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有心离开京都, 她让府里打听筹备,行事非常低调。
皇帝借沈凛骁试探出南部的态度,知道南部并非铁板一块, 当然不愿意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让沈夫人离开。
沈夫人毕竟是个后宅妇人, 她即便能预见危险, 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阻止。
调查沈太师的事还在推动,元日将近, 是沈夫人借归家探望、离开的最好机会。
而就在这时, 九皇子竟然联合西南官员递折, 状告已故的沈太师在处理西南旱灾时隐瞒灾情,致使流民四起、生灵涂炭。
皇帝要动沈太师, 所有人看得都很清楚。
即便皇子们不想九皇子出头,却也不愿惹皇帝生气。
皇帝时日无多, 万一他们站错队、说不定就会与大位擦肩而过。
对于此事, 朝廷上下各有看法。
有的人觉得,西南这么多官员状告沈太师,事情一定八九不离十,沈太师隐瞒不报的事必然是真的。
也有人、比如郭宰相,他跟沈太师以往走得就比较近,清楚沈太师的为人,看问题也就更偏向沈太师一些。
西南世家难得这么团结,一个地方的官员忽然抱团, 本身就是很值得怀疑的一件事。
但支持沈太师的声音太小了, 世家们趋利避害, 北部分功他们积极, 西南旱灾却无人想理。
西南现在就是个烂摊子, 谁都不愿意去淌这趟浑水、调查所谓的真相。
皇帝得郭宰相劝谏,隐约也察觉到不妥。
但皇帝已经被清算沈太师这个想法冲昏了头脑,人赌赢了一次,就会忍不住再赌第二次。
万一呢?如果真是沈太师瞒报,就算西南那边有私心,多半也是为了逃脱救灾不利的罪责,生不出什么乱子。
可要是给沈太师定下罪名,等新君继位,新君就有了与世家对抗、施展手脚的余地。
皇帝受世家钳制,满腔抱负无处施展,他得不到的东西,拼尽全力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争到。
而且,这可是九皇子给他上的折子。
出了白夕鸾的事后,皇帝就开始担心九皇子是不是志不在皇位。
皇帝看不透九皇子,惴惴不安,难得九皇子愿意在朝事上上心,皇帝怎么可能驳斥打击九皇子。
九皇子所做的,正是皇帝所需要的。
皇帝开始怀疑,一切是不是九皇子有意为之。
他有一个聪明的儿子,筹粮后懂得急流勇退,借女人迷惑太师府,立大功也能做到沉稳不声张,等沈太师死后,再出手清算……皇帝越想越觉得事情就是这样,他对九皇子满意非常,下令准许九皇子可以随时出入皇宫各处,还将京都的一部分兵马交到他手里。
皇帝表面是说为了让九皇子随时汇报处理沈太师的事,实则是在防止其余皇子逼宫宫变,为九皇子拿下皇位做保障。
皇帝佯装因西南的事大怒,下令查封太师府,将太师府里的人统统软禁其中。
郭宰相几次劝说,非但没有阻止皇帝,还让皇帝对郭宰相也生起戒心和怀疑。
如果再给皇帝一些时日,皇帝会更谨慎些处理这些事,但皇帝大限将至,谁都不能保证他会不会忽然疯一把。
出于这样的心理,郭宰相最后还是退让了。
连郭宰相都如此,更何况其余站队沈太师的人。
他们大多是北部的反战派,正是失势的时候,都不太愿意冒风头。
这就导致,眼看距离元日没几天,百姓们都热热闹闹在筹备过年,唯独太师府,被重兵把守着,没有半点过年的喜庆。
不过支持皇帝的主战派们也不想太得罪西南,争斗可以、把人逼急就不好了。
主战派不支持皇帝使用太过强硬的手段,皇帝没办法,就派人去说服沈夫人。
皇帝想要沈夫人进宫替夫认罪,只要沈夫人认下罪名,沈夫人就可以回西南、到庵堂里诵经拜佛,为沈家赎罪。
最多三年,沈夫人就会没事了。
来谈事说和的官员也用沈凛骁暗示沈夫人,让她至少也为活着的儿子想想,威胁着仿佛又要对沈凛骁下手般。
沈夫人的娘家林家,同样是西南的大族,与沈家关系甚密。
若非如此,皇帝也不会顾虑这么多。
林老爷一把年纪,十分疼爱沈夫人,连沈家都在商量犹豫要不要救沈凛骁的时候,林老爷就因为女儿的一个跪地哭求,心软出面了。
只要沈夫人答应皇帝的要求,爱女的林老爷绝对会将女儿外孙护在膝下。
而因为沈夫人认罪坏了名声的沈家大族,必然会因此生恨。
林沈两家的信任不攻自破,西南也会随之分化。
皇帝一派自觉这样的安排非常精妙,自信满满。
一个后宅妇人,丧子丧夫、眼看就要失去一切活不下去了,威逼利诱下、除了乖乖磕头投降,还能做些什么呢?他们全都是这么想的。
……沈夫人将皇帝派来的官员送出府,望着官员离去的背影,她收敛笑容,眉眼冷漠、甚至有讥讽之意。
沈夫人是个非常坚强的女人,即便亲人离世,遭逢巨难,她仍旧挺直脊梁骨,不卑不亢没有一丝怯意。
满头华发、消瘦和憔悴磨灭不了沈夫人眼里的亮光。
越打压,她越坚韧,别看她平时温柔溺爱孩子,骨子里和沈太师却是一类人。
沈夫人没有立即对官员的提议表态,官员假意冷脸恐吓,离开也给足下马威。
沈夫人不慌不忙地回屋,她让枣儿为她满了杯茶,平静喝去大半后,让枣儿去把白夕兰叫来。
沈凛骁被下狱以后,沈夫人带着白夕兰四处想办法周旋,沈夫人求助外家时,白夕兰就在旁边陪着一起磕的头。
白夕兰和沈凛骁一样,他们的力量太小,不能为家里做些什么,但他们都是好孩子,出了事、也在努力陪着家人。
沈夫人越想越心疼白夕兰,这孩子嫁进府,就没享过几天好日子。
如今还要陪着太师府遭罪,沈夫人放心不下。
白夕兰听闻沈夫人要见她,二话不说就赶来她身边。
自从沈凛骆离世,太师府接连遭难,白夕兰的先生也被迫停课离开。
王先生跟沈太师是忘年之交,听闻沈太师病逝,还以此大病一场,家里人担心,便将王先生接回去赡养。
沈夫人因为察觉皇帝的目的,早早遣散放出府里仆人,也送了一大笔银子给王先生。
没了先生,白夕兰的课业几乎就放下了。
她现在每日都在书房里待着,沈凛骁入狱一次后越发沉默,他似乎察觉到家里正遭受着什么,某种很矛盾的心理,也不去打扰白夕兰,不与她亲近。
白夕兰见到沈夫人,被沈夫人拉到身边说话。
我可怜的孩子。
沈夫人摸着白夕兰的头,不知想起什么,红眼眶落下泪来。
怪家里没本事,护不住你们。
娘,不是这样的。
白夕兰摇着头,这段日子以来,白夕兰听沈夫人说了太多这样的话。
沈夫人疼爱孩子,觉得是家里没能保护好孩子,白夕兰却自责自己不能为家里做些什么。
这怎么会是家里的错呢?如果她能讨得亲生爹娘喜欢,让尚书府愿意帮沈家一把就好了。
是她没用,害得娘得回西南跟人一个一个的求,受那些人的冷眼。
好孩子,你是个好孩子。
沈夫人当然知道白夕兰是怎么想的。
她从未因此怪过白夕兰,太师府迎娶儿媳妇的时候,他们就知道白夕兰的情况,没道理因为沈家落难、就埋怨白夕兰帮不上忙。
孩子本来就是个可怜人,他们许诺会保护她,结果却让她跟着受苦。
其实沈凛骁入狱,白夕兰一直都是沈夫人的依靠。
如果没有白夕兰陪在身边宽慰开解,沈夫人未必能保持理智,坚持到现在。
你放心,也别怕,娘一定会保护好你们。
沈夫人抓住白夕兰的手,两手微微颤抖地叮嘱道:只要家人在身边,就没什么过不去的。
我知道的娘。
白夕兰知道有官员来找沈夫人谈过话,她想着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太师府被重兵包围,白夕兰没见过这阵仗,她甚至有次做梦,梦到他们都被拉刑场砍头了。
她跟娘说她不怕,还说下辈子也要给娘当女儿、当儿媳。
她甚至还对沈凛骁说了话,说了对不起、但又想不出什么缘由来,生死之际,也放下不恨他了。
她连死都想过,还会怕什么呢?沈夫人低泣,道:我知道,你生骁儿的气,也不怎么喜欢他。
都怪我,从小宠他太过,没教好孩子,让他做了那么多混账事。
娘……不过孩子,你信娘,骁儿本性并不坏,哪怕不提感情、你与他相互扶持,总归要比一个人好的。
劫难总会过去,日子渐渐会好起来的。
白夕兰点点头,沈夫人说什么她便应什么。
白夕兰原本就没想过跟沈凛骁分开,她恨他,不想对他动情,但他们是一家人,即便砍头、也是会被一起押上刑场。
她和沈凛骁相互疏离冷淡,但沈夫人如果有这个要求,她肯定会放下自己的情绪,重新接近沈凛骁。
哪怕是为了不让沈夫人担心,她也会这么做。
白夕兰和沈夫人相互依偎,沈夫人说了很多叮嘱交代的话,说到白夕兰都觉得不对,担心问起情况。
沈夫人顾左右言它,她不肯说、白夕兰那么乖,自然不会逼问,从沈夫人口中得不到什么答案。
等从沈夫人那离开,白夕兰主动去找沈凛骁,跟他说了自己的担心。
她跟沈凛骁现在疏离得就像陌生人一样,除了家里的事,也没有了别的交流。
今天有穿官服的大人来府上找娘,娘找我说了会话,心情似乎很不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相公,晚饭以后,你要不去问问娘……沈凛骁从牢里出来,虽然没受什么苦,但也没了曾经的意气风发。
他两眼无神,总有点郁结的情绪在,听见白夕兰的话,他点点头,没什么大的波动。
他失去跟白夕兰赌气时的热烈情绪,或者说,接连遭逢的巨变,他已经无力去想这些。
他不知道自己能为家里做些什么,现在他回想自己曾经的每一刻,都觉得光阴虚度。
他难得愿意再看书,沈太师书房里的书籍被他搬出来,只是毫无目的,他也不知道自己看了能有什么用。
但沈凛骁不敢停,连觉也没办法多睡,似乎他不做点什么,就对不起死去的爹和大哥一样。
沈凛骁跪坐在书案旁,翻着一本他看了只觉晦涩的书籍。
他失落地想着,如果他争气点就好了,如果他能像大哥一样有用,现在就没人敢欺负他沈家。
太迟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白夕兰见沈凛骁沉默,主动在他身边坐下。
她懂沈凛骁,因为她也做不到什么。
白夕兰道:相公,我们跟娘好好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在一起。
沈凛骁没有回应,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白夕兰的话。
……夜里,沈凛骁、白夕兰陪着沈夫人用饭,这顿饭比以往用得更久,沈夫人让下人开了坛酒,就连沈凛骁也感觉到不对。
晚饭结束后,沈凛骁留下来跟沈夫人说了会话,同样被沈夫人拉着叮嘱了一番。
沈凛骁跟白夕兰想的一样,觉得是不是皇帝准备下手处置他们了,但家里现在万事都是沈夫人做主,沈凛骁也是个没主张的,沈夫人推脱不肯说,沈凛骁也只能靠猜测安慰着沈夫人。
等沈凛骁回屋,还跟白夕兰说了会话,交流了下沈夫人的情况。
他们两个都没有想到,当晚、沈夫人就上吊自缢了。
沈夫人为保沈太师声誉,决心跟皇帝斗争到底。
她害怕牵连沈凛骁、也不想拖累家族,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无声地对抗……作者有话说:留爪、留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