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镜鉴记 > 第十二章 十三娘(1)

第十二章 十三娘(1)

2025-03-30 06:25:50

捧灯在旁边伺候着刘鉴和骆叔同喝酒,两位老爷吟诗拽文,小书童全都一知半解,想要死记硬背吧,一股脑儿那么多东西塞进来,也多少有点消化不良。

他正感气闷,突然骆叔同提起个话头,这小童就放下酒壶,挥两袖掸掸衣襟,装模作样、摇摇摆摆地朝骆叔同作一个揖,然后拿腔拿调地说:骆老爷有所不知,我家也是书香世家,观风察气、伏妖降魔,亦祖上千年所传也。

哦?骆叔同眼望着刘鉴,随口问道,倒不知年兄的家世?刘鉴还没回答,捧灯先抢着说:刘氏先祖,有史查考,可上溯一千两百年。

想那后汉三国时代,有位‘小霸王’孙策孙伯符,仗一杆大戟,占了江东九郡八十一州……刘鉴端起酒杯,做势就要往捧灯脸上泼:干嘛?说书哪?!骆叔同笑着按住刘鉴的手:这孩子说得有趣,你让他说,让他说。

有骆老爷撑腰,捧灯后退一步,说得可更欢了:话说‘小霸王’孙策之父,乃是长沙太守孙坚孙文台。

这位孙太守行二,上面还有一兄,名叫孙羌。

那孙羌夫妻早早亡故,就将两子孙贲、孙辅托付给了兄弟孙……刘鉴实在忍不住了,一脚虚踢出去:你真说书呀,兜那么大圈子,离题万里!转过头来对骆叔同说:先祖乃后汉平原人氏,讳一个‘惇’字,曾为孙辅军师,善查星变,能推演祸福,算是一点家学……是呀,捧灯还要插嘴,这位先祖老爷还写过本书,叫《镜鉴记》,可惜失传了,我家老爷的名字、表字就是根据这部书取的……刘鉴做势就要站起身来追打,小童见机得快,赶紧远远跑开了。

骆叔同还在那里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刘鉴赶紧转回话头:还是说说令妹……骆叔同心情才好一点,听刘鉴这一问,不禁又轻轻叹了口气:讲起舍妹,其实无论女红烹饪,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而且也知书达理。

就是这身本领有些碍眼,经常在屋里待得好好的,突然就不见了踪影,多是小半天才回家来。

我虽然说过她几句,她答应得好好的,可就改不了。

再说她的话,她那贴身丫鬟就对我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说到这里,他摇一摇头:我实在是有些怕那丫鬟,也就只好随她们去了。

刘鉴挑了挑眉毛:这就奇怪了,那只是个丫鬟而已,难道还能对主人家动手不成?要是这样没规矩,直接卖了、轰走了,也就是了。

虽说是贴身丫鬟,但不是家养的,是跟着舍妹回来的。

舍妹说那是她师父晚年收的一个女童,两人名虽主仆,情同姐妹,这、这……唉,我才轰她不走呢。

话才说到这里,只见花园中一阵忙乱,几个家人走过来,撤下石桌上的下酒果品,端上几盘热气腾腾的菜来,都是松鸡、鹿脯之类的新鲜野味。

骆府管家对主人说:是小姐才猎来的野味,听说刘大人在此和老爷饮酒,特别亲手做了几道拿手菜,命我们端上来。

小姐去房中更衣,一会儿便来相见。

骆叔同连忙抬起筷子让刘鉴,刘鉴挟了一些,放在嘴里一咬,果然是满口留香。

他不禁暗自想道:这骆小姐虽然脾气怪些,可烹调的本事着实不差!照管家所说,这野味是小姐自己猎来的,本事确实不小。

刘鉴自己就是个喜爱怪力乱神的,对于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能凭空消失,又上山去打猎,这些平常人看来奇怪的事情,他倒不以为意。

捧灯在旁边听了刚才的话,心里却有点不忿。

他是刘家家养的小厮,打小贴身伺候刘鉴,跟他到南京赶考、做官,虽然做事经常不大合乎规矩,可在心里待自家主人还是如同神灵一般地敬着,因此平常最看不惯的就是别家的下人没有下人样子。

这一听说骆小姐的丫鬟对主人那么放肆,捧灯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再加上听刚才骆老爷的意思,对方不过是个小小女童,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他看两位老爷喝酒吃菜顾不到他,瞅个空悄悄离开花亭,找个骆家人问明了方向,打算去教训下那个没上没下的小丫鬟。

捧灯去了没多会儿,环佩声响,骆小姐踏着月色翩然而至。

刘鉴抬眼一瞧,只见她中等身材,衣装得体,头上挽了双髻,插一股银钗,鹅蛋脸薄施脂粉,杏仁眼灵动有神,腮边蕴含三分笑,绛红轻抹一点唇。

说不上国色天香,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考语总是能加上的。

骆小姐来到亭前,朝刘鉴敛衽施礼,轻启朱唇,款款言道:小女子来迟,劳贵客久候,望乞恕罪。

仪态端庄,倒有些官宦小姐的风度。

刘鉴赶紧站起身来回礼:小姐说哪里话来,在下愧不敢当。

骆小姐轻提裙裾,漫步走上花亭,就在自己哥哥身边、刘鉴的对面坐下来。

骆叔同介绍说:这就是舍妹了,小字十三娘……骆十三娘朝刘鉴微微一笑:妾自幼离家,随家师修道,久不与人交往。

看刘大人面相也不是寻常之辈,而今也就不拘俗礼了,望大人莫怪。

刘鉴以酒壮胆,把骆十三娘上下端详了一番,看她的言语身段,加上刚才骆叔同所说情况,与自己所知两相印证,心里已经明白了十分。

他收回目光,拱手问:既如此,请恕在下唐突。

闻得剑术之道,到宋代就已经绝了,所以从元朝到国朝,再不闻有剑侠之名。

敢问小姐在何处学来的?骆叔同听他一口道破妹妹身份,不由得挑出大拇指:年兄果然厉害!我之前不敢明言,也正因此……十三娘打断哥哥的话,垂着头回答说:大人有此一问,足见学识渊博。

但书中所言不可尽信,此术起自亘古,源远流长,岂有断绝之理?哦?那敢问剑术始于何时呢?师父对我说,自黄帝从九天玄女处求得兵符之时,便有剑术流传了,黄帝之臣风后就曾研习过剑术,因此才能破了蚩尤。

黄帝因剑术神奇,恐为心术不正之人妄用,因此立下严规,每代只能寻些诚实君子,口传心授而已。

所以说此术不曾绝传,也不曾广传……刘鉴一边听一边摇头:说句不好听的话,各门各派都喜欢上附先贤,就连皇家都不例外,李唐皇室还说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呢。

就在下读过的书中,黄帝破蚩尤有种种法门,但没有一部提到过剑术。

十三娘莞尔一笑:妾前言书籍不可尽信。

但这些话,都是师父告诉我的。

哦,刘鉴更来了兴趣,那么小姐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就书上所载,大概《吴越春秋》上说越女得袁公传授剑术,是最早的源头了吧。

传此书为东汉赵晔所著,即便所言不实,也可知剑术之源,最迟不过东汉。

刘鉴点头问道:如剑术真始于春秋之时,那么太史公作刺客列传,想来都是剑侠所为了?虽然荆轲刺秦王失败,也可说他剑术未成,书中其他几个刺客,多是会剑术的了?十三娘笑着回答:就算剑术有成,只要气数未尽也不能擅害人主,那关系到天下苍生,岂可儿戏?至于专诸、聂政之类,不过是义气所至,都是血性好汉,和剑术没什么关系。

若是那般都叫做剑术,那世间拼死杀人的,都是会剑术了。

刘鉴哈哈大笑:小姐说得不错。

在下还有一事不明,既说怕为心术不正之人妄用,历代传下严法,但不知都有哪些规条?十三娘认真地回答说:师父曾说,世间有几种‘闲事’是我辈中人必须管的。

一是地方官残虐百姓、贪贿害命的;或者官员谄媚天子、戕害忠臣的;还有边疆将帅贪污军饷、卖国求荣的;有监考官员私通关节、混淆黑白,使良材沦落、才子蒙屈的。

这类人才是我辈所必诛者。

象那些油滑官吏、地方土豪、响马强盗之流,有国家法度去制裁;民间的忤逆子、作奸犯科之徒,他们自有报应,便不关我辈之事了。

刘鉴听了这番话连连点头,大生知己之感:受教了。

在下从书中读到剑侠的时候,总觉得前后矛盾之处甚多,以为都是小说家言,不足取信,今日小姐之语,使我茅塞顿开。

十三娘笑道:大人能从书中读到的剑侠故事,恐怕确实都是小说家言呢。

刘鉴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此时月朗风清,不知是否有幸一睹小姐的秘技?十三娘微微一笑:看来大人想眼见为实,那妾就只好献丑了。

说完话,正要提裙下阶,忽然看到园子里的家人们纷纷交头接耳,都朝一个地方看去。

十三娘眼神这么一转,凉亭里两个男人也都察觉到了,站起身来远望。

只见园北一块太湖石后面围着好几个人,还隐隐有哭嚎之声从那里传过来。

骆叔同在前,刘鉴和十三娘在后,急忙走过去看个究竟,刚绕到太湖石背后,就见到捧灯被一个人揪住领口拎在半空。

那人正好背向着他们,刘鉴看不清是谁,只觉得貌似是个女子,但是身量颇高。

捧灯两手抓住那女子的胳膊,两条腿不住乱蹬,连哭带喊,鼻涕眼泪喷得到处都是。

那女子扯起捧灯的衣襟,在他脸上胡乱抹了几把,恶狠狠地问道:就是你说要来教训我的么?捧灯的头摇晃得好象拨浪鼓,含混地分辩:不是……没有……是谁告诉你说我没大没小的?那女子一手拍打太湖石,一手拎着捧灯:是不是那几个管事的废物?话音未落,周围看热闹的仆人都是朝后一缩。

不是……捧灯看到刘鉴等人已经赶了过来,心下一宽,知道自己没有性命之忧,脸色好看了很多。

可他脖领子还是被人揪得死死的,仍然不敢放肆。

那女子接着骂:你说我不分尊卑,可我家老爷总拿一些我听不懂的话骂小姐,象什么‘行必无皮’,骂小姐没脸没皮。

我家小姐天仙似的人物,从来循规蹈矩,怎么能让一个臭男人这样呵斥?那女子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太湖石上划道。

这指力真是非同小可,坚硬的太湖石在她手指下就象是豆腐一样,石屑纷纷洒落。

刘鉴心说,哦,原来这就是那个让骆叔同害怕的丫鬟了,不禁好奇之心大起。

骆叔同说:我没骂她呀,我哪敢……干嘛骂她?那是皇后娘娘《女训》上的话……听口气象是辩解、训斥,可看表情却有点想往自己妹子背后缩。

皇后娘娘就能骂人了吗?!十三娘笑了起来:原文应该是‘居必以正,所以防匿也,行必无陂,所以成德也’吧,这是说走路的时候不能歪歪斜斜,不是在说脸皮啦。

就是,有妹子撑腰,骆叔同的口气硬了一些,身为女子,本就应该……可是他话还没说完,就被十三娘打断了:兄长,无论《女训》还是《女诫》,虽然也有不少有道理的文字,可是寻根究底,都教女子要处于柔弱。

班大家的《女诫》第一篇就是《卑弱》,说什么‘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似乎女子生来就比男子为低。

小妹实在无法接受。

古圣先贤之理,本就是说……这回骆叔同的话是被刘鉴打断了。

刘鉴朝十三娘一拱手,下巴朝捧灯点了点:能否先把这孩子放下来?十三娘点头应允,那丫鬟这才停止破坏假山石,并且把捧灯放下来,轻轻地推搡倒地。

她随即转过身来,刘鉴仔细一瞧,才发现这丫鬟并非常人,从面相上看,约摸只有十岁左右,但身材要比十二岁的捧灯还整高一个头。

当晚月明星稀,隐约能分辨出她的头发是淡黄色的,鼻梁很高,眼窝略陷,竟然是个番邦女子。

刘鉴心说:所谓‘黄毛丫头’,还真是一点不差。

这丫鬟转过脸来,望着十三娘,撒娇似地扁了扁嘴,好象随时就会哭出来。

她用手一指捧灯:小姐,这人刚才要打奴家来的……大家看到捧灯软瘫在地的德性,都是哭笑不得。

十三娘对刘鉴深深一福,道歉说:这女娃儿是我师父云游西域之时,在战乱中捡到的,空长了这么大个子,却不懂事,大人见笑了。

刘鉴回了一礼,打趣说:这小子是先父饭后消食之时,在路边捡到的,个子不大,鬼心眼不少,小姐见笑了。

十三娘忍不住掩口而笑,然后招呼那个丫鬟:瑞秋,还不快过来给刘大人陪不是?那名叫瑞秋的番邦丫鬟上下打量几眼刘鉴,跺跺脚说:我不要。

他自家奴才不讲理,我干嘛要陪不是?捧灯手脚并用地爬到刘鉴身后,还没站起身,这口气却已经硬起来了:你才不讲理!我、我教训你只是嘴上说说,是你先动手的!好了,好了,刘鉴想要责备捧灯,可是碰上这种情景,实在是板不起脸,于是一把揪着捧灯的腕子,把她扯到瑞秋身前,别出丑了,快给你这位小妹妹鞠个躬。

你错在先,应该道歉。

小妹妹?捧灯叫起来了,她那么大个儿……刘鉴正色对十三娘说:如果在下观察不错,这位姑娘离着及笄之日尚有三、五年。

十三娘点头回答:大人果然好眼力,瑞秋虽是发育早,身量高,其实才十一岁而已。

我的天爷呀!捧灯吐出舌头,半晌缩不回来。

瑞秋狠狠瞪了他一眼,他就又吓得躲到刘鉴背后去了。

就这样,刘鉴和十三娘主仆结识。

此后他每来栖霞山下,十三娘都会亲自下厨为他烹肉做汤,有时候还亲自出来接待,两人说些江湖上的趣事,说些剑侠或者风鉴家的故事,非常的投契。

十三娘偶尔进城,到骆叔同在玄真巷租赁的宅子小住个十天半月,刘鉴也总会前往拜访。

两人越走越近,骆叔同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可是他数次暗示刘鉴来下聘礼,刘鉴却总是用各种理由搪塞,比如最近忙呀、俸禄刚吃光还没有闲钱娶妻呀,等等。

眼看自己妹子年岁一天天见大,很快就要二十了,可还出不了门子,急得骆叔同整天抓耳挠腮的。

这回刘鉴出差来北京,临行前骆叔同旧事重提,刘鉴敷衍说:总得等我从北京回来再说吧。

骆叔同急了,指着刘鉴的鼻子,老实不客气地问:你要嫌弃我妹子,那就直说,我再去找好人家,别让我一棵树上吊死!刘鉴轻轻叹一口气,解释说:令妹身负绝技,虽然看着行动端庄,实则却对《女诫》之类常怀不满,嫁去了椿萱并茂的人家,公婆肯定看不过眼,迟早闹出事来。

我是无牵无挂,令妹若入我门,对她再好不过。

可是我呢……我虽然喜欢她,却肯定降不住她,况且她还带着那样一个丫鬟,换了是你,你会不会犹豫,会不会思前想后下不了决断?骆叔同哭丧着脸问:难道就让她一辈子做老姑娘?刘鉴拍拍朋友的肩膀:别着急,容我再仔细想想,从北京回来肯定给你一个明确答复。

要不然,你把丫鬟瑞秋留下,仅仅令妹一个过来,我还勉强可以应付。

不要啊……骆叔同嗓子眼里发出凄惨的呻吟。

刘鉴和十三娘是这样若即若离的态度,捧灯经过那次初会,可被瑞秋给吓坏了,见了面就躲。

因为年龄相仿,身份地位相仿,有时候瑞秋还故意往上凑,甚至装模作样娇滴滴地叫一声:捧灯哥。

捧灯总是吓个哆嗦,连连摆手:别,别,大姑,我不是你哥,我没那么大的妹子。

这种欠招的话又总会惹来瑞秋的追打。

刘鉴在北京碰上殿瓦闹邪的事情,教宋礼去南京尚宝司讨取燕明刀,这事是越赶越好,免得出岔,所以想到了十三娘主仆,写了封信,请她们帮忙把燕明刀送到北京来。

她们都是剑侠,不但可保此物平安,脚程还快,虽说不能真的御风而行,也肯定快过了工曹的奔马。

可是十三娘没来,只有瑞秋一个到了柏林寺——知客僧一说身量高的女子,刘鉴和捧灯就都知道是她了。

主仆二人拐出后院僧舍,远远地就看到瑞秋一身短打扮站在大雄宝殿旁边——不过两年的功夫,她现在长得比刘鉴都要高了——大概是为怕路上扎眼,还用块素巾裹住了头发。

刘鉴正往前走,捧灯却朝后缩:爷,我就不去见她了吧。

刘鉴转头朝捧灯一瞪眼:你但凡别嘴欠,她也不会打你。

捧灯满脸委屈地眨眨眼睛:这丫头跟爷您还有骆小姐不一样,她不读书,不懂好赖话,我夸她她也当我在骂她。

刘鉴撇撇嘴:她不懂好赖话?是你不会说好赖话吧。

算了,不想见她就暂且不见,你赶紧去工曹通知宋大人一声,叫他去禁城工地附近等着我。

捧灯如蒙大赦地转身就跑。

刘鉴突然想到了什么,朝着捧灯的背影喊一声:别忘了带上那个箱子!遵命!捧灯答应着,一溜烟地朝斜刺里逃出去了。

知客僧把刘鉴带到大雄宝殿旁边,双手合什,唱个佛号就离开了。

瑞秋走近来朝刘鉴一福:刘老爷。

刘鉴问她:骆小姐就派你一个来的吗?燕明刀可捎来了?瑞秋皱了皱眉头:刘老爷吩咐的事情,我家小姐怎么敢不亲自去办?可是咱们沿着运河北上,跑到半路,在东昌府附近,小姐突然就停下了脚步,把东西交给我,说:‘有人追来了,我得拦阻他一阵,瑞秋,你先去北京城,把东西交给刘大人吧。

’刘惇刘惇字子仁,汉末三国的数术家。

《三国志?吴书》里记载说,刘惇本是平原人,为避战祸南渡长江,依附庐陵太守孙辅。

据说他明天官、达占术,逢有水旱贼寇,全都能够预先料中,因此被孙辅拜为军师,军中将士全都很尊敬他,称他为神明。

某一年星象有所变化,孙权找人去问刘惇,刘惇回答说:这预示着丹杨郡会出乱子。

孙权问:什么乱子?刘惇说:客胜主人,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时隔不久,果然丹杨太守孙翊(孙权之弟)被部将边鸿所杀。

据说刘惇把自己的术数经验记录下来,写成百余篇文章,但他敝帚自珍,从来不拿出来给人看,也不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谁。

《三国志》里对他的介绍非常简略,没有人知道他的下场究竟如何,是否好死,以及死的时候多大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