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帝国墓葬 > 第42节:第八章郑和下西洋

第42节:第八章郑和下西洋

2025-03-30 06:24:16

穆林恍然:朱元璋把战争中发的浮财挪作他用。

但钱用在哪儿呢?又是个谜,朱元璋登基后做的几桩大事都有账目明细,他最痛恨贪官污吏,抓到要剥皮的,底下人不敢乱来,也不敢做假账,珊瑚续道,因此我们就有一个推断,认为他在某个地方藏匿了一笔足以让他招兵买马东山再起的巨额财富以供不备之需,这才是一代枭雄的大手笔。

建文帝逃离皇宫后按图索骥得到这笔钱,他没有振臂高呼,而是选择了退却,带着富可敌国的财宝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穆林道:所以才有郑和下西洋,他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建文帝和这笔宝藏。

珊瑚纠正道:不,应该是唯一任务,拿第一次下西洋为例,郑和带了二万七千人,其中官兵是二万一千人,他又不在国外驻军,带这么庞大的武装部队干什么?还是担心海外国家支持建文帝。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船队中出现一个重量级人物——姚广孝,他是朱棣最信任和倚重的谋士,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推翻建文帝,自始至终都是姚广孝在出谋划策、制定大政方针。

后来朱棣论功行赏,姚广孝排在所有功臣的第一位,被封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监修《太祖实录》,并与解缙共同纂修《永乐大典》,他去世时朱棣还亲自撰写了神道碑碑文,可谓圣眷深厚,位极人臣。

第三次下西洋是永乐七年,姚广孝已经七十五岁高龄,再隔九年就将离开人世,他为何冒着生命危险远下西洋?我冲口而出:是不是因为郑和找到了建文帝?珊瑚笑笑,端起茶杯慢慢啜饮。

张志诚道:历史永远是说一半留一半,有没有找到建文帝并无史料记载,从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几趟看,至少朱棣还不知其下落,他什么时候才知道?直到永乐二十一年的一天夜里,一个叫胡濙的人回到京城,在宫门外求见,当时朱棣已经上床休息了,听说是他立即起床召见,两人密谈至四更天——至于谈的什么内容,依然没有记载。

但这次谈话后朱棣就宣布不再追究建文奸党,并对以前受牵连的官员给予宽大处理,发还田产。

胡濙是谁?前妻茫然问。

穆林道: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特工,永乐五年受命查访建文帝,在外面奔波了十六年才回京……不过张老板、谈小姐,你们说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这些与金罗汉有什么关系。

前妻卟哧一笑,我说笑什么,估计你跟我一样也是七窍通六窍。

珊瑚道: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问题,才能洞察常人所不能领悟的东西,根据前面这些资料,不妨假设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找到了建文帝,然后姚广孝与建文帝谈判,建文帝有什么资本与朱棣谈呢?一是拿财富换自由,允许他回国养老送终,二是承诺放弃复辟的念头。

我觉得金罗汉和锚形石钥都是建文帝的信物,一旦双方谈判成功,郑和就能凭它们取回宝藏。

但是郑和……穆林有不同意见。

诚然,郑和是朱棣的贴身侍卫,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正四品大内太监,还享受皇室至高无上的荣耀——赐姓,但别忘记一点,在靖难之乱前他和朱棣一样都是建文帝的臣民,接到圣旨也要下跪口呼万岁,这种长期养成的权威心理很难消除,所以两军对垒时郑和敢拔刀饮血,杀人如麻,可真有一天建文帝出现在面前,郑和照样得下跪。

张志诚道。

珊瑚道:姚广孝是私下出海还是得到朱棣授意呢,这一点无法考证,总之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医生们也没有收到六尊合一的指令,只得继续等待。

当郑和第七次出海时意识到这可能是生命中最后的远航,加上朱棣已死了几年,政局发生明显变化,他想将那件事做个了结,因此才写动笔这封信吧。

穆林一拍巴掌道: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金罗汉本是朱元璋藏匿在一边的私房钱,建文帝得到后想作为筹码换取归国的自由,但谈判没能成功,因此他拿出来作为信物的东西只得流落民间直到现在。

珊瑚微笑道:这是我和克里斯蒂共同研究的结论,不知张老板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