经意间就因她而改变。

到最后邓喜打开城门时,老百姓居然是欢迎他的大军入城的。

所有人都说,他才是正统,他才是天命所归。

可到头来,一路不断支持他,安慰他,鼓励他的那个女人,居然还有两幅面孔呢?他再打仗,她居然也在背着他打仗?想到这些,仓偈忍不住握住手里的纸张,咬牙切齿地说道:不是喜欢玩抓迷藏吗?不愿意回来是吧?我亲自抓你回来就是。

可有一点,你要藏好了。

一旦被我抓到,你便再也别想跑了。

仓偈生气时把那封信揉搓得不像样子。

不想等他气消之后,却又忍不住把那信封重新平铺,平整折叠好,又夹在一本书里。

这才算满意。

后来仓偈才发现,权力虽然迷人。

可当了皇帝之后,他便像被关进了一个巨大的鸟笼里。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也不知是不是以为他不爱杀人,心慈手软的缘故,那些朝臣总想把他当作明君看待。

总有一大堆事要上奏,劝谏,治国之策。

偶尔仓偈也想任意妄为,把那些说话不中听的朝臣直接拖下去斩了。

也便痛快了。

可每每动了杀意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仓偈就会想起许多年前的炎炎夏日午后,那只糯米糕抱着她的小花枕头呼呼大睡。

仓偈本就不是心存善念的好人,却因为同一人牵扯了十年,变得束手束脚,心慈手软起来。

当然,他也并不一定非要委屈自己。

事实上,仓偈从来不计较自己的双手沾染献血。

偶尔找到机会,他便当机立断斩杀那些罪人。

只是仓偈每做一件杀戮之事,定然会找到一个完整的借口。

证明此人当真该杀。

慢慢地,那些朝臣就明白了,当今皇帝并不是心慈手软,他就像被束缚住的野兽,极其尊重法度。

一旦有人触及到那条底线,皇上杀起人来从不手软。

而且,皇上是从军打仗出身,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一旦他做了决定,绝对不许任何人反驳。

曾经有朝臣写奏折,请皇上广纳后宫,迎娶皇后。

直接被仓偈狠狠发作一通。

这种时候,所有道理他都不会听。

唯一想的就是我的婚事我做主。

仓偈虽然不会明着杀人,可他那些阴私手段却从来不手软。

基本上每个得罪他的人都能被他抓住把柄,有了把柄之后,自然会狠狠发作。

除非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否则得罪了皇上的朝臣基本就没有好果子吃。

有些朝臣私底下也曾议论过,皇上看似宽容正直,实则一触及到他的心事,他便心胸狭窄得可怕。

但凡得罪皇上,没按照他心思办事的人,基本上都没讨得好。

仓偈用了四年时间,才把这些人彻底打服。

这期间,民间也不断涌现出各种传说。

其中有一个便是说,仓偈在战争中伤了根基,这辈子怕是再也不会有孩子了。

正因如此,他才始终没有广纳后宫。

也有说皇帝对女子不敢兴趣,怕是龙阳癖好的。

这些传说顶多也只是在小范围内私底下说一说。

一旦被仓偈的人发现,所有人都没有好果子吃。

四年后,庆国陆陆续续开始推广番薯玉米,同时朝廷也会集中派发下各种良种。

但凡用了这些良种的,产量都明显提高了。

再加上税收也开始改变了,玉米番薯也可以占一部分。

就这样,广大华夏大地上,一扫之前疯王在位时的颓丧。

农民不再流离失所,靠着种田也能吃饱饭。

偶尔也有天灾人祸,却因皇上颁发下来的公告,很少有趁乱哄抬米价的米商。

但凡那种人,一率财产充公,受到极其严苛的惩罚。

相反各地都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民间赈灾组织,仁商也会受到朝廷公开奖励。

百姓生活越发安稳。

期间也有疯王后裔企图造反,重新抢回王权。

只可惜很快就都被剿灭了。

仓偈的皇位已然彻底安稳下来。

*这一日,邓媛正在书房中,拿着仓偈写来的书信细细读来。

这些年就算没见过面,可书信却从来没有断过。

邓媛忍不住感叹,仓偈走上了明君之路,跟原著书中所描写的偏执暴君,完全就是两样。

从前倒是她误会仓偈了。

只是那三宫六院,数不清的妃子怎么都现在没出现呢?莫不是京城那些传言是真的?仓偈当真在战乱中伤了根本?邓媛借着俪媛坊,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可以说这些年她一直密切关注京城动向。

就在她忍不住胡思乱想的时候,小路急匆匆跑了进书房来,忍不住开口说道:不好了,当家的,主子他来了?邓媛听了这话,开始还有些发懵,一时没能想起小路口中的主子到底是谁?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满脸震惊地问道:你是说仓偈?他来了?小路连忙点头道:皇上,他真的来了。

邓媛心中满是不可思议,总觉得一点都不现实。

皇上能离开京城吗?她不禁站起身来,又问小路:他怎么会找到这里来的?这会儿,他在哪儿呢?皇上就在前院,正跟小少爷说话呢。

邓媛深吸一口气,这才向着门外走去。

短短一段路,邓媛却忍不住思绪万千,回顾起自己这十年来。

一开始,她就对和仓偈的婚事怀有疑虑,同意结婚也是无可奈何。

到了泉州见过世面之后,邓媛越发痛恨起皇宫生活来。

到了后来,她索性便仗着仓偈和俪娘的纵容,开始认真做起自己的事业来。

就连海盗船队都敢接收。

人生似乎就是那样。

当你不做的时候,也不会觉得那件事情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一旦不小心按下某个开关,然后便停不下来了。

这些年,邓媛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游戏场中,不断投入,升级打怪,然后闯关。

她的买卖越做越大,然后不断沉迷。

如今的邓氏船队就算想要打到欧洲去也并非不可能。

这样自在又随心所欲的生活,怎么可能是皇宫里当笼中鸟的生活所能比拟的?当了皇后所拥有的权力,未必有她现在手头拥有的权力大。

更何况她还拥有自由。

四年前,邓媛其实知道仓偈派人来找过她。

可那时候的她无论如何都不想走。

于是顺水推舟,让手下那帮海盗们把他们母子彻底隐藏起来。

原本邓媛还在赌,等到仓偈颇于群臣压力,广纳嫔妃。

到时候,环肥燕瘦,想要什么样的美人没有呢?又怎么会记起她这个漂泊在外早已忘记回家之路的乡下小妞呢?谁成想,仓偈这些年一直没有纳入新人,没有皇后,也没有嫔妃,始终都空守宫门。

就仿佛在等她一样。

这样一来,反倒好像邓媛变成了一个负心人似的。

前些日子,母亲还特意来信劝她,你这孩子就是任性,简直就是被你爹你叔叔和你哥哥给惯坏了。

你想做的事情没有人能拦得住你。

可你已经在外面晃了十年,你想做的事情总该都做够了吧?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仓偈可一直都在等你成亲呢?邓媛,你还要闹到什么时候?其实这十年,母亲一直都在信里骂她。

只是开始时,骂中还带着疼惜思念。

后来知道她独自生下孩子,母亲反倒埋怨起仓偈来。

那时候母亲是真心疼她,又懊悔替她选错了亲事。

害的她浪费青春。

不然邓媛也不用躲到泉州来,担惊受怕的。

只是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仓偈到底跟他们说了什么?慢慢地母亲就转变了态度,总是写信要她回去,别再胡乱搞事情了。

两口子同心同德一起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后来母亲又觉得仓偈真真是个可怜人,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

怎么就在年少时那么倒霉,遇见了邓媛这么个冤孽。

母亲本本分分了一辈子,始终留在父亲身边照顾。

她终究是没办法明白邓媛的心思。

也不懂几百年以后,女人不是必须留在家里相夫教子的。

她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好在邓媛还有俪娘这个心灵想通的嫂子。

俪娘了解她,也支持她。

基本上就是邓媛想做什么,俪娘便全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门路给门路。

前些年媛字号做起来之后,邓媛本来想放弃俪媛坊的股份的,就说要转给哥哥。

可俪娘却死活不同意,她甚至来信骂了邓媛,说是不管怎么样,俪媛坊始终都是她们两个的,有邓媛一半。

俪娘作为长公主,在京城权势滔天。

正因如此,俪媛坊的商路也变得极为顺畅。

有了这条商路,媛字号的产品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除了卖给西洋商人。

听闻京城贵妇也很喜欢媛字号的美容养颜护肤品,据说他们买卖极其火爆。

后来也有一些民间机构想要仿制。

只可惜他们的配方到底没有邓媛经过十多年改良的配方好。

再加上玻璃还是个稀罕物,邓媛所有护肤品都是用玻璃器具装的,包装极其雅致,一看就高端大气上档次。

再加上俪媛坊这边很有底气,便直接宣传媛字号养颜美容护肤膏,就连西方女皇都在用,大庆公主王孙也在用。

这样一来,媛字号护肤品自然在贵女圈风行一时。

倒也给俪媛坊带来了大笔进益。

俪娘写信时也曾说过:偶尔看见兄长独自一人居于皇宫,守着诺大宫殿,身边竟然没有一知心人陪伴,便有些心疼他。

有时也会怨你无情。

可回头转念一想起你来,你生性散漫,实际上比谁都爱折腾。

又那么喜欢自由。

如今有了机会,你已然展翅高飞,谁还又忍心砍下你的臂膀来,再把你也关进这皇城里。

我终究还是心疼你的。

完全说不出劝慰的话语来。

媛儿你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午夜梦回时,我就忍不住羡慕起你来。

其实我也不知道,若给我第二次机会,我会选择什么?邓媛便回信过去,终究还是俪娘知我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