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惨淡一笑:谢什么?我也是在帮自己,你们在岛上多耽搁一天我们就得多受一天罪,找到宝藏对大家来说都是解脱。
我跑过去说出珊瑚的想法,大家点头称是,于是到大船上找辅助工具,莎娜妹考虑得很周密,竟然准备了几套潜水装置。
第三天起分两个方向轮流到海底搜寻,俗话说大海捞针,我们干的就是类似于捞针的细活,先在浅海边兜了一圈,后来珊瑚认为建文帝流亡出海时乘坐的应为大船,否则经不住太平洋的滔天巨浪,据此我们搜索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第五天穆林那边终于传来好消息,他在离岛七海里处的海底发现一艘大木船!船身长四十多米,宽十多米,船梢、桅杆、船舵、望斗、铁锚等一应俱全,尖首尖底、两头出梢、多层板船底等独特设计正符合明朝早中期东南沿海的造船特色。
我们当即将俘虏押上船,驶到沉船地点。
经过精心准备,我、穆林、贡浩同时下水,探究宝船的秘密。
越过船舷来到双层隔舱面前,六百年海水侵蚀使得木材不堪一碰,稍稍用力便四分五裂,船舱内摆设与普通民居一致,有方桌、茶几、盆景等生活用具,再往后是寝室、杂物室、储藏间,每一间都严格按照功能设置布局。
宝藏可能在底舱!明朝时期远洋大船为了在恶劣气候下控制平衡,通常在底舱压许多石块,当年建文帝逃亡海外时,大概就以搬运石块的幌子将巨额财富运上船吧。
穿过层层隔板,通行无阻来到底舱外,钢索、铁锁已不构成任何阻碍,贡浩双腿踹开一个大洞,闪身游进去,我们随后鱼贯而入。
底舱整整齐齐垛放着几十只大铜箱,每只铜箱长两米,宽一米,外挂铜锁,我和穆林想合力抬起一箱,使了半天劲只挪动了一点点,随即头昏脑涨两眼发花,呈现供氧不足的征兆,忙放手做深呼吸。
贡浩也试着推推旁边一只,同样屹立不动。
这些铜箱每只足有五六百公斤以上!我们做了个手势相继浮出海面,回到船上粗略一算,按四十箱,每箱五百公斤计算,以这艘船的载重根本吃不消,况且运输也是问题,这么重的箱子只有用缆绳向上吊,可潜水需要的氧气所剩无几,不可能让我们在海底逗留那么长时间……回三宝垄重新租借大船?不行,一来夜长梦多,恐怕节外生枝搅了好事;二来几个俘虏没法安置,放出去容易走漏风声,留在身边又碍手碍脚。
前妻说她刚与张志诚通过电话,他已经抵达雅加达,不日就可前来会合,不如等他过来再说。
贡浩说这件事不能拖,中国人有句老话,钱放到兜里才是自己的,多等一天就多一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