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东异志 > 第一章 - 胶澳

第一章 - 胶澳

2025-03-30 06:24:48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语出 荀子《天论》光绪三十年的天空是晦暗的,这本不是一个秘密,但我却从没想到,那天竟晦暗得如此之黑。

自通道而出已经是第三天的下午了。

在这几日里,每每有些许空暇,我都会不经意地想起梦蓉的音容笑貌,忆起她的娇蛮和体贴。

我听从燕叔临终前的劝告,在离开云南之前,乔装改扮进苗寨与她父母见了最后一面。

白发人送黑发人总是很凄然的,所以我临时改口说梦蓉这次随军有功,被总兵重用,人已随队抵至中原,一时半会儿怕是回不来了。

二老起初对我的话很是怀疑,但从我掏出三千两银票开始,他们就不再赘言了 —— 毕竟,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十两银子有够养活一整家好几年,而三千两银子差不多连个知府都能买来。

人与银子无仇,任谁再怎么喜欢撒谎,也不会拿几千两银子开玩笑。

挥别了二老,我又乔装改扮,去市井之间打听一下李文昌父子的下落。

不出所料,秃子和矬子两人到现在还没回府。

按最坏的打算,他俩被困在林中已经六七日了,不是被人熊舔了,就是落了个麻达山饥困而死的下场。

我长叹了一声,稍稍打点了行装,直向滇北进发。

横跨中原的旅程并不轻松:我连骑带走,历经六个多月,途径两广、直隶诸省终于抵达山东,开始向胶州湾方向开进。

愈邻近海滨,形势就越乱;愈深向京师,灾民就越多,这是自云南一路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自妖婆慈禧垂帘听政伊始,几十年内,华夏王者之气渐微,领土屡遭外夷侵占,政务资财千疮百孔,亡国之态已露无疑。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光绪三十年的山东,是一个多事之秋:自打七年前的十月廿日,胶州湾事件以三声‘乌拉’○1草草收场之后,山东全境就名正言顺地成了德军的直属辖地。

苛捐杂税自不必细说,就连天公也不作美,三年的旱蝗大灾让山东尸横遍野,腐气熏天。

以前在丰收时节无人理会的马齿苋、香椿芽等野菜,现在全都变成了难得一见的珍品。

更有甚者,许多地方草薅○2光了,嫩叶和树皮也成了充饥者的上上之选。

胶州半岛的老龙口海港人声鼎沸,但其中的十之八九却不是往来贩货的客商,谓何?原来跨过了黄海湾,对面就是辽西大连的旅顺口。

自九年之前《马关条约》签订以来,诸列强无不对清廷的软弱作风摸得一清二楚。

为限制羽翼未丰的日本扩大,在《条约》签订六日之后,俄、法、德三国以‘友善劝告’为借口,强迫日本将辽东属地归还给中国。

自此之后,日俄之间矛盾冲突不断,任谁都不想轻易丢掉旅顺口这个咽喉之地。

狼终究是狼,任其外表如何光鲜,其行动也是要被食色性这些原始的欲望所支配的,更何况中国是一块儿何其丰嫩的肥肉!摩拳擦掌之后,终于要剑拔弩张,跃跃欲试了。

慈禧老佛爷还是那么地贤明,那么地喜欢息事宁人。

思考再四,她终于凤爪一挥,再降一道口谕说:日俄要战,就由他们去罢。

我华夏子民,历来喜好和平,此次亦当严守中立,并应立即划归交战范围,以防战火再蔓京师,瞧瞧,自八国联军进京的几个年头之后,这女人长了多少见识?于是乎,辽西的总兵官撤了,吉林的巡抚开始对日俄的增兵过境睁一眼合一眼。

旅顺口在短短的数月之内囤积了大量的军火和兵力,就等着导火索被谁点燃,好杀对方个人仰马翻。

在这种威胁之下,黄海内的所有官方运营的商运渔船全部停工,只剩下少数私人渔船冒着生命危险,以偷运难民过海来赚得些许活命钱儿。

然而现在,就连这点儿活命钱也赚不来了。

日俄战争不仅断了船家的财路,更是断了逃难人的活路。

历来闯关东的山东人只有两条路可走:浮海与陆行。

倘若以水路由胶东最北的蓬莱出发,行至胶东之南的铁山岛,再由烟台经威海驶往旅顺口,其直线行程只有九百余里;但若转走陆路,环绕渤海由胶东半岛转向辽东半岛,其路程就可达到五六千里之巨,这对任何一个衣食无着的难民来讲,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虽说老佛爷的做事风格一向是胳膊肘往外拐、吊炮往里揍,但庚子事变的余威仍然燎得她心神不宁。

俗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从义和拳起义一事里慈禧太后悟到一个结论:兔子逼急了也是会咬人的,更何况是拿着锹镐的农民?,当人失去得无法再失去之时,他们就会放弃胆怯,不顾一切地为生存而战。

而成千上万的灾民聚在一处显然是极其不妥的:往好处说,如此的颓相倘被外国人看见则有失国体;往坏处说,万一这群暴民真的饿急了,不要命了,哄抢了哪国的使馆,一屁股的屎她唯恐擦也擦不下去。

所以考虑了再三,她最终决定赶在日俄动手之前,在胶澳○3的老龙口之前,以朝廷和神佛之名,动用官船,将山东的难民有多少算多少,全都送入关东去。

六月的天气正是将要变热之时,海岛湿潮的天气为风寒疾病提供了天然的温巢。

渤海沿岸一带都是一派病煞之气,怨天叹气之声不绝于耳。

闯关东的队伍当中,不乏有病死在路上的冤死鬼,往往一个五口之家经历这么一折腾,能徒步活着走到关东的,就只有一两个人。

老龙口的客船只剩下最后一趟,而岸边的灾民却聚得遍地连天,无边无际。

胶澳的总兵官请示了巡抚,从衙门里临时调了两千精兵来维持秩序。

帆船只剩下六只,每只最多可乘座三百人,数万的难民为了抢到这一千多个位置争破了头颅:哭声,喊声,咒骂声此起彼伏,两千名官兵拿着衙门里审犯人的板子横在码头两侧,一个一个地数着人头儿。

哐……,头船上的铜锣声响起,维护现场的官兵齐齐将木棍横了过来,抵住了如潮的人流。

我就混迹于这些难民之中,身子也被后边涌得左摇右晃。

老爷,您就放我们一条活路吧,队伍的前排,一名衣衫褴褛的白须老翁近乎哀嚎地恳求道。

行了,行了,为首的小头目不耐烦地晃了晃头,富贵在天,生死有命,朝廷有规定,每船三百,不多不少。

没上去的,想其他的命辙吧官爷,官爷……,老者的妻子跪倒在地,拽住小头目的脚脖子道:俺们要是赶不上船,这一把老骨头就算交待在这儿了,交不交待的,与我又有何干?,小头目一脚蹬开老婆子,忿忿地骂道:说什么来着,说什么来着?就是一群刁民,枉费老佛爷一片佛心,还念着你们的安危给出船,依我看哪,全都是白扯,还不如一开始就撒手不管了,还能闹个清净……刚说到这儿,那老婆子用双肘爬行,再次抱住小头目的小腿,呜咽之声从她的喉咙里阵阵地传出来。

你她娘的还不识抬举了?兄弟们,给我打,狠狠地打慢着,我实在无法忍住心中的怒火,从后排站了出来。

诶呦?,小头目的八字胡往上一撇,你一个小半拉子○4,还要出头充好汉不成么?官爷,我朝他一抱拳,您不拉他们也就算了,干啥还要打人呢?呦!你小子倒敢教训起老子来了,爷爷爱打就打,爱骂就骂,我就打你怎么着,就打你怎么着?,说完,这小头目抽出右手,当着众人的面扇了我一记耳光。

摸着火辣辣的脸,我强忍着怒火终于无法抑止,抬起右腿,攒足了劲儿,一脚就把小头目踹了个四仰八叉。

实话实说,他的运气不太好,本身就长的就肥,还圆,后身又是一个下坡道,所以还没等他翻得身来,身子就顺着堤道滚下了海。

好啊……,灾民当中响起一阵热烈的喝彩声。

还他娘的反了他的小头目呼哧带喘地骂道。

海滩的水并不太深,胶澳的土生人也多少会点水性,小头目翻了几个跟头,又从水里爬了上来,弟兄们,抓住这小子,给我狠狠地打几十名军兵一拥而上,连推带搡将我拽进人堆就要杖刑,围观的群众可不干了,几万名灾民‘呼’的一下将这两千官兵包围住。

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难道要造反不成,小头目手指着怒目而视的灾民们,我告诉你们,府衙里还屯有十万精兵,我一声令下 你们就 …… 你们就全完了官兵没打着我,围观的灾民也没有什么行动。

僵持了许久,见包围的人群仍不散去,小头目愈发的心中没底,索性下了一道命令:前五条帆船正常启航,最后一条船不施行禁令,谁有能耐谁上。

千言万语不顶这一道命令,闻听有生还的希望,几万灾民立即像蚂蚁搬家一般,全都从人堆散去开抢为数不多的几百个船位。

瞬间之后,胶澳的海滩上哭号之声不断,而我的周围,只剩下小头目和他的精兵亲信。

好小子……,小头目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你等着,看爷爷回去怎么收拾你的。

弟兄们,押着他,走!注:○1三声‘乌拉’,指德军占领胶州的事件。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七日,德皇威廉下令就巨野教案一事对清军展开报复,当日深夜,他电令远东舰队司令海军少将迪特里希(Otto von Diederichs 1843-1918)作好准备。

十日,德舰启航向胶州湾进发常驻上海吴淞口的德军远东舰队出现在青岛外海。

由于慈禧的不抵抗政策,德军寥寥千人用时不到两天就把胶州半岛全拿下来,堪称华夏之耻。

而德军在得手之后,停泊在青岛湾海面的德舰共鸣放了二十一响的礼炮来庆祝胜利,半小时后,随着对德军三声‘乌拉’(德语意为‘万岁’),德国海军的三色战旗升起,胶州彻底沦为德军属地。

○2薅,音为hāo,东北及山东土话,意为揪、拽。

○3胶澳,青岛在清朝时的名称。

○4小半拉子,山东及东北方言,指年岁不大的劳力,毛头小子之意,有蔑视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