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万日如的金罗汉还给了建文帝,我们同时长长喔了一声,掩不住失望与失落。
万泽城没注意到我们的情绪,续道:孰知建文帝隐居多年,早已大彻大悟,看破红尘,仅收下金罗汉用于供奉,说宝藏乃身外之物,何必为之奔波颠簸?当初本想用它换取自由身,未果;现在文奎也不愿被它羁绊弃之而去,说明这笔宝藏与大明朝暂无缘分,天意不可违,还是放在那儿留待有缘人发掘吧……祖上不知如何是好,在山下苦守了数年,期间劝过若干次,建文帝始终不为所动,最后祖上只得回去找硕果仅存的席常贵商议,不料刚到苏州就听到噩耗,席常贵在两个月前离世,秘葬入穹窿山。
祖上呆了,没敢将建文帝的态度透露给林澜等人,想回白云山再努力一次,实在不行就将金罗汉收集起来交还给建文帝,遵照建文帝的心愿,让宝藏自生自灭。
然而又出了意外……说到这里万泽城有些气喘,停下来喝了口水,我们一动不动盯着他,仿佛怕他凭空消失似的。
祖上来到白云山建文帝栖身的寺庙,里面寂然无人,又来到他用于避祸的山洞,洞里有一封信,信中写道金镛才奉命调任福建,封山令失效,进山者日众,有好事者猜得他的身份后四下传扬,有惊动官府之虞,故率旧臣钟仁约另择它处,特赠画卷一幅以作留念云云。
这就是‘寻隐者不遇’的由来,祖上不甘心,在两广一带访遍名山大川,终无所获,后来将画带回苏州,整天对着它反复吟诵,自责未能完成郑和的遗愿,临终前突然悟到建文帝作画的用心,‘寻隐者不遇’,其实是暗示他们不必找下去,让其安安静静隐居终了,心中顿时释然,遂含笑而逝……从此万家定下规矩,等儿子三十岁时方出示此画,讲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由此代代相传。
兜了一大圈,建文帝居然不在白云山,可万日如的金罗汉却在他手中,无疑又为今后的探险增加了难度,大家均倒吸一口凉气,大有前途渺茫之感。
万先生,万家世代行医,到了你这一代改做后勤管理,是否觉得可惜?穆林勉强打起精神与万泽城闲聊。
万泽城脸上掠过一片阴云:世代行医又如何?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六大名医,至今只有林澜的后人取得一点成就,还是靠清代康熙年间家族子弟中有人做大官攒足了家底,其他凭医术糊口的到头来一无所成……这顶世代行医的帽子,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