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知道了曹操率军南下,先锋徐晃已经收复偃城的消息后,对诸将说:徐公明与我有旧交,我很了解他,此人的本领稀松平常,不足挂齿。
但尽管如此,关羽还是预料到,在樊城之下,将会有一场恶战发生,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他的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多抽调后方的兵力充实前线;另一方面,加紧攻城,争取在徐晃率兵到来之前拿下樊城,改变攻守双方的位置。
他派廖化、赵累回后方,带去他给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士仁的亲笔信,命他二人只留少数兵力镇守江陵和公安,交出大部分兵力由廖化、赵累带到前方。
廖化,赵累二人首先来到江陵。
糜芳读信后,沉吟了半晌,忧心忡忡地说:君侯北进时,带走了两万人,给江陵和公安,各留了一万人,后来水淹七军,俘获了魏军三万余人,送到江陵和公安共一万五千人。
现在我手中的士卒,有许多是降兵,还没能调训好,他们思乡心切,军心不稳。
何况吕蒙为人诡计多端,说是回建业治病,其中是否有诈,还很难说。
如果吴人乘我后方守备空虚前来袭击,我荆州便危在旦夕了。
廖化无奈地说:方才你讲的那些道理,我在临来时也对君侯说过,但君侯说:‘现在是关键时刻,前方急需会集重兵,如此不仅樊城指日可下,也可以有利地抗击徐晃的援军。
吕蒙回去治病,陆逊还欠火候,东方已不足忧,我们必须当机立断,不可畏首畏尾。
凡贻误军情者,不管是什么人,定斩不赦!’君侯的决心已定,我们谁还敢多言?只有服从而已。
听了廖化的这一番话,糜芳暗想:关羽与自己本来就积怨甚深,又加上军械库失火和调运粮草不力,他正在火头上,这回怎敢再不服从他的命令?也只好照办了。
于是约定只留三千兵力守江陵,余兵都调到前方,这里先做好准备,等待廖化、赵累二人带领公安之兵回来时,一同开往樊城。
廖化、赵累二人又到了公安,士仁也和糜芳一样,心中存在着疑虑,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拨出大部分兵力交给廖化、赵累二人带走,只留三千兵力守公安。
军队出发那天,天空乌云密布,士仁望着远去的旌旗和滚滚尘埃,心头泛起无限的惆怅。
后方的增兵很快便到了前方,其中有许多降兵。
关羽命降将傅方、胡修各率领五千降兵,其余的降兵则由廖化、赵累分别率领,主力军队两万人则由关羽亲自率领。
一天的凌晨,天色漆黑,东方地平线上稍稍露出一丝白色,一抹残月还挂在西方的树梢上,只听樊城城下号角响起,关羽开始攻城了。
曹仁已经料到关羽近日要有大规模的行动,已经布置将士们在城上严阵以待。
樊城已经被围困多日,土城泡在大水之中,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城内的粮草即将用光,军心动摇,谣言四起,在这种形势下,能否守住城池,对于曹仁来说,是一个严竣的考验。
正在曹仁濒临绝境,忧心忡忡的时候,却收到了两幅帛书,是曹操派人在城下隐秘之处用箭射上来的。
一幅帛书上说,孙权已经致书魏王,愿为魏王效力,共讨关羽,不日就要出兵荆州,袭击关羽的后方。
另一幅帛书上说,魏王已经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南下,前来解救襄、樊之围,不日即可到达樊城城下。
帛书上还说,要让关羽知道吴军西行,徐晃南下的消息,一来可以迫使关羽早日撤兵,解除襄、樊之围,二来可以使吴、蜀双方互相争斗,我坐收渔人之利。
曹仁见了这两幅帛书,顿时觉得眼前一亮,真好像大旱之中盼来了甘霖。
他立刻召集诸将,向他们宣告了这些好消息。
诸将回到各自防地,又对吏士们传达,正在抗击敌军登城作战的吏士们听到这些好消息,都高呼万岁!欢声一片,一时之间,颓丧之气全消,全军上下都增加了固守城池的信心。
关羽指挥将士猛烈攻城,命令士卒们把云梯,冲车等攻城工具在城墙下树立起来,指挥士兵们向城墙上爬,无奈魏军不断地从城上掷下滚木雷石,又用火箭猛射云梯和冲车,这些登城工具有的被砸坏,有的被烧毁,蜀军纷纷从上面跌落下来,摔死的,烧死的,摔伤的,烧伤的,都大有人在。
从清晨战到中午,关羽见士卒死伤惨重而城池仍安然如故,早已丧失了取胜的信心。
廖化走过来了,拿着一幅帛书对关羽说:这是由城头射下来的,被一名军吏拾到,交给了我。
关羽拿过来一看,那上面所写的内容,大意是:孙权已归降魏王,愿为魏王报效,不日吴军即将长驱西进,夺取江陵、公安。
又,平寇将军徐晃,正率军南下,即将到达襄、樊前线。
为君侯计,退兵回救为上策,如贪功滞留,岂止后方沦陷而已,本人亦将死无葬身之地,实下策也。
关羽看完,正在沉思,又有一名将领和一名军吏,各拿着一幅帛书来到关羽面前,也说是从城头射下来的。
关羽接过来一看,几幅帛书内容完全相同。
他默默无语,心中犹如翻江倒海,思绪万千,又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关羽想,徐晃率兵南下,自己是知道的,早已有了精神准备;而吴军即将西进,自己则一概不知,虽说敌方之言,不可全信,但也不能认为全是空穴来风而置之不理啊!又一转念,也许这是曹操的调虎离山之计吧?如果因此而撤兵,岂不上了一个大当?关羽已无心再战,他马上下令收兵,一场恶战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回营后,他召集将领们商议大计,多数人主张马上撤兵,退保江陵、公安,而关羽仍是疑虑重重,难以权衡轻重。
沉吟良久,关羽说:吴军即将西上之事,还没有接到我方斥候的报告,不能片面相信敌方的蛊惑之言。
如今樊城旦夕可下,如果撤军而去,使前功尽弃,未免太可惜了。
降将胡修问道:如果不马上撤兵而吴军真的来袭击后方,岂非是一步险棋?关羽说:不妨事,江陵、公安二城,尽管守军不多,但城池坚固,不是旦夕可以攻下的。
特别是江陵城,是我亲自督工重修的,城墙又高又厚,简直是铜墙铁壁,不可攻也。
樊城旦夕可下,就是吴军真的来攻我后方,拿下樊城以后再回兵自救,也不为迟。
还有,我们应在东方的江边多设候望,以随时掌握吴兵的动向。
当然,这都是杞人忧天之论,不能不从最坏处着想。
可我考虑再三,最后的结论还是,吕蒙东归,正在治病,陆逊懦弱心虚,东吴是不会出兵的,你们尽管放心好了!6不久,徐晃率军到了樊城外围,相地安营扎寨。
第二天,关羽主动地发动进攻,徐晃率军出营迎敌。
只见徐晃军中旌旗招展,队列严整,在大纛()旗之下,有一主帅坐在马上,神情凝重,二目炯炯有神,便是徐晃。
徐晃望见关羽,主动地喊道:云长,别来无恙?关羽也应声喊道:公明,多年不见,你好吗?徐晃叹了口气说:云长,你与张文远都和我是同乡,我们过去又都是好朋友,文远和我都在魏王麾下服役,能够经常会面,而和你却是远隔关山,不能畅叙友谊。
关羽也叹息着说:分野有别,各事其主,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啊!云长,你熟读《春秋左传》,过去同在曹营时,你常对我讲春秋的故事,实在是受益非浅。
哪里哪里。
云长,现在家里的情况怎样?有多少个儿女?长子关平,已经十九岁了,现在随我在军中服役。
次子关兴,女儿银屏,年龄还小。
公明,你有多少儿女?只有一子,名唤徐盖,今年十七岁了。
在两位主帅谈话时,双方的将士都停止了战斗,好奇地看着他们,战场上很肃静。
但谈着谈着,徐晃突然打马离开,将脸一沉,厉声地发布命令说:大家听着,有能取得关云长的首级者,赏金千斤!关羽大惊,忙说:老兄,这是哪里的话?徐晃仍然沉着脸说:方才我们谈的是私事,现在我宣布的是国事!关羽无言,只有号令将士们与魏军交战。
这一仗,蜀军打得很被动,士气一蹶不振,被徐晃打得几乎是溃不成军,死伤相当严重。
收兵回营以后,关羽回想起今天的事,心中非常郁闷。
想来想去,他忽然明白过来了,自言自语地说:原来徐晃见我方的人马来势凶猛,便用了这种缓兵之计,消磨一下我军的锐气,然后乘我不备,突然发动进攻,使我措手不及。
春秋时期,曹刿说作战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唉,我熟读《春秋左传》,怎么竟忘了这句话!关羽很懊悔,思来想去,一夜没有合眼。
两天之后,徐晃率兵袭击关羽的营寨。
关羽的围城之兵,布置得很严密,为了防备敌方的援军,在营寨外围修了许多防御工事。
东边最大的防御工事称为四冢,是凭借着四个小土丘修建的,西边最大的防御工事称为围头屯,是关羽的中军大帐的前沿工事。
在中军大帐和围头屯之间还有十层鹿角。
徐晃采用声西击东之计,出动小股偏师扑向西方,声称要进攻围头屯,使关羽判断失误,抽调了大部分兵力,由赵累率领,在围头屯迎击魏军。
但就在这小股魏军佯攻围头屯时,徐晃却率领主力一万余人潜入四冢外围,发起了强攻。
赵累赶紧回头来保四冢,因往来奔波,士卒疲惫,作战失利,四冢形势吃紧。
关羽闻报大惊,亲率步骑五千,去救四冢,又被徐晃打得大败,只好率余兵逃回营寨。
徐晃率军追赶关羽,攻入了围头屯,又冲破了十层鹿角,攻破了关羽的营寨。
关羽率残兵退到了沔水之上,樊城就解围了。
时隔不久,包围襄阳的别将也败退回来了。