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家有女会酿酒 > 第235章 疑惑

第235章 疑惑

2025-03-21 19:04:22

大家听了纷纷恭喜说:这可是大好事啊!应家要发达了!可要请我们吃饭!应大郎冲他们拱拱手:摆宴席是肯定的,大家一定要来啊!赏脸!何氏乘着他们应酬邻居就直接出门去找应氏了。

应氏正在绣花,看见何氏来了赶紧让何氏进屋坐:娘怎么过来了?何氏叹了一口气说:咱们家今天接了圣旨,皇上要买我们家的酒!应氏说:这不是好事情吗?娘你怎么皱着眉头啊?应氏心里想道,父亲家的酒,酿的向来不出名,这一带的酒坊里一直数自己和小右的酒坊最稳出名,圣旨如何就偏偏要的是自己娘家的酒?应氏心中疑惑,却也不好直说,便出声问道:皇上要的酒都是哪些酒啊,这皇上什么酒喝不到,如何就看上我们这边的酒了?是哪些子酒入了皇上的眼了?何氏犹豫了一瞬,便实话实说了是哪些酒。

应氏一字一字听着,心中的疑惑越来越重,脸色也愈加难看,何氏口中说的酒,每一个都是自己和姜小右的酒坊里酿出来的种类,其中甚至有两种,是自己家才独独有一份的酒。

皇上想要的酒,都是自己家的酒,但是皇商却不是自己家的酒坊。

应氏不知这其中有何曲折,或者说,有何手段,不知自己娘家是如何拿到这个皇商的,也不知自己的父亲母亲为何如此。

应氏心中不悦,脸色也愈加不好,何氏自然也看得出来,场面便有些说不出来的尴尬。

姜小右见了忙道:外祖母,这些酒,如果你们家的酒坊做的总量不够,需要我们帮忙的就直说,我们的酒坊帮着你们把酒给皇上好好做好了。

何氏听了,心中大喜,想着姜小右真是得体又懂事,真是帮了自己的大忙,忙笑道:呦,这还真是,我们有来不及酿的酒,就麻烦你们这边的酒坊了。

姜小右也笑着回道:祖母说的这是什么话,我们能帮得上忙的定会尽力,有什么需要的直说就好,我们这边都准备着。

应氏看着姜小右如此,便也没有多说,只是沉默着,看不出具体在想些什么。

三人一时竟都有些沉默,何氏看了看应氏,主动说道:等一小会儿你们俩都到家里来吃饭吧,好久都没来了,最近这么忙,来吃顿饭罢。

姜小右听了忙笑着应下来,道:是了,最近实在是太忙了,这样吧,祖母您先回去,我和母亲收拾一下便赶过去。

何氏道:好,那便听你的。

我这先回去,叫厨娘做几道你们娘俩爱吃的菜,今天新摘了挺多蔬菜,回去给你们做了。

姜小右笑道:知道了,祖母,我都想王妈的手艺了。

何氏伸手戳了一下姜小右的额头,道:你就不想念我的手艺了?姜小右握住何氏的手:我说想了祖母就真的会下厨吗?何氏道:想了我自然就做了,我做两道吧,做一道你喜欢吃的,再做一道你娘喜欢吃的,如何?应氏听了,提起精神笑了笑,道:我们等会就到。

送走了何氏之后,应氏的脸就再也装不住了,姜小右陪着应氏回了房间,把门带上了。

应氏脸色十分不好,对姜小右道:那酒分明就都是我们的酒,为何反而要帮他们?姜小右道:娘,你是不开心他们替了我们吗?应氏听了之后顿了一瞬,道:我是有些不开心,不开心你辛辛苦苦这么久,却把你应该有的东西拱手让人,也不开心他们似是毫不犹豫的拿走了你该得的。

可他们毕竟是我娘家,我也替他们高兴,唉,我是真既开心又不开心。

姜小右道:和皇家人打交道的不容易,需要小心谨慎,男人才更合适,咱们家小三要上学,小左还小,就剩下了咱们两个女人,不合适,而且酿酒之后我们风头太猛了,树大招风。

应氏听了之后愣了一愣,低头仔细思索了一会儿, 然后抬头看着姜小右道:我明白了,我去换身衣服,我们等会儿就去应家庄。

姜小右道:好。

何氏看见应氏和姜小右换好衣服出来,赶紧迎上去。

应氏这时候虽然端着小脸,但是何氏是应氏的亲娘,自然能看出应氏的勉强。

故而何氏拉着应氏的手说:五娘这件事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我可以保证你的几个兄弟和嫂子都没有去做过些什么,事已至此,咱们无可更改,皇商的名头只能落在应家,但是这笔财咱们一定是一起发的。

应氏也知道就按应家的那些能力,确实也没有办法在皇商的名头上做点什么,所以应氏也缓和了脸色,拍了拍何氏的手安抚。

一行人就往应家庄去了。

应家那边众人正在商量宴请的事。

王氏看见应氏带着姜小右过来了连忙指着圣旨说:五娘你们还没见过圣旨吧,快过来拜见一下!何氏看见王氏脸上带着炫耀的神色,一下子就怒从心头起!这边女儿刚刚哄好,儿媳就来这么一着,只怕女儿要真的跟自己离了心!于是第一次何氏跟儿媳妇发了火:没眼色的东西,赶紧滚下去,就你眼皮子最浅,这圣旨是因为五娘的酒才有的,你在这边得瑟个什么劲?这话不只是敲打王氏,也是敲打剩下的儿子和媳妇,不能欺负五娘,不然他们的皇商名头就不保。

果然应氏听出了话音,脸色终于好了。

应老汉看这边气氛有点僵,就出声转换话题:咱们家这么大喜事不能不请村里人吃个饭,五娘你说什么时候方便?这也是帮着何氏在表示应氏的地位。

应氏想了想说:小三的夫子管的严,轻易不给请假,我想等小三放假了办!这年头学堂和官府一样都是一旬一休。

应老汉想了想,离旬休还有五六天,也不算远,还刚好留点时间给他们准备准备。

于是应老汉一拍板就决定等旬休宴请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