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君将太夫人迎到自己身边坐下,又招呼孟将军坐下。
孟将军长得高大,坐下之后不仅是背挺得笔直,连眼神都是只落在自己身前三五寸处,老太君越发的满意了。
说起来孟将军几乎是从小就在边关长大,虽然早有骁勇善战的名声,而且这两日消息传开,不少人都来恭喜她们,但是说真的,老太君一直担心孟将军英勇有余,但是却不怎么通人情世故,又怕他在边关待久了,身上一股子匪气。
毕竟嫁过去的是她们家里的姑娘,虽现在也没什么反悔的余地了,可是……如今看见孟将军这个样子,老太君还是很满意的。
两边的人一一介绍完毕,又各自坐下。
太夫人笑了笑,道:原本昨天就该上门的,不过那时候除了知道婚期,连吉时钦天监都没选出来,而且我们家里也要合计合计,便今日才来了。
太夫人一边说,一边从袖口拿出一张大红洒金的纸来,这是礼部今天早上送来我府上的。
老太君接过来一看,上头写了成亲的吉时,还有礼部准备的聘礼。
她算了算道:怕是辰时就要出门了。
太夫人也道:我们离得不远,辰时便够了。
老太君笑了笑,不管这亲事是不是皇帝赐的,不过女方家里总是要矜持些的,她将礼单递给二夫人,道:你们两个也看看。
虽是皇帝下的旨意,不过毕竟是成亲,三书六礼还是要走一遍的。
老太君听了这话很是开心,点头冲太夫人笑了笑,太夫人又道:礼部的聘礼说是明日备好,一早我便差人送来。
想了想又说:不过毕竟是我孙儿娶亲,除了名面上礼部的准备,我们也是会再备一份聘礼的。
老太君越发的满意,笑着跟两个儿媳妇说,太夫人行事周全,我们家里九姑娘嫁过去,全家都放心了。
顾九曦此刻在碧纱橱里也是有些紧张,她这个角度望过去,刚好看见孟将军的背影。
因为是上门商量婚期,将军并没有穿戎装,而是一身常服,可是就算这样,将军的肩膀也是要比一般人宽得多,很是让人信赖呢。
只是做衣服来怕是要费料子了,她伸手比划了一下,觉得要是给将军做衣裳,肩宽怕是要放到一尺半了,都快赶上自己腰了……顾九曦不由得轻笑出声来,发觉自己想的有点远,又有莫名的羞耻感,往自己脸上拍了拍。
不过……她看见孟将军的背动了动,甚至将军还想转头过来,只是刚侧头就忍住了。
顾九曦急忙屏息静气,想起将军是个顺风耳来着,越发的不敢出声了。
两位老太君已经将聘礼嫁妆还有成亲说了个遍,连请什么客人都聊了一圈。
老太君想了想,道:不知道礼部有没有给准备家具?我们这里也有些家具,若是能用上便跟着嫁妆一起过去。
这便是委婉的试探了,毕竟离婚期也没几天了,怎么也都是不可能现做家具,而且又有礼部在中间,没了借口量房子。
只是看不见将来九曦住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光景,老太君难免不放心。
这个暗示不仅仅是太夫人听懂了,顾九曦也听懂了。
她打起精神,听见太夫人笑道:他虽不常住在府里,不过毕竟也是这么大的人了,放在别人家里,分出去单过也能支撑起来一个家了。
我们府上人口不多,给他预备的地方很大,整个东路除了前头的祠堂,后头有他一个书房,还有一个练武场,再往后就是将来成亲的院子了。
老太君听见笑了笑,试探道:我们姑娘还小,操心这么多地方,还要太夫人教她了。
太夫人笑道: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当年我嫁进来的时候不也一样,慢慢学着就会了。
这便是让她管着孟将军名下的所有地方还有所有人了。
眼见说的差不多,太夫人忽然笑道,说了这么多,我倒是有个不情之请……老太君神色严肃了些,大太太脸上不由得有点幸灾乐祸起来。
听闻九姑娘初九及笄,不知道现在正宾可请好了?若是还没请好,我也想来凑个热闹。
老太君一下愣住了……正宾就是在及笄礼上给加笄的人,一般都是女性长者,级别自然是越高越好。
老太君原本是想自己来的,不过……她笑了笑,正为正宾发愁呢,若是您肯来是再好不过的。
太夫人笑了笑,这才站起身来,冲自己不知道在听什么的孙子道:走吧。
老太君带着两位太太亲自将人送到二门上,回来看见顾九曦已经坐在厅里了,她笑道:虽然没说什么,也没什么好商量的,不过她们肯来就是好的,说了这一阵子话,我也舒心了不少。
你的太婆婆给你上笄,想必你的婆婆也会来,到时候打扮漂亮些。
顾九曦很是婉转一笑,老太君却比她笑得更开心,总算是有点将要出嫁的娇羞了,看看你昨儿说的那个话,我都以为是你给别人准备嫁妆呢。
钱嬷嬷扶着老太君坐下,老太君锤了锤腿,笑道:这两日走的路比往常一旬走的都多,回头你嫁过去了,三日回门的时候给我带点虎骨来泡酒喝,他们家里肯定有这个。
顾九曦轻声笑了两声,我这还没进门的,祖母就惦记上人家的东西了。
这可都是为了你操劳的。
老太君笑道,又看大太太,不过笑容已经有点冷了,你方才抓耳挠腮的想说什么?大太太讪笑两声,孟将军前头不是还有一对庶子庶女吗?怎么老太君也不问两句?那两个生下孩子的……不知道是姨娘还是通房的丫鬟,虽年纪已经大了,不过也得——大太太一段话说的是又急又快,等到老太君阻止她的时候,已经将该说的都说出来了。
你倒是真会说话!老太君咬牙切齿起来,我真该谢谢你没在孟家太夫人面前说出来!大太太掩饰般笑了两声,我这也是为了我们姑娘好,前头两个孩子,都已经过了十岁了,还有通房丫鬟,要我说不如大方些将人抬成姨娘再说,也好叫人看看我们国公府的教养。
屋里忽然沉默了起来,老太君胸口剧烈起伏了片刻,只是大太太话虽说的不好听,但是……早先想这个问题,总比进门了抓瞎的好。
二太太咳嗽一声,问道:上回你去将军府,不是说遇见过其中一个孩子。
你……这也没几天了,你想明白该怎么待他们了吗?顾九曦想起上辈子这一对庶子庶女,一个过继给了二房,一个远嫁他乡,孟将军想必也是不待见这两个人的,或者……就是孟将军回京之后这两人做了什么事情。
至于姨娘……上辈子孟将军都孤独一生了,这辈子……没了这两个姨娘也没什么打紧的。
顾九曦半低着头,婉婉道来:先头没我,这两个孩子也长到十岁了,等我进去自然是按照原先的旧例来了。
我曾去过太夫人院子里,看那样子不像是养了孩子的……所以这孩子多半是孟夫人给养的。
老太君点了点头,你心思慎密,继续说。
两个孩子都是十岁出头,这个年纪,男孩子想必已经搬到外院去住了,不用我操心,女孩子……没两年就要嫁人,再说我才多大?顾九曦摇了摇头,还是要麻烦孟夫人了。
老太君点了点头,笑道:你这个主意不错,将来进了将军府之后,记得时不时在人前问两句便是。
顾九曦低声应了声是。
二太太也道:倒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老太君站起身来,叹道:继续给你收拾嫁妆去!说完众人便一一散去了。
顾九曦回到屋里,发现屋里已经有人等着她了。
黎氏。
姨娘。
顾九曦两步走到黎氏身边,姨娘怎么来了,我还想着晚上去看姨娘呢,我——要出嫁了这几个字有点说不出来。
黎氏摸了摸她的头,笑道:府里都传遍了,你要嫁去将军府了。
她看着顾九曦很是慈爱道:我姑娘什么都好,样貌好,性子好,人又聪慧,没理由找不到好亲事的。
你看这不就来了?顾九曦嗯了一声。
黎氏从带着孩子住进清风阁里,这还是第一次出门,顾九曦其实很能理解她的意图。
无非就是给老太君一个态度,我绝对不会惹是生非的,况且说起来她是三房的妾侍,能留在府里……她虽然不说,但是心里想必也会觉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吧……黎氏看见女儿有点呆住了,道:这是门好亲事,不过我想着既然要嫁进去将军府,你身边这两个人就不够用了。
顾九曦看着黎氏,有点明白她想说什么了。
你把露瑶带上。
顾九曦皱了皱眉头,听见黎氏又道:她虽然是老太君当初给我的,不过你带着走想必也别人也说不了什么,况且……黎氏顿了顿,露瑶从我有孕在身便在身边伺候着,现在你弟弟都半岁了,府里哪个丫鬟照顾过孕妇?看过孩子?你把她带上也放心些。
姨娘,可是……顾九曦很是感谢黎氏的心意,而且被黎氏这么一说,她的确是觉得露瑶的确是个好人选,弟弟怎么办?我屋里那么多丫鬟婆子看着,还有老太太的话,她们那个敢怠慢我?再说这已经是我第二个孩子了,我自己也知道的,你听姨娘的话,嫁过去姨娘才能放心。
顾九曦点了点头,黎氏又拿出来几个荷包道:给你准备着赏人用的,里头的银子回头让老太君给你添,我也就能做这么多了。
已经很多了……顾九曦不由得有些热泪盈眶,黎氏她……我会好好过日子的,姨娘放心!黎氏笑笑便离开了。
要在五天之内准备好原先花半年甚至一年准备的婚事,国公府里是人人都忙乱,就连顾九曦都是从睁眼忙到天黑。
转眼便是三月初五,离她出嫁还有六天。
这天是跟将军府说好的送聘礼的日子,一大早国公府便开了中门等着,家里几个男人也都告了假等在前头正院,女人则按照品级穿了大妆等在老太君屋里。
顾九曦坐在老太君身边,顾沅今儿也被叫了出来,坐在老太君另一边。
眼看着就到了时辰,顾沅从老太君身边探出个头来,冲着顾九曦笑道:恭喜姐姐了,将军的名声可真是传遍大江南北,就连我们那边都知道他呢。
顾九曦很是矜持的笑了笑,却不免有些担心,就是这个传遍大江南北的名声……上辈子将军熬过这个对他忌惮很深的皇帝,可是这辈子……毕竟不一样了,至少贵妃……比上辈子早死了怕是一年都不止。
顾九曦脸上若有所思的表情被顾沅看在眼里,她笑了笑,姐姐难道不满意?将军可是连公主都没看——话没说完,就见钱嬷嬷掀了帘子,笑眯眯的一路小跑进来,道:来了来了!送聘礼的是将军的大管家,他在前厅待着,他家里的婆子拿了礼单正在外头等着呢。
只见门口进来一个年约五十的婆子,脸上带笑,头发梳的一丝不乱,一进来就给老太君行礼道:恭喜老太君!她双手捧上礼单,笑道:一份是礼部的,还有一份是我们将军府备下的。
老太君急忙叫赏,又要上茶,这婆子笑道:婚期急,我们府里头也是一大堆的事情,就不多待了。
又看着顾九曦笑道:不过既然这差事派给我了,我也给我们新夫人磕个头再走!说着就跪了下去,咚咚咚磕了三个头才起来,顾九曦将早就准备好的荷包递给钱嬷嬷,由钱嬷嬷交给了管家婆子。
顾九曦笑道:第一次见,今儿赏你个大的,也算是彩头,不过往后再见了,又或者是什么差事,就没这么多了。
管家婆子又要磕头谢赏,钱嬷嬷一把将人拉住,笑道:快别了,留着几个等我们姑娘进门了再说。
管家婆子这才直起身来,笑道:我一见新夫人就开心的什么都忘了。
又说了两句话,这才离开。
老太君拿着礼单看,顾沅笑道:姐姐真是好福气,见了这婆子说话一点都不胆怯,跟往常都不怎么想了。
大太太听见了,只是老太君专注着看着礼单,像是没往心里去的样子,顾九曦笑了笑,道:往常?往常是在家里做姑娘的,眼下可不一样了。
她看见顾沅又想说什么,再说妹妹才来了多久?跟我也没朝夕相伴过,怎么就知道我往常是什么样子了?顾九曦似笑非笑看着顾沅,顾沅有点说不出话来。
半响,老太君看完礼单,长舒一口气叹道:按照我们原先备的嫁妆,再加上三成。
大太太一下子愣住了,虽然老太君说是嫁妆她出,但是顾九曦毕竟从国公府里出嫁,大太太要是一点不出的话,那也太难看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老太君出了五成,二太太除了三成,大太太出一成。
只是就这一成……让刚刚经历过分家的大太太也有点心疼了。
毕竟按照大太太原来的设想,国公府最后是要全部归到她名下的,可是分家的时候……生生分出去了六成。
眼下顾九曦的嫁妆还要再加……大太太只觉得心也疼是肉也疼。
二太太接过礼单看了看,除了点头,倒是看不出什么表情来。
正在这时,大老爷和二老爷进来了。
大老爷一脸的红润,看着就很是兴奋,一进来就笑道:里头还有一匹西域的汗血宝马,我刚看了,正是壮年,这样的好马,怕是几千两银子也买不来。
说着又对二老爷笑道:明儿我要骑着它去衙门,好好馋一馋他们!二老爷也是一脸的笑容,对二太太道:还有两卷前朝文人去西域的画作,一会东西整理好了我们好好看看。
二太太扬了扬手里的礼单,笑道:我正想跟老爷说这个呢。
大太太不免有些不自在,拉了拉在她身边坐下的大老爷,那是给二房的聘礼!语气有点酸,大老爷脸一下吊了下来。
他看看屋里有点沉默的气氛,知道这话被人都听见了,小声训斥道:那是我的亲弟弟,亲侄女儿,骑一骑怎么了?说着又大声道:这马皇帝宫里也不过两三匹,回头要是能问将军要来一匹母马就好了。
老太君这才露了笑脸,美得你!两位老爷说了几句话,又嘱咐顾九曦几句便都走了。
老太君正了正脸色,问大太太,叫你准备的下人可准备好了?大太太起身,笑着将手上的名单递给了老太君,八房下人,还有八个丫鬟,都选好了。
老太君一边看着名单,大太太一边道:下人里头有四房都是三十左右的,膝下几个十余岁的孩子,略教一教就能用上,还有两房已经三代同堂,还有两房是才成婚的,二十余岁正是最好用的时候。
至于丫鬟,姑娘身边不是还有两个,我便只挑了六个,剩下两个姑娘看怎么办。
这么一听,倒是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不过什么都不问也不是顾九曦的风格,再说去了将军府……将军不日就要出征,她是绝对不会让将军后院有什么把柄被人抓住的……不管是将军府的人,还是皇帝……顾九曦侧头看了看这名单,这里头的下人她基本都不认得……不过她却知道什么人最容易做手脚。
顾九曦抬头问道:这八房下人连带家里的婆子,可是我们的家生子?大太太笑了笑,正是,等姑娘出嫁的时候,身契一起给姑娘带走。
顾九曦点了点头,又问:人品呢?我去将军是初来乍道,还是选些老实肯干的人才好。
大太太笑得越发的开心了,都是老实人,大伯母给你打包票。
顾九曦这才嗯了一声,接过老太君手上的单子,装作不经意道:这个宋强,他家里的长媳也是我们家里的家生子?大太太面上有点僵硬,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老太君已经开始冷笑了,伸手在顾九曦手背上拍了拍。
二太太道:虽是到了我们家里才生下来的,不过这一位长媳是大太太身边嬷嬷的小女儿,前头还在二姑娘身边伺候过。
老太君叹了口气,又拿了份名单出来递给顾九曦,这是祖母给你挑的。
大太太脸上不怎么好看了。
顾九曦接过老太君手上的单子,看也不看就道谢了。
要说她身边的人……就算身契都在她手里,总是会替别人传些消息,将来等她站稳脚跟再一点点换便是。
不过这传递消息……也要看是给谁传递,至少现在来说,用老太君的人比用大太太的人要好上太多了。
想到这儿,顾九曦又道:我还想跟老太君要一个人。
老太君嗯了一声,笑道:钱嬷嬷不行,她在我身边伺候久了,我离不开她。
顾九曦道:是露瑶。
老太君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还是钱嬷嬷提醒她,去年三四月份,换给黎姨娘的那个。
老太君嗯了一声,顾九曦将昨天晚上黎氏跟她说的理由又说了一遍。
老太君很是赞许的点头叹道:你这样,我便放心了。
又看手里的单子,去掉谁好呢?顾九曦道:我屋里两个丫鬟,听兰年纪大了,从年前便跟我说家里给她相了亲事,想放出去成亲了。
这个理由不好不坏,虽然知道有隐情,不过老太君还是答应了,又对钱嬷嬷道:你这就去将露瑶领来,再给黎氏添一个丫头。
听兰……好像伺候姑娘的日子也不短了,赏她二十两银子吧。
钱嬷嬷领命前去,二太太笑道:我有几句话想跟九曦说说。
老太君笑道:她叫你一声母亲,有什么说就是了。
二太太这才带着顾九曦出来,大太太讨了个没趣,正想走,却被老太君拉住了,你等等,我有话要问你!大太太看见老太君脸上不好,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坏事儿了!二太太带着顾九曦到了二房,又带着她走到院子里高大的梨树下头,这才道:你知道……我前头死了三个姑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