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8 章

2025-03-22 08:23:44

听恒王说完这话后, 大殿内的众人面色全都变了。

是的,他们说了这么多理由却没有考虑到明年的收成。

如果明年收成不好的话,朝廷就要赈灾救粮了。

但如果把粮食拿出来赈灾了, 军队那边就没法及时补给粮草了。

这打仗打的不就是粮草吗?大多数士兵们愿意入伍也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

要是他们连饭都吃不饱的话,这仗要怎么打?不如先请钦天监的大人来占卜一下?有一个朝臣听恒王说完这话后就道。

晋国君闻言就点了点头, 随后, 太子就唤人去叫钦天监的臣子过来。

在等待钦天监的臣子过来的时候,晋国君闭上了眼睛养神。

其实他是真的不想打这一场仗。

一来他怀疑高原那边的异族人是被楚国给怂恿着过来惑乱草原。

二来, 依他对高原那边的异族人的了解,那些人压根就不想打败他们晋国。

他们过来不过是为了抢夺些财物罢了。

他就算出兵攻打他们, 也伤不了那些人的根本。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打不了就跑, 所以他们大可以在当下躲的远远的, 等到他们的兵士们回朝后,他们再重新冒头到草原上作乱。

他宁愿在这个时候多给他们一些财物,让他们不要侵扰草原,也不愿意让兵士们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人身上。

他的兵士们现在最应该对付的是楚国人。

就算要收拾那些异族人, 也要等到他击败了楚国和齐国之后再说。

所以他的想法就是想和那些异族人和谈。

但晋国这两年打了不少的胜仗,他的这些臣子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了凡事都先打上一场再说。

他觉得他们是眼见着晋国逐渐强盛起来了,有些骄狂了。

不对, 还有一个人不这么觉得。

晋国君想着就把目光落在了恒王身上。

恒王正低着头站在角落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晋国君发现,他这个儿子的气质和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他总有种锋芒毕露的感觉,可现在的他看着虽然仍如刀锋般锐利, 却比之从前要圆融了一些。

看着这样的恒王,晋国君的心里竟然涌起了一股骄傲的情愫。

他甚至有种这个儿子可以成为依靠的感觉。

这股感觉让晋国君觉得心情很是复杂。

钦天监的大臣们很快就赶到了太和宫。

他们其实从前几日开始就注意到了天象的异常, 如今听晋国君问起他们明年的收成, 钦天监的几位臣子们沉默片刻后跟晋国君说了实情。

其实明年的收成可能不会太好, 但也算不上很严重。

他们晋国的存粮应该可以帮百姓们度过这次灾难。

可国君既然在这个时候特意把他们喊到了这里,那就证明国君要做的事情可能会受到灾害的影响。

钦天监的臣子们说完这些话就离开了大殿。

余下太子和朝臣们听完钦天监大臣的话后,陷入了沉默中。

很明显,他们也知道如果晋国国内真的发生了灾害,那么他们就不好再对外开战了。

不然的话,别外面的事情还没解决,里面已经发生内乱了。

今日的朝议自然没有结果。

晋国君见他们从这些儿子和朝臣们都还没有吃东西,就让他们先回去吃点东西,等到明日再每人给他一个解决的方案。

恒王和兄弟们以及朝臣们一道退出了太和宫。

他回到王府的时候其实已经过了午膳的时间。

王元元或许是昨儿个太累了,夜里睡的很沉。

等到她起床后才知道恒王还没天亮就被宫里的人给叫走了。

她这一上午都有些担心恒王,中午吃饭也有些心不在焉的。

如今听说恒王回来了,她连忙迎了出去。

恒王今儿个早上只吃了几个饼,又在那里站了大半响,如今早已是饥肠辘辘。

看到王元元迎过来,他就问她:还有吃的吗?有。

王元元没想到他回来之后竟然先问有没有吃的,她愣了一下后连忙让宫人摆膳。

他们今儿个中午吃的是猪肉酸菜炖粉条,恒王很喜欢吃里面的酸菜和粉条,就着这菜配了两碗米饭方才觉得肠胃得到了满足。

王元元原本还在担心他进宫的事情,看到他吃的这么满足,她竟也忍不住放心了下去。

能吃的进去饭就代表事情不大。

她笑眯眯的陪着恒王又喝了一碗汤。

两人吃完饭后,恒王觉得有些腹胀,又见此时外面天气正好,他就拉着王元元陪他到园子里去散步。

两人绕着园子走了一圈后,恒王把宫里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王元元。

若是放在以往,他肯定不会把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告诉自家王妃的,因为他觉得自家王妃只要在他的羽翼下快乐的生活就可以了。

但是经历过上次大郡主的事情后,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什么事情都瞒着自家王妃了。

因为他若是不告诉王妃,那么王妃就可能会从别的人那里听到这些事情。

他不想她因为不知道真相而暗自担心。

王元元听说草原那边又起战事后,心中就是一紧。

国君该不会又让你出征吧。

王元元眼带郁色的问道。

说实话,她其实不太喜欢恒王上战场。

是的,上战场打仗并获得功勋对于如恒王这样的男儿来说是再为荣耀不过的事情了。

经过战争的洗礼,恒王也逐渐变得成熟坚定了起来。

这些都是好的一面。

但上战场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裹尸沙场。

他不仅是她的丈夫,还是她孩子的父亲。

作为一个妻子,她肯定是不希望恒王去打仗的,特别是他刚打完仗没多久,连个休养生息的功夫都没有。

她敢如果不是她大量的给恒王用灵乳,恒王的身体绝对不像现在这样好。

恒王听出了自家王妃的不情愿,他也能明白自家王妃为什么会有些抵触自己上战场。

他知道她是在担心她,便安慰她道:你放心,我们和那边应该是打不起来的。

真的吗?王元元闻言果真面色轻松了起来,随后她又疑惑道:为什么呢?恒王跟王元元细细的解释了起来,他告诉王元元如果再打的话,粮草可能就不够了。

那国君是要跟那边和谈吗?王元元觉得这是她能想到的唯一的解决办法。

恒王点了点头。

王元元却皱起了眉头。

她在她那个时代时有时会看一看史书,对于和谈,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岁贡和和亲了。

如果只是给那边一些金银的话倒也还好,如果要是和亲的话,那.....想到这里,王元元的脸色就是一变。

王爷,太子宫里大郡主已经订了亲事,余下这些郡主里只有咱家和纯王家的郡主年龄合适了,若是异族那边要求和亲,最后国君选中了咱们大郡主可怎么办?王元元略有些忧虑的问恒王。

她的担心不无到底,毕竟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恒王之前总想着如果和谈的话,大不了他们多给那些异族人一些金银。

他也没往和亲上面去想。

但是经王元元这么一提醒,恒王就紧张了起来。

王妃说的对,这还真是一件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并且虽然平日里他们这些兄弟们都是一副你好我好的模样,可就算关系再好,也没人舍得拿自己的闺女去做人情。

他的母妃柔妃在宫里没有贵妃得宠,若是贵妃在父皇耳边吹一吹枕边风,只怕父皇还真会选了他家女儿去和亲。

当然,父皇也有可能从宗室中择一女子送去和亲。

但这也要看异族的人那些人愿不愿意接受宗室出来的女子了。

如果他们不愿意的话,那说不得还真得他们闺女出去顶缸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他宁愿和异族的人打上一仗。

想到这里,恒王的脸色阴沉了起来。

他缓了缓神色后对王元元道:你放心,我会让人......话说到这里,恒王就说不下去了。

他原本想说他会给大郡主选一门良婿的。

可过不了几日,和谈的消息就会在国都里传播开来。

他若是在这个时候赶着给大郡主定亲,岂不是上赶着打父皇的脸吗?更何况,这么短的时间,他要怎么选出合适的人选呢。

王元元看到恒王犯愁,也有自己的心思。

若是放在以往,她肯定把这件事情交给恒王就完事了。

横竖恒王做事向来靠谱,他如果说他能解决,那就一定能解决。

但大郡主的事情不是旁的事情,况且留给他们相看的时间也不多了。

到了这个时候,王元元也不想遮遮掩掩了。

她就对恒王道:王爷,我之前也看了几户人家,当时觉得那几户人家各有各的不如意,所以就没定下来。

如果和亲的事情是真的的话,我们就先给大郡主把婚事订下来吧。

可你当初既然觉得那些人家不好,会不会.....到了这个时候,恒王反而犹豫了起来。

王元元知道他是怕委屈了大郡主。

她想了想对恒王道:事有轻重缓急。

跟和亲比起来,自然是让大郡主留在国都比较重要。

至于那几户人家,我说他们各有各的不好,是因为我想给大郡主找一个男子人品出色,父母和睦的人家。

可那些人家要么是男子有些平庸,要么是家中情况复杂。

我觉得女儿家的婚事还是要谨慎一些,想要再多看几户人家,就一直压着没有应。

王元元开始跟恒王讲述那几户人家的情况。

这几户人家都是国都世家,其中有两户人家引起了恒王的注意。

一户人家姓黄,其祖上出身显赫,传到现任黄家家主这一代时,家里已经逐渐没落了起来。

但破船也有三分钉,黄家虽然有些没落了,但是黄家的家主十分擅于商事。

黄家虽然于官场上已无往日余威了,但家中日子过的倒也十分殷实。

黄家家主共有三子三女,他想为自己的长子聘娶大郡主为妻。

这一户人家虽然不是很显赫,却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人家。

但让恒王觉得有些不满意的是这家的长子有些平庸。

王元元也让人去打听过说这家长子为人木讷,反而没有下面的两个弟弟机灵。

听完黄家的情况后,恒王觉得自己差不多明白黄家家主的心思了。

黄家既然让人来恒王府提亲,肯定是存着想给自家找个依靠的心思的。

他能这样想倒也无可厚非,但恒王总觉得把自家长女配给平庸的黄家长子,有些委屈她了。

更何况,这平庸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机灵的弟弟。

这弟弟们看到资质平凡的哥哥继承了家中大部分的财产,焉能心服口服?他还在的时候,尚且能镇住黄家那两个弟弟,使得他们不敢对长兄长嫂存有别的心思。

那他要是不在了呢?男人总归是要能自己立起来的。

因着这个原因,恒王虽然觉得黄家不错,却不是很满意这门婚事。

王元元也不是很满意黄家这门婚事,她不满意这桩婚事的原因跟恒王不一样。

她是觉得大郡主日后会很难跟黄家的女眷相处。

每一个家族虽然对外一律是刀口向外的,但对内却仍然有各种各样的纷争。

女人嫁人之后的地位很大程度看的就是夫婿在自家的地位。

黄家的长子太过平庸,下面两个弟弟又机灵,除非黄家家主能够一直保持清醒,否则黄家这几兄弟之间绝对不会过于太平。

兄弟们之间都不太平了,妯娌之间就更不要提了。

她还是不想让大郡主进去之后过的那么辛苦的。

就在王元元在那里沉思的时候,恒王又向她问起了另一户马家的情况。

这个马家也是国都内的世家。

马家家主也是替自己的长子来求娶大郡主。

马家的家境很是殷实,马家的这位长子也颇为有才干,按理来说这桩婚事比黄家要好。

可马家家主的夫人是继室,马家长子却是早逝的正室所生。

王元元也派人打听过马家的情况,得到的消息就是马家后院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

马家家主的这个继室似乎颇为有手段,在她嫁进来之后的前几年,原配留下的长子长女可是被她挤兑的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好在马家长子自身有才干,他先是靠着老师的举荐进入了国子监读书,随后,又通过了兵部的考试,进入兵部就职。

他进了兵部后也颇得上峰的赏识,王元元派去打探消息的人跟她说,兵部的人提起马家长子都是一副赞不绝口的模样。

那宫人甚至还神通广大的弄回了几张马家长子写过的文书。

王元元仔细看了看,发现这位马家长子虽然年纪不大,可笔迹却很是刚劲有力。

并且这些由他所写的文书内容也是逻辑清晰,一些意见的可操作性也很强,不是那等假大空的话。

看完这些文书,王元元倒是能明白为什么马家长子能够获得上峰的赏识了。

这样又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下属,哪个上峰不喜欢?如果不提马家长子的家世,那么这个人真的是很难得一见的佳婿。

可王元元对马家也有着诸多的担心。

她最担心的其实不是马家的后院。

马家的那位继母就算再是手段了得,也不敢在私下里算计大郡主。

毕竟他们恒王府也不是吃醋的。

而马家的几兄弟里就数马家长子最有出息,男子在家族内的地位决定了女子的地位。

只要马家长子一日地位不倒,马家的那些女眷们也只会在背地里说些酸话,不会在明面上做些什么。

这一点倒是和黄家不同。

因为黄家长子不是很有出息,所以纵然恒王府再是为大郡主撑腰,那些女眷们只要说一句你娘家再怎么厉害又怎么样之类的话。

就连大郡主听了这些话只怕也会觉得心中郁郁,因为那些人说的是实话。

但是马家就不一样了,那些人说酸话之所以影响不到大郡主是因为马家长子和恒王府的实力摆在那里。

所以无论他们怎么说,都不会对大郡主造成什么影响。

可以说非要让王元元在马家的儿子和黄家的儿子之间选一个,她肯定更愿意选马家。

但她不放心的是马家长子这个人。

如马家长子这样自幼被打压,凭借着一身本事闯出一条生路的人,肯定是没有那么单纯的。

她担心马家长子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功利的态度跟大郡主相处。

他没有办法像一个寻常的少年郎那样带着纯然的喜爱去跟大郡主交往。

是的,纯然的喜爱。

王元元觉得在这样一个羞于谈情爱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她希望大郡主能获得夫婿真心的喜爱这一个想法有些不切实际。

可她作为一个母亲,还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被人如珠如宝的对待着的。

所以,在面对马家的婚事时,她也有些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