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矛盾和挣扎中度过。
生自医家,却偏爱谋略;不为生活所迫,却自幼为僧;既入空门,却热衷政治;不辅洪武、建文,却偏助燕王;未受十年寒窗苦,却主编《永乐大典》……朱棣即位后,聪明如姚广孝自然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但名利之心又使他不甘心轻易放弃,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一方面他遣回朱棣赏赐的两名宫女,坚决不肯还俗,另一方面又继续入朝为官,主管天下佛教事务,实则仍是朱棣最重要的谋士与心腹,白天穿官服上朝议事,晚上回家换僧衣吃斋食。
1409年7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返程后,照例向皇帝和满朝文武报告了沿途所见所闻,并当庭诵读各国的贡品清单,朱棣也照例给予嘉奖。
然而退朝后郑和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在街上兜了无数个圈子,趁天黑从后门进了姚府。
郑和出使西洋本是奉旨寻找建文帝下落,作为朱棣的心腹谋士,姚广孝也曾参与过策划,因此郑和出入姚府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呢?原因很简单,这一趟郑和真找到了建文帝,可结果却连郑和自己都没有想到。
郑和通过海岛土著几经辗转来到一个孤岛,当雍容华贵、憔悴而不失威严的建文帝出现在面前时,郑和突然懵了,居然扑通跪倒在地,说出事前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六个字:奴才叩见皇上!关于这次见面的细节,牛皮上没有描述更多,总之建文帝说服了郑和,并要郑和向朱棣转达两层意思:第一,同为皇室一脉,他无意再与叔叔争夺江山;第二,他在海外避祸多年,现体弱多病,思乡心切,故愿意拿出当年太祖留下的巨额财富换取归国自由。
心潮澎湃之下郑和满口应允,分手后回国途中对着海风反复掂量,一腔热血渐渐被冷酷的现实打回原形。
朱棣是何等人物!他是靠马背和铁血登上皇位的,这种人面对敌人只习惯用拳头而非谈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而且鼾睡者是他更合法的侄子。
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身为一国之君,怎会被一点点财富所诱而引狼入室?可以想象,如果郑和把这件事如实禀报,朱棣只有两个反应:第一,将郑和推出午门斩首;第二,筹建规模更大的远洋舰队,远征灭逆。
因为朱棣身上流淌着朱元璋冷酷无情的血,对待敌人从来不知什么叫宽恕。
隐而不发,只当这件事没发生过?这不符合郑和做人的原则,君子一诺千金,答应过的事就必须做到,而且建文帝既是逊位皇帝,还是当今圣上的亲侄子,仅仅想归国后有方寸立足之地,地点由朝廷指定,派兵驻守也无妨,只求生前安逸清静,死后能葬入皇陵与列祖列宗相伴——这些要求非但不过分,简直低得可怜。
不过朱棣是不会有同感的,因为他是皇帝,他的皇位正是从建文帝手中夺来的,不得不顾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