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签证期间我和贡浩去了趟福州,查遍所有资料都没有陶秀观的行踪,而苏州这边珊瑚和穆林的调查也无进展,陶秀观与他的后人像一滴水悄无声息融入大海,未溅起一丝浪花。
启程的日子终于到了,张志诚执意到机场送行,拄着拐杖陪我们走到通关口才一一拥抱话别。
飞到香港后转机,先到印尼的首府雅加达,然后再乘坐国内航班抵达三宝垄。
三宝垄是一座风景别致的文化名城,这里保存着15世纪以来的古建筑,而它的名字就昭示着与郑和郑三保的深厚渊源。
据考证郑和下西洋时多次在赛蒙安河(kailsemongan)河口登陆,并在河畔附近的一个洞穴扎营休息,随之而来的华侨纷纷定居于此,从而一步步发展成今天的三宝垄。
三宝垄有两处关于郑和的著名建筑,一是郑和登陆休息的三宝洞,一个是后来兴建的大觉寺。
起初三宝洞那一带的土地归荷兰人所有,参拜郑和需要交钱,于是华人决定再修建一座祭祀的庙宇来供奉郑和。
传说中郑和登陆三宝垄的日子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每年到这天,人们便会抬着大觉寺供奉的郑和塑像敲锣打鼓来到三宝洞,曰送三宝大人回家,庆祝结束后再把塑像抬回大觉寺。
后来三宝洞也成为华人资产,这个庆祝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下了飞机我们直奔三宝洞。
三宝洞处于三宝垄市西北郊的三宝庙内,寺庙依山而建,红墙碧瓦,斗拱飞檐,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特色。
三宝洞凹入山中,光线阴暗,仅十多平方米大小,里面供奉着郑和塑像。
庙祝介绍说真正的三宝洞还在地下,因被地下水沉浸,年久失修,所以将塑像移到这里,等新三宝庙落成后再重新安放。
庙内随处可见郑和遗迹。
洞前一口直径3米多的三宝井,据说是当年郑和亲手挖掘,井水被视为圣水,可抵御百病。
另一处配亭内供奉着两米多高的大铁锚是郑和船队当年所用之物,庭院里有条石船,船中一棵榕树长得枝繁叶茂,榕树盘根错节,象征着郑和船队缠绕着的铁链。
有没有锚形石钥?穆林比划着问。
what?庙祝茫然说,好像从未听过这个词。
我一把将他拖到门外,压低声音说:你疯了不成,哪有这么大张旗鼓问的?反正他也不懂中文。
穆林笑嘻嘻道。
确实,到印尼后语言障碍是最大的问题,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马来语,但大都市和旅游地区都使用英语,我们几个成了张口哑巴,大小事宜通通由珊瑚冲锋在前,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人家交流。
这样可不行,怎能让她拴着鼻子走?漫无目的地在三宝垄转了两天,晚上穆林借口睡不着,将我拉到街上边逛边抱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