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东异志 > 第十七章 - 密道

第十七章 - 密道

2025-03-30 06:24:47

扶墙往回走的途中,我心里萌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仿佛石屋内即将发生一些事情似的,于是我咬牙加快了返回的脚步。

快要到石屋时,我开始发现,周围绿光的亮度在慢慢变暗,而能够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小宝儿正用盖子盖住石盒;二是…… 他正在往窟窿里填字!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

刚才我说过:机关的设计师为了防止自己的作品被人轻易破解,总要设置一些小埋伏。

不谙此道的新手非常容易深陷其中,甚至搭上性命。

小宝儿虽然在关键时刻屡次退缩,甚至还让我鄙视过,但起码他是我现在唯一的伙伴,如果他出什么意外,我独自一人困在洞中真有可能疯掉。

我跳着跑进石屋大门,这时绿光的亮度,已经减少到与没打开盒子之前差不多,小宝儿应该拼到了第三块儿或第四块儿,我大叫:宝儿,停手,可惜已经晚了,在我刚跳进门槛的那一刹那,从石盒子里呲出一股暗红的雾气,正喷在小宝儿脸上。

小宝儿大叫一声,栽倒在地。

我急忙蹦了过去,搀扶小宝儿起来。

只见小宝儿脸已变得青绿,没有一丝的血气,仅仅剩下一丝的气息。

我摇晃着他在耳边呼唤:宝儿,宝儿,快醒醒,别睡过去,小宝儿艰难地睁开双眼,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尸气,我中了尸气…… 快,把我背囊里的…… 棒槌… 拿出来,喂给我吃……。

棒槌?小宝儿的身上怎么会有棒槌?我清楚的记得,抬上来的灯台子小棒槌是放在四爷那儿保管的,直到遇袭之前棒槌都没有易手,怎么会跑到小宝儿的背囊里?而且压山有压山的规矩,绝不允许自己从家里带人参,小宝儿身上的棒槌一定有蹊跷。

虽然我疑虑重重,但在这紧要关头,还是救人第一。

我用一只胳膊夹住小宝儿,另一只胳膊伸进他的大布囊里。

端锅的负责所有人的起居和日常生活,所以身后的背囊里装了不少必备的应用品。

为了让我第一次放山的生活过的太苦,四爷这次在放山之前特地多带了两个端锅的伙计 —— 以四爷和洪屠户这样的老手,其实带不带伙计都不会耽误到抬参的进程。

摸了几下,我手指果然摸到一团湿漉漉的东西。

没错,摸到的一定是苔藓,也就是棒槌的参包子,我手上稍微一使劲,把整个苔藓包袱都取了出来。

屋里的光显得很暗,我不敢贸然行动。

只能把小宝儿连拖带抬,搬到向光的一侧。

借着微弱的绿光,我打开参包子,一棵四品叶紧皮儿小参展现在我面前。

这肯定是一棵年代悠久的老参。

虽然只有四品叶,但从芦头和根须来看,参龄至少得有一百二三十岁:棒槌本来是由小变大逐渐膨胀的,而眼前的这棵棒槌却因为参龄太老而越长越小,把精华都浓缩在小小的身体里,真是堪称极品!!!摩娑着极品的小棒槌,我邪心一动:如果带着这棵小棒槌出洞,不说飞黄腾达,起码大碗吃肉,大口喝酒,整天躺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足够享受个十年八载的,想着容易,但放着将死的人不管,巧取豪夺别人的棒槌,又有辱我世代书香门第的门风。

我是前也不是,后也不是,一时戳在那里不知怎样才好。

小宝儿的印堂和眼圈儿越来越黑,呼吸也越来越弱,我猛然想起,这是尸变的前兆啊。

任其发展下去,小宝儿就要变成一具僵尸了。

有银子固然不错,但我也得先保住小命儿再说啊。

打定主意,我双手捧着小棒槌,把棒槌头放进嘴里,上牙膛一使劲,吭的一声把棒槌咬下一半儿来 —— 小宝儿此时已经神志不清,我必须把棒槌嚼碎,然后再吐出来喂给他。

人常说百年的人参,千年的灵芝能让人起死回生。

今天我算见识到了真正的威力,小宝儿服下半棵人参不到一盏茶的工夫,青绿的肤色就以极快的速度在他身体上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鲜嫩红润的皮肤。

我在心中大赞棒槌的威力,顺便把剩下的半棵藏在短衫的衣袋中。

过了半个时辰,小宝儿已完全恢复正常,只是经过前前后后的折腾,他身子还有点虚,我就把外衣脱下,垫在他身子底下,安顿他躺下歇着。

安顿完小宝儿,我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了石桌的盒子上。

果然不出我所料,小宝儿取了每句古诗的第一个字,把清主安康这四个字镶到了窟窿里。

我之前也曾这样想过,只不过这个答案太简单了,简单到我没法相信它是真的。

以前我曾说过,我对正统的仕途经文很是厌烦,但对一些稀奇古怪的题材却异常感兴趣。

拿藏头诗来说,我十三四岁的时候,经常在学堂里和小玩伴们当游戏来作,输了便要请对方喝豆汁儿。

其实大多数的人,对于藏头诗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以为顺次把每句的第一个摘下,然后重组一个句子,便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其实真正的藏头诗比这要深奥的多。

采摘文章首字的藏头诗应该叫做嵌字诗才对。

真正的藏头诗要把每句的头字,藏于下句的尾字之中。

特殊地,第一句的首字,要藏在最后一句的末字里。

历史上最早的藏头诗应数白居易的《游紫霄宫》,其原诗如下: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粗略读来,这只是一首普通的押韵古诗,但你若仔细观查就会发现:原来每一句的首字,都是前一句末字的偏旁部首。

难怪后人尊白文公为一代诗圣,他对文字信手拈来的功底儿果然不是凡人能比的。

这藏头的古诗也只是诸多变体诗歌的一种,石盒中的古诗只是糊弄新手的嵌字诗而已,但这是一首竖斜嵌字诗,即竖着读和斜着读都能成句的特殊诗体。

清平福明世主灭朝臣庸安然观明月康宁方为王竖着读是清王安康,而斜着读却是清灭明王,如果我没有猜错,这个石盒,乃至这个石洞,应该是清朝尚未入关之前所建,属于只有朝廷内部才知道的秘密建筑。

我围着石盒又转了几圈儿,觉得自己的估计没有错误,就伸手把灭、明、王三个字,替换了之前的主、安、康,当最后一个字模嵌到窟窿里时,靠里面的石墙开始旋转,一道暗门闪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