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娘在邓媛的注视下,忽然又没那么气了。
她很快便和邓媛一起,把宣传板给挂好了。
整条街上其他摊位都没有人弄这个。
众人一时好奇,便伸长脖子往这头看,只见那板子上都是些字迹。
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那些商贩到底有点欺负人,见邓媛骊娘两个小姑娘面软又是新来的,便恣意嘲笑道:分明就是卖水的,偏生这般作怪,还弄了个怪模怪样的板子出来。
这两个小孩儿当真以为这样便能把水卖出去不成?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了。
若是方才骊娘肯定又生气了,可是这会儿邓媛正笑眯眯地摸出一面锦旗给她看。
骊娘一下便被吸引住了,也没那么多心思去理会别人。
原来邓媛拜托严奶奶,绣出一面俪媛坊的招牌小旗。
那旗子布料针线都十分考究,颜色粉粉嫩嫩的,上面还绣了个简体蝴蝶图案,围绕着俪媛坊三个字。
样式也十分新奇可爱。
往摊位上一挂,客人近前一眼便能记下来。
骊娘忍不住说道,这小旗做的好。
邓媛一脸喜滋滋,先是夸自己这店标画得好,严奶奶绣的也好。
又夸赞俪娘的宣传语写得更好。
一番话说下来,俪娘心情大好,连忙弄了两碗酸梅汤,两人吃了。
站在不远处的墙后,原本面色晦涩的仓偈,见这两人并没有因旁人的闲言碎语而气闷,总算稍微放下心来。
又见邓媛一碗酸梅汤下肚,就跟吃了小鱼的胖猫儿似的,那双眼睛眯成了小月牙,嘴里直说她们这汤熬得实在好吃,定然会大卖的。
连带着俪娘也开心起来。
仓偈见状,嘴角无奈地微微上扬。
这时又有人在一旁问道:主子,还要把马嬷嬷接过来吗?仓偈沉声说道:自然要接,还要尽快。
再不找人过来看着,那两个怕是要蹿上天去了。
……刚好这时,学生们陆陆续续走出书院。
可惜邓媛骊娘的摊位实在很偏,再加上小姑娘面皮薄,不会叫喊,学生们根本没注意到她们的摊位。
邓媛正好看见方才帮过她们的买饼姐姐,此时正红着脸,咬着牙,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总算叫卖出来。
只可惜往来的学生们看了两眼她的饼,便各自走开了。
根本没有人要买。
与此同时,俪娘看着四周的商贩都开张了,唯独她们这边无人光顾。
连忙对邓媛说道:咱们是不是也该把之前你说的那些宣传语,大声叫卖出来。
顺便拿个盆敲一敲?邓媛连忙说道:先不急,再看看。
眼见着人越聚越多,都奔着其他吃食去了。
俪娘心里越发着急起来。
可偏偏邓媛仍是东张西望的,似乎正等待着时机。
俪娘忍不住问:你在等什么?邓媛随口说道:等识货之人。
俪娘刚想再问,却见一个小小书生误打误撞走到近前,一眼就看见了她们的宣传板,然后便停下来不走了。
好字,当真是好字。
说罢,他又大声念起酸梅汤的宣传语来。
经过马老爷子稍加润色,这宣传语自然不同凡响。
这里本就聚满了读书人,一听好字好词,忙都凑过来看那展板。
马老爷子是个什么身份,探花出身,他父亲便是帝师,曾教过先皇和前太子读书,马老爷子如今也一直在教导仓偈。
帝师水准,小露一手,自然很快便在一众学子中引起了轰动。
小书生们挤破头争相过来看展板,根本忘了买饭。
这时又有人问道:你们这酸梅汤当真如板子上写得那般好?骊娘连忙开口说道:这是自然。
我家这酸梅汤可是古法传承,独家秘制,添加了几种养生中草药,小火慢炖,精心熬制而成。
又把酸梅汤种种妙用都说了一通。
只听得这些人耳晕目眩。
邓媛也适时说道:若是别家卖这酸梅汤,至少要五六文一碗。
我们姐妹今日开张,为了讨个好彩头,便决定一碗只卖三文钱。
若是自己带碗来,只要两文一碗。
此话一出,当场有人拿出三个大子,要吃她们家的酸梅汤。
还有人嘟囔着,茶水也要三文一碗,这可比茶水好太多。
很快一碗酸梅汤下肚,当真觉得头脑清醒了不少,暑气也消了大半。
也有人当真拿了碗来吃,邓媛俪娘果然只收他两文。
本就是降暑解渴的东西,味道也相当不错。
再加上小书生们口口相传,众人很快便在酸梅汤摊前面排起长龙队来。
看字的看字,喝汤的喝汤,一时间好不热闹。
刚刚还想看邓媛俪娘笑话的摊主,也没想到两个小姑娘的酸梅汤居然卖得这样火爆。
有羡慕的,也有嫉妒的。
那卖粥妇人心中有气,又忍不住骂道:两小丫头能卖什么好东西,左右不过是骗人弄鬼罢了。
原本还想跟她买粥的小书生,听了这话,瞪了她一眼,直接拂袖便走了。
嘴里还念念叨叨不知在说什么。
这时隔壁摊主说道:本来就是小孩儿家,你跟她们计较那么多做什么?一时间,卖粥妇人反闹了个没脸。
卖梨的小老儿掀了掀眼皮,到底还是说道:她们这卖水的买卖也就是一时的,总归长久不了。
谁想话音未落,俪娘已经敲了敲桶子,对众人说道:今日酸梅汤已经卖完,众位明日再来吧。
但凡喝到酸梅汤的人都说好,也有人想再吃一碗。
于是便问她们,明日中午也来吗?可要多熬些酸梅汤才好。
俪娘邓媛一口应了下来,又在众人的围观中,收拾水车离开了。
她们走后,吴城才从书院里慢悠悠地走出来。
正想吃些什么好,却见同窗们手里正捧着酸梅汤。
吴城便上前问道:你们喝的这是什么?蓝衣同窗便开口道:吴兄,你来晚了。
方才有两个小妹来这里卖酸梅汤。
她们写的字极好,这酸梅汤也好喝得紧。
自己带碗,还能便宜一文钱。
很快就被抢光了。
另一同窗也说道:是呀,听闻她家这酸梅汤倒有许多妙用。
我吃着心里爽快得很。
吴兄倒是可惜了。
吴城一心读书,向来不重口腹之欲,因而也并不觉得惋惜。
他又到别的摊位买些吃食。
正排队间,远远便看见高高壮壮的邓喜,正跟着一位捕快向这边走来。
两人都穿着官服,站在人群中却是极显眼的。
吴城和邓喜自幼便一处读书,关系也算融洽。
一见他来,吴城连忙开口招呼道:邓兄,今日怎么有空到书院来?邓喜本来还在人群里张望找人,见了吴城忙几步上前跟他打了个招呼。
吴城便问邓喜,特意到这里来可是有公务在身?邓喜摇头说道:哪呀,我不过是过来看看。
正说着,他那同事已经招呼道,喜子,我问了人已经走了,咱们来迟了,明日再来吧?邓喜应了一声,又同吴城聊了两句便回去了。
吴城看着他的背影,一肚子话想要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年少时他带了三巧儿,邓喜带着媛儿,几人也常凑在一起嬉戏。
邓家兄妹天生好性子,说话办事都十分大方爽利。
那时候,媛儿生的面团一般,面上总是带着几分笑。
吴城从小便发现邓家兄妹都是极聪明灵秀的。
可邓喜并没把心思都用在念书上。
他会跟猎户习武进山打猎;也会同村里的木匠,学些打造家具的技巧;还会认草药,还会打算盘。
似乎就没有邓喜不会的。
至于媛儿总是懒洋洋的,还嘴馋。
她身上总有一些甜滋滋的味道,就像是吴城吃过的城里最好的糕点。
明明就是不愿上进的两兄妹,早早便被他远远落下了。
可也不知怎么的,那两人在吴城的记忆里却是如此明媚鲜活。
就像夏日里邓媛送他的那颗井水里拜过的清凉果子。
咬上一口,满嘴清甜,一股凉爽浸入心脾,久久无法忘怀。
前几日,母亲忽然提起想给他说门好亲。
不知怎么的,吴城突然就想起了邓家的媛儿。
作者有话说:吴城:原著女主三巧儿的亲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