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7章

2025-03-22 08:19:04

元洲本是个贫瘠之地, 山高皇帝远,百姓不受教化。

当地百姓本就有信佛信教的传统,林半仙在那里建道观的时候, 百姓们也只是见怪不怪,将它当做众多道观中的其中一个。

林半仙出名, 都传他懂观星象、能掐会算, 有通天预言之能。

有百姓上门求姻缘,当天便有人上门说媒;有人求财路, 生意很快便做得红火;上门求子嗣的, 但凡林半仙皱下眉, 此人必定子嗣缘薄,怎么都生不出儿子。

元洲的百姓见过不少道士, 普通掐算手段根本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但这种回回都算准, 人人都说神的道士, 他们还真没见过。

林半仙名声传开,起源于他掐算的天象,他说某地有雨,那天就不敢晴。

人能观细微,还能晓天地吗?林半仙因此有了个名号,变成赛半仙。

赛半仙为人低调,跟元洲那些拼命谋香油的寺庙道馆不同,赛半仙平日里就只待在道馆中修炼, 一般不对外见客。

那些好不容易得他看中, 入观小谈的人, 出来对他更是闭口不言, 神神秘秘。

赛半仙越是如此, 百姓对他便越是好奇。

后来有传言出来,说有人得赛半仙接见,言语中窥探到对方来历不浅,走南闯北,以前是在京城里给大官掐算命理的道士。

后来感悟天意,才走上修行成仙的路子。

百姓们愚昧,给邻居掐算的道士他们未必会信,但大官富商都求过的,那定是极准的。

加上赛半仙从未失算,许多人对他趋之若鹜、不远万里求卦。

直到长信候侄子为求仕途,到赛半仙那算了一卦。

长信候年轻时镇守北域,得先帝受封,后来争储夺嫡事起,他急流勇退,领了个虚职,派地养老。

长信候为人忠厚,从不为自己身边人谋私,他的侄子两次科举未中,上门求助未果,便找到了赛半仙。

赛半仙给其算卦,算出他有中举之能却不宜仕途,劝说他回乡。

长信候侄子见状自然大怒,追问下赛半仙才道出内情,只说算出大靖官场不久后会出大事,可能涉及到不少文人学子,长信候侄子可能会受牵连。

算命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利于我的,所算皆准;不利我的,能改则信,不能改则假。

长信候侄子没见过人把命算得这么死的,捧上真金白银,都说无力回天。

长信候侄子不信邪,但还是在受为官恩师举荐后,迟疑半月没去赴文书之职。

结果不用想,平冤卷闹出事端,名单上长信候侄子的恩师赫然就在其列。

这番,真是不信也得信,毕竟元洲距离京城山高水远,此等大事,区区道士如何能知晓。

于是,赛半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名誉整个北域,各方势力都在偷偷关注他。

长信候侄子上门拜谢,与赛半仙相聊甚欢,清酒微醺后便说了一个天象预言。

‘大靖近两年都不会太平,京城两星争位,远安处星光闪烁,就连南境也泛着微光。

大靖的太子妃天生凤体,可惜旺的却不是本朝的星。

受这颗凤星影响,大靖会逐渐衰落走上末路。

’两人酒后之言,在多方势力的窥探下传扬了出去。

区区一个道士的言论,皇帝还没必要太重视。

可奇怪的是,甄家听到这个谣言,竟然私下派人到元洲,行暗杀之事。

甄家的人被上门逮侄子的长信候撞个正着,长信候忠心怕事,犹豫再三,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写折递到京城。

长信候的信一来,太子就把事情往下压。

可恒王还在,当然是把案子揪出来,赶忙递到皇帝跟前。

皇帝这才觉得事情严重,若非心虚,甄家为何如此过激?只是皇帝又想到近来东宫选妃的风波,对恒王状词也没有全信。

皇帝表面派人去请赛半仙,实则派人将赛半仙押送入京,看看这个道士究竟有几分本事,若是对方编谎乱政,也好将其就地处置。

太子不信神佛,他对甄家私下处理的行为虽然有意见,但事情已经发生,不至于闹出不和。

太子不傻,猜到可能是恒王在给自己布局下套,那道士还提到平冤卷,很可能就是他抓到平冤卷幕后推手,解决恒王的一大突破口。

太子当机立断,向皇帝领了调查赛半仙的差事。

而‘押送’赛半仙的一路,有关他的预言更是传得沸沸扬扬。

皇帝能坐上帝位,证明他绝非是个蠢笨易骗之人。

关于赛半仙的预言,他认定为阴谋的偏向居多。

可是当所有人都在传扬赛半仙‘神算’,传扬他卜卦事迹,说他料事如神的时候,皇帝心里还是有些芥蒂。

毕竟,区区一个女子,在皇帝眼中真算不上什么威胁。

如果东宫的太子妃真是祸害,要误他大靖江山,把她休弃、或偷偷处死即可,预言又不是没法破。

皇帝又起了要给东宫选妃的意思。

但这一次,皇帝再看太子对甄芙儿的维护,心里就有了偏见。

以前皇帝都觉得太子是受皇后影响,所以才对甄芙儿专情情深,如今细思……东宫不肯选妃,太子为了维护甄芙儿,连兄弟情都可以不顾。

太子胁迫宁昭和离,让好好一个人成天在府内借酒浇愁;甄芙儿先前四年没孕,放在寻常百姓家,都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太子却连个女侍都不肯收入房;早前,甄芙儿不仅迷惑太子,连宁昭也对她倾心有加;郭白此生都没有收过女学生,为何偏偏对甄芙儿另眼相待?如此看来,这甄芙儿当真有些怪异。

不仅皇帝这么想,皇后比皇帝还要心急。

皇后多年来只是想为自己争一口气,她看甄芙儿本就百般不满,如果甄芙儿还会危害到太子,那皇后第一个要除她。

手底下人都是看主子脸色行事的,皇后和皇帝的表现,足以证明太子妃失宠。

甄芙儿在京中女眷里忽然变得有些不受待见。

常年受追捧的甄芙儿哪里接受得了这般落差,她又跟太子闹脾气、故技重施,这次连商量都没有,直接在小雪的提议下又搬进了肃王府。

有些伎俩只能用一次,原本甄芙儿的鲁莽行为还有太子和宁昭维护,现在太子在外忙着调查赛半仙,宁昭又整天在府内醉生梦死,甄蓉儿已离府,甄芙儿连个正当入住肃王府的理由都没有。

皇后和皇帝不是傻子,知道是甄芙儿自己的主张,当然少不得一番训斥。

太子这时候,越是维护甄芙儿,甄芙儿的处境就越是艰难。

太子当然懂得这个道理,但事关甄芙儿,他还是有些乱了。

皇帝一看自己寄以厚望的储君竟是这般模样,哪怕传言是捏造的,太子妃祸乱的本事只怕也不假。

那还能怎么办?只能抓紧为太子选妃。

可要不怎么说邪门,他们看中的人选,结果都因为各种意外推迟耽搁了。

还真命中太子妃天生凤体这个传闻!这么一闹,赛半仙还没走到京城,京城里各式各样的流言已然传开。

皇帝还算理智,皇后却整日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太后不待见皇后,也因为有些信佛,经常以此向皇后挑刺责难,让皇后后悔痛恨不已。

很多事,余烬其实只需要借恒王的手挑个头。

余烬不是第一次与天斗,他知道天道运转下,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恒王以为余烬太傻,直接将平冤卷公布出来,没能最大化利用它。

实则不然,余烬已经将平冤卷中有牵涉的人选统统算计好了。

平冤卷六十三署名,其中不乏大儒名师。

他们教导过的学子,来往的友人,许多都已功成名就,只要将他们集结利用起来,就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太子和恒王手段还太稚嫩,他们以为的文人大儒,就是些学子先生,觉得他们有些盛名,处置他们会有碍名声,却动摇不了社稷江山。

皇帝虽然知道这些人的重要,但他手握重兵,当了太多年的帝王,太过自信自负。

皇帝只当这些文人天南地北,唯一牵头的不过太子恩师,掀不起多大风浪,没有将那六十三人放在眼里。

可现在牵头的,是对事由再了解不过的余烬。

郭先生一心想替惠王平冤,心甘情愿为余烬揽旗;长信候与惠王交情颇深,起先他倒是不同意,但余烬将他侄子拉进来,借着平冤卷迫使他出山;太后信佛信命,皇后对甄芙儿嫉妒生怨,皇帝多疑且自负,太子为甄芙儿不顾一切……一切皆在余烬的意料之中。

他现在就是在赌,天道最后会不会又扭转不过,降下天灾为甄芙儿翻势。

甄芙儿落难,甄蓉儿紧跟着小病了一场。

不是因为离开肃王府的那一场雨,就是因为甄芙儿,余烬看见甄芙儿的线,它在从甄蓉儿身上汲取光芒代偿。

余烬知道自己没把甄蓉儿送到椎城的做法是对的,他必须将甄蓉儿放在这边,这样才能保护她。

否则,光长途跋涉这一个理由,皇后已经让甄蓉儿死在了路上。

余烬用替身代替甄蓉儿回椎城,偷偷将她藏起来,无人知晓。

余烬唯一害怕的,就是甄蓉儿生气,毕竟他也曾如此擅作主张,逼得甄蓉儿从湖舟上跳下……只是这一次,甄蓉儿表现得很平静,有些出乎意料的配合。

但余烬仍旧不敢放松警惕,还是一有时间就去顾看她。

恒王以为这就是余烬设局的全部,他觉得自己与余烬联手,掌握全局,甚至还拿捏了椎城的‘甄蓉儿’,抓住了余烬的命门。

实则,他也不过是余烬布局上的一颗明棋,马前卒、替罪羊罢了。

而整日醉酒度日的宁昭,还没被摆上棋局呢。

……余烬在铜镜前为甄蓉儿梳发,甄蓉儿透过铜镜直盯他眉眼。

甄蓉儿对余烬的戒备,在某个念头升起时逐渐被打散。

她被关在这个小院……即便余烬生怕她觉得自己是被关受困,但事实如此。

她被关在这里,对外界信息一概不知,寻常人或许会害怕,而她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这段日子的相处,甄蓉儿都在从余烬身上找寻一种感觉。

她心中仿佛已然有了答案,收寻无数细节,就为了一点点往问题上套。

其实她问,余烬未必会瞒她。

甄蓉儿莫名有种自信,觉得余烬不会真的瞒她、伤害她。

只要她问得直白,他没办法对她撒谎。

甄蓉儿凝望着铜镜里的自己,心里也有点紧张。

她微抿下唇,下决心开口问道:余烬,你是王爷吗?作者有话说:胖妈今天忘记借楼公告了,而且这章也不肥……顶锅,溜了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