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铁道之谜作者简介:有栖川有栖,1959年生于日本大阪市,推理作家,曾任本格推理作家俱乐部第一任会长。
作品风格奇谲且逻辑缜密,以江神二郎与犯罪学家火村英生副教授为侦探的推理小说最为著名。
目前活跃 于推理文坛,著作颇丰,拥有广大读者群。
2003年以《马来铁道之谜》荣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代表作品有《魔镜》、《第46号密室》、《俄罗斯红茶之谜》、《瑞典馆之谜》、《巴西蝴蝶之谜》、《幻想运河》、《英国庭园之谜》……等。
译者简介:孙玉珍,文化大学东语系日文组毕业,旋即前往日本于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进修。
返国后考入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就读,主修中日翻译。
目前为专职译者。
译作有《世界推理小说选I》、《日本恐怖小说选III》、《日本侦探小说选IX:小栗虫太郎作品集1》、《第46号密室》(小知堂文化)。
【有栖川有栖——给亲爱的台湾读者】很高兴我的作品能远渡重洋,受到台湾推理迷的青睐,我也迫切期待自己的各部作品,能和更多台湾读者见面。
国名系列是我仿效敬爱的作家——埃勒里•奎因——之写作风格而成,其中第六部《马来铁道之谜》,是前往马来西亚及泰国取材写成的小说,旅行中也搭乘了书中出现的卧铺火车。
这部小说还荣获了第五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实在是深具纪念性的一部作品。
书中故事发生在南国旅游胜地,在追査神秘连续杀人犯的同时,发生了一起密室杀人之谜——门窗缝隙从内侧完全被胶带封死。
(希望这是个令人惊叹的手法啊!)如果读者因为读了这本书,而发现阅读推理小说的乐趣,那对我来说真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今年二月,我受小知堂文化之邀参加台北国际书展,也因此拜访了台湾这个美丽的岛屿,受到许多人的热切欢迎,令我非常难忘。
无论我们是否见过面,在此都向你们致上衷心的感谢。
非常谢谢大家。
我想我一定要和已然爱上台湾的内人,再次到台湾旅行。
并且希望有一天,火村英生能和我在台湾创作出畅销的小说。
诚挚希望各位读者今后能继续支持有栖川有栖的推理作品。
二〇〇五•七•三【导读】有栖川有栖的国名系列作品 @傅博(推理评论家)*概说有栖川有栖的国名系列*从有栖川有栖自称是九〇年代的奎因这句话,不难看出他对推理小说的抱负与创作路线。
十多年来,有栖川就一面坚守解谜推理小说的传统创作形式,一面继承埃勒里•奎因之那种精致的解谜过程之写作架构。
埃勒里•奎因是何等作家?实际上不必多言,其重要作品在台湾已经翻译出版,是推理小说迷应该知悉的美国推理文学大师,不够,在此还是为年轻读者做些说明,让读者与有栖川有栖的作品比较一下,也许更可以了解推理小说的香火是如何延续下来的有趣问题。
埃勒里•奎因是欧美推理小说史上、黄金时期一九一八~一九三〇年)的三大师之一。
另外两位是阿嘉莎•克丽丝蒂和狄克森•卡尔。
从此历史定位,即可知道他们是多产作家,其杰作与产量成比例之多,其作品架构各具独自风格。
如克丽丝蒂之作品,容易让读者移入感情,以欣赏多样化之解谜世界。
又,卡尔的作品世界虽然充满怪奇气氛,却有超难度之不可能犯罪型的解谜推理。
而奎因的作品特征是作品架构的致密性和喜欢向读者挑战的游戏性。
推理小说有很多种分类法,其目的是:欲以短短几字的单语说明一部作品的内涵。
以解谜推理小说而言,是推理小说之一领域,以解谜为主题的推理小说之总称呼。
同样是解谜为主题却有很多不同类型,从某种角度去分类,就有其角度的分类法。
笔者曾在有栖川有栖的《魔镜》和《第46号密室》二书(小知堂文化出版)〈导读〉言及短篇与长篇的架构问题,以及不能犯罪型与不在犯罪现场型的写作形式问题,这些就是从不同角度所作的分类法。
解谜推理小说的另一种分类法是挑战型解谜推理小说与非挑战型解谜推理小说。
所谓挑战型是作者必须在侦探作解谜行动之前,将犯罪现场的状况、事件关系者的言行、侦探的捜查过程等与解谜有关的诸要件公开给读者,让读者与侦探站在同一地点去推理、解谜的作品。
非挑战型的作品,大部分是特殊架构的作品,以及作者自我陶醉的失败作。
解谜推理小说原来的主旨就是让读者参与推理、解谜的游戏文字,没有挑战书,赞者仍能参与推理,才是正常的解谜推理小说,所以解谜推理小说大部分是属于挑战型的,作者具体提出挑战书,是欲表达其公平性。
埃勒里•奎因是两位同年龄二九二五年出生的表兄弟Fredrie Danny和Mantred B.hee之合作笔名,一九二九年发表的处女作《罗马帽子的秘密》就是其国名系列之第一部作品。
之后,七年内(至一九三五年)一共发表了冠以国名的长篇九篇,按其发表顺序列举:《法兰西白粉的秘密》、《荷兰鞋子的秘密》、《希腊棺材的秘密》、《埃及十字架的秘密》、《美国枪的秘密》、《暹罗连体人的秘密》、《中国橘子的秘密》、《西班牙岬角的秘密》。
本系列的最大特征是作者借记述者名义,插入〈向读者挑战〉一短文(只《暹罗连体人的秘密》,没有挑战书,但是一样可以参与推理)。
本系列的另一特征是,名探的造型,他与作者埃勒里•奎因同姓同名(这种游戏精神就是作者的推理文学观),父亲是纽约市警察局的高级警官,所以一名非职业侦探,才有机会参与办案,这是作者将非职业侦探,能够连续参与办案的合理化。
国名系列完结之后,名探埃勒里,奎因仍然在埃勒里•奎因作品里破案。
而有栖川有栖所创造的名探火村英生的名衔是犯罪社会学家,是属于自己直接参与勘查犯罪现型的侦探,也是属于天才型侦探,勘査现场、向关系者质问几句后立即破案,作品中的记述者有栖川有栖(与作者同姓同名,可视为作者的分身)称他为临床犯罪学家,象征其速战速决的侦探法,这点是有栖川作品的最大特征。
有栖川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创作了火村英生系列第一长篇《第46号密室》后,翌年二月即发表了火村英生的国名系列第一短篇〈俄罗斯红茶之谜〉,之后陆续发表了〈巴西蝴蝶之谜〉、〈英国庭园之谜〉、〈波斯猫之谜〉等三短篇与《瑞典馆之谜》、《马来铁路之谜》等两长篇,合计六篇(今后还有续篇的出版计划)。
而上述四短篇名分别冠在四本短篇集出版,可见作者对自己之国名系列的自负。
*闲谈《马来铁道之谜》*《马来铁道之谜》是有栖川有栖之代表作之一。
于二〇〇三年,获得第五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之长篇部门奖。
是有栖川的第十二长篇,名探火村英生系列第十二集,国名系列第二长篇。
于二〇〇二年五月由讲谈社小说丛书系列出版,二〇〇五年六月改为讲谈社文库版出版。
本书是小说丛书版的翻译本。
本书与以往国名系列五集之最大不同处是,让临床犯罪学者火村英生与推理作家有栖川有栖两人,名符其实,第一次出国,在异邦实地参与搜查、推理、解谜、破案。
一个外国人到异邦旅游,偶然遇到杀人事件,虽是职业意识使然,要介入事件,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作者却把非常非现实的设定,布置得很合理,不令读者感到不自然。
故事是火村英生与有栖川有栖到马来西亚的高级避暑地金马仑高原度假,两人在莲花山庄作客,山庄的经营者卫大龙,十三年前留学日本的时候与他们相识,两人到达莲花山庄这天下午,在西餐厅目睹在亚洲到处流浪旅行的日本青年津久井航,与不务正业的马来西亚青年旺夫吵架。
翌日下午,他们拜访昨天才认识的日侨百濑淳子时,在其无人居住的别栋房屋,发现尸体,死者是旺夫,他被短刀刺死,陈尸在所有窗户从室内用胶带密封的拖车式房屋之衣橱内。
死亡推定时刻为昨天下午九时至今晨二时之间。
从情况判断,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密室杀人。
但是,刑警捜査死者的房间,发现旺夫一封留给妹妹夏芮华的亲笔遗书。
密室的死亡与留下遗书之相互矛盾的状况,要作如何解释?如果是自杀,既然留下遗书,为何跑到没人居住的房屋,用短刀自刺胸部后躲进衣橱内,而且死者为何密闭房间?封闭房间的胶带为何没有指纹?一个要自杀的人,为什么需要做出这种奇怪的行动,以一般人的尝试是无法了解的,这是他杀说的论据。
而自杀说的论据就是物证——亲笔的遗书。
自杀、他杀未定论下,翌日,在距离事件现场不远的小房屋,又发现了第二具尸体,两事件是否有关连?与火村同样住宿在莲花山庄的英国推理作家艾伦•葛雷斯顿也独自捜査事件。
第二事件发生后当天,他自称已解开密室之谜,然而这天晚上,山庄亦传出杀人事件。
三件杀人事件是否连绘杀人事件,是最大谜团。
火村在有限的度假期间,如何推理、解谜、破案呢?全书近于四十万字,大部分篇幅花在讨论旺夫之死。
作者的伏笔、复杂的谜团设计,精致的解谜过程,不愧是一部有栖川有栖的代表作。
长篇火村英生系列之写作形式的特征,除了复杂的谜团与精致的解谜之外,还有几件特征,笔者曾经在有栖川的作品导读里分别说过,现在综合如下:故事正式开始(即第一章)之前,有一篇称为倒叙的短文,记述与中心故事进展好像没有直接关系的小故事,其内容都是中心故事之命案发生前的事件,如《第46号密室》是记述饭店火灾时的消防人员救人的情况,与中心故事之推理作家在密室被杀没有关系;《瑞典馆之谜》是记述中心故事之女画家姐妹被杀之三年前夏天,七岁少年在湖沼溺死的情况。
而《马来铁道之谜》即记述火村与有栖川两人,到马来西亚度假前,马来铁道发生的车祸情形。
这些小故事都与中心故事有莫大的关系,这种大胆的伏笔,可视为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信心。
有栖川有栖为了维持解谜推理长篇的紧张感,都采取连续杀人事件和炫学之混合形式,而其连续杀人事件的特征是,第一事件是主题杀人,第二、三事件都是陪葬杀人,火村的推理重点都放在第一事件。
再者,有栖川的炫学,《第46号密室》是密室讲义、《瑞典馆之谜》是瑞典人的生活方式,而《马来铁道之谜》即是恶之概念。
这些炫学都与故事内容有关。
上述诸现象,并非火村英生系列之长篇特有之现象,在有栖川的其他长篇也会出现。
在本书〈后记〉,有栖川有栖说:《马来铁道之谜》是普通的解谜推理小说。
只意识阿嘉莎•克莉丝蒂和狄克森•卡尔和埃勒里•奎因三大师而写的。
并且加上我自己——有栖川有栖后,除以X的结果是《马来铁道之谜》。
希望X的大小趋近于4。
这段话,不愧是一位正统解谜推理作家的心声,同时也是对《马来铁道之谜》的自我期许。
【推荐文】南国铁道上的犯罪旅行 @陈国伟\\游唱(新世代小说家)*典范的确立*《马来铁道之谜》是有栖川有栖的第二十部作品,也是火村英生系列的第十二本。
在有栖川有栖的推理小说正式由小知堂引进台湾市场后,推理迷之间就开始在流传着这本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旅情推理,也有人说这是有栖川有栖只花了一个半月就快笔写成的。
直到现在,它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
这本小说在有栖川有栖的创作生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在二〇〇二年获得第五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在长篇及连作短篇集部门与浅暮三文的《石中的蜘蛛》并列),也得到第三届本格推理大赏的候补作(得奖的是笠井洁的《伊底帕斯症候群》和乙一的《GOTH~断掌事件》),还获得二〇〇二年本格推理BEST10的第三名(前两名分别是笠井洁的《伊底帕斯症候群》和法月纶太郎的《法月纶太郎的功绩》)。
可说是有栖川有栖创作生涯的高峰。
这本有栖川有栖花了将近四年多写出的《马来铁道之谜》,同时也是火村英生系列最长的一部,到底为什么它能得到这么多的荣誉,它到底有何特出之处?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复古的美学*虽然有栖川有栖被视为新本格的健将,然而其实相较于折原一、绫辻行人等努力在语言的意义边界挪动,而制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幻境,其实有栖川更具魅力的部分在于,那种复古的美感。
他让推理小说迷在新的素材、极富新时代氛围中,重新嗅闻到时间的气味;时间拥有怎样的一种气味呢?我们在现实中,往往无法察觉,唯有当时间滞留在器物上,瘫懒在记忆中,我们才能在回忆的过程中,嗅觉到那些分子,有点旧黄的,但带着特殊的古老沈香。
用一句文学的本行话来说,就是有栖川有栖不像那些我们熟知的新本格作家,是走形式主义的路子:专注于打破以往由情节拉扯着推理线,而试图以小说叙述形式的梭摩,叙述语言的重铸,暧昧化的人称与时态,情节的去写实化,而营造出新的本格美学。
有栖川有栖专营的,如今回头看来,是专属于新时代中的个性店,出售沾染时光的记忆物,以写实本格的传统,回复人物角色在本格推理的重要意义,以情节推动案件的行进,而将悬疑性与推理管线埋藏在故事的柏油路面下。
也正因这样的复古气味,使得他获得读者的支持,直至已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不坠。
*来到高原的凶杀案*《马来铁道之谜》的故故事,其实一如诸多本格名作,侦探与助手一同到外地旅游,却不巧碰上凶杀案,于是被卷入的两人,便展开了侦察的工作。
不过这一次,火村英生与有栖川有栖来到的是外国,他们不再能依靠着日本国内的名气,得到警方完全的协助,而且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局面,而是由一个马来籍的死者,与一个日本移民家庭所组成的复杂情境。
作者在此刻意设计了一个复杂的交流空间,有日本商人、马来当地居民、在日本留学的马来人、日本观光客、英国小说家、世界各地的昆虫迷,各种错杂的文化身分,在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对话语境。
侦探不再能以习惯的思考逻辑来进行推理,一切都是陌生化的,离开了秩序感十足的日本,南国邦民的行为不再是可预测的,动机的可能性改变了,犯罪手法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警方的办事程序也可能不同,在凶杀案发生的金马仑髙原上,观光胜地一下变成火村英生与有栖川有栖的推理试炼场。
而且,作者有栖川还在犯罪手法上,提高了难度。
各式本格推理中会出现的桥段,从最初的密室开始,随着案情的发展一一出笼,一如本格推理的嘉年华,而这些参与者(观光客),也纷纷插进脚来,交会出灿烂而繁复的花火。
对于嗜读本格的读者来说,这次埋藏在马来半岛的铁道中的精彩推理线,相信能给予相当大的满足。
*旅行者的眼睛*在这本小说中,很有趣地呈现了两个有栖川的观点,値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个是现实世界的作者有栖川,他如何透过一个旅行者\\外来者的眼睛,看到(择取)马来半岛的风物,转化成小说的舞台,而适度地折射出一个日本人的目光。
一如大家所知,半世纪之前,日本曾是马来半岛历史的介入者,占领过那里,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遗留了许多移民(遗民)在那里。
对于日本而言,他们曾经占领过的土地,较诸其他异国,对他们来讲其实更富有复杂的异国风情,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旅行的状态中,旅行者本来就容易寻找自己原乡的痕迹,不论是文化,或是飮食,都足以在一个悬空的心理状态上,弥补因为离开而产生的乡愁。
然而面对一个曾经有过自己文化履足,甚至试图扎根的土地,那种心态更是复杂。
所以我们在《马来铁道之谜》中,随处可见主角有栖川的眼光投射,那是一种带着外来者的猎奇眼光,浏赏着这里的奇风异俗,却又像是回顾着这个曾与日本历史交错过的土壤,是一种既在外又亲近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人来台湾观光,所产生的亲近情趣,有异曲同工之妙。
*被遮蔽的环节*然而旅行者注定是个介入者,对于马来人,甚至是在当地居住的日侨而言,都是一样的。
旅行的时间一结束,他们就必须离开,从这个环境中抽身。
在推理小说中,侦探一旦介入办案,就必须到揪出凶手来能结束,然而在《马来铁道之谜》中,火村英生因为某些原因,必须如期回国,于是出现了限时破案的挑战。
侦探本来就像是在犯罪的线索中,在事件脉络中前后旅行的探索者,然而一旦侦探本身也成了旅行者,在全然陌生的地方,该如何面对不断移动、发展中的案件?这也成为这本小说中,另一个极为耐人寻味的部分。
侦探忙着处理案情,那助手呢?在故事中的有栖川有栖,除了要跟随火村之外,其余的时间,他还得忙在英文的密林中,寻找出口。
由于有栖川英文不好〈这似乎快成为日本的另类国民性),所以面对强势的国际语言英文,便只能边走边猜,不时坠入理解的迷宫中,像是一个被孤立的个体(连火村英生都似乎遗弃了他)。
而这正是另一个有栖川的观点,书中大量出现有栖川在聆听他人对话中XXX的听不懂片段,只要这些英文一出现,介入者的目光马上变成旁观者,只能不断地误读与歪读,形成了火村英生系列中难得一见的趣味场面。
然而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在于后来利用了语言,制造了相应的悬疑性(因为有栖川不只沾不上真相的边,连线索都不能完整提供),以及制造出推动情节的力量,使得主角有栖川的窘境,不至于只是纯然,的笑话,而有了重要的意义。
*阅读犯罪的旅行*这是一场奇特的旅行,也是火村英生与有栖川有栖,最远的一趟旅程。
相信也会是有栖川的读者,最难忘的一次旅行。
也许你没有到过马来半岛,也许你不曾有过这样的异国经验,不过,我想可以保证的是,这绝对会是一场,精彩的阅读犯罪的旅行。
你,准备好了吗?目录【导读】\\傅博【推荐】\\游唱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