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离京数月, 再次回京也算跟皇上进入了缓和期。
原本朝臣还以为通过此次契机,皇上和太子关系将会改善。
虽说未必马上就能父慈子孝,可也不会像过去那般针尖对麦芒。
只可惜一切都只是众人的猜想而已。
不出一月, 皇上和太子的关系再度进入紧张期。
皇上这次手段越发狠戾起来, 开始不予余力地打压太子。
又因为安宁公主这位一直疼爱太子的姑母, 随着邓喜一同回老家为父亲守孝。
太子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有段时间,他疲于应付皇上的各种严苛考验,后来竟爱上了种地。
时常便跑去户部侍郎邓权在京郊的农庄上放松身心。
后来更是亲自加入到了良种的培育中。
皇上竟对此嗤之以鼻,却并未禁止太子去种地。
太子除了几位近臣, 竟无一人可以支援。
一时竟陷入了孤立无援之地。
这时有朝臣斗胆上书奏请为太子选妃。
谁成想这次皇帝居然准了。
一口气接连给太子选了一位正妃, 两位侧妃。
皇上登基至今, 始终后宫空虚, 如今却巴望起太子尽早为皇家开枝散叶。
对此太子也并未反对。
好在太子妃是群臣群力群策选出来的,不止出身高贵, 长相端庄, 本身也具有良好的品行。
只是在为人处世上面, 太子妃略显刻板, 十分讲求规矩二字。
嫁入东宫之后俨然一副当家主母的模样。
若是心性浅薄的狂妄之徒, 定然不会喜欢这样的妻子。
可太子却似乎对太子妃格外满意。
他把东宫全权交给太子妃打理, 两人私下相处下来,倒也相敬如宾, 十分和谐。
至于其他两位侧妃,家事上虽然比太子妃差了一等, 她们的父兄也都是实权人物。
除此之外,这两人本来也是识大体之人。
东宫也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女人。
可太子一心给太子妃撑腰做脸, 从不扫了她的颜面。
有那些仗着美色, 妄想争宠之人, 也曾经使用过一些后院常见的小伎俩,只可惜总能被太子一眼看穿。
太子最是反感这些人,索性便直接打发出去。
一来二去的,那些人也明白了太子的作风,东宫上下反而变得十分和睦。
另一边,自从娶妻之后,岳家便开始发力,明里暗里全力帮衬太子。
太子至少不会被皇上打击得毫无还手之力了。
只是,有了对抗的筹码之后,皇上和太子之间的斗争反而越演越烈。
大有一种龙争虎斗,不死不休的架势。
朝臣们看了忍不住忧心。
*另一边,邓媛和长子分开之后,仍是不断写信往来。
沧溟也是十分信任母亲,自然也会说一些生活上的事情。
仓偈那边更是不愿意瞒着邓媛。
通过书信,邓媛很快得知太子选妃之事。
也曾写信过去询问,沧溟对选出的太子妃可曾心怀爱慕?沧溟在回信中很坦诚地对母亲说出了自己对婚姻生活的态度。
或许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此生为情所困。
年少时,母亲曾经带我扬帆起航,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不同的风土人情。
我有幸看遍了世间悲欢离合,也尝到了喜怒哀乐。
回到皇宫后,我又慢慢便学会了冷眼旁观那些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
不知从何时起,我便觉得有些东西或许不是人生所必需的。
在这方面,或许我天生冷情,又或许我随了母亲。
从前我总觉得父亲母亲之间,总是父亲拼命追,母亲则是在不断往前跑,甚至不曾回过头。
我不想变得如同父亲那般,哪怕倾尽天下,也要回到母亲身边。
这些并不是我所想要的。
反倒是母亲洒脱至极,让我心生向往。
儿只愿此生都不被拘泥于情网之中。
如今父亲既然愿意为我打造一个王权游戏,我亦心甘情愿入局,并且沉迷其中。
也曾心生憧憬,若有朝一日,我会建立起比起父亲比起祖辈们更加强大昌盛繁荣的帝国。
选太子妃之前,父亲曾经问我,可有心仪的女孩,或许喜欢什么样的女子?他似乎并不想我将来孤家寡人。
可他却不知,我又怎会让自己不痛快?无论到了哪里,我都会给自己找乐子。
哪怕独自一人,又有何妨?我也曾反复思虑过,我将来的太子妃应该是何等模样的,只可惜我始终想不出来,我心中并没有明显好恶。
直到掀开盖头,我才想到,喔,原来这辈子就是她了。
母亲且放心,太子妃性格很好,十分明白事理,不会胡乱拖后腿,以及找麻烦。
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太子妃是个很好的伴侣。
或许很多年后,我俩也能培养出真的深情爱慕来。
如今我更愿意把她视为我的伙伴。
不管怎么样,我对我的东宫很满意。
待到太子妃生下皇子,我定会给母亲写信告知母亲。
也不知到那时母亲能否来京城看望我?邓媛读了儿子的来信,不禁感慨万千。
若是现代人在论坛看见类似的帖子,或许早就骂开了,怎么能对待婚姻?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可生在古代,婚事全由父母做主,很多都是盲婚哑嫁。
新婚当晚才看见爱人的脸。
或许也有一见钟情,一生倾情。
那也是极少数的,大多人的姻缘说白了到最后也都是陪伴。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子,有了这般婚姻观念,倒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而且邓媛本身也是如此,到底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其实仓偈带走沧溟那一次,两人曾经举办婚礼。
仓偈说,孩子都这么大了,可若是不成婚了,他始终不得安心。
邓媛自然也就依了他。
可即便是成婚了,邓媛也承认她是爱着仓偈的。
两人相隔两地,她也会思念丈夫儿子。
可这些却也抵不过她那颗不安分的心。
就算被母亲咒骂,就算远离亲人,甚至亲手送走了父亲最后一程。
邓媛那颗心始终都不曾动摇过。
生于古代,她何其有幸,才能摆脱束缚,做自己想做之事。
因此她也格外珍惜。
她本身尚且如此任性顽固,甚至也曾把大海当成自己的游戏场,并且沉迷其中。
又怎么会责怪自己的儿子冷漠无情呢?生而为人,总要想尽办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又何错之有?最后邓媛也只是写信回去,叫沧溟好好休息,多注意保养身体。
只有照顾好自己,这个游戏才能格外尽兴。
邓媛甚至告诉他,这便是母亲的经验之谈。
沧溟又回信写道:我继承了娘亲的好胃口以及保养身体之道。
回到京城之后,才发现父亲早年带兵,对饮食竟是全然不挑剔。
山珍海味,他也不喜欢。
好在我爱吃,父亲倒也不曾拦着我。
我改造了许多年,才把御膳房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这些年,我也没少帮着父亲调理身体,娘亲寄来的东西全都用上了。
您且放心,儿子定然能够长命百岁。
邓媛看了那封信,果然十分安慰。
同时,她也在给仓偈的回信中写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启在朝朝暮暮?你大可不必那么急着来找我,小心把沧溟折腾坏了。
因为仓偈没少给儿子找麻烦,邓媛其实并不是那么想给仓偈回信,说软话哄他。
可若不回信,又怕仓偈再次放下一切,又跑到南海找她。
思想想去,邓媛到底还是继续写了回信。
并且在信中,让仓偈不要太过勉强沧溟。
其实邓媛是两头写信,同时开导安抚父子二个,只可惜收效甚微。
儿子根本不把父亲对他的打压当作一回事,只觉得是加深游戏难度了。
至于仓偈则在信中直白写道:若不经历挫折,沧溟将来又如何能成事?外祖父从小便教导我卧薪尝胆,只有忍他人不能忍,才能得他人不可得。
如今沧溟就独一个,连个试练基石都没有。
我便舍身做他的试练石,什么时候沧溟把我赶下台,我才心甘情愿呢。
皇上仍是喜欢从各方面打压太子,并从不手软。
只可惜随着时间流逝,太子飞快成长,已然不再是当初那个随他捏拿的黄口小儿了。
可惜皇上也是真枪真刀打出来的硬骨头。
直到沧溟十八岁那年,终于占据上风。
也就是这时候,皇上突然大病了一场,甚至一度告危。
皇上迷离之时,亲自写下诏书,传位于太子。
作者有话说:本来昨天就想完结,一直拖到今天,结果今天又觉得写得不行,还重新写了。
唉,明天吧,我想争取把结尾写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