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昭生母早逝, 尚在襁褓、便被皇后收养于膝下。
他视皇后为亲母,将太子当做自己的亲兄,他封地称王、领兵习武, 所向往努力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为太子助力, 这就是他人生全部的意义。
他没有当皇帝的欲望, 从小到大、他的目标只是当个镇守一方的王爷。
甄蓉儿死了,所有与之相关的都是他的亲人, 他不知道自己能对谁挥刀, 究其根由、更痛恨的还是自己。
起先, 宁昭的路走得很迷茫。
太后心如明镜,对于甄蓉儿的牺牲, 心里也有一杆秤。
如此,太后自然会偏心宁昭一些, 对待太子一党, 则怨言颇深。
太后将宁昭带回京,皇帝也知此次的事委屈了宁昭,见太后坚持,也同意让宁昭留下,放任他在朝中活动。
甄蓉儿的死,被人为宣扬,他们将‘孝’字牢牢扣在宁昭头上。
东宫刻意抹消宁昭协同太子出兵的功绩,企图让人一提到宁昭, 就想起他是个孝子。
皇后借此打压宁昭, 但凡宁昭稍有忤逆, 就要用自己的身体、以孝威胁相逼闹一场。
只是皇后这次的手段, 并没有奏效。
究其原因, 是宁昭不怎么‘听话’了。
皇后派人偷偷将甄蓉儿从封地捉押到京城,光这一点,宁昭就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心无芥蒂地认皇后为母。
可是皇后还没有领悟,她对宁昭用错手段。
皇后没有因为甄蓉儿之事有愧,她对不受控制的宁昭非常强硬,甚至好几次都大骂宁昭是个白眼狼。
宁昭毕竟是皇后掌控多年、一手教养出来的棋子,皇后无法容忍宁昭挑战她的‘权威’。
这就导致,宁昭对皇后更加离心,与东宫的僵持更甚。
太后有意扶持宁昭,促使皇帝更换储君。
宁昭得到太后和背后母族支持,在百姓和军队中也颇有威望。
一时间,宁昭风头无两,很受太子党忌惮,易储谣言接二连三的传出。
直到那时,皇后才有点慌了。
她开始向宁昭服软,不惜安排甄芙儿来当说客,多次派人暗示、甄蓉儿之死太子并不知情。
太后担心宁昭被皇后蒙骗,她已经带着母族介入夺嫡之争,自然不希望宁昭临时反悔。
于是,太后告诉宁昭一件事。
不要信那个女人,皇后不仅是你的养母,她还是你的姨母……当年的事,一直是宫中忌讳,没有人敢提起。
无非必要,太后也不想说起那事。
曾经,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不受先皇宠爱,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为了拉拢权势、皇帝主动放下姿态、迎娶王氏女,也就是如今的皇后。
当年两人少年夫妻,也度过一段如胶似漆的夫妻生活,可皇后善妒,进东宫没多久就闹出打压虐待侍妾的事。
太后看出皇后性子刁蛮,不适合当太子储妃,便做主给东宫纳了不少妃子。
皇后嚷嚷皇帝曾许诺只倾心她一个,但那只是皇帝为了赢得王氏支持的说辞,看到年轻貌美的漂亮妃子,皇帝顺势而下,让整个东宫后院充盈起来。
皇后将一切怪罪到太后身上,从此与太后一直不对付。
后来,皇帝顺利登基,皇后诞下两位皇子,后宫妃嫔也频有所出,一切仿佛回到正轨。
直到皇帝对皇后的庶妹下手……彼时皇后正跟宫里某位得宠的美人吃醋较劲,刚生产不久的皇后性情格外的敏感,她因此气病后,皇后娘家便提议,让与她关系较好的庶妹入宫侍疾作陪。
侍疾原本就是皇后母族的一个借口,那时皇后因为后宫美人频繁闹事,她的母族见她诞下两子,容貌身材已不复当初,年纪更是比不过那些新入宫的小妃嫔,出于焦虑,他们便想要让与皇后有几分相似的庶妹入宫为妃,帮衬皇后,为皇后争宠。
这件事所有人心知肚明,被送来的庶妹明白,太后了悟、皇帝也能够意会,唯独皇后,被蒙在鼓里。
皇后性子娇蛮,未出嫁前就没有什么姐妹亲近喜欢,唯独那与她相差几岁的庶妹,因为性子胆怯软弱,不懂拒绝,跟皇后频繁接触往来着。
皇后将庶妹当做自己亲妹妹,本想着对方进宫侍疾,能陪她说说体己话,不料这一陪,就陪到了龙床上。
皇后认定是自己庶妹勾引,任何人的解释和劝解都不听。
她放肆大闹,到处找麻烦,被欺骗的感觉令她发了疯般的折腾着。
甚至旧事重提,当着众妃嫔的面,说起曾经皇帝求娶自己的诺言。
皇帝被皇后闹得脸上挂不住,直接越位将皇后庶妹封为‘怜妃’,报复性地对其加大宠爱。
怜妃,也因此成为帝后争斗的一颗棋子。
后来怜妃有孕,生产前肚子疼了两天,皇帝罢朝相陪、寸步不离。
一时间宫里谣言四起,都说一旦怜妃生下皇子,必能取代皇后。
皇后为此急躁不安,为了逼得皇帝离开怜妃,皇后弃自己风寒发热的大皇子于不顾,扬言只要皇帝不来,就不宣太医。
皇后以大皇子相逼,皇帝又不愿再服软,两人相互较劲,都在赌对方舍不得大皇子。
就在怜妃顺利诞下宁昭的当晚,前后不过半个时辰,大皇子宁晖因不治离世,幼年早夭。
皇帝斥责皇后为毒妇,皇后痛骂皇帝不配为人父,两人不停地将责任推给对方……大皇子毕竟是帝后的第一个孩子,说不宠爱是假。
加上大皇子小小年纪就格外聪颖,皇帝对他喜爱非常,因为大皇子的离世、皇帝心中有愧,开始无心后宫起来。
皇后因为大皇子身死有恨,又看准皇帝愧疚,想尽办法拿捏皇帝的这个弱点。
宁昭出生不到半月,怜妃就病死宫中。
没人知道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有人说是皇后、有人说是大皇子的冤魂,还有人说是怜妃胆小、怕皇后清算自尽……总归,后宫再也不敢提起那个人。
太后当年也在为大皇子的离世痛心不已,但她还算理智、有心安排宁昭,想将他送到一个不受宠的妃嫔身边。
太后知道皇后对宁昭有恨,可宁昭怎么说也是皇室血脉,太后试图庇护他。
但谁也没想到,皇后会主动讨要宁昭。
皇后死活咬定宁昭像幼时的大皇子,强行将他抱走。
皇帝因为大皇子离世,也失了魂,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竟然答应了皇后。
出于补偿,皇帝将皇后的二皇子,封为了太子。
当时太后年事已高,已经开始诵经拜佛,她不欲掺和此事,见皇帝也如此决定、便不再坚持。
一开始,所有人都猜测,皇后会对宁昭性命下毒手;后来,他们发现,皇后的手段更高明些。
皇后培养着宁昭,让宁昭视她为亲母。
她没有短过宁昭一顿饭,没有少过宁昭一件衣,她将宁昭和太子一视同仁,甚至让两人拜下同一位先生,接受同样的教导。
皇后在数十年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灌输宁昭为太子牺牲的思想,她让宁昭为太子守卫大靖疆土,让宁昭事事成为太子的衬托、成为东宫助力对抗其余几位皇子。
宁昭是皇后用来提醒皇帝的一枚棋子,只要看见宁昭,皇帝就会想起,自己是怎么守着宁昭出生,导致大皇子身死的。
每当皇帝对皇后或者太子有什么不满,皇后就会将宁昭带到皇帝身前,而年幼的宁昭、还在懵懂无知地相劝皇帝,为太子说好话。
只要有宁昭在,皇后就不怕皇帝不偏心东宫。
所有人都知道宁昭是皇后的棋子,即便是不知道当年真相的人,也看得出宁昭在被皇后利用,宁昭自己或许也察觉得到,可谁会跟自己情同母子的养母、和亲如兄弟的太子计较呢。
宁昭是愿意的,在甄蓉儿死前……如果不是甄蓉儿替着甄芙儿死了,宁昭或许真会如皇后所愿,一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当他们母子俩的垫脚石。
太后不在乎自己的一番话会给宁昭带来怎样的颠覆,她只需要宁昭争赢这个储君之位,宁昭被他们摆到棋局里,就要有身为棋子的这个觉悟。
那天,宁昭抱着从封地送来的白猫,坐在院子里失神了很久。
封地的下人们说,王妃被带到京城前,在府内后院守看大半天,最后让下人抓了这只白猫。
是十数只里挑一,性格温顺亲人、模样白净可爱。
只是没来得及等他们清理干净猫,让王妃摸上一摸……宁昭不傻,他只是需要从自己的思维定式里跳脱出来。
待他知晓皇后对他有敌意,曾经的利用,有关甄蓉儿嫁与他的真相,自然会被他调查出来。
宁昭总算梳理清楚其中内情,难怪、他总觉得她心里没他,说她为了权势,却又不大像。
他弄不懂甄蓉儿,觉得她反复无常,怪她难相处。
他没想过他们之间会隔着一个皇后。
所以她才会在他提起皇后和太子时,总是那么看着他,像是怜悯、像是可怜……他在甄蓉儿眼里,就像个傻子。
宁昭甚至怀疑,甄蓉儿最后选了猫,是不是也无心跟他生养一个孩子。
也对,毕竟成亲八年,也只有他自信地觉得,甄蓉儿不想为人母、是因为他。
宁昭可以面对自己的身世,可以扛过皇后的打击利用,唯独不能接受甄蓉儿可能不爱他的这件事。
他们相处得很好,她明明眼里心里看起来都有他……直到此刻,宁昭才不得不承认,在面对甄蓉儿时,他一直没什么信心。
他关注甄蓉儿,所以才会知道她吃饭总是细嚼慢咽;他在意甄蓉儿,所以入睡才会难以忽视她身上的桂花香;他故意在她面前提醒、说自己要去练武,因为他知道甄蓉儿肯定会跟来,然后他就会在她面前精神抖擞、认真展示着自己,结束后找各种理由到她面前找话;他喜欢甄蓉儿占据他的生活,所以容许她在两个人的屋子里摆满自己的东西;他每次离府都故意不告诉下人要不要回府用饭,就等着她派人来问,以便他在外显摆王妃喜欢他。
所以哪怕是在发呆,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搜寻她的位置。
没有甄蓉儿,从来都是他。
宁昭的心沉入漆黑深渊,忽然就看不见光了。
如果甄蓉儿在就好了,有她在,他一定能清醒扛过去。
但甄蓉儿不在,连带她选出来的猫,最终也因为远途送运,最终病死在他怀里。
宁昭抱着白猫,一动不动地看着前来诊治的大夫,也没有揪着大夫们、向他们发脾气。
他的心已经死了,已经不在乎是否还能不能留下点什么。
宁昭的报复,是残忍、且极富毁灭性的。
当一个人从满是阳光的温暖、掉入漆黑冰冷的深渊时,得是多么的痛苦绝望。
宁昭在太后的帮助下,找来一位与怜妃有几分相似的妃子送到皇帝面前。
皇帝对死去的大皇子有愧,对宁昭同样如此。
皇帝装聋作哑那么多年,任由皇后利用着宁昭,他的心安理得来源于宁昭不知道真相,他和太后一样,只要宁昭不抗议,他们就可以说服自己,这样的结果对宁昭是最好的。
可是宁昭现在抗议了,他来势汹汹,如同杀神般向他们讨要公平。
皇帝动摇了,尤其是在面对新的‘怜妃’时。
宁昭用皇后利用他的手段去报复,分毫不差,全部还给了皇后。
可这只是他的那一份,还没有算上甄蓉儿、和他们死去的孩子。
皇帝驾崩的那天,新‘怜妃’在身侧伺候,宁昭如入无人之境地走了进来。
他利用这位与自己母妃有几分相似的妃子,熬死了皇帝,然后来到皇帝面前,再将自己的计划一一剖析给皇帝。
皇帝身体有疾,再加上宁昭的有意刺激,最终咽气离世。
太后知晓此事,但她母族已经和宁昭绑得太深,她被自己母族所抛弃,被留在宫内诵经念佛、连见宁昭抗诉一句都不行。
宁昭谋反,先杀皇帝,然后是甄芙儿。
皇后被宁昭下药软禁在宫内,他将太子和甄芙儿绑到皇后面前。
宁昭抓着甄芙儿的头发,如疯鬼一般把她在地上拖拽着。
甄芙儿哭得很是凄惨,她不明白为什么宁昭不再喜欢她,也不懂宁昭为什么忽然要对她拔剑相向。
没错,甄芙儿知道宁昭喜欢自己。
她又不傻,宁昭为她宁愿不娶,她怎么可能不知道。
但是她深爱太子,已经嫁给太子,自然不能回应宁昭。
可她是特殊的,她在宁昭面前一直这样。
她以为这份特殊能够持续一辈子。
我没有!甄芙儿大哭道:甄蓉儿又不是我害死的!凭什么要我偿命!她遵纪守法,从没干过一件坏事,甄蓉儿被抓后,她甚至还拿着太子令牌,跑到大军中见宁昭。
甄芙儿崩溃道就因为我跟她长得像吗!凭什么!她穿越而来,拥有太子和宁昭的喜欢,从小到大都是人群中心,她如此特殊,本应是世界的女主角,为什么要因为区区一个长得像她的替身死。
宁昭将甄芙儿拽到被绑的太子面前,他从后揪着甄芙儿的头发,强迫她后仰着头,将剑抵在她的脖子上。
为什么?就因为你拿着令牌,明明知道她被人送去替你死,你也没有想过要站出来!甄芙儿如果真的想救她,就不会只是在他来以后跑到他面前哭。
她拿着令牌,有一万种方法可以冲到赵将军面前阻止这件事,哪怕只是拖延一下时间,他都有机会救回甄蓉儿。
可是甄芙儿没有,她没有半点要为甄蓉儿得罪皇帝皇后的意思。
甄芙儿受太子庇护,藏着躲着、就在离甄蓉儿不远的城外,眼睁睁地看着甄蓉儿去死。
这就足够了。
甄芙儿被宁昭的话堵得哑口,她一时无言,才想起来要反驳‘可是谁规定见义勇为是强制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甄芙儿话没来得及说出口,宁昭已经划破割断了她的脖子。
甄芙儿的血溅到太子身上,她睁着眼,浑身发寒、只记得宁昭通红疯狂的眼睛。
宁昭已经入魔了,没能发现甄芙儿死后、远处的景象开始扭曲翻涌起来。
其余人也根本没有注意到,或者说他们根本看不见。
被堵住嘴、绑在椅子上的太子,因为甄芙儿的死激动挣扎起来。
宁昭丢下甄芙儿,将视线挪移到太子身上。
他道:皇兄,你也不冤。
你知道你将甄芙儿藏起来,就一定会有人帮你去抓甄蓉儿。
事情不是你做的,但也是你默认的。
不然,当初太子为什么要阻止他出兵,为什么又在事后一言不发、从不辩解。
太子和甄芙儿都是甄蓉儿之死的既得利益者,说他们没有私心,谁又会信呢?太子盯着宁昭,眼里流露出恨,但也平静了下来。
他确实无法反驳宁昭。
他们是兄弟,即便皇后对宁昭的母子情是假的,可他们的兄弟情义不假,他们太了解对方。
不仅是甄蓉儿,宁昭也始终受利用,为太子提供着各种便利。
即便太子不知宁昭身世,东宫借肃王府转移过太多次注意力,太子不可能不知情。
太子默认了。
宁昭命人吊住太子的脖子,让他在皇后寝殿上挣扎着。
被下药浑身疲软的皇后,看见这一幕、忽然疯狂大笑起来。
因为这个场景,和她多年前吊死怜妃一模一样。
那时候的宁昭在做什么?对了、他在襁褓里踢腿、眼神懵懂,还是她抱着去摸了她母妃的脚……报应!报应!落泪的皇后被宁昭一剑捅入心脏。
皇后盯着宁昭,语气狠厉说道:你不能杀几个小皇孙!这是报应,你杀了他们,你死去的孩子,会生生世世不得超生的!当年,张嬷嬷也是这么劝她。
让她给自己死去的晖儿积福,杀了宁昭,晖儿会死不超生的。
所以,她才没有下手;所以,她才会留下宁昭这个祸害!如果当初杀了宁昭多好,她就不会落入今日这个境地。
皇后威胁着宁昭,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有多后悔,有多想把张嬷嬷抓起来千刀万剐!对了,那个贱婢,以前侍奉过怜妃的生母……皇后还在想着当年旧事,不受控制、满心愤恨地盘算背叛她的人。
宁昭抓着剑的手有些微微发抖,他往皇后心脏更深地刺进去一分,他道:本王没有你那么丧心病狂。
皇后睁着眼,在不甘中离世。
宁昭陷入仇恨,他拔出刺向皇后的剑,随着太子的咽气,一股无形的狂狼向他袭来。
整个世界如同被大火湮灭抹净般,天旋地转、破碎重组。
作者有话说:胖妈现在有点担心,还没开始过年,胖妈就开始为过年回家没存稿忧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