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7章

2025-03-22 08:19:04

余烬破开系统的空白领域, 见到甄蓉儿时她正在榻上失神地擦拭着头发。

她的衣裳很单薄,余烬当下只注意到这件事。

他为甄蓉儿取来被子,将它盖在甄蓉儿身上。

宁昭跟甄蓉儿行房了, 看着甄蓉儿发懵没温度的眸子,余烬心里抽疼得厉害。

他知道甄蓉儿是不愿意的, 结果却没能阻止宁昭, 保护好她。

他怎么能放心将甄蓉儿交给宁昭,过去的他有多混账, 余烬心里清楚得很。

唯独在这件事上, 嫉妒变得微不足道, 塞得满满的都是心疼。

余烬崩溃的理智因为要救甄蓉儿被找回,因为心疼甄蓉儿而‘正常清醒’。

他很想抚摸甄蓉儿的眉眼, 怜惜甄蓉儿,抱捂她、给她一点依靠和慰藉。

偏偏他的身份并不能。

甄蓉儿与他答话, 他借着为她擦发的动作, 拉近两人的距离。

甄蓉儿让余烬去取木盒,交给余烬一封信,揭穿他的谎言。

她要赶他走了。

面对这封信,余烬脑海里只有这个念头。

余烬猜到甄蓉儿不会全信他,也知道自己会有被揭穿的一天。

他不是没发现甄蓉儿跟椎城通信,而是知道甄蓉儿可能借此证实他身份,特意逃避没有深思。

当然,余烬也大可想办法在椎城那边做掩饰, 欺骗甄蓉儿。

可他太矛盾了, 他既希望甄蓉儿发现怀疑他, 又希望能一直这么待在甄蓉儿身边……余烬纵容事情发展成这样。

可他没想到, 近几日甄蓉儿与他亲近, 是出于试探他的心思。

他最近脑子有点糊涂,自信到、以为自己真的获得了甄蓉儿的亲近。

但至少甄蓉儿觉得他很熟悉,余烬朝甄蓉儿露出笑容,无奈又开心的复杂涩意弥漫在他心头。

余烬改变了自称,他想坦白,想让甄蓉儿看见真实的自己,哪怕时间会因此停滞住。

余烬在空白世界短暂地领悟到所谓的‘天道规则’。

系统隐瞒余烬可能会消失这件事,但余烬感应到了。

现在看来,其实停滞独守的时间,反而是一种恩赐。

至少他不会消失,至少他能一直看着甄蓉儿。

甄蓉儿的指尖在余烬侧脸轻轻挠触着,余烬心如擂鼓,最终只等来句‘不必了’。

不必了,不好奇、不关心、不在乎……余烬设想着这句话延伸的各种可能,心一下下抽痛着,险些要在甄蓉儿面前失态哭出来。

他最后朝她笑了笑,笑着比哭还难看。

甄蓉儿剖析着情况,理智且残忍地分析着现状。

就好像余烬挖捧着一颗滚烫血淋淋的心,甄蓉儿却只在乎这颗心好不好看一样。

余烬败给宁昭的‘名分’,甄蓉儿看得出宁昭在抗拒余烬,站在王妃的角度,她要疏离划清和余烬的界限。

甄蓉儿试探完,也做了决定,她在通知余烬,冷静地暗示他、让他走了。

余烬明白这不是因为甄蓉儿喜欢宁昭,但他还是吃味地抱怨了两句。

何必分得那么清呢,连宁昭自己都不懂为什么要那么戒备抗拒他。

甄蓉儿与余烬说笑,言语回护了宁昭两句。

她回护宁昭,也是在回护过去的余烬。

‘当局者迷’甄蓉儿是这么想的。

她实在太过温柔,明明可以恨的,却选择了理解。

她的眼里他们同病相怜,她没有选择报复伤害他。

她是清醒着被伤害,而他是受着伤还糊涂。

所以她才总拿那样的眼神看着他们,怜悯、平静。

如果,他能像甄蓉儿那样聪明,哪怕他们第一世结局注定有多不好,他们也不会平白蹉跎那么多时光。

他们的心从来没有真正贴近过,他抱着甄蓉儿的尸体,没能将压心底的感情传达给她。

他以为会有很多时间,结果匆匆走到了尽头。

现在,又是同样的情况。

原本,余烬已经不想再变动这个世界。

他恐惧自己会出错失败,也不想将甄蓉儿交托给宁昭。

可等再次面对甄蓉儿,他又动摇了。

余烬给自己敲警钟,他问甄蓉儿,你的努力只会让她得到更加凄惨的结局,你还会去尝试吗?其实这段对话早已不是头次。

余烬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问出这句话时的心情,他痛苦没有方向,想要放弃……他想着甄蓉儿的答案或许会,也想着她或许不会。

余烬完全没想到,甄蓉儿会告诉他,只要‘被救者’愿意接受‘拯救’,结果对方自会承担。

第一次听到这番话时,余烬心里很是震撼。

他想,甄蓉儿肯定是愿意的。

她温柔却从不怯弱,哪怕是死路,也阻挡不了她对命运的反抗。

不像他,完全就是个胆小鬼。

也是因此,每当余烬想放弃时,他就会问甄蓉儿这句话。

无论是哪个年纪的甄蓉儿,始终没有变过这个答案。

因为是甄蓉儿想要的,甄蓉儿想要的、余烬都会给她。

当晚,余烬如甄蓉儿所愿离开了肃王府。

他最后一次的机会,一如既往将所有押上赌桌。

……‘惠王平冤卷’曝光的时候,天下百姓、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事情来势汹汹,谁都看得出来幕后有推手,却没人敢说追查问责。

众多极具名望的文人大儒牵涉其中,甚至还有大靖文人泰山般的人物……惠王,先帝第八子,早前以知人善任、贤德爱民闻名天下。

他文武兼通、广结善缘,一身好文采更是深受文人追捧。

他曾一度剑指东宫位,若非当年西南贪腐案令他落下话柄,如今龙椅上坐的究竟是谁、还不一定呢。

太后给皇帝接连纳妃,纵然有皇后的原因在,但却不是最主要的。

当年东宫缔结这么多姻亲,就是因为有惠王这个威胁在。

直到现在,这个隐患、也影响着皇帝对秀女的征选。

皇帝喜欢宠幸文人世家的女子,不是因为他喜欢,是因为他要拉拢文人,抹消惠王在文人间的声望。

经历过那几年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称。

他们知道西南贪腐案罪不在惠王,惠王也是受蒙蔽,所以才没有立即妥善处置。

只是惠王太过完美,拔高了百姓和先帝对他的期望,他不被允许出现丁点错误,否则就会出现瑕疵,令人大失所望。

惠王奉命调查西南贪腐案,遭受蒙蔽、彻查出现遗漏,被群起而攻之。

先帝或许也没想将惠王逐出争储一列,但先帝叱责的态度、百姓的指责,让惠王难以承受打击。

惠王未及弱冠、郁结病亡。

惠王死时、正是西南贪腐案当下,百姓仍在盛怒中,对惠王虽有惋惜却不觉冤枉。

先帝心生悔恨,碍于民意没能公开为惠王平反。

先帝熬到临死前,留下一句‘恨吾八子早亡,大靖遗兴盛世’。

先帝对惠王评价如此之高,更何况后面醒悟过来、曾经崇拜仰慕惠王的文人大儒们。

每当皇帝哪里做得不好,惠王就要被拉出来惋惜怀念一番。

惠王虽然贪腐案受蒙蔽,但遗漏之人连先帝都赞誉有加。

换言之谁都发现看不出来的人,惠王抓不出来又怎么能全怪他。

如果惠王草率将那人下狱,先反驳攻击他的、就是朝廷喊他有罪的那帮人。

他出于谨慎、迟疑放过也不无可能。

实在没有必要攻讦惠王,仿佛他是天大的恶人,待他比那些贪腐大臣还要严苛,令他受辱骂郁结、害他英年早逝。

对惠王平反最抗拒的人,往往就是曾经煽风点火、最心虚的人。

皇帝登基后,就以怀念弟弟为由,禁止再议惠王之事。

朝中和民间不是没有为惠王发声的人,只是最后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因此,惠王就是一个默契不谈的禁忌。

可是此次曝光的‘惠王平冤卷’,为惠王喊冤平反者、署名多达十三卷六十三人。

名士大儒、文人学子,乃至于朝中官员,牵涉者之广,影响之大,远远超乎皇帝和百姓们的想象。

这是皇帝的逆鳞,可皇帝不敢公开惹民怒。

而曝光的首卷中,太子的先生、大儒郭白,名字赫然写在第一位。

当年太子屈身拜师,不辞辛苦辗转拜在大儒郭先生门下,连同宁昭、甄芙儿三人师出同门,成为一桩美谈。

现在闹出这样的事,太子的先生都觉得惠王有冤,那么太子本人呢?太子是不是也觉得应该为惠王平反?更有言官发现,甄芙儿外祖父的名字,也出现在第六卷。

不上不下的位置,也足够表明态度。

在皇帝没有发声前,朝中言官和大臣不敢对平冤卷发表意见。

皇帝知道自己不能让步,否则明天为惠王平冤的折子就敢摆到他眼前来。

百姓往后就能更明目张胆地论议他、怀念惠王。

于是,皇帝拿东宫下手。

皇帝的想法很简单,他不能直接对郭白下手,免得刺激天下文人的情绪。

但太子妃的外祖父却是个软柿子,皇帝可以拐着弯、用甄芙儿表态。

皇帝找到太后,放话商议为东宫挑人娶妃。

皇帝用的理由也合情合理,太子妃有孕、太后担心太子妃伺候照顾不好太子,安排几个人进东宫,谁也挑不出错处。

前脚才因为怀孕风光无限、得到皇帝大赞的太子妃,后脚就要被排挤与人共侍一夫,朝廷大臣们都不是傻子。

皇帝登基几十年,根基已稳,大臣们看清皇帝态度,马上就有人提出‘平冤卷’造假,要求彻查幕后传播之人。

恒王听到消息,慌急找寻余烬。

作者有话说:胖妈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自己今天是不是忘记借楼公告了!啊啊啊~胖妈这两天有点忙,今天给搞忘了,错了,顶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