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帝国墓葬 > 第八章郑和下西洋

第八章郑和下西洋

2025-03-30 06:24:16

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诏令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其时郑和已年逾花甲,再不是当年意气风发,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屡建战功的追风少年。

郑和其实不想去,但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不去不行。

远洋航行不是只知道在后宫嬉戏的皇帝和一班死抱着四书五经的迂腐大臣所想象的那样,坐在船头吹吹海风,拿望远镜到处看看就行了,其间要遇到无数困难和障碍,海盗、官兵哗变、瘟疫、海啸、沿途地方的政治斗争,等等,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杀身之祸。

船队动辄上百条船,两三万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团队,每天单是处理船与船之间的联络、饮食、健康、人员调配就得耗费大量心血,以郑和年老体衰的精神状况,实在难以为继。

但年龄体质问题并不是关键,让郑和意兴阑珊的是这些年来朝廷的刻薄寡恩。

1405年5月,郑和奉旨首次出使西洋前夕回乡扫墓,朝廷派礼部尚书李至刚为其父撰文立碑,给马家在平滇战役中的罪名平反以示安抚。

奇怪的是碑文中从头到尾没有提到他父亲的真名,只以马哈只称之,哈只不过是阿拉伯语中对去过麦加朝圣的人的称呼。

1423年第六次下西洋期间,皇宫刚刚建好的三大殿被闪电击中引发大火,明成祖认为是上天示警的凶兆,找原因时竟怪罪到郑和身上,致使航行中道返回。

明成祖病故后郑和的处境更加困难,明仁宗一登基就下令远洋船队全部停止活动,着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官兵修整南京宫殿。

可气的是朝廷竟然不发月粮,幸亏南京总督李隆仗义上书请米,仁宗才勉强拨下了专给囚犯吃的罪人米充抵口粮。

仁宗在位仅一年就去世,宣宗继位后郑和为修整南京宫殿竣工的军民请赏,岂料宣宗无故大发雷霆,着司礼监斥责郑和毋妄请赏赐,并警告郑和谨守礼法、毋窥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呈情。

至此郑和明白,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他的航海事业也结束了。

然而自远洋航海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外藩贡使多不至。

宣宗觉得很没面子,为扭转诸番国朝贡不继的失落局面,才想起被冷落已久的郑和。

1430年12月,离第七次出港下西洋只剩下一个月了,一切准备工作安置妥当,远征在即,郑和在想什么呢?他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就静静躺在夜明珠匣子的夹层里。

信的内容很简单,郑和让一个人以最快速度赶到龙江关(即南京下关)港口,有要事相商。

这个人叫席常贵。

席常贵是什么人?郑和为何在动身前紧急见他?两人谈了些什么?郑和写给他的信为何由林家收藏?没有答案,夹层中只有这封孤零零的信。

张志诚说所有关于郑和的研究资料中都没有这个人,珊瑚说克里斯蒂也从未提到过他。

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林家将它与夜明珠放在一起,而且隐秘程度远高于夜明珠,证明它牵涉到一个极其重大的秘密。

坐在苏州城里最高档饭店里的最豪华的包厢,面对满桌美味佳肴,张志诚愁眉不展,连筷子也懒得动。

贡浩象征性地吃了点便推说头疼坐到旁边沙发上发呆。

只有我和穆林胃口不错,两人推杯换盏大快朵颐。

味道不错,就是口味淡了点。

我说。

穆林补充道:太甜。

前妻讥道:要是不甜口味又不淡,连盘子都要被你们吃掉了。

我瞟瞟她的腰:就算一口不吃,也减不掉腰间的赘肉。

此言一出口我便知大事不妙:我不该当着珊瑚揭她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