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恐怖]传古奇术 > 正文 第九集 地室探险 第六章 绝世奇录

正文 第九集 地室探险 第六章 绝世奇录

2025-03-30 06:19:01

只有朝歌自己心里知道,自己虽然体内术力深厚,但那都是机缘巧合成就的,对导引吐纳的实际了解少的可怜,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术力,是否就是族谱中所要求的内丹基础。

当下也不回应众人的一片期盼目光,继续左右翻看族谱前后是否还有其他字迹。

相处多日,众人都多少了解些朝歌的性格,不肯定的事绝不轻易表态,但不表态却并不表示对众人期待的否决。

说不定朝歌已经在考虑这长生丹的事了。

所以大家不再追问,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塞满在纯金方函周围的那些无数丹料药方来。

有人提议不如按照功效特征,炼出像烟自清那样厉害的幻真丹来,一旦遭遇术人也好有个防身的。

但找遍所有丹方才发现,这里所有一切几乎都是绕着长生丹来的,尽管用料千奇百怪,但其追求向往的最终功效,无不是长生二字。

丹方不成,众人就去储藏各种药丸丹香的丹室。

这回有了百宝灯的照明已经大有不同,柜子撬开,各种特制蜡封丹丸、丹香的旒金漆盒光鲜耀眼的展现出来,而且看的清清楚楚,每个漆盒上都刻有丹名。

结果与丹方大同小异的是,丹室中所有封存的丹丸,也同样大多是各朝各代道家以及烟氏的长生丹半成品或辅助品,尽管有些丹名古怪奇特,如炼脏丹、飞升丹等,但都不知道具体功效,况且每颗丹说不定已经有了几百上千年的历史,究竟是否失效,谁又说的清?正在众人失望之时,朝歌已经开始探索长生丹。

朝歌为求稳妥,还是依据族谱中的记载,先从内丹导引筑基。

他先到封存诸多丹书丹经的书室内,翻开道藏全书,首先入目的就是被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

此书为东汉时期炼丹家魏伯阳所著,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

此经深涩难懂是出了名的,幸亏在经后附与各代名道对经文的解释,朝歌才得以逐渐明了。

还有佛教的参禅止观法门。

虽然有这么多的法门可借鉴,但炼烟祖师却不赞同全练,而是多采众家之长,专精其中一门。

为了能完成长生丹的炼制,可见炼烟氏祖师用心之深。

朝歌选了其中一套被称为登仙入门的初法,成不成仙的朝歌倒是不想,对他来说,这比缥缈不定的神易还更遥远。

他只是想试试这被视为登仙至宝、密不外传的内丹导引之法,究竟会在体内产生怎样效果。

让朝歌始料不及的是,道藏正统丹法在体内造成严重紊乱,体内术力像发了狂的狮子一样不服调理,可一旦调顺时,朝歌就如同沐浴在清流之中,原先每运术力所产生的那种不安荡然无存。

细细想来,朝歌略有所悟。

很可能以前所习练的五行六甲大掌诀都是极偏的术类气功,大多与求长生类相反,其本质都是在通过巨耗命力以求达到术力顶峰;而内丹的正统导引却不同,讲究的是不贪不求顺应自然,最后与大道合一。

朝歌隐隐的感觉到这才是正途。

想到此心中一喜,说不定这内丹之法真有奇用。

当下也就更专心的习练下去。

地室中原本已经没了时间概念,朝歌一用心导气炼丹,对时间就更加没了感觉。

梁库不时的像拎根萝卜似的,拿根千年宝参过来问朝歌饿不饿,要他如果饿了就嚼半根人参。

虽然这情景几乎要把古傲刺激疯了,但却也知道现在大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朝歌身上,如果真能炼出长生丹来,损失这几根千年老参还是值得的。

众人也是这个想法,特意把书室腾出来给朝歌专用,生怕分了朝歌的心。

而此刻朝歌在习练内丹气法不久后,已经自动进入到一种不饿不食的辟谷状态,那人参自然也就不必入口。

梁库却丝毫没有浪费,提起老参张嘴就是一口,把古傲心疼的快要疯了。

好在一种可怕的现象阻止了梁库继续咬第二口。

那千年老参是何等的大补圣物,不要说普通人咬上一口,恐怕只稍稍把根须含在口中,那千年盛力已经把人催的气血翻涌了。

梁库刚咬一口就立时觉得眼前金星乱冒,气血全身乱涌,面红耳赤中两行鼻血喷射而出。

幸亏及时把口中老参吐了出来,否则还真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可怕后果。

这一惊险就更加验证了诸多宝参的贵重处,众人不禁也好像吃了大补参一样,眼前金砖直涌,心中发财大梦。

闲着无事中,每人擎着一盏百宝灯在地室中四处乱寻,期望能找到更多的宝藏。

朝歌则一直在书室中专心练功,中间累了小息时,便翻出族谱下那三本证录来看。

证仙、证异、证药三录中记载的大多是世间难见的奇录,少有的让朝歌趣心大盛完全投入。

朝歌最先看的是《证仙录》,而名列仙录榜首的,就是相传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也表现出炼烟氏对长生而非永生的偏重。

彭祖姓篯名铿,是远古时代颛顼帝的玄孙,到殷代末年时,彭祖已经七百六十七岁了,但一点也不衰老。

彭祖成仙后,人们把他的论述记录下来,就成为《彭祖经》。

在众多的仙人记载中,朝歌有的略知一二,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其中只有一位是朝歌颇熟悉的,因其凭一本《葬经》而被术界人士普遍奉为风水堪舆祖师的郭璞。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人,见识广,博学多闻,懂得超脱凡节的道学真谛。

对于天文地理、大禹时神龟背上六十五个字的洛书,龙马从黄河中负出的河图、占卜、星象、预言未来的《谶书》和《纬书》、以及给阴宅和阳宅看风水定位置,他没有不懂的。

《证仙录》还考证许多世传明仙,如众所周知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祯、张三丰等,各个详实无比,务求言之有物,物之有据,即便不敢确定的地方,也一定立在中肯角度加以评说。

在众仙录后,记载一段与前面仙人颇不相同的另类仙人,引起了朝歌注意。

《仙经》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后蜕,谓之尸解仙。

在炼烟氏的《证仙录》中,还对尸解仙进行颇仔细认真的考证。

尸解成仙一说,最早还是因为许多丹士服食大量外丹死去后才出现的,许多信徒不能理解服石饵丹者的死亡与常人无异,而认为是尸解变成了仙人中的一种,这样不但不能接受前人中毒丧生的教训,反而更坚定了成仙的信念。

为求实证,炼烟氏还曾对各代出名的尸解仙人物进行了考察。

由于年代久远,传说中的诸多尸解仙例已无从查考,但在千寻万探中,终于找到一位虽没能列入明仙史册,但相传仙迹甚广的唐人柳随公的墓葬。

当入墓撬棺后惊现,已经葬了几百年的主人竟然面目如生,关节转动自如。

尽管炼烟氏的祖师们因为自小就用药炼烟,早对各类丹药的感知已经到了相当灵敏程度,可以完全体查出墓中如生古尸体内的铅、汞含量,超过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百倍。

保持尸身百年如生,很可能是此人生前大量口服仙丹之类的药物导致,但在唐代服食仙丹药物的人比比皆是,可在陆续发掘的唐墓中,为何像柳随公这样能保持完好如生的,却绝无仅有,这不得不让炼烟氏的祖师们认为尸解成仙一说有所道理。

最后在《证仙录》的结语中,炼烟氏的祖师给了这样一个中肯务实的评论:有关神仙一事高远神妙莫测,非常人所能及也。

与其耗全族之力仍不能肯定成就一两后人,不如退而求其次,寻求如彭祖长生比较实际。

看完《证仙录》,朝歌思绪翻涌。

这里所记所录,都是在他从小接触的教育知识中无法想像的,但从炼烟氏的如此务实,笔调中又越来越无法辟除仙人一说的真实性。

再想想现在自己所习练的,正在起着微妙作用的登仙丹法,朝歌心中更加不知是何滋味。

他努力间歇练功之余,又忍不住翻看了第二本的《证异录》。

《证异录》主要是在正面无法完全证实仙人一说的真实性后,想对仙人类似的各种神异传说及现象,进行详实的考证,希望通过这些来侧面证实炼丹成仙的可能性。

录中记载了大量有关龙的传说和求证。

据族谱记载,在炼烟氏的大族里,曾经为了求证龙的存在,专门有一支负责雨天观龙的支脉。

这支脉几乎用了几代人的精力,最后竟然繁衍出一个庞大的寻龙族,搜集天下大量有关龙的线索,记录在《证异录》中。

但遗憾的是,寻龙全族始终没一人亲眼看过真龙。

直到有一日全族行到一山江边,忽然狂风骤起,据当地目击的山民说,在一阵百年罕见的雷电交加后,天空忽然放晴,寻龙全族一百多人忽然全部失踪。

曾有一个被同裹在雷电中的牛童幸存下来,却也精神失常了,嘴中只是不停的狂念:龙龙龙!于是,有人就传开寻龙族人世代与龙结缘,时运成熟,一时全部化龙飞升了。

至今那个地方还叫化龙。

至于小牛童究竟看到了什么,寻龙族是否真的全部化龙飞升,没人能证实,唯有寻龙族留下的洋洋洒洒万言龙文,静静的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寻龙族,永远的留在族谱中。

朝歌看到此处,忽然回想起在报纸杂志上曾看过,有关当代佛教大德与龙的传说故事,好像是一位叫宣化上人的大和尚。

宣化上人是世界闻名的一代大德,先后成立佛教讲堂、金山禅寺、洛杉矶分会金轮寺,国际译经学院、万佛城、法界大学、达摩中心等庄严道场。

宣化上人关于龙的开示: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开五眼神通的人,才知道龙的真面目。

不过,中国人所画的龙,头上有角,身上有鳞,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胡须,有四足,身很长,尾很短。

画龙的人,只画龙头不画龙尾,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有神秘之感。

《证异录》的最后,炼烟祖师给了这样的结语:诸多实证查考,龙之一说似乎较之金丹成仙更接近真实一步,可仍无法铁板定案。

失望之余,也让炼烟族人更加专心丹药弃永生而择长生一途。

从种种迹象看,建造地室和整理族谱的最后一代祖师,应该是距今四百多年的明朝人。

作为那个时代、那个文化背景的古人,能说出以上如此中肯的话,实在难能可贵。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上从皇帝下到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为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不要说古人,看完《证异录》后,连思想原本反叛现代的朝歌,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神话的看法了。

因为从当代公认大德高僧宣化上人的亲身证言看,他几乎没可能用自己的名誉来欺骗世人。

况且从考古院研读考古资料中,朝歌也深深体会到古人做学问的态度,远比现代人认真严谨。

虽说在很多地方给未知事物蒙上许多神话色彩,但绝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其背后一定是有现实依据的原形。

那么,如果如此传奇神物般的龙是真实存在过的话,是否就可以侧面证明神仙的可能性呢?朝歌一时心绪有点亢奋,又有点乱。

静静调息一阵后,才拿起了最后一本奇闻《证药录》。

《证药录》是对天下奇药异草的记载考证,因为炼烟氏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炼就长生丹,所以其中考证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参、何首乌、灵芝。

论人参第一:山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土质过于干燥不行,过于潮湿不行,太阳晒到不行,不见阳光不行,大雨浇淋不行,湿度不够不行,必须是伐掉树木以后的腐殖土才最好。

所以上品野山参只适合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生长。

总而言之,能出上品老参的地方,一定也是上品风水宝地。

而此风水宝地的穴位、穴形、土质、水品,又决定了人参的五行所属,只有详细摸清了人参的内在属性,才能在炼药时配伍得当,否则只能发挥人参功效的万分之一。

世间常见富贵人家服食宝参不究属性,实为暴殄天物,如同有人得了一万颗绝品珍珠,却随便买了一根萝卜炖汤喝了。

看到这里,朝歌总算明白,为什么每匣人参里面都在那张特制古宣纸上,详细记录了人参的各项指标,原来竟是方便后人详细辨清人参属性,以便在炼制长生丹时让人参能发挥最大功效。

小小的一棵人参,从发芽、成长、被发现乃至到挖掘,都充满了玄而又神的传奇,朝歌一时好奇,去药室中打开了几匣人参,展开熟宣古纸,每张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尤为新奇。

元代初期,有人竟在长白山森林中的大树上,发现了一棵茁壮生长的野山参,使采参人感到万分惊奇。

因为从以往上千年的记录中,还从没有过树上长人参的记录,因为人参对土质的要求太苛刻了。

采参人就爬上大树,仔细观察,只见人参长在树干与树枝相交的小洞里,洞内有树叶腐烂而成的腐殖土。

随之一个疑问困惑住了采参人:是谁将山参种子种到这小树洞里的呢?后来经过仔细勘察,在这棵大树的根土里竟然挖出许多人骨来。

从山民那里多方探听后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个传说,就在这附近曾经居住过从远地迁居来的一户采参人,据说采参的本事是祖传的非同一般。

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迁居此地后,这户祖传采参人家竟然终其三代人也没挖出一棵入品的老参。

也许是无颜再回故乡,也许是心有不甘,这户人家三代人都葬在了此地,没准,这棵长了奇参的树下骸骨就是这户人家的。

由此便产生了另一个盛传之说:这棵老树奇参,是采参人三代不甘失败的魂灵守护而成,夺天地造化,吸日月精华,参成之日,既是三代人升天之时。

由此,这棵老树奇参便成了神物。

后来此参辗转被炼烟氏得到,为求究竟,炼烟氏还曾对这棵奇参做了认真实地考证,却得到另外一个可能的猜测。

据考证分析,把种子种到树洞里的种参者,很有可能是人参鸟,人参鸟爱吃人参果,吃后将参籽拉出来恰巧便到树洞里。

洞内有树叶、杂草烂成的土,加上适量的雨水和树浆,则长出人参来。

也有可能是松鼠、花栗鼠所为。

花栗鼠也特别愿意吃人参果,它们只能消化人参果的外皮果肉,而果肉里面的人参籽则被排出体外。

花栗鼠常在树上生活,将人参籽碰巧拉到树洞里也是可能的。

人参籽特别怪,只有经过鸟、鼠的腹中走一次进行发酵才能出苗生长,否则还不出芽。

那么,小树洞里烂成土的草和树叶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就不难推断了,是鸟类或松鼠弄来的,用以建窝。

但就哪种猜测更为准确不得而知,也许这棵老树奇参既是自然循环造化,又借了三代人的愿望之力。

不过有一样却是肯定的,此人参由于生长环境独特,不但具备了千年老参的大补元力,同时又蕴含了千年树气,木行极旺,为人参中绝无仅有的奇品。

看得奇趣盎然,朝歌轻轻拿起匣中那棵传奇无比的老树奇参,参体肥硕壮实,根须盘结有力如基,不禁让人联想起那孜孜以求、不屈不挠的三代采参人。

论何首乌第二: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

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苗如木槁,叶有光泽,形如桃柳,有雌雄:雄者苗色黄,雌者苗黄赤,根远不过三尺,夜则苗蔓相交。

其根味甘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

何首乌多分布在低湿热带,其功效神奇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八仙的张果老误食飞升的传说。

论灵芝第三:两千年前,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道家探求长生不老之秘,历来道家多长寿,服用灵芝长寿有史可查的道家,如东晋的葛洪,北魏的冠谦之,南朝的陶弘景等等,正寿约八十岁以上,更甚者达一百多岁。

继人参、何首乌、灵芝三论之后,炼烟氏祖师给了这样绝无仅有的考证结语:人参多生长在高寒之地,浸润日月精华,集千百年修得人形,根须飘然如飞升之势,三者中最近天碧,故称天华。

何首乌多生长南方低湿之地,久吸地气,形多凝重。

一旦有千年人形何首乌出世,相对人间必有一奇士出生,因为一旦离土即宣告生命缘法的结束。

三者中因其最近地土,故称地精。

灵芝颇为独特,似由活物菌类所成,遍产天下,其性近人,故称人宝。

与人参、何首乌恰成天地人三才之局。

极尽物华天宝绝非巧合,炼烟氏族历代广搜奇宝于此,期待后辈子孙莫要辜负祖训,终有一日炼就长生圣丹。

当看到论人参之后又有论何首乌、灵芝的时候,朝歌隐隐猜想,这石柜中似乎还封藏着其他灵物宝药,等看到最后结语终于可以肯定了。

他把石柜中上面一层参匣拨开,下面果真露出了一层写着灵芝的紫檀匣,再下面就是何首乌了。

天华人参在上一层,地精何首乌在下,人宝灵芝夹在其中,封存次序也正合天地人三才之局。

正文 第九集 地室探险 第七章 九死还阳虫朝歌深怕如此珍贵宝物启封过久有损鲜质,快速地把拨开的封匣恢复原状、摆回原位准备封回石盖。

也许是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如此多的灵药,朝歌感觉有三股冉冉清气围绕在自己指缝胸前,全身有说不出的飘然惬意之感。

心中暗自惊叹,即便证录所述神仙长生之论不存在,也深信三种灵宝必有神奇绝妙之功效。

不知不觉已经摆完最后一个参匣,朝歌准备合臂夹起一边的石盖封回石柜。

石盖虽然巨大,开启的时候因为内层有个抽屉,所以必须合众人之力抬起,可一旦开启后就没那么难了,朝歌运起术力,完全可以一人夹起封回。

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尝试过,颇为容易。

所以朝歌没太在意便合臂用力,不曾想刚起腰一抬,体内术力忽地一收,朝歌劲力十足的四肢忽然像是被抽空了似的,顿时体力不支,刚刚抬起的石柜封盖又落了下去。

幸亏忽然一收的术力又重新充盈运转起来,才不至于让石盖彻底跌落,否则很有跌碎的可能。

等朝歌封好盖后坐地仔细调了一阵息,并没发现任何异常,也就没太在意,也许是刚才看那本《证药录》时太过集中精神了,马上又去搬厚重的石盖,所以导致一时气脉还未适应过来。

封完石柜后,朝歌又回到了书室中,取出那本《证药录》,阅读最后一段有趣的奇药别传。

原来在《证药录》的最后,记录一段除了人参、何首乌、灵芝以外的几种更加神奇的宝药。

民间将具有起死回生神力的药物,统称还阳药物,诸如太阳还阳、太阴还阳、金丝还阳、铜丝还阳、云雾还阳等。

又分为还阳草、还阳虫两大类。

但堪称珍奇的尚不是还阳草,而是还阳虫。

一种叫九死还阳虫,由数以万计的小虫结合而成的整体,每只小虫都不过大头针顶般大小,乳白色,首尾衔接,组成一字长蛇阵在地上慢慢爬行。

在其行进过程中,任人用树枝随意拨断、拨乱,旋即又能自动组合如初。

民间认为得其九分九合者药效最佳,能接骨合榫,康复如初,故以九死还阳虫名之。

看到这里,让朝歌想到曾落了古傲一脸的那排怪异的小虫子,看药录此段描述极为相似,难道那神秘的乳白色小虫,就是九死还阳虫?那群小虫子不偏不倚正巧生在那封存天地人三宝物的石柜正顶,如果说是巧合,实在有点牵强。

如果真是九死还阳虫,那又无法解释它为何生长在此?唯一现成的猜测就是,这群奇异还阳虫是受了人参、灵芝、何首乌灵气日积月累汇集而成,百年来默默的守护见证在这里,只等着指点后人开启宝藏。

还阳虫的另一种叫脆蛇,属蛇类的一种,一般长尺余,色麻红,常悬于枝头,遇有惊扰则跌落地上,断成数截。

奇怪的是断了的身体也能自动接合,又上树,又悬挂,民间也以为得其九分九合者药效最佳。

在《证药录》的最后,同样也给这几种仙草奇药下了结语:经详实考证,还阳虫、还阳草一说的确有所根据,但终因其性过偏,万年难寻其一,不似人参、灵芝、何首乌中和纯厚,同时又千年可成。

所以虫草两药不入长生丹料,只做参考备录其后。

至此,朝歌已经把三录全部看完,心中遐思犹如名茶余香久久缠绕不去。

这期间按照内丹登仙法门调息,原来体内的狂躁术力越来越被调服,日渐感觉身体内外一片喜然充满。

朝歌把烟氏族谱以及三录放回纯金方函,又稍做整理恢复好石柜中原来的叠放模样,便准备同样盖封存起来。

这回为避免发生上次术力突然收回的险况,朝歌先是屏除杂念调了遍息,然后才合臂去夹那巨大的石盖。

却更加没有料想的是,当双臂收紧,试图运起术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原本意念稍动即可奔腾汹涌的术力,竟然隐缩在四处奄奄不出。

朝歌重又运了一遍,结果相同。

一想刚才那次险况,朝歌忽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几日一直修炼的内家登仙丹法,与术力导引正好背道而驰,现在感觉全身清流舒适充满,必是内丹气法正在一点点的调服驱逐耗费命元的术力。

可这样一来,原本可以用来与术人对抗的术力,将会日渐减弱,直到消失殆尽。

而长生丹却非一天、两天所能炼就,一旦与术人遭遇,又拿什么来保护生死与共的其他人呢?朝歌有些犹豫了,他必须做出一个抉择,要么,习练正统丹法恢复正常心魄,要么,保持术力时刻准备意外发生。

最终朝歌做了第三种选择,既不刻意废去术力,也不继续习练正统丹法,在一切保持现状的情况下,开始系统研究长生丹的炼制。

也许这是条捷径,尽管这条捷径充满了未知与冒险。

就在朝歌开始系统研究各种丹药丹方的时候,梁库等人也没闲着。

此刻众人正每人一盏百宝灯,寻找着一样比宝藏更加可贵的东西:水源。

在朝歌习练内丹功法的头两天,众人还热衷着寻找宝藏,但一天下来后,众人开始口渴难耐,即便也像梁库一样一人分了根宝参,只要放在身上就可以不感觉到饥饿,但却无法解决口渴的问题。

小闯出馊主意挖井,古傲当时就要晕过去,虽说他并没感觉到像其他人那样口渴,但他对于体力劳动绝对是深恶痛绝的。

况且这地室所处地下已经很深,炼烟氏族如此重视这里,一定会为防止地室被水浸泡,在地室周边做了防渗漏以及排水措施,更说不定连脚下都做了防潮措施。

所以他是坚决反对挖掘的。

梁库咬了口人参,没所谓道:等真要挖出水来,你就喝我的洗澡水吧,哈哈……不过还真被古傲说中了,梁库和小闯两人就地一挖,果然遇到由五花土组成的坚硬夯土层。

只这一层厚厚的土层,就已经让渴得快成肉干的众人接近崩溃了,又听到古傲在一旁雪上加霜:傻了吧?不听我忠言,吃亏在眼前啊!告诉你们吧,以我的考古经验,这夯土层下准还有一层厚厚的青石条等着你们呐!这回梁库没再反击,他什么都信不过古傲,但唯独古傲的考古知识是他无法否认的。

现在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出现了,如果想继续坚持下去的话,就必须找到水,而这也就意味着,要冒险爬出地室到镇里去寻找水源,可这所要承担的代价,甚至比坐在这里等死还要高。

众人横七竖八无力的瘫坐在地室中,仰躺着的蝎子眼偶一睁眼,发现自己正躺在离那窝怪异的小虫子下方不远处,忽然眼前一亮:哈哈,我有办法了!此时的众人最爱听这句话,一起盯着蝎子眼看。

蝎子眼指了指室顶的那块茂盛苔藓喜道:就是这块苔藓!这东西一定是要在潮湿的地方才能生存,说不定它的根部就有水源呢!蝎子眼为自己的惊天发现激动得眼睛发亮。

却又听到古傲那奄奄一息、令人生厌的声音:别做梦了!开始不就已经看过了吗?上面也是地室,就中间这么一层土板,哪来的水源啊?除非几百年前的炼烟氏祖师们在里面接了根自来水管,嘿嘿,那可要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喽。

古傲说的不无道理,但有一样他忽略了,即便他说的都对,但那喜潮爱湿的苔藓确实茂盛的长在那里,这让蝎子眼不但没被古傲说的心灰意冷,相反大怀希望。

一骨碌爬起身站在石柜上,就仔细观察起那片苔藓来。

此时,那窝小白虫子仍旧安静的伏在其中,蝎子眼让梁库、小闯帮忙搬几块金砖来垫脚,以便更接近些观看。

梁库和小闯很是配合,又擎着两盏百宝灯,一同站在蝎子眼左右为其照亮。

那苔藓看的更加清楚了,小白虫子好像惧怕光源,百宝灯稍一接近,都刷刷的蠕动起来缩成一团。

蝎子眼先是仔细看了看苔藓的四周土层,并没发现什么潮湿现象,用手摸了摸也觉得颇干爽。

为求究竟,蝎子眼伸手在那片苔藓的周边拔下一撮来。

本是想看看这片苔藓根部的土壤是否潮湿,没想到那苔藓脆嫩无比,刚一着手就化成了一滩绿水,蝎子眼怕有毒,急忙把手往身上蹭,不料那绿汁也像小虫子化成的白汁一样,不等擦干,已经极快的渗到手指皮肉中。

这着实让蝎子眼吓了一大跳,站在石柜上一个劲的甩手,似乎试图把渗进去的绿汁甩出来。

古傲看到此种情景,眼睛一转想到了什么:别甩了!老蝎我问你,你仔细感觉一下,手上有什么样的感觉?蝎子眼还在猛甩着,极不耐地道:感什么觉?你上来试试不就知道了?古傲极少有的正色道:事关重大,你不听我也不逼你。

蝎子眼看着极认真的古傲,有点意识到这小子的确不像开玩笑,停住了甩手,仔细感觉一下,的确感到刚才渗进绿汁的地方,正有一股清凉往身体里蔓延深入,惊道:有……有凉凉的气在往里钻!众人听的惊奇中,古傲一个翻身跃起来:不用怕!真实的感觉应该是很清润的感觉,而且你是不是已经不像刚才那样渴了?蝎子眼又闭眼感觉了一番,连连点头:对对!其实这感觉还真他妈挺舒服的!正惬意着,蝎子眼忽然想到了什么,变色道:你怎么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是不是跟你脸上小虫子化汁的感觉是一样的?古傲静静的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却复杂的让人窒息。

老王皱眉道:虫子已经很怪异了,连这苔藓也这样怪异,会不会真的有……没等老王说完,蝎子眼呸了一口:呸!你是不是想说:会不会真的有剧毒啊?哈哈,老子能从镇上活过来已经算是赚到了,死又怕个鸟!古傲却已经在颤抖了。

吴姨很沉的住气:看把你们吓的!我头回听说中毒还这么舒服的,况且小白虫子落在小古脸上都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什么不良反应不是?不但没有,相反还更精神了呢!要我看啊,还是别没事找事吓唬自己,没准这小虫子和苔藓是对人体有益的好东西呢!小叶也道:就是啊!青海有一种叫冬虫夏草的药材,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名贵得很呢!她转头没好气又暗暗关切的问古傲:你到底有什么不好感觉没有?别成天吓唬人!古傲听得出小叶嘴上硬,实际是在担心自己,心中甜蜜,竟然有些扭捏之态。

一边看得明白的蝎子眼打趣道:小叶姑娘你放心,古傲除了你,这里没人能被他吓唬住。

呵呵!小叶被说中心事,脸上不由一红,嘴上更硬了:他能吓唬得了谁?我才不当他一回事呢!不说还好,小叶如此一说,相反更证明自己心中有个古傲了。

蝎子眼哈哈大笑,老王在一边也笑得眯缝着眼。

吴姨当然要护着女儿:蝎子眼,亏小叶还叫你声叔,现在却没了身分的跟小辈们一般胡闹。

蝎子眼原本是混黑社会的,性情刚烈不近女人,因为已经人到中年,又经历了这许多变故,早和众人不分你我了,现在被吴姨一阵软中带硬的奚落,立时红了脸,支吾着说不出话来。

热热的脸上忽觉一阵清凉,顺手一摸,一股白汁涂遍脸上。

原来刚才笑声过大,竟把几十只小白虫震的不稳,终于掉落在正在底下的蝎子眼脸上。

众人不禁一惊,眼睁睁看着乳白色虫液快速渗入蝎子眼的脸部,一时语涩。

蝎子眼先是一愣,随后大笑道:哈哈,舒服舒服!就算老子有什么三长两短,好歹也算是安乐死了。

哈哈!这边正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朝歌听到闹声走了进来,知道发生了什么之后也不说话,径直登上石柜,伸手也拔下了一撮苔藓在手中化开,清晰感觉到一股清凉渐渐润入肢体。

如果含有毒性,体内术力早有所反应了,并且又从《证药录》中,知道这小白虫子是比千年人参都难求的九死还阳虫,心知此物绝非毒害,更有难得的清润作用。

就只有一样不明白,是虫子滋养了苔藓,还是苔藓滋生了虫子?不过有一样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异种苔藓还是怪异虫子,都是珍贵至极的奇宝之物。

当下简短与众人说了内情,古傲听罢后又咕咚一声晕倒在地,不过这回不是怕的,而是激动的。

因为瞬间他联想到误食何首乌成仙的张果老,既然这九死还阳虫比何首乌还要珍贵,那他岂不是大有希望成个什么天仙、地仙的?哈哈,这回可足足的赚了一笔!他想到得意非常处,一口浓痰迷了心窍,气晕倒地。

就这样,众人饿了嚼人参,渴了拔苔藓,虽然滋味上不及大餐来的实惠,但在滋补上却是空前绝后,已经完全不必像原来一样愁吃愁喝了。

小叶更惊奇的发现,每次众人解渴拔下的苔藓在一天后又重新长回,真就像一汪取之不尽、饮之不完的倒挂奇泉。

吃喝问题一解决,众人又开始打发多余时光的寻宝任务,而朝歌依旧还在研究着各种丹方,以及历代术士炼制外丹的诸多秘要。

炼丹术并不是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最初手段。

中国古代盛行过多种长生不老术,服食、行气、房中是其中最重要的三端。

炼丹术就是在服食一术中发明出来的。

所谓服食,并非选择食物治疗疾病,而是指通过内服药物,以求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

动物、植物、矿物中,都有被选中的长生不老药,然而在服食家看来,作用最强、效果最可靠的长生药,则是自然金石和人工炼制的金丹大药,因而尤其重视服石和炼丹。

炼丹的最初含意是炼丹砂,而丹砂正是服石的首选药品,服食自然丹砂无疑属于服石。

至于矿石何时开始作内服药,炼烟氏族已难以确知,不过从古书《诊籍》来看,三国名医扁鹊已有了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的说法。

秦始皇曾多次派人寻求不死之药;汉武帝追求长生而餐玉屑,还派数千使者去寻找蓬莱仙人。

秦皇汉武的笃信挚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食金饮珠餐玉的服石活动渐渐盛行于世。

西汉时期已有多种矿物被选作长生药,人们不仅自己采食,而且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神农本草经》基本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成就,书中把丹砂、石钟乳、石胆、曾青、禹余粮、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等十八种石药,列于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药中。

炼烟氏在搜集诸多外丹丹法、丹方同时,也对其可靠性进行了考证,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像《证仙录》、《证异录》一样没能最终证明大液金丹可否长生,却确切的考证出诸多外丹的药用价值。

如此详实的记载与考证,忽然让朝歌从心底里升起一种从没有过的疑惑,疑惑自己眼前所看到的这些几百上千年的记录是否真实,如果它们都是真实的话,那无异于对自己从小所接受的所有正统教育,来了一次彻底颠覆。

这种迷惑让朝歌有点不安,有点恍惚。

就在朝歌认真钻研外丹丹法的时候,梁库和古傲等人各自搭配而成的探宝小分队,终于有了重大发现。

在仔细探寻了所有的五个环形地室后,精于计算的小叶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环形通道的周长,与五个地室的面积极不相称。

简单的说,就是按环形通道的周长计算,现有的五个地室内容量应该更大些才对,这表示五个环形相接的地室中间,围着一个未知空间。

当然这个未知空间很可能就是土心一堆,但同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这里面很可能大有文章。

于是小闯的那把无柄锹头又派上了用场,男士们轮番奋力之下,一锹,两锹,三锹……当!一声金属敲击,簌簌下落的土壁后竟然露出了一小块石板。

众人立时更加精神百倍起来,不消多时,土壁大部脱落,原来的石板变成了石墙,再继续顺势拨落外层土屑,一扇精巧的石门渐渐展现出来。

不用商量,众人合力齐推,轰隆一声石门大开,在百宝灯的照射下,石室内的奇景把所有人都惊的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