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皇上回京之后, 不知怎么的,便跟太子鼻子不是鼻子,嘴巴不是嘴巴的。
父子两个总是看对方不顺眼, 关系也是日渐变差。
初时或许只是因为一些小小的不同偏好, 后面逐渐演变成了皇帝爱这个, 太子便喜欢那个。
父子俩的喜好天差地别,对人对事总有许多不同观点。
慢慢便针锋相对起来,就连在政见上面也出现了相左的看法。
初露锋芒的少年太子与年富力强的皇上开始了正式的对抗。
朝中大臣自然很快就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这种情况在疯王时代也曾发生过,只不过疯王那时候根本不理朝政, 太子虽然野心勃勃, 与谋大事, 可惜能力不足, 外加性格偏激,暴躁。
再加上大王爷一直想要绊倒太子, 长子上位。
又有三王爷心胸狭窄, 居心叵测, 总想看着老大老二鹬蚌相争, 他好渔翁得利。
四王爷明里支持三王爷, 暗地里却拼命搂钱, 恨不得把白姓身上扒层皮。
疯王的儿子们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缺陷,再加上人多事杂, 各个都想争权夺利,巴不得把自己老子兄弟都给害死, 谁又会去管百姓的死活?这些人把整个朝廷搅成了一盆烂粥,最后谁也讨得便宜, 反而让当今皇帝占了先机。
如今皇上和太子之争可与前朝大不一样。
再怎么说, 当今皇上只有太子一个孩儿, 自然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其他宗室子孙。
因此就算皇上太子关系日渐恶化,却始终都要保持明面上的父子和睦。
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了,皇上太子已然开战了,不论大事小情都斗得很凶,似乎寸步都不愿意相让。
皇上到底是经过大风大浪,马上打天下的武斗派,不止心思极深,而且善用兵伐计谋。
他做事一向不会顿循常理,加上一心想看太子出丑服软,于是几乎处处给太子挖坑。
太子刚满十四岁,就算再聪慧过人。
也不是皇上的对手。
吃过几次暗亏之后,太子终于咬牙奋起,也开始费尽心思对抗父亲了。
朝中大臣都知道,这父子两个明刀暗箭,早已不复从前和睦,却没有朝臣明显站队,顶多也就是有些人暗中使些功夫,支持一下可怜的小太子。
大多数人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只可惜皇上太子斗得太狠,就连朝政都要斗,这样一来难免有被波及的倒霉鬼。
皇上还是保持着一贯铁血作风,若是这位大臣没有任何瑕疵之处,家下子孙也管得很好,没有出去仗势欺人,违法乱纪。
那还算好的,皇上顶多就是降罪给点脸色看。
若那人身上本就背负着各种污点,简直无异于把脑袋直接送到皇上手中。
当今皇上可从来不会手软。
更何况他最烦结党私营,还喜欢搞连坐。
一时间抄家灭门发配充军都不在少数。
当今皇上几乎毫不吝啬地展现出自己獠牙来。
朝中大臣一时间都如同惊弓之鸟一般,生怕那把火不知什么时候便烧到自己脑袋上来。
好在太子心慈,总会替一些朝臣说情。
只可惜当今皇上摆明不想让太子好过,太子说情想要放人,便要较劲脑汁与皇上说理。
只有想办法说服皇上,才能救下人来。
偏生皇上如今越来越显示出残忍无情的那一面来。
根本就不容私情。
太子到底还是太年轻气盛,经历阅历也十分有限。
就算他天资聪颖,读了许多历史典故以及圣贤书,短时间内却始终无法跟皇上抗衡。
也有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也是对皇上的高压政策十分不满。
于是便悄悄站到太子那一方,帮他出谋划策。
只可惜想当太子心腹大臣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当年马氏举全族之力保住当今皇上,为了当今皇上,除了安宁公主以外,马家已然没人了。
马老爷子为了教化辅佐当今皇上殚精竭力,甚至辞官隐居故土。
待到皇上成就大业,马老爷子却功成身退,选择在家乡养老。
马老爷子这辈子算是把尽忠职守发挥到了极致,堪称当代朝臣楷模。
到了如今,皇上偏偏要以马老子的标准,要求太子身边的近臣。
于是那些偷偷投了太子的朝臣也就惨了。
还是那么个标准,千万别被皇上抓到任何把柄,什么都好说。
就这样,皇上太子斗得越演越烈。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一带,邓媛乘坐的大船终于靠了岸。
邓媛终于决定带着小儿子来京城探望大儿子。
这五年来,邓媛的船队打了数不清的仗,做了许多事情。
邓媛已然成了东南沿海赫赫有名的女海盗王。
甚至就连其他各国海盗都惧怕邓媛的势力。
还有些海盗觉得邓媛似乎被招安了,否则她也不会拼命夺回那些原本就属于大庆的土地。
由于身处乱世,内陆不断打仗,朝廷根本无暇顾及沿海一代。
有些西洋人便把一些属于大庆的土地强行占领下来。
通过售卖官员,以租借为名,上缴各种租金,占领下来,做自己的买卖。
邓媛的海盗船队几乎打到哪里,就被那些人直接打跑。
正因如此邓媛被传的神乎其神。
有人说她所掌握的海盗船队便是东南沿海一代最强的海盗。
由于邓媛手下的那些海盗都被严加管束。
也因此有人为邓媛出书立传,甚至还出现了各种传说。
邓媛作为孙女继承了邓通的船队,这几乎在东南沿海根本不是秘密。
只是她能以女子之身,打败邓通诸多养子以及拜把的兄弟,然后在几乎毫无折损的情况下,完整继承了邓通全部船只以及财产,这便成了一个传奇。
甚至还有市井说书先生,讲一些邓媛如何夺取船队的惊险故事。
甚至,这几年,邓媛船队先后在海上又打了机场恶战也变成了说书人的素材。
关于女海盗王的冒险故事也就变得越来越神乎其神。
当然,民众也只是知道邓媛是泉州一带的商人,曾经跟俪媛坊合作过,赚了一笔大钱。
至于媛字号以及邓媛的其他身份却被暗中掩盖下来。
由于时间过得太久,就连邓媛曾经是俪媛坊东家的事情,也早已没人再此提起。
海盗女王看起来就跟俪媛坊没有任何关系。
也没有人见过邓媛的真容。
由于邓媛气势大胜,几乎没有人再敢来惹她。
邓媛这才决定去看望儿子。
当然途中要回家看望父母。
这十多年来,邓媛与家人们一直靠书信联络。
踏上桃源村的那一刻,邓媛甚至仿如隔世一般。
推开自家大门才发现,母亲当真是老了,头发已然花白,脸上也出现了皱纹。
只是她气色极好,一看便是被人悉心照顾的。
邓媛不禁心怀感激。
只可惜几年不见,邓母仍是如当初那般刁蛮固执。
见了邓媛还如她年少时那般模样,居然就这样不声不响回家了。
邓母第一个念头居然是抄起笤帚来,想要打邓媛一顿。
邓媛也如同小时候那样,一见邓母要打她,一边喊爹求救,一边想着逃跑。
五岁的小儿子看得都呆住了,好在邓母及时看见了胖乎乎的小外孙子,这才突然熄了火气。
她一边扔下扫把,一边骂道:邓媛,你个臭孩子,怎么就这么能折腾呢?一蒸腾就是十多年不着家。
若是你能消停点,那该有多好。
邓媛连忙跑到邓父身后,探出头看着她,一时竟也说不出话来,心里万般怀念,却又感到有些酸涩。
她到底忍不住说道:娘我这不是回来了吗?哼。
邓母实在有气,根本不想搭理她。
好在小外孙沧泾可可爱爱,如今已经说话也是极其伶俐的。
而且他还会讨好大人了,再加上邓媛之前有教过。
沧泾居然一口一个外婆往外叫着,邓母被他叫的心花怒放,很快也就懒得跟邓媛置气了。
邓父见状清了清喉咙,他看着邓媛,又看着胖孙子,身子颤了颤。
最后到底说道:媛儿,回来了?他本就身体不好,如今上了年纪,头发早已全白了,背也已经弯了,越发显得老态,好在精气神还不错。
邓媛连忙扶住他的手臂,嘴里颤声说道:是呀,爹,我回来了。
这些年都是女儿不好,没在您和我娘亲身边尽孝。
邓父却一把拉住她的手,又说道:你这是什么话?当初你去泉州时,其实我便猜到了这么个结果。
只是那时候我不敢想太多,怕你也和我一样失望。
却不想你所做的事情,竟比我想象中还要好得多呢。
说这话时,邓父嘴角扬起了一抹骄傲又得意的微笑。
邓媛还想再说什么,邓母却在一旁催促道:你们爷俩还不进屋聊去,仔细你爹再吹了风。
邓媛应了一声,连忙把父亲扶到屋里,这时又有丫鬟连忙端茶摆了果子上来。
邓媛凑前一看,竟然还是俪媛坊的糕点铺子送来的点心。
每块点心上都打着当初邓媛和俪娘她们想出来的特殊印记。
如今看了,邓媛自是十分怀念。
十年前,俪娘便带着俪媛坊大半身家应召回到京城去了。
俪娘封了公主,俪媛坊总店也迁到了京城。
师父跟着去了,周家姐妹也跟着去了,就连张捕头也被平反,带着干娘一起回到京城去了。
俪媛坊的买卖越做越大,如今竟也成了皇商。
商路走南闯北,也为朝廷做了不少事情。
可到头来,家乡的点心和招牌却始终没有变过。
还像邓媛和俪娘小时候那般。
邓媛想到这些,忍不住微微扬起嘴角。
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还是那个老味道。
她正吃着,又听邓父说道:这些年来,媛儿你在泉州所做的那些事情,栓子家的全都跟我们说了。
我实在没想到,我闺女竟是那般出色,竟也成了鼎鼎有名的海盗女王了,还成了大商人。
说到这里,邓父满脸都是光辉,他是真的为自己女儿感到自豪。
邓媛听了这话,想到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反而忍不住有些惭愧。
这时,又听邓父说道:我年轻时也曾经有过许多幻想。
那时候带着商队到了泉州,看见了真正的大海,也曾经产生过一个念头。
若是能像你爷爷在本子上写得那般,可以带着商队漂洋过海把货卖到西方去,那是何等自在?若是能在大海中扬帆起航,去看看世界,又是何等潇洒?这便是我年少时的一个梦,我曾经无数次期待过幻想过,也曾尝试着去追寻。
可到头来我差点就客死异乡,也差点连累了你娘。
那时候,我便知道就算不认命也不行。
有些事情我注定一辈子都是做不到的。
邓媛听了这话,不禁心头一紧。
她忍不住握住了父亲的手。
可邓父却用力反握住了她的手,又摇了摇头说道:到头来,我家小女儿竟然替我圆了梦。
你写给我的那些信,我即便只是读一读便觉得心里十分快慰。
我也觉得这辈子到底没有白活,还能有你继承了我的血脉,继承了我的梦想。
你娘不会懂,她这辈子或许都不会明白。
可爹看着你那般,心里既是得意又是高兴。
邓媛忍不住满脸含泪点了点头。
即便她这般任性枉为,到头来父亲还是发自内心地支持她相信着她。
*正跟父亲聊天时,邓媛又听见院子里有动静,原来是隔壁的婆婆马三娘来了。
马老爷子年初便已然去世了,如今马三娘几乎算是跟邓父邓母搭伙过日子。
她和邓母越发亲如姐妹,平日里经常在一起笑话家常,甚至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
如今听了动静,马三娘自然过来看看。
可以说,过去马三娘也曾经跟邓母一起骂过两孩子不懂事,连个完整的婚事都没有。
可经过十多年,那些想得开想不开的事情也都随风散了。
特别是俪娘带着孩子回来看望他们,两位母亲也知道如今邓媛和仓偈的孩子已经当了太子。
如今她们又见了小孙子,哪里还有那么多埋怨?两老太太根本舍不得撒开手。
似乎只要她们有了小孙子,便万事知足了。
邓媛这边跟婆婆见礼,自是不必多说。
下午,她便去同村的曹家,看望了邓翠翠,转交了别人带给她的东西。
又感谢邓翠翠这些年对邓家马家老人们的照顾。
却不曾想,邓翠翠又跟邓媛进行了一次长谈。
当初老当家还在时,本就是我主动提出又留下来照顾邓老爷的。
这些年相处下来,我也知道邓媛你是极其喜欢带着女人们做事情的。
你甚至还弄了个女子海盗船队,还带了女子商队去西洋做买卖。
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很多姐妹都很感谢你。
她们若想做事业,你便创造了条件,让她们尽情发挥。
若是她们想嫁人安稳度日,你也都给她们各自安排了清白的身份,找到了良人,帮助她们从新开始。
就连如月那个丫头如今也对你心服口服,和她姐姐一起成了你的左膀右臂。
邓媛,你知道我们最喜欢你什么吗?你看人从来都不分三六九等,只看她有没有能力,肯不肯学习。
就连我们这种妓籍出身,你也不曾轻看过我们,还愿意培养我们,照看我们。
可以说,正是因为你继承了海盗王的位子,很多姐姐妹妹才能有了今天。
我万分庆幸,当初你劝动你去了泉州。
邓媛回忆过往,忍不住点了下头。
其实当初她之所以去泉州也是因为和仓偈斗气。
可以说一切都是巧合。
邓翠翠又说道:你也别以为我是为了你留在桃源村,也别觉得亏待了我。
其实并没有。
我渔村出身,那时候所有人都吃不饱饭。
我八岁那年,就被家人给卖了。
若不是老当家从人贩子手里救了我们,我的人生得糟糕成什么样子?那时候,我满心只想活得好,活出个人样来。
这才不断拼命努力,费尽心思往上爬。
邓媛你便是我的那个机会,若不是因为你,我也没有机会脱离江湖腥风血雨,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如今栓子仍是到处跑商,我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养育孩子。
虽说要打理陶城的买卖,可却无比轻松无比自在。
我打心里,愿意呆在这桃源村过一辈子。
邓媛听了这话,终于能理解邓翠翠了。
年少时历经沧桑,走过大风大浪之后,邓翠翠重新嫁到桃源村,回归平静,也算是很好的归宿。
或许等将来某一天,她累了,想必也会这般。
*之后的几日,邓媛便留在家里陪伴着父母婆婆。
邓父几乎随时随刻都要跟邓媛聊上几句,听她说说海上发生的各种奇闻趣事。
甚至就连邓媛船上用的武器,去西洋看见的洋人,他都要问个一清二楚。
邓媛也是极有耐心的,总是不厌其烦地跟着父亲讲述自己各种亲身经历。
邓父听了这些故事,格外开心,精神似乎也很好。
邓母偶尔也会抱怨,你怎么就跟挣脱缰绳的毛驴子似的。
真恨不得代替你女儿去冒险了是吧?邓父也不辩解,反而像孩子一般傻笑。
邓母拿他没辙,原本她有许多话要跟女儿说,想劝她这次回来便别走了,留在仓偈身边,一家团聚比什么都强。
可到头来,却因为邓父满心喜悦,她竟一句埋怨丧气的话都说不出口。
邓母这才发现,她好像从来没有懂得过丈夫的心事,也从来没有懂得他们的女儿。
这对父女俩反而明白各自的心事。
邓母忍不住在老姐妹马三娘身边抱怨,像媛儿那般跑出去,不着家,当真就那般快活吗?这孩子倔强得很,怎么劝都不带听的。
马三娘忍不住摇了摇头,又说道:我也不懂。
只是有一件事我却知道,仓偈他一直在等媛儿,至今都没有娶别人。
我便想着,媛儿一定有不凡之处,让仓偈记到了骨子里。
马三娘从小教养仓偈长大,自然知道他骨子里是多么霸道冷漠的人。
可那样的人从小到大一直被媛儿压得死死的,气她也不是,恼她也不是。
情绪一直都跟着媛儿走。
媛儿高兴,他便心情好,媛儿恼了,他便不好。
长大后仍是这般。
马三娘便觉得,这也算是上天注定的缘分,一物降一物。
若不是遇见媛儿,马三娘甚至都有些害怕这个她一手抚养长大的儿子。
如今仓偈反而更像个人了。
听了她的话,邓母半晌才说道:仓偈这,当真难得。
马三娘又笑道:孩子既然这般,咱们这些作老人的也就别管他们了。
他们总会自己做出决定的。
邓母最后只得点了点头。
好在有乖巧地小外孙在一旁哄着,邓母到底也没再去为难邓媛。
反而尽量照顾那父女两个,让他们尽情去聊天。
只是谁也不曾想到。
逍遥的日子一天是一天。
半月之后一天早上,邓母醒来突然发现邓父在睡梦中去了,嘴角还挂着一抹微笑,似乎做了一个很美的梦。
邓母当即叫了人来看,可邓父到底去了。
好在这也算是喜丧。
邓父身体本就不好,顺利活到如今这般年龄,或许就是为了等自己的女儿回家叙旧。
邓媛到底忍不住大哭一场。
之后便是停灵,快马加鞭送信去京城通知兄长叔叔,父亲去了。
很快邓喜俪娘一家,邓权周大姐带着孩子都回来奔丧。
邓媛万万没想到,她的长子沧溟居然也跟着来了。
时隔五年,邓媛带着小儿子到底和大儿子再次重逢。
邓媛看着已经成长成人的大儿子,一时竟也说不出话来。
最后只能像他小时候那般,用力把大儿子抱在怀里。
邓媛甚至有些愧疚,就那样把十岁的儿子交给了他亲爹,然后这么许多年竟没有再见过面,只靠书信联络。
不想沧溟却没有任何怨怼,反而很感激母亲给了他一段那样快活美妙的童年时光,让他见识了许多寻常人这辈子都未必能看见的美景。
此时的沧溟早已明白,自己的出身便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他注定是要当皇帝的。
好在母亲暗自为他争取了十年光阴。
若是更年少时,他便到了父亲身边,沧溟也不知道自己又会变成何等模样?或许小小年纪便生活在深宫大院,身边都是阿谀奉承之人,面对的是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然后或许他很快便会迷失本心,性格也变得古怪孤僻。
甚至以为别人低他一等,不把人命看作一回事。
若是那般的话,他的人生该有多么糟糕?正是因为自幼跟在母亲身边长大,感受到母亲的呵护与疼爱。
沧溟才学会了随时随地都能自己找快乐。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看待事物的好坏,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
可以说,母亲给他带来的都是正面的美好的东西。
这些东西足以使他继续好好走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反倒是邓媛看见长子,不止落下眼泪来,此时她已然心软得一塌糊涂。
邓媛甚至有些后悔,觉得生下沧溟来,便提前给他背负了一座大山。
这样其实并不公平。
到最后,反而是沧溟安慰了母亲说道:并不会呀。
跟在父皇身边,我觉得很意思,将来若是当了皇帝或许也会变得更有趣。
你喜欢吗?邓媛下意识地问。
仓偈眯着眼睛,冲着母亲笑道:您觉得当海盗王,开设工厂有趣吗?我觉得我现在所做的和你做的那些是一样有趣的。
……把当皇帝也当作游戏吗?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