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居和横渡从上野乘上信越线的列车,下午一点钟左右到了横川车站。
现在虽然已过了赏枫叶的最佳时期,但周围山上的残叶依然很美。
从这里去雾积先得乘车去六角,然后再走一公里的山路,或是由横川步行过去,不论哪条路都得从六角步行一公里。
出了站,却看不到等候拉客的出租车。
车站前像条窄窄巴巴的胡同,一点也没有乡村车站应有的那种开阔。
这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竖着电视天线,这竟成为这个乡村小镇独特的景色。
车站前仅存的一处空地,也被停在那里的一堆汽车塞得满满的;愈发显得憋气。
但是。
就是在那一堆车中也还是没有出租车。
因为不是节假日,所以下车的只有他们和几个当地人。
他们在附近找到一个出租汽车办事处,却原来只有一辆车,而且不巧去了生憎、高崎。
他们打听出步行去雾积要花4个小时。
你们是去雾积的啊,要是给旅馆打电话,他们会派小巴士来接你们的。
办事处的一个男人不仅热心地告诉他们,还帮他们打了个电话。
先生们,你们运气真不错。
他们的小巴士正好拉一批返回的客人下山。
再过十分钟左右就到这儿了。
两个刑警听办事处的人这么说,都放下心来,要不然的话走4小时的山路,真叫人受不了。
没多久,来了一辆写有雾积温泉字样的小巴士。
车上下来几名青年男女。
司机是个中年人,看到他们俩人后,就招呼他们说,请问,是东京来的横渡和栋居先生吗?俩人点点头。
东京方面已经和我们联系过了,我是来接你们的。
来请上车吧!他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俩人拎在手里的小提包。
东西很轻,我们自己拿好了。
横渡觉得很不好意思。
在从搜查本部出发前,那须警部说过车子会到车站来接的,看来他指的就是这个。
小巴士轻快地行驰着,不久就跑上了与信越线平行的18号国道。
又跑了5分钟,到了一个小小的驿站,那里的房檐都是既低且深,不时可以看到装着古老的格子门窗的房屋,这些房屋就像是又重现了江户时代的驿站。
国道的前方,突兀地耸立着一块崔鬼的岩石。
这里是坂本町,听说以前是妓女住的地方。
这是靠18号国道才发展起来的典型的驿站。
刑警们不禁想入非非,好象驿站的妓女至今还在那些格子窗的后面向他们招着手。
汽车在房屋开始稀少的地方停了下来,上来几个小学生和一名中年男子。
看不出这个人是本地的,还是从城市里来的。
他同司机打招呼的样子很亲热,但他的穿着打扮却是一副城里人的样子,一只手还拎着一个皮包。
这里正好在雾积温泉旅行社前面,孩子们像是从山里坐温泉的巴士去上学的。
栋居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古老的驿站,刚上车的那位乘客和气地向他搭腔说:老房子基本上都改造完了,现在没多少了。
经他这么一说,栋居果然发现在一排排的老式房子中夹杂着不少新房子。
由于房子的高度和宽度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
保持了一种古驿站的昧道。
它的周围有好几条路,但一辆车也看不到,道路的两旁,低矮的屋檐绵延不断,笔直的白色道路上一个人也没有。
这里的驿站兴旺的时候,可热闹啦,现在变得冷冷清清。
老房子也几乎没了。
再也没有过去的景象罗。
他的话很伤感,看来还是个本地人。
或许刑警们感觉街道古老,不是因为那些老式格子门窗,而是由于这座衰败的小镇的那种无生气的寂静。
那位旅客接着解释说:你发现没有,房屋的宽度都是一样的。
因为这是根据幕府的命令而建立起来的驿站。
据说。
因为街道两侧的土地有限,除官员住的客房外,其它的所有房子的宽度都是2.7米。
这一带的房子,以前全部是驿馆、妓院、澡堂和马车店。
他的话引起了栋居的兴趣:现在这里的人都从事什么工作呀?大街上除偶尔驶过一两辆车外.连条狗的影子都看不见,越发止人觉得像个空镇。
现在还不错,椎冰岭通了车后,大家都靠这个岭吃饭了。
靠岭吃饭?就是铁路。
现在镇上的人基本上都在铁路上干,有的是在车站工作,有的干些养路护线的活。
正说着。
巴士已经驶过了板本。
不久他们离开了国道,从信越线的高架桥下穿了过去。
孩子们指着窗外乐不开支地喊:猴子,猴子!沿着公路的草木桔黄的山上,有一个黑点,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已经跑远了。
据说这里经常有一群五六十只的猴出现。
沥青路铺到这里就断了,一直很平稳的汽车,一到这里就马上开始剧烈颠簸起来。
在汽车右边出现了一个挺大的水库。
那是雾积水库。
司机介绍说:这座水库宽320米,高67米,已经建4年了,预计不久就会完工。
水库还未开始贮水,混凝土结构的大堤居高临下地俯瞰着干涸的水库底,那里孤零零地散落着一些即将被淹没的废弃房屋和灌木丛。
被人征服了的自然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司机提醒说:从这又要开始颠了.请大家扶稳点。
你们要是来得早点的后,就能看到这里的枫叶,那可真是漂亮。
司机说话好象是在替自己惋借。
现在也很漂亮嘛。
横渡从车窗望着外面的山岭,有些红叶已经开始殒落了。
他们看腻了城里那些几何图形的建筑物,来到这个大自然主宰的地方,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感到耳目一新。
这里没有深山的景象,但四周被绵延不断的优美的山丘所环绕,别有一种山峡的风情。
这种恬淡的自然风光对于厌倦了都市生活的人的全身心都是一种抚慰。
巴士沿河潮流而上,山坡上长满疏疏拉拉灌木丛。
请问,你在这里干多长时间了?横渡开始慢条斯理地打听起来。
开始我在松井田的纺纱厂工作,因为不景气,一年前又跑到了这里。
一年前?两个刑警相互点了点头,明白他不会知道太早以前的事。
以前这里不通车吗?这次是栋居问。
草帽诗中说走在山洞中的路上,风吹走了它。
但前面又说是从难冰去雾积的路上,恐怕不是指这条路。
通车是昭和45年(1970年)的事。
这以前都是从横川步行过来,那时旅馆只有金汤馆一家,来温泉疗养的客人一般在此逗留一到二个月。
现在有几家旅馆?只有两家。
实际上是同属一家。
在公路尽头的那家叫雾积馆,是金汤馆的分馆。
分馆是什么时候建的?昭和45年。
有开到金汤馆的车吗?没有,要去的话得沿鬼见愁坡上的山路走30分钟。
要走30分钟的山路啊!横渡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以前要走4个小时呢!现在的游客,连30分钟的路也不愿意走了,除爬爬山之外都呆在分馆里。
谈话的当儿,汽车开进了深山,山野风光越来越浓。
本来在汽车右边的小溪,现在转到了左边,汽车反复拐着U字型弯越爬越高。
溪流沉到了脚下,那种深山的感觉越来越浓。
不久,就到了一个盆地,盆地周围环绕着枫树、橡树、桦树、山毛榉、栗子等杂树,在它的一角有一幢两层的红瓦蓝邀的房子,小巴士在它的门口停了下来。
下车一看。
是一个山谷的谷底,视野狭窄。
雾积馆不像是家旅馆,倒像是宿舍。
一进大门,就见门厅里杂乱地摆放着土特产和沙发。
一位中年妇女热情地迎了出来。
是横渡先生和栋居先生吧,我正在等你们呢。
女招待接过司机手里的包,就往里让他们。
栋居见此赶紧说:我们说不定要去金面馆住呢!我带你们去金汤馆好了。
你们先在这儿休息一下吧。
这儿离金汤馆只有一公里的路程,跟到了那里也没什么两样。
女招待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在前面带路,把他们让到了过道尽头的一同八贴榻榻米的和式房间里。
窗外,鸡爪枫的枝头仍有一些红叶飘摇着。
虽是大白天,但说话声一停,就会感到一种压迫耳膜般的寂影。
我这就给你们端茶。
女招待把两个人的皮包往地板上一放,就走进了过道里,打开窗户,山中的清新气息迫入肌肤。
真静啊!静得都有些压迫鼓膜。
我们不习惯这么安静,反而适应不了。
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处在噪音状态下的明证。
这么偏僻的地方,会和约翰尼·霍华德有什么联系呢?横渡点上一支烟,摇了摇头,连他们这些住在东京的人,都是头一回听说雾积这个地方。
不过,不管怎么样,他们正是为解开这个谜才来的。
过道里传来了脚步声,刚才的那个女招待端来了茶。
欢迎你们来这里。
她郑重其事地表示欢迎。
他们一开始以为她是这里的女招待,但从她的态度和说话口气上来看,倒更像是这里的老板娘。
这里可真是个好地方,被烟雾熏得发黑了的肺,到这里好象彻底地洗刷干净了似的。
横渡的话也并不全是客套。
是啊,到这儿来的游客都这么说。
她喜滋滋地答道。
冒昧地问一下,你是这里的老板娘吧?横渡想弄个明白。
是的。
我们是全家上阵。
只靠你们全家人照看新馆和旧馆,挺够忙吧?旺季的时候我们就雇儿个帮手,其它时候我们一家人就足够应付了。
雇了外人就有根多事要操心,对一些重要的客人就会招待不周。
那这里可真称得上是家庭式服务了。
是的。
哎。
东京打电话来预约时,没介绍我们的情况吧?横渡不动声色地换了个话题。
因为老板娘的举动似乎表明她已经猜到了他们的身份。
没有啊,预约不是你们亲自联系的吗?哦,我们是委托公司办理的。
横度赶紧打圆场。
在寻问情况的时候,一上来就暴露身份,就有可能使对方缄口不谈。
当然也有可能相反,说明白己的刑警身份反而会使对方讲得更多。
不管怎样,得先观察一下对方,再见机行事。
你到这儿来有什么公事吧?你怎么知道我们是来办公事?横渡一直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刑警身份,但是他觉得对方好象猜出了自己的职业,声音中微微透出些惊奇。
这个嘛……到这儿来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旅行团、一对情侣或是一家老少洗温泉兼作徒步旅行。
两个大男人结伙到这儿只是为了洗洗温泉,是很少见的。
啊,真的吗?早知道带个女孩子来就好了。
横渡向栋居作出一副遗憾的表情。
我来猜猜你们是干什么的吧。
老板娘含笑说道。
你能猜着吗?我想说是新闻记者,但又不像。
你们是刑警吧?两个人吃惊地面面相觑。
真是一语道破啊,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横渡觉得既然被猜中了,就没必要再隐瞒了,也就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老板娘像是个健谈的人,与其笨拙地加以遮掩。
倒不如向她摊牌要求协助,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要是报社或杂志的记者的话,你们肯定有一个人会带着照相机,但你们俩人的皮包都很轻,不像带着照相机。
此外。
多数记者都比你们打扮得时髦。
哎呀,真厉害呀。
横渡苦笑一声。
这年头儿罪犯都开着飞机或赛车作案了.追捕他们的刑警也一改身穿二手西装脚蹬大头鞋的形象了,在年轻的刑警中,有人的穿着打扮打眼一瞧就像是一流公司里的白领职员。
他们两个人员没到那个地步,但是自己觉得至少也没到大头鞋刑警的份上。
不过和吃新闻饭的一比,还是有点儿土气。
山沟里的这个温泉旅饵的老板娘竟然看出了这点。
真对不起,我并不是说你们穿得土气。
记者的那种时髦老让人觉得有些出格。
老板娘像是意识到自己刚才失言了,连忙改口。
这没什么。
既然你自己看破我们是刑警,那就跟你实说了吧。
实际上我们是东京警视厅的,来这儿是为了调查一个案子。
这位是横渡刑警,我是栋居,我们有根多事要请教您和您丈夫,您能协助我们吗?既然已经暴露了身份、栋居就向她出示了警察证,并且自报了家门。
况且晚上要住在这里,还要登记姓名。
能帮上忙的话我一定尽力。
刚才说话冒犯两位了。
老板娘刚才信口说出的话,也算不上是失言,但她却觉得似乎很对不起这两个人。
他们俩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点。
这里经常有外国人来吗?栋居代替了莽撞的横渡。
单刀直入地提出了问题。
这个嘛。
这个地方这么偏僻,外国人很少来。
不会一个都没有吧?旺季的时候也会来几个。
最近有美国黑人来过吗?黑人?这个,在我的印象中,没来过。
在9月13日到9月17日期间,没有黑人来过吗?栋居紧盯着老板娘的脸。
根据海关的登记。
约翰尼·霍华德这次是头一回到日本,因此,来雾积的时间只有从9月13号入境后到死在皇家饭店这四天时间。
据说他住在东京商务饭店时,每天晚上都回宾馆。
但来雾积当天便可以返回东京。
9月份的游客倒是不少,但是没见过什么黑人。
就是这个黑人,没来过没关系,他有可能和这个地方有什么联系。
虽说是黑人,但长得却有点像东洋人。
栋居把约翰尼·霍华德死后整容的照片和从护照上复印下来的照片拿给老板娘看,但老板娘却没什么反应。
你没有印象,你丈夫不会不记得吧?你是指这个黑人吗?是的。
如果有黑人在这儿投宿的活,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我肯定会有印象的。
呃……这个黑人怎么了?老板娘脸上露出一丝不安的神色。
没什么,我们追查这个是为一个案子作参考。
没什么可担心的。
栋居缓和了老板娘的不安情绪。
如果老板娘经常看报纸的话,就会明白他打听的这个黑人已经在东京皇家饭店被害。
在这个僻静的山谷中开温泉旅馆的善良老板娘,不会对东京那种血腥的案件感兴趣的。
即使她随便看过这段内容,也不可能在栋居出示的照片和仅在报纸上登过一次而且模糊不清的照片中发现相同之处。
有没有这种情况,只有老板在而您却下山了呢?比方说,您病了或有其它什么事的时候?啊,要是这么说的话,我倒是生过两次孩子,每次都要回闪家坐月子。
不过孩子现在都已经上小学了。
可能是一起坐小巴士的那几个孩子中就有她的小孩吧。
黑人会不会在那期间来呢?约翰尼·霍华德此前没来过日本。
虽然他本人没来过日本,但他肯定与雾积有某种联系。
也可能是他亲近的人与这里有联系。
这个,我想大概不会吧。
这么稀罕的游客来的话,我丈夫肯定会对我说的。
你们的住宿登记保存多长时间?大约保存一年左右就处理掉了。
和老板娘谈话,栋居越来越感到像是白跑了一趟。
但是还有她丈夭,说不定他在老板娘不知道的时候和约翰尼有过联系呢。
栋居这样安慰着自己。
你丈夫现在在哪里?我丈夫现在在山上的旧馆里。
有事的话我去叫他。
不用,还是我们去找他吧,反正要住在旧馆里。
不过冒昧问一句,您是一直住在这里的吗?如果老板娘没有印象的话、那也有可能是在她来之前或是不在的时候,约翰尼或他的亲属就和老板有过联系了。
我和我丈夫是在昭和四十年(1965年)结的婚,从那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在这期间没有来过黑人游客吗?我想没有。
来这里的外国人都有哪些国家的?还是美国的最多,大都是基地里的美国兵,其次是学生。
仅次于美国人的是法国人、德国人和英国人。
在你嫁过来之前,也就是说战后有没有一直住在这里的外国人呢?我丈夫的双亲住在金汤馆里,仍很硬朗。
那些旧事只要问问他们就会知道。
您丈夫的双亲还健在?是的,两个人都七十多岁了,但还挺硬朗。
您丈夫的双亲一直住在这里吗?对,他们继承了上一辈的生意,一直没离开过这里。
上一辈?听说上一辈是指我公公的叔叔。
这些事我也不大清楚。
不如你直接去问我公公吧。
听老板娘说话的口气,现在雾积的老板,是她的丈夫,她的公公似乎在旧馆隐居了。
很难想象24岁的约翰尼会和70多岁的老头的上辈人有什么联系。
你对这首诗有印象吗?栋居换了个提问方向,拿出了约翰尼·霍华德的遗物《西条八十诗集》。
啊,这么说前些天打听这首诗的,就是你们啊。
老板娘像是一下子明白了。
是的,这本诗集就是那个黑人的。
他离开美国时。
说是要到日本的雾积来。
没有必要向她解释他们是由奇司米推测出可能是雾积的。
这首诗,同一名黑人。
名叫约翰尼·霍华德,有着确凿的重大联系。
诗是咏叹雾积的。
他来日本的目的地也是雾积。
他来雾积究竟想干什么,我们认为这个秘密就藏在诗中。
关于这首诗你能提供一些线索吗?听说这首草帽诗是西条八十先生回忆小时候与母亲一起来雾积时所作的。
据说我丈夫的父亲偶然在西条先生的诗集中看到了它,就印在了我们这里的小册予和彩色包装纸上。
现在还有那种小册子吗?这个嘛,那都是很久以前用过的小册子和彩色包装纸。
现在没了。
真是太可惜了。
栋居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你知道那些彩色包装纸和小册子用到了什么时候吗?我想我丈大或公公知道。
这首诗和约翰尼·霍华德有着某种渊源,这么说你不清楚罗?旅馆老板娘虽然已说过连黑人的影儿都没见过,更不去清楚这些事,但栋居还是不死心地追问了一句。
雾积这个地名指的就是这一带吗?横渡好象突然想到了什么,自言自语地嘟啷说:如果是这样的话,约翰尼所说的雾积或许不仅仅是指这里。
约翰厄的遗物《西条八十诗集》中出现了雾积这个地名,所以他们就联想到了雾积温泉,当然也包括雾积一带。
雾积只有这个地方有人住。
老板娘给横渡好容易才挤出来的想法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如果在雾积温泉之外没有人住的话,约翰尼·霍华德想去的地方不可能是其它地方。
也许不是与雾积的人。
而是与这里的地方有什么联系?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无从着手了。
你是说从很早以前这一带除了温泉就没有人住吗?栋居接着横波的问题往下问。
以前还有一个叫汤泽的小村,不过现在一个人也没有了。
汤泽?在什么位置?从坂本来的途中有个水库吧?就在紧挨那里的上游。
因为快要被水淹了,现在大家都搬到别处住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从三年前那里变成了废村,不过汤泽不叫雾积。
结果还是没能从老板娘那里打听出约翰尼·霍华德和雾积有什么关系。
因此。
他们想马上就去旧馆。
麻烦你这么长时间,真是不好意思。
我们这就去金汤馆。
我给你们带路吧。
不用了。
反正只有一条路。
那倒是。
不过我正好也要去那里,是顺路。
老板娘轻快地站了起来。
去金汤馆要经过山林中的小路。
太阳已经落到了山的另一边。
晚霞映红了天空。
爬上一个七百米左右的缓坡后,他们来到一个小山坡的顶上,旧馆金汤馆映入了眼帘。
两名刑警累得气喘吁吁,老板娘却连大气都不喘,山里人就是不一样。
在比新馆的位置更往深山里去的峡谷中,悄然蠢立着一座老式建筑。
一股淡淡的烟霭和水气从房子上用出,在上空的冷空气的冷却下,水平散开,使山谷中温泉旅馆的景色愈加柔和。
残阳从空中照下来,背阴的山谷宛若浮在梦幻般的微明中。
走到陈旧的旅馆正房前,水车正在旋转着。
城市里来的游客都喜欢这类东西,所以还保留着。
老板娘一边解释着,一边走进了旧馆正房的大门。
室外还挺明亮,屋里却已点上下灯。
一个看上去憨厚朴实的中年男子出来迎接他们,他就是老板。
老板和老板娘在稍远的地方嘀咕了几句后,老板马上诚惶诚恐地招呼他们入内,说道:你们大老远地跑来,真是太欢迎了。
你们先洗个澡,冲冲汗吧。
这边的房子,看上去比新馆庄重。
泛黑的柱子略微有点儿歪斜,拉门和隔扇之间的缝子都能伸进一只手。
过道里的地板一块块地翘将起来,脚踏上去便会发出毛骨悚然的嘎吱声。
这声音简直跟老母鸡叫似的。
横渡的嘴很损,也不管老板在眼前,张口就说了句刻薄话。
唉,我们本来也想翻修一下这座房子,可是钱都花在了盖新馆上了。
老板显得更加惶恐起来。
不,还是这样好,我们就是喜欢这种情调。
怎么说呢,有一种古风,这座房子就像陈年佳酿一样,越老越有味道。
横渡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句赞扬的话。
不过,这里确实有一种优美的与世隔绝的古老情调,让人联想到古人夜宿深山的情形。
在离东京几小时远的地方,想不到竟然还幸存着这么有情调的深山旅馆。
栋居的话里充满了感慨。
这种旅行真是久违了,他觉得时光一下子倒退了十年,简直不敢相信在和东京同处一块的大地上竟有如此宁静安详的地方。
从正房的过道尽头出去;经过踏石,通向一同与正房分开的独立的厢房。
这是一间相当六贴榻榻米多的和式房间,打开窗户,就能看见小溪哗哗地经过引水的竹管流向水车那里。
当他们走进房间时,外边的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一度把天空打扮得流光溢彩的夕阳落下去了,墨一般浓黑的暮色从山谷的底部喷涌上来。
店主点上灯时,外而已是一片夜色。
房间里安着暖炉。
内人马上就端奈来。
老板鞠了个躬,想要退出去,栋居抬手叫住了他。
别急,茶先别急,我们还是先向老板您打听点事吧.就是刚才问过老板娘的那些。
从旅馆的内部情况来看,估计没有其他游客住宿。
栋居想一鼓作气地问个水落石出。
啊,那件事我刚才听内人说了一些,我也是毫无印象。
就是这个人,你还是先看一下照片吧。
栋居说着,把照片塞到了老板手里。
没印象。
如果有这种客人来的话,是很惹眼的,我肯定会记得的,但我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
不过我父亲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旧事,吃过饭后,我带他来见您。
他们本想一鼓作气问个明白,但考虑到对方可能有事也就客随主便,决定先洗个温泉浴。
浴室在正房另一头的边儿上,穿过长廊时,一股香喷喷的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他们顿时感到饥肠辘辘。
听说温泉有39度,皮肤感觉十分舒适。
据说以前是37度,来洗温泉的客人把棋盘浮在水里,一边悠闲地泡澡一边下棋。
后来又深钻了一次,水温这才提高到了现在的温度。
想不到这么舒服。
横渡在浴池里舒展着身体说。
浴室外,夜色渐浓,树丛的遮掩使夜色更加浓黑。
如果不是因为这事,恐怕咱们一辈子都享受不到这个温泉。
这也都是那个遇害的黑人成全了我们。
我说横渡,你是怎么想这案子的?什么怎么想?我是说,被害的是外国人,我感觉搜查的时候有些地方让人提不起情绪来。
也就是说,那个外国人怎么们要特意跑到东京来寻死,我们光是本地的案子都忙不过来了。
我觉得本部这么卖命,纯粹是为了日本警方的面子。
你这是怎么了。
横疲乜斜着眼问,他的眼神此时显得极其别有用心,本来嘛,这话就是横渡说过的。
我呀,老实说,我觉得个把外国人在某个地方遇害也没啥大不了的。
我的意思是说,遇害的人我倒无所谓,只不过那些害人的人,实在是太可恶了,你说是吧。
这时横渡隔着水气发现栋居的眼里像是要冒出火来,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蒸汽才显得这样。
来雾积出差,栋居开始的搭档是山路。
但山路推辞说:那家伙工作太狂热,被他拖看在大山里跑来跑去,我可受不了。
就把这个差使让给了横渡,横渡现在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栋居对罪犯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憎恨,立志于当警察的人。
都对罪犯有一种憎恨和愤怒。
但是栋居却不大一样。
他对罪犯怀有一种个人感情,就像是自己的亲人受到了凶手的伤害一样。
可能是因为这个他才对搜查本部的态度感到不满。
本来嘛,不能因为受害人是外国人就敷衍了事。
相反,正因为对方是外国人才要比是日本人更努力才对。
但在刑警们的潜意识里,或许对这个黑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懈怠。
如果真像栋居所说的那样大家都抱有遇害的人是谁无所谓,只是杀人的人可恨的态度话,就不会产生这种懈怠。
实际上横渡对栋居工作的狂热劲头也有点儿发怵。
那须区的成员人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其中横议更是一个破案老手,经手的案子仅次于山路,他作为刑警的素质是无可挑剔的,但栋居后来者居上,他那股固执的狂热劲儿都要把横渡给压下去了。
一一一如果能好地引导这股热情的话。
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刑警的。
横渡一边泡在水里,一边想着。
他以前也像栋居一样喜欢冒着风险拷问案犯和进行过火的搜查。
但在完全是靠组织进行搜查的现代警察系统中,那种喜欢出格的刑警是不可能有的,只会在小说里出现。
现代的刑警们只能在组织和刑事诉讼法的五花大绑的网眼里追查凶恶的罪犯。
横渡明白了为什么让自己替山路和栋居出差:比自己年轻的刑警是压不住栋居的。
——唉,真是的——想到这垦,疲劳感一下子冒了出来,刚洗澡时忘掉了的饥饿感又攫住了他的肚肠。
先上去吧,我饿了。
洗完澡口来时,房间里已经准备好了饭菜。
早已做好的饭和汤端了上来,鲤鱼生鱼片、鲤鱼段酱汤、以朴树蘑菇、蕨菜、水芹、香菇、芹菜、野香蕈、野当归等山菜为主的炸、煮菜肴。
满满当当地摆了一桌。
真丰盛呀!两个人叫了起来。
和著名温泉胜地的饭店里端上来的那些看上去令人眼花燎乱,却毫无人情味的现成饭菜不同,这里的菜全是老板娘亲手做的,具有本地风味。
在我们这种乡野小店,也没啥好东西,不知道做得合不合你们的口味。
老板娘客气地招呼他们吃饭。
两个人无暇答话,只顾埋头吃饭。
忙碌了一天的他们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暂时忘记了来这里的目的。
丰盛的饭菜席卷一空后,他们总算才恢复了常态。
踏石那边传来了小心翼翼地的脚步声,主人领来了上辈夫妇。
哎呀,让你们特意跑一趟腿真是太过意不去了,我们本想去拜访你们的。
平时大大咧咧的横渡此时却变得异常客气起来。
没什么。
人老了。
就喜欢和别人说说话儿。
走进来的这位老人虽说清瘦,但很婴铄,他身后像影子一样跟着一个比他小一号的老太太。
老板把老夫妇领来后,像是有事,回正房去了。
四个人围着暖炉坐了下来,匠炉不用电,而是烧现在已经很少见的煤球。
刚才我听儿子说过了,这里有过外国人,战前有许多外国人来过这里。
他们都挺喜欢这里,有的每年都来,有的还长期住在了这里。
寒暄一番之后,老人慢吞吞他讲了起来。
刑警们最想听的是有关约翰尼·霍华德的事,但在此之前却不得不先听上一堂雾积的历史课。
据老人讲,发现这个温泉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事了,据说是源赖光的一个家丁一椎冰贞光的父亲养的一条狗发现的,所以一开始这里叫大汤。
开发成一个温泉疗养地是在明治十二年,由十个人发起开办了株式会社椎冰温泉金汤社,这就是现在的雾积温泉的前身。
这座正房就是那时建的,所以看上去古香古色。
在这金汤社的十个发起人中,就有这个老人的祖父,后来他掌握了经营权。
在明治四十四年,第二代人接管产业时,改店名为雾积温泉金汤馆,雾积的名字的由来却不太清楚。
可能这里像是一个雾气积聚的地方,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名字的吧。
老人的眼神好象在追溯遥远的记忆,这两名刑警来打听事,不料却勾起了他的回忆,他眼中的神色好象在回顾那漫长的七十年的生涯。
传到老人这里是第三代,现在的老板当然就是第四代了。
在四代人的岁月里,曾有各式各样的人来过。
胜海舟、幸田雄伴都来过这里。
我们店的登记上都有。
西条八十先生也应该来过,但我没见到。
可能是我们家第二代人时的事儿,那首诗是我偶然在西条先生的诗集里发现的。
并请人印在了彩色包装纸上。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是战前吧。
具体是什么时候,已经记不清了。
那本诗集也不知道丢哪儿了,找不着了。
那些彩色包装纸现在还用吗?不,现在已经没有了。
大概一直用到昭和三十年(1955年)左右吧。
约翰尼·霍华德是战后不久出生的,不管他懂不懂那些诗句的意义,反正他有可能见过那种彩色包装纸。
不过刚才已经打听过老板和老板娘了.您记不记得有黑人来过这里?或者说您知不知道和这名男子有关的什么事?栋居直截了当地问。
外国人倒是来不少,但没见什么黑人来过。
老人从栋居手里接过照片,隔着老花镜一边看一边摇头。
我说老人婆啊,你也没印象吧。
老人盯着用片看了一阵后,就把它递给了呆坐在旁边的老伴。
老太太看也没看,干瘪的嘴蠕动着,自古自语似地念叨说:老种婆,我们不知道的事,她或许知道。
对呀,老种婆,她直接招待客人,我们不在的时候她也一直在。
老人的眼神好象一下子想起了什么。
这个老种婆是什么人呀?终于有些眉目了,刑警们精神立刻振作了。
是个老佣人,在我们家干了有年头儿了。
我们去东京玩的时候,也是她留在这里看门的,她对雾积的事,知道的比我们还多。
那个老种婆现在在哪里?刑警们感到有必要见一下这个老种婆。
住在汤泽。
汤泽?他们觉得好象在哪里听说过。
你们来的时候不是有个水库吗?就在水库的略靠上游的村里,那儿不久就要被水淹了。
现在她一个人住在那。
这个名字是在新馆里喝茶时,从老板娘那里听到的。
老种婆的孙女现在正好在我们家帮忙。
什么,她孙女在这儿吗?真是个可怜的闺女。
小时候就死了爹娘。
是老种婆把她拉扯大的。
老种婆年纪大了,干不动活了,在这里我们照顾了她一阵。
阿静,那个闺女叫静枝,中学毕业后就来替老种婆干活,养活老种婆。
我们劝她说你上学会吧,我们来照看老种婆,但她坚持说扔下奶奶一个人她不放心,学不进去,所以就在我们家干活了,我这就去叫她来。
老人说着,老太太已经站了起来,轻快得不像这么一大把年纪的人,她拉开门走了出去。
他们俩夫妻多年,已经心意相通了。
一会儿功夫,老太太带进来一个十六、八岁的女孩,长得挺丰满,看上去很健康。
老板娘也前后脚端着茶跟了进来。
这姑娘就是静枝,很能干,这里里里外外都离不开她。
老是把她留在这深山里我们也觉得不大好,可是……老板娘像是在为自己辩解,她换上了茶。
静枝原本就红的脸更红了,她迅速地给刑警们鞠了一躬。
是静枝姑娘吧,初次见面。
我们有些重要的事想问问你奶奶。
你奶奶还记得以前的事儿吧?栋居为了消除姑娘的紧张。
温和他说。
是的,我奶奶喜欢讲些旧事,经常讲些以前的客人的事。
她甚至连客人的一些细小的嗜好都清楚地记得。
真叫人吃惊。
静枝说到自己亲爱的奶奶,显得十分高兴。
这可真不简单哪。
不过你奶奶有没有说起过在客人中有黑人之类的事?黑人是美国籍的。
这倒有。
奶奶说过在很久以前有个当兵的黑人领着孩子来过。
当兵的黑人领着孩子!两个刑警情不自禁地叫了出来。
你是说那个黑人领着个孩子吗?栋居再次追问。
是的,我好象是听她这么说的。
不过是在很久以前听她说过一次,记不太清了。
我们想见见你奶奶。
太巧了,明天静枝休息,要去汤泽,你们一起去吧。
老板娘笑眯眯地交替看着静枝和刑警们的脸色。
在雾积该问的都问过了,大有收获。
刑警们似乎都等不及明天了。
送走四个人。
来到门外时。
天上已是繁星点点了。
刑警们已经很久没仰望这样的夜空了。
每天完成任务回家时,经常已是很晚,城市里的夜空好象褪了色一般,那微小的星星著有若无地发出修淡的微光。
可是你看这里的星空!就象是在有限的空间挤进了太多太多的星星,星与星相互碰撞,放出的的的光辉。
这种像研磨过的金属发出的又冷又硬的光,宛如一把把尖利的凶器要直刺下来,令人毫无温暖之感。
站在星空下的两个人,感到无数的星星看着他们像是饥饿的野兽发现猎物一般,全都骚动起来。
不知怎么搞的,这星空好象挺吓人。
横渡缩起脖子,像被人追着似地逃进了门廊里,栋居也唯恐被落下似地紧随其后。
四第二天仍是秋高气爽。
旅馆前面一片嘈杂之声。
隔着窗户一看,几个游客打扮的男女正准备出发。
昨天晚上在这儿住宿的,好象不只是我们嘛。
住了不少呢!瞧他们乐得那样儿!我好象听说从这儿翻过一座叫脐曲的山之后,就有一条通向浅问高原的徒步旅游路线。
那不叫脐曲山,是鼻曲山。
从背后传来了年轻女孩子含笑的话语,原来是昨天那个叫静枝的姑娘送饭来了。
哎呀。
是静枝呀。
睡得还好吗?啊,好久没睡过这样的好觉了。
因为肚子饿,我们这才醒了。
很多客人都这么说。
我也是,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想吃早饭了,空气一好,连胃口都变好了。
横渡瞅着饭桌插嘴道。
哎,静枝,你想什么时候出发?随两位客人的便,你们要是准备好了,现在就可以出发。
这么说,我们要是再慢悠悠地吃饭的话,就不大象话了。
你好不容易才有这么一个宝贵的休息日。
说话间,横渡就急急忙忙地往嘴里扒饭。
没关系,反正是我伺候你们吃饭,你们慢慢吃好了。
说着静枝就在两个人的旁边坐了下来。
两个人在出发前结了帐。
他们吃了用丰盛的野味做成的一顿早饭和一顿晚饭,再加上一夜的住宿费,一共是三千日元。
这么便宜的价钱,使两个人颇感惊讶。
旅馆的老夫妇俩前来送行,两个老人相互搀扶着站在一起,一直望着他们消失在山的另一边。
两个刑警看着坡上两位老人的身影,大为感动。
朝阳幻化出无数的光的粉末飘洒下来,两位老人的身影在这光的粉末中越来越远,不久成了谷底的两个黑影,最后变成一个黑点,和那栋古老的房子溶为了一体。
他们还在那里目送着我们呢。
栋居有些魂不守舍他说。
他们俩一直都是这样送客人的。
静枝说。
横渡颇有感慨他说:他们两个人就这样在山谷的旅馆里相依为命。
平静地安度晚年。
真是美好安详的一生啊。
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说不定他们也是经历了自己千辛万苦的历程,才有今天的呢。
横渡正说着,他们已经到了山梁。
翻过山梁旧馆就看不见了。
再见。
栋居想反正他们也听不见了,就只挥了挥手,在嘴里轻声地和他们道了别。
静枝在前面开始下坡了。
新馆映人了眼帘。
真想再来住一次啊。
是啊。
两个人嘴里念叨着。
但他们也知道,这只不过是因为一时的伤感而已,他们是不会再来的。
他们从新馆乘小巴士沿来时的路返回,司机还是昨天那个人,昨天同坐这辆车的那个男的也在车上,他好象在新馆住了一夜。
上车时,老板娘送给他们的小册子上印着本馆常年都空着,这也是闻所未闻的宣传广告说辞。
我多句嘴,他们这么写好吗?横渡有些杞人忧天地问。
他们肯定不想挣很多的钱。
可能光靠那些节假日和旅游旺季里来的客人,就可以维持他们一年的生活了。
小册子上也写着:春秋季的节假日、夏天里的一段时间和正月里放假时这里比较热闹。
但却没说会客满。
这种特色的旅馆真该一直好好地保存下去。
是啊。
两个人相互点点头。
老种婆住在汤泽仅存的一同房子里。
虽然人们劝她搬到村子里已准备好的新房子里住。
但她坚持说要尽量住得离孙女近些,所以直到现在还在这间废屋一般的房子里凑合着。
老种婆在那儿安度晚年,静枝休息日回来看她是她唯一的乐趣。
静枝不在时虽然有些寂寞,但是雾积的人们照料着她的生活,所以倒也没什么不方便的。
静枝是个懂事的女孩子。
中学毕业时,她的同学有的升了学,有的到高崎或东京工作,但她却不为离乡所动,说是不想把奶奶一个人留在家里。
就在本地的雾积温泉找了个工作。
为了孝敬奶奶,她放弃了自己的青春梦想,把自己封闭在寂寞的深山里。
整天呆在山里,不寂寞吗?栋居问。
静枝腼腆地抬起眼睛说:那些在东京工作的朋友说,那里听起来什么都好,但每次回来他们的脸色都不好,而且瘦。
那些年纪和我差不多的客人说。
那里的收入也决不比雾积好到哪里去。
每个人都像是在熬着自己的身体,打肿脸充胖子。
我呀,还是喜欢山,这里风景、空气都挺不错,老板和老板娘又都是好人,没什么复杂的人际关系。
另外,最重要的是我能紧挨着奶奶住。
静枝的语气变得深情起来。
你的想法很对。
东京那种地方,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尤其不适合你这种女孩往。
横渡告诫般地插嘴说:经常有打工的学生来这里吧.如果有东京人,你可不能大意。
怎么不能大意?他们马上就会要求和女孩子约会。
并且光耍嘴皮子,最不爱干活的,就是那些从东京来的打工学生。
静枝用惊奇的目光瞅着他。
小巴士沿着山路而下,高度逐渐降低,出现了一个刀削斧劈般的山谷,景色变得平缓起来。
奶奶在我回来的时候,经常到水坝的这个地方来接我。
静枝兴奋得双颊泛红。
前方已经看得见水库了,只见大堤和堤下的水闸附近围着很多人。
在大堤上的人眼睛都一齐向下面望去。
好象出了什么事。
司机一边减速。
一边嘟囊说。
出事了吗?静枝不安地皱起了眉。
好象有人掉下去了。
从大堤上摔下去,肯定是活不成了。
两个刑警相互看了一眼。
我奶奶怎么没在那儿?静枝望着水库岸边的底部,不安地皱着眉头。
她奶奶总是在那里迎接她的。
也去看发生什么事了吧。
栋居说这话。
与其说是在安慰静枝,倒不如说是在打消自己心里正在萌发出来的不祥的预感。
汽车开到了大堤顶上。
到底是谁掉下去了?司机向围在那里的人们喊道,他们聚集在岸上,盯着发生事故的方向。
听说好象是一个住在附近的老人掉了下去。
其中一个人答道。
万一是奶奶的话,那可怎么办?静枝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怎么会呢!老人又不是只有你奶奶一个人。
给,别瞎操心了,快回家吧。
司机一边安慰她,一边把装有上特产的包袱递给了静枝,是啊,她今天早晨肯定是有什么事,才没来接你的。
你这么瞎猜她,她肯定会不高兴的。
栋居也一起安慰道。
站长,我去看一下就回来可以吗?司机没有马上开车,问在新馆上车的那位乘客。
他倒不是为了去看热闹,可能还是有些担心。
当然可以了,阿常。
今天不值班,我也正在担心是谁摔下去了,想去看看呢。
被称为站长的中年乘客也一起下了车。
他好象也是靠礁冰岭吃饭的国家铁路职工。
他们可能知道这附近没几位老人.似乎都有点替静枝担心,就一起下了车。
在下大堤的台阶入口处,一个头戴安全帽的施工员拦住了他们:不准再往前走。
到底是谁摔下去了?阿常问。
谁知道呢。
走吧.无关人员都回去吧,回去吧。
施工员像撵狗似地挥着手。
这女孩是汤泽人,她的亲奶奶就住在那里。
什么?汤泽?施工员的脸变了颜色,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怎么了,汤泽的人出了什么事吗?你是说她的奶奶住在这里吗?是的,难道说……阿常的表情都僵硬起来。
静枝脸色苍白,几乎都要晕倒了。
如果不是栋居在旁边搀着她的话,或许她真就晕倒了。
不管怎么样,你们先去现场看看吧,我只不过是在这儿维持秩序的罢了。
施工人员说着,指了指水库底部。
我害怕。
静枝站在了那里。
她害怕去辨认那摔下去的人。
阿静,你在说什么呢!奶奶没事的,快回家吧。
阿常提高了嗓门说。
不过要去汤泽,无论走哪条路都必须经这条台阶下去。
在雾气茫茫的谷底,有几间破房子、几丛干枯的树林和一条浅溪。
老种婆大概就住在那些破房子中的某一间里。
虽然施工人员的言语带有一种暗示,但他们仍抱有根大希望。
老人嘛,也可能今天身体不舒服在家里躺着呢,何况在这么陡的台阶上爬上爬下,连腿脚利落的年轻人都感到吃力。
到了水库底下,更是一片忙乱。
人好象是从稍稍靠近右岸的大堤上摔下来的,在摔下来的现场,围着一圈人,其中也有警察。
是谁摔下来了?阿常隔着人墙向里张望。
喂。
你们是干什么的?一个人不客气地向他们喊,像是保护现场的警察。
我们是雾积的,听说有个汤泽的人摔了下来。
谁让你们进来的?在我们那里干活的女孩是汤泽人,她有些下放心……汤泽的?哎呀,这不是站长吗?警察中好象有人认识站长,他们的态度马上就变了。
这位中年乘客好象还是这一带的名人。
人墙让开了一条路,他们来到了事故现场的最前面。
67米高的水泥大坝垂直地耸立在面前。
这里靠近右岸的固定部,在溢洪道闸门右端的正下方。
尸体横在大堤底部的一块岩石上,上面胡乱地盖着一张草席。
但在旁边的岩石和土地上,有一些四溅的血肉草席没能遮住,验尸的人们正在清理现场。
一个警察稍微掀了一下草席,露出了令人惨不忍睹的碎肉块。
一望即知,已经摔得没有人样了。
奶奶!一直盯着尸体的静枝惨叫一声,抱住了草席子。
果真是……!是这个女孩的亲属啊?周围的人们全都同情地叹息着。
奶奶,你怎么会……怎么会这样了呢?你死得太惨了。
你明知道我今天要回来的……这是为什么呀?静枝放声痛哭,周围的人只能暂时由她发泄一下自己的悲痛,如果不让她先哭一会儿,再怎么劝也是无济于事。
她究竟是怎么摔下来的?站长问。
唉,这个我们也不大清楚。
大堤两侧都有栏杆,如果不是她自己把身子探出太多,或者背后有人推的话,是不会那么轻易就摔下来的。
一个穿副警部制服的警察回答说。
一般验尸都是由检察官或是警部以上的人员担任,但在地方警察局,有时也由巡查部长以上的人员担任。
背后有人推?横渡的眼中一亮,问道:有这种嫌疑吗?谁知道呀。
不过不会有人对这么大年纪的人下此毒手吧?肯定是老年人腿脚不利索,失足摔下来的。
或者是从高处往下看,一时眼晕掉了下来。
大堤正在施工期间,本来是不准人到大堤顶上来的,但又不可能整天派人守着。
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个而追究刑事责任。
对了,你是什么人?副警部说完这话。
好象发现横渡和栋居不像本地人。
只因为他们是和站长一起来的,一时没有在意,把他们当成了本地人。
副警部马上露出了警惕的目光。
噢。
我该早告诉你的。
我们是从警视厅来的。
这位是搜查一课的横渡刑警。
我是鞠町警察署的栋居。
栋居说明了身份。
从警视厅来的……哎呀。
真是辛苦你们了。
我是松井田警察署的涉江。
副警部直了直身子,自我介绍过之后,又满脸不解地问:不过你们是为了什么案子,从警视厅跑到深山里来的?其实我们是来找这位从大堤上摔下来的老太太的,想向她打听点事儿。
啊?找这位死者?!这么说她和哪个案子有牵连罗。
涉江的表情紧张起来。
这位副管部已到中年。
他那张圆咕隆咚的脸被营养滋润得闪着油光。
他的警衔虽比两位刑警高,但一听他们是从总部的搜查一课来的,还是对他们敬之以礼。
还不敢肯定,但这位老太太也许知道我们正办的案子的重要情况。
重要情况……这个老太太从大堤上摔下来一死,这可就……涉江好象终于明白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我想尽量详细地了解一下老太太掉下来前后的情况。
栋居一边斜眼看着扑在奶奶的身体上泣不成声的静枝,一边冷静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静枝虽然很可怜,但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那个可怜的姑娘身上了,更何况现在任何安慰都不能减轻她的悲痛。
五据涉江副警部介绍:中山种也就是老种婆,她的尸体是今天(10月22日)早晨8时许发现的。
发现者是个施工人员,他在事故现场正上方的大堤的护栏旁,发现了一只旧草鞋,觉得好奇,就从护栏那里往下一看,发现了一具尸体:全身都摔在了大堤基部的岩石上。
他大吃一惊,赶紧报告了工程指挥部,随后我们就赶来了。
经验尸,推测其死亡的时间是在凌晨6点左右。
死因是由于从高处摔下来导致头盖骨粉碎。
令警察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老太太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个不前不后的时间从大堤上摔下来呢?正在分析原因时,静枝和横渡等人赶到了。
听了涉江的介绍。
两个刑警感到非常失望。
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丝线索又断了。
中山种是被谋杀的。
他们一路追查过来,痛感到了这一点。
罪犯一直在监视着警察的动向,他觉察到警察注意到了翼积,就抢先一步把掌握线索的关键人物老种婆杀掉了。
经过长时间徒劳的追查。
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线索又断了。
这个打击让两个刑警几乎无法承受。
不过,老太太遇害一事不正说明了我们追查的方向是正确的吗?经过一阵沮丧之后,栋居猛地意识到。
还说什么正确错误呀,这下好,我们又是两眼一摸黑了。
横渡的话显得垂头丧气。
早晨6点钟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罪犯在这种危险的时间里把老太太骗到大堤上并把她推下去,我分析这说明他已经乱了阵脚,或许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罪犯冒着极大的危险才杀死了老太太,说不定有人见过罪犯呢。
他会犯这样的错误吗?这就难说了。
不过罪犯大可不必在我们来之前才慌慌张张地把老太太杀掉。
他想杀的话,应该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动手的。
尽管如此。
他还是选择了最紧要的关头才下的手。
这是不是意味着罪犯认为我们不可能摸到老太太这里来?但我们却出乎他的意料,很快地摸到了老太太这里,使他极为惊慌,这才杀了老太太灭口。
你的意思是说,他匆忙之间没有时间准备,可能会留下什么破绽是吗?是的,从老太太毫无戒心地就被他骗了出来这一点推断,老太太肯定认识他。
这么说,杀害约翰尼的凶手就是老种婆的熟人罗?有可能老太太认识罪犯。
正因为这样,对罪犯来说,她才是最大的危险。
杀害约翰尼和老种婆的罪犯,是同一个人吗?刚才还灰心丧气的横渡,逐渐振作起来。
那倒不一定。
不过为了掐断杀害约翰尼的线索而杀掉老太太灭口,凶手不大可能再找一个新的同伙,因为那样的话会埋下新的危险。
如果是一个人的话,就可能是日本人。
为什么?你不是说凶手认识老太太吗?她认识外国人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呀?即使认识那也是在雾积认识的,对吧?果真如此的话,难道说老太太真会记得那么久以前见过的一个外国人吗?更何况如果罪犯真是外国人的后,他就必须要冒着非常大的风险才行。
这附近如果有外国人出现的话,肯定是非常惹眼的,肯定会有人见到他的。
嗯,有道理。
不过即使不是外国人,这个罪犯也肯定要冒很大的风险。
我们搜查一下,说不定会找到什么线索。
刑警们终于振作起来。
他们又开始在绝望的深渊中摸索,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了。
静枝抱着奶奶的遗体痛哭,验尸的工作人员拉开了她的双手。
刑警们的心中想着追查凶手,但对她的悲痛却于事无补。
当警察的搜查无法改变被害人的不幸时,这种搜查是多么有限和空洞。
松井田警察署原以为这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但由于警视厅来的两名刑警的介入,情况就复杂了。
他们立刻决定以事故和谋杀两种假定立案进行搜查。
横渡和栋居同东京方面进行联络,接到了新的指示,命令他们延长出差时间,与松井田答察署合作对中山种的情况进行彻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